2012年中考物理试题“红黑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物理试题论文,红黑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学生在思考实际任务中实现审题过程
●广东广州卷第1题
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量程3m,分度值1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
C.量程30cm,分度值1mm
D.量程15cm,分度值0.5mm
点评:尽管本题难度小,题意也简单,但它提出了中考试题命制的一条重要思路:让学生在思考实际任务中实现审题过程。一道优秀的物理试题,通常都是给出问题的实践情景和答题者需要完成的任务,让答题者从题意中辨析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物理要求,把试题的灵活性体现在审题过程中。本题就是这样:试题在陈述中隐含一个物理条件,即测量的对象是人的长度;试题任务是判断人躺着和站着的测量结果的差异,其隐含的物理意义是尺子的分度值是否能让测量者合理地读出该测量差异。本题的审题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题目文字转化为物理条件的过程,其心理活动的本质是“理解”,同时,本题还倡导了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它把物理知识、理解能力、实践意识三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融合。
■控制综合度,强化灵活性
●上海卷第8题
点评:本题是全卷最后一道选择题,属于选择题中难度稍大的试题。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中考试题的难度?总的来说,影响试题难度有两大因素:一是综合性;二是灵活性。在综合性方面,本题涉及三个知识:A和B重力等于对地压力、质量和重力成正比、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还涉及一个数学工具——等底柱体的体积跟高度成正比。由此看,本题综合性水平是适度的,试题没有过于复杂的物理情景和冗长的物理过程,它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主要精力花在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知识上。
本题突出了试题的灵活性。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不常见的情景,确保学生必须依靠自己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作出正确回答;其次,本题设计了一个视觉陷阱让学生识别,图中A的“个头”比B大,横切去的A′体积当然比B′大,而实际上是小于,看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密度概念来识别这一陷阱;第三,本题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结合起来,突出数学关系的物理含义,使学生从刻板套公式的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可以看出,本题特点是,创设新情景、强化灵活性、控制综合度、避免繁和杂,难度稍大的中考物理试题的这种设计策略,值得借鉴。
■有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广东卷第14题
有一种亮度可以调节的小台灯,其电路如图甲。电源电压为24V,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4V,通过灯泡L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乙。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为____________Ω。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的实际功率为3.6W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___V,滑动变阻器R连入电路的阻值是____________Ω。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是欧姆定律和电功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认知要求层次都是“理解”,这就涉及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应该如何命制的问题。如果题目过于复杂,考查的主要能力是综合能力;如果过于传统和陈旧,那考查的只是识记而非理解。本题为理解能力的考查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命题思路。理解过程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是“转化”,本题选择了一个电路图和一个I-U图像作为电功率概念和欧姆定律规律的转化载体,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化过程。例如解答第一问时,对照题目文字和图甲,知道灯泡的电压和电流是怎样实现变化的;对照图甲和图乙,知道其变化的定量数据。解答时,首先通过题目的文字把“灯泡正常发光”转化为灯泡获得“额定电压”;再根据图甲灯泡额定电压24V的已知条件,通过图乙曲线转化得到灯泡电流为0.4A,进而运用欧姆定律计算得出灯丝电阻。第二和第三两问的解答同样经历了必要的转化过程。本题运用了三种方式呈现题给的已知信息:文字、图形、图像,学生要正确解答,必须在这三种方式中来回转化、判断、思考,这就是理解过程。本题没有冗长的物理过程,没有繁杂的物理关系,避免了因综合带来的干扰,仅仅抓住“转化”这一心智技能来设计试题,实现了对理解能力的有效考查。
当然,以上分析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成立的:题目对于考生来说是新情景。如果学生已经做过有关该情景的试题,他们在考场上的答题行为就不是理解,而是识记。因此,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应该是本领域内的“新题”。
■重视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合理估计
●北京卷第6题
