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大开发论文,路径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为了使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够更好地实施和健康地发展,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笔者就在实施这一战略的政策取向和途径选择上略述管见。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有人才资源开发的超常性举措
根据西部的历史与现实,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人才资源开发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全面检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否落实在具体行动和能否为知识分子兴办实事,列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合格的一项内容。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第二,彻底废除歧视知识分子和损害知识分子利益的土政策,坚决实行同工同酬、按劳分配的政策。担任行政职务的业务技术人员应该享受与同类行政人员一样的待遇。凡国家规定的对知识分子的优惠政策西部地区也应无条件地执行。
第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让人才脱颖而出的领导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彻底革除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凡是不懂行的领导能在短期内经过培训胜任本职工作的尽快培训,没有培养前途的尽早调离。
第四,对西部地区的科技专家教授要授予特殊的荣誉,使他们象50年代那样,以扎根西部、支援西部大开发为无尚光荣。
第五,提高专家教授的政治待遇,两院院士可享受正省级待遇,教授享受副省级待遇,副教授享受地厅级待遇。
第六,普遍提高西部科技人员和各类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以北京、上海地区的工资为基准,西部地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全部工薪和各类补贴及奖金的收入,原则上应略高于北京和上海,最低也应与北京、上海持平。因为西部无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还是从信息流通、交通条件等诸多方面远不及东部沿海,扎根西部就意味着某些方面的牺牲,用较高的经济补偿也是应该的。同时,在住房、子女就业或入学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第七,实行重奖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实行重奖,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超过东部地区同类人员的收入。建议国家设立“西部开发功勋奖”,并建立“西部开发奖励基金”。
第八,着眼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紧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同时,要努力改善用人环境,积极引进稀缺人才;要发展人才市场,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创造条件。使人才真正能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有政策倾斜的突破性举措
政策倾斜是西部大开发的必备条件,但由于历史的、时空的和形势的变化,沿用以前对东部沿海实行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已远远不能促进西部的大开发。因此,必须要采取更加优惠、更加倾斜、更加开放的政策举措。这些突破性的倾斜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在国家原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的基础上,确定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五市为特区。享受比东部特区更为优惠的特殊政策。
第二,凡是过去对东部实行的优惠财税政策,都应当适用于西部,而且应有所突破。具体来说,企业所得税可以定为5%-10%,从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征所得税,6-10年内减半征收。
第三,在西部省市区的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建立保税区、航空港,以吸引外部投资。
第四,认真执行中央对西部地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对西部地区的新兴企业和行业实行差别税率制度,由国家50%的贷款担保和减免一些税款。
第五,建立分类调控的发展政策体系。西部地区由于面积大、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省情、区情各不相同,政策指导不可能完全划一,必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建立适合各类地区的西部发展政策体系。对于中心城市区可实行“基于增长极的适度扶持政策”,鼓励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鼓励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对于资源富集区,重点是优先安排国家资源开发项目,在加大国家投资力度的同时,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开发投资;对于有条件的沿边地区实行全方位的边境贸易开放政策,鼓励民族经济的发展;对于贫困地区建立反贫困的创新机制,依靠挖掘内部潜力脱贫致富。
第六,鉴于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在20年内可不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方针,积极鼓励混合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充分发展。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资源开发的效益性原则和政策取向
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历史的、区位的、政策的等种种因素,未能形成经济优势。目前,西部资源禀赋优势出现了衰减与弱化的趋势,其劣势又在日渐凸出。因此,西部资源开发必须恪守效益效率的原则。
第一,西部资源开发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生态效益是前提、是基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的,三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那些高成本、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低产出、低效率的资源开发项目要坚决压缩,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转的转。对那些比较效益过低的资源产品可采取进口替代,以减少西部资源开采的强度。
第二,建立矿产资源和初级加工产品的价格保护机制。一是把价格低于价值的资源产品的价格提高到合理的价位上,二是降低价格高于价值的工业品和加工产品的价格。缩小破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和农产品,同工业加工产品的不合理比价。三是对国家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关键资源、重点资源的开发,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和政策优惠。
第三,把矿产资源开发列为幼稚产业,国家建立幼稚产业的保护法,以便在加入WTO后,继续有效地保护资源开发产业。
第四,东部沿海地区如无特殊需要,一般不应再新建、扩建无资源优势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煤炭化工、火电等。