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2m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C.一名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点评:在2012年中考中,不少物理试卷都设计了关于估测物理量的试题进行考查,然而这些试题,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北京卷第6题选择长度和质量两个基本物理量,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进行命题,学生依据对长度、质量大小的体验对试题的设问进行判断,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重视和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因此,本题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与此相比,广西玉林卷第2题的设问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该题有一个选项让学生估计“抛出去的篮球具有的动能”有多大。初中学生没有学过动能的表达式,他们无法根据篮球的质量和抛出速度的估计来计算篮球动能;初中生只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并没有学过“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他们也无法根据做功来估算篮球的动能。学生要解答此类问题,唯一的办法是“记住”。让学生记住这些物理量数据不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合理要求,它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在中考物理试卷中,联系实际的题目越来越多,这固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联系实际不应该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站在课程目标这一顶层主题上来看它的“门道”。
■试题内容弘扬地方特色
●福建三明卷第19题
【故乡名片】请回答下列与图8中四幅图(图略)相对应的问题:
(1)朱熹……(略)。
(2)闽江……(略)。
(3)2011年11月7日,首届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交流会在中国擂茶之乡将乐县隆重召开。用于制作“擂茶”的陶瓷器皿内刻有许多花纹,这是通过增大________来增大摩擦;“擂茶”制作过程中在远处就能闻到茶叶和芝麻的清香,这是由于________的缘故。
(4)永安桃源洞……(略)。
点评:本题以“故乡名片”为标题,把物理学知识跟福建三明市引以为自豪的人物、名川、风俗、景点联系起来,不仅弘扬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体现了浓郁的家乡之情。
朱熹出生于三明市尤溪县,试题以朱熹的“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诗句中的“露”考查学生的热学知识;闽江的正源是三明市建宁县的台田溪,试题以溪水瀑布形成的七色彩虹考查学生的光学知识;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擂茶待客是客家人的传统礼节,擂茶文化是茶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擂茶在制作时,需要把茶叶、芝麻、黄豆、花生及其他各种配料放在陶瓷擂钵中用硬木擂棍进行研磨,试题以首届海峡两岸擂茶文化交流会在三明市召开为背景,抓住了研磨工具中“摩擦”这个主题,考查学生的力学知识;三明市的永安市(县)桃源洞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洞口实际是两峰之间裂开的深渊,一条桃花涧在其间迂回穿过,120米高的峭壁耸立在水边形成一道天然的声音屏障,试题以现场的回声为主题考查了学生的声学知识。
这些“名片”都是当地市民耳熟能详的,把这些熟悉的内容跟声、光、力、热的知识结合成为中考题,势必引导初中物理教学发掘更多的实践题材进入课堂,促进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和思考物理问题,这正是物理教学所希望的。
■硬套公式不是科学探究
●山东青岛卷第26题
演绎式探究——约翰·卡特在火星:作家巴勒斯的科幻小说《火星公主》被改编成电影《异星战场》。影片描写了地球人卡特来到火星,为救火星公主征战火星的故事。由于火星和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不同,使得卡特在火星上英勇无敌,成为火星战神。
(2)若不计空气阻力,人们跳远的最远距离s与星球的g成反比,与起跳速度的关系如图像所示。下列四个关于s的表达式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应该选择()
(3)不计空气阻力,如果卡特在地球上最远可以跳8.95m(世界跳远纪录),则他在火星上以相同的速度起跳,最远可以跳______m。
点评:《基础教育课程》在2012年第9期《2012年高考物理试题“红黑榜”》一文中,以“反对死记,倡导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思维习惯”为小标题,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死记所谓“黄金代换”公式所带来的苦果进行了评述,并指出这是不少教辅资料在应试教育中推波助澜的结果。而本题,竟然让初中学生用该公式解决问题,也许是想以此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解新知识的能力,但从题干的陈述来看,做不到这点。
要考查学生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必须站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用学生能够理解的科学语言,对新知识的内容做必要的说明。但本题只是直接给出了所谓的“黄金变换”公式,仅对公式中四个量的名称作了介绍,而这四个量中,有两个量的意义,仅仅依靠本题的陈述,学生是不可能懂的:一个是g,另一个是K,而g又是本公式的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不可能凭自己对题目所述知识的理解来分析问题,只能按公式的英文字母生搬硬套。
本题把g称为“星球的引力常数”是不恰当的。g在初中教材中叫“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在高中教材中叫“重力加速度”,在更高一级教材中叫“重力场强度”,不存在“g为星球的引力常数”这一说法。要从引力的角度去认识g的意义,只有学了高中物理的运动学、动力学、万有引力等知识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星球的引力常数”说法跟初中学生关于g的认识是不融的,它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