第五,严励打击能源和原材料的走私犯罪活动,确保民族工业和西部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确保资源开发有利可图。
第六,西部资源开发的重点转移到高科技推动下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方面来,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原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尽快实现扭亏增盈的目标。改变过去西部向东输送低价格的原材料,东部向西部输入高价值的原料加工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格局。同时也要防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盲目接收东部淘汰的缺乏科技含量的所转移的企业,“你丢我拣”和“饥不择食”往往会造成负收益,给自己又套上新的“枷锁”。
第七,西部要正确地看待自己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权衡利弊。切不可一轰而起,一轰而上,搞什么“先建设、后论证”和不顾主客观条件的“闯”与“试”。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以环境生态建设为根本的原则和政策取向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西部的环境急骤恶化,这不仅严重影响到西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危及到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西部的这一现状与事实,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应列为发展重点,放在首位。实施西部发展战略,就必须围绕这个主轴,把握好它的基础性、前提性和根本性的特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坚持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是决不能动摇的。不论哪一个省、区,都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指示。但在具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上,各省市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具体规划,具体布置,宜农的继续发展农业,宜林的还林,宜草的还草,宜湖的还湖。切不可“一切截”或照搬别人的模式。
第二,坚决执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政策原则。对生态环境已构成影响和破坏的企业或单位,要按照这一政策原则该收税的收税,该补偿的补偿,对拒不执行和无力补偿的企业一般应即早关停或转产。
第三,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应与东部沿海实行同一标准。对生态环境有污染的企业要限期达标,坚决关闭年产5000吨以下的造纸厂,年产折牛皮3万张以下的制革厂,以及土法炼焦、炼油、炼铅锌、炼硫、选金、电镀等小企业。
第四,国家要加大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宏观指导,加大治理资金的投入,加大治理的科学研究。如荒漠化、沙漠化的防范与治理,草场的退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上游的生态建设,“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等等,需要国家总体研究、总体布署、总体领导,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五,影响我国西部和华北生态环境质量和造成环境日渐恶化的关节点,在于水资源的匮乏。因此,国家应尽早研究,设计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第六,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始终坚持发展途径多样性的原则和政策取向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各省区的条件又千差万别,西部大开发只能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省情、区情的发展路子,切不可盲目求大、求洋、求新。始终坚持发展途径多样性的原则,创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态环境恢复型与生态环境建设型。我国西部的不少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特别是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为突出。这些地方的开发应以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把反贫困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浪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目前是我国实行以粮食换林草的最佳时期。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型。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国务院“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的思路,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石油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第三,高科技产业牵引型。我国西部从总体上讲,要比东部落后许多,但就西部的某些中心城市或工业区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积累了不少优裕的条件和基础,从人才、技术、设备条件来看,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可能。这些地方应该积极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包括环境产业在内),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各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四,富集资源和特色经济重点开发建设型。广袤西部有不少矿产资源或其他资源富集的地方,它们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具有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基础条件,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好发展优势大的地方,重点扶持、重点发展、辐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彻底改变我国几十年形成的西部资源以中央企业直接开发为主和资源产品外运为主的发展模式,应当将更多的加工转化产业由东部转向西部,使西部资源以外运为主变为就地加工转化为主,建设各具特色的“资源开发区”。
西部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学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走适合自己区情的城市化道路。