然而,学生在不懂g的物理意义的情况下,却可以完全正确地把题目做出来,这是试题命制者十分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例如第(2)小题,题干说s和g成反比,凭此就可以排除了A、D选项,又说s与的关系如图像所示,这又排除了B,剩下的选项C便成了正确答案。学生的解答全凭数学关系,丝毫不需要物理知识,即使用别的英文字母表示其他物理量来呈现这种关系,学生只要套公式也同样能得到正确答案。
硬套公式跟科学探究是根本不同的。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具有诸多特征,其中“问题”、“证据”、“解释”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究应该具有以探索物理规律为主题的“问题”,具有以事实为基础的“证据”,具有根据证据获得问题解决的“解释”。本题的问题并不是探究客观的物理规律,而是计算某个题目中的一个物理量;本题缺乏支持问题解决的事实,当然也就谈不上以事实为证据对问题作出解释。本题不具有科学探究最基本的特征,把学生通过套公式来计算一个试题答案的过程,说成是科学探究,有些欠妥。
■不能用高中知识来考查初中生的能力
●安徽卷第14题
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点评:很显然,这是一道考查能力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即理解能力。题干指出,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这就是本题所考查的、学生过去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考查学生对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否理解,是否能把它正确运用到如图的具体情境中去,这种重视考查能力的思路是值得赞许的。
然而,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物体位置的变化被很明白地定义为“位移”,并指出“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如果学了平面运动的位移知识,本题的解答便轻而易举,仅凭“回忆”就可以解答,完全不必达到“理解”水平,这就使得中考的甄别失去了公平性。这类中考题的出现,将导致教师把高中知识下放到初中讲,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为此,《基础教育课程》在《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红黑榜”》中,把“以高中知识为载体的命题方式对教学和甄别都不利”作为小标题,强调指出:用初中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来考查他们的能力时,应避免把高中知识作为载体。
■选择题的选项设计不合理
●四川凉山卷第10题
下列连线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点评:本题选项的设计是费了一番工夫的。选项A考查的是物理量和单位;B考查的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C考查的是科学家及其成就;D考查的是生活用语的物理学本质。每个选项都涉及3~4个知识,考查的知识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然而,它违背了选择题选项设计的基本规则,其考查结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是一道单选题,正确选项是B。选项B的三个知识点都不难,可以比较容易地就判断出它是正确的。一旦确认选项B是正确的,由于本题是“单选题”,其他三个选项就可以不管了。即使其他选项中有很多不懂的内容,也不影响本题拿到满分,试卷“双向细目表”中所反映的本题考查的内容,形同虚设。
究其原因,是本题选项的设计违背了选择题命制的基本规则。作为单选题,各选项的主题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排斥的,从逻辑上只可能有一个选项正确。选项主题各自独立是多选题的特点,因此,多选题有利于覆盖更多的考查内容。如果非要用单选题来考查多个主题(像本题一样),那就要把“多选项单选化”,例如本题,选项可以这样设计:“只有B正确;有两个选项正确;有三个选项正确;四个选项都正确”。然而即使这样通过排列组合“单选化”了,其考查的有效性仍不如多选题。
纵观2012年各地中考题,类似本题的情况大有题在,中考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设的情景脱离实际
●广西南宁卷第30题
上图是某课外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厕所自动冲水装置的示意图,它在自来水管持续给的较小量的水储备到一定量后,自动开启放水闸门,冲洗厕所。实心圆柱体浮体A的质量为5.6 kg,高为0.18 m,阀门B的面积为,连接A、B的是体积和质量都不计的硬杆,长为0.16 m。当浮体A露出水面的高度只有0.02 m时,阀门B恰好被打开,水箱中的水通过排水管开始排除。已知水的密度为,不计阀门B的质量和厚度。当水箱开始排水时,求:
(1)浮体A受到的重力;
(2)水对阀门B的压强和压力
(3)浮体A受到的浮力;
(4)浮体A的密度。
点评:题中的“厕所自动冲水装置”是一个无效的装置,不具有自动冲水的功能。因为自来水管持续给的较小量的水储备到一定量后,浮体确实可以把排水管的阀门B打开,但打开的阀门由于没有自锁装置,随着液面降低、浮体受到的浮力减小,阀门很快就被关闭,不可能把水箱储备的水集中排放掉。按图中装置,浮体A将始终处于一定的高度,水箱中的水面也将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位置上,供水管有多少水进来,排水管就有多少水流出,安装了这个装置和没有装是一样的。
当然,由于题目问的是“当水箱开始排水时”的情况,本题所考查的目标还是有效的,也是能实现的。但作为一道联系实际的物理试题,应该避免在物理原理上出现科学性问题。特别是这样的题目已经出现在2011年中考物理试卷上,《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第3期《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红黑榜”》一文中,就把一道犯有相同科学性错误的试题确定为“黑榜”题,并以“试题原创的科技发明不真实”为小标题,对这种无效的“自动冲水装置”的原理作了评析。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中考中又接着出现同样的无效“自动冲水装置”,这是很令人费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