第五,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型。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被誉为“永久牌的朝阳产业”。西部地区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也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历史遗产,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些则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产,有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如四川的九寨沟、黄龙寺、峨嵋山,云南的西双版纳、丽江,贵州的黄果树,西藏的拉萨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陕西的秦兵马俑、华山、西安,青海的青海湖和塔尔寺,甘肃的敦煌和天水,新疆的吐鲁番等,在这些地方可以建立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以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为龙头,培养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新欧亚大陆桥沿线数省,可利用神奇的“古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强大吸引力,大力发展旅游和第三产业,建设东西文明交融的“旅游走廊”和“旅游经济”。在大力发展西北旅游网络的同时,大力发展西南旅游网络,形成南北两条旅游热线。
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科技开发为主导的原则和政策取向
我国西部面对“两种适应”、“两种压力”的挑战,既要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移的形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又要适应国际“游戏规则”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西部要采用一般民族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显然已行不通。只有坚持以高科技为主导,走科技开发的路径,才是实现西部跳跃式、跨跃式发展的唯一坦途。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坚持用经济全球化、生产跨国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和“新经济”的时代潮流指导西部开发。坚持“物态经济”与“虚拟经济”、“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物理高速公路”与“信息高速公路”同时抓,用以信息、虚拟、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为指导,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建设“物质经济”和“工业文明”,再以此为基础,向“新经济”转变和过渡。西部开发,既要坚持“新经济”的指导,又不能操之过急,在人民还没有完全过上富裕型小康生活的情况下就试图放弃“物态经济”的发展是不能获得良好效果的。
西部要实现跳跃式跨跃式发展的唯一途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调整、武装西部的一切。没有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就没有西部的腾飞。
第二,大力发展西部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西部“硅谷”。由于“三线”建设和“军工企业”的发展,我国西部的一些地方具有充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我国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全部集中在中西部,其中两个在西部。西安、兰州、成都三地的科技人才的密度仅次于北京。据1996年统计,兰州市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2万,位居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第6位,其密度(每万名人口中有科技人才144人)位居全国第7位。陕西的西安、宝鸡、杨凌已形成了三个国家级的技术开发区和咸阳、渭南、蔡家坡等三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在这些试验区里聚集了陕西80%的科技人才和工业力量。四川的成都、绵阳、西昌同样聚集了十分可观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力量。因此,在西部建立以西安、兰州、成都为基地的“西部硅谷”和以西昌、酒泉为基地的“航天城”是完全有可能的。通过“西部硅谷”和“航天城”的建立促进西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带动西部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第三,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调整西部的产业结构,全面指导西部的产业开发。首先,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发适宜于西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土质条件的还林还草建设。创建科技生态产业,如治沙产业,治污产业等等。其次,是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西部农业,在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精准农业”、“白色农业”、“立体农业”、“阳光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再次,用现代科技指导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有发展前景的大中型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果断的调整,该转的转,该退的退,该放的放,该停的停,切不可盲目的“救死扶伤”。再其次,借助中心城市和原“三线”基地的技术优势,培育一批高起点,高技术的新型企业,以提升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增强产业素质。
第四,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为西部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第五,建立西部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西部的开发与发展,其最深厚的动力源在于创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8月20日的决定精神,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建立西部的创新体系,专门研究有关西部发展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企业创新、教育创新等,以创新推动西部跨跃式发展。
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和政策取向
金融资本是维系现代经济生命的血液。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资本落后。要解决西部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是否可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证券市场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和场所。西部应在重庆和西安两地建立证券交易所,启动西部资本市场。在上交所新上市公司中,上海地区的上市公司占了近50%,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中,本地的上市公司占了36%。正是通过大量的公司上市,和这些公司的股票销售,使全国大量的民间资金汇集到了这两个城市。西部上市公司虽然比重较小,条件较逊色,但为了形成西部“资金洼地”,国家可支持在这两地设立证券交易所。
第二,设立西部专项投资基金和增加西部优秀企业上市,是加快西部“资金洼地”建设的重要渠道。截止目前,在我国设立的70多项投资基金中,西部还没有1项,也没有任何一项专门的能源开发基金。国家发行西部开发专项债券和建立专项基金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国家应在兰州和成都设立两个国家级的西部开发银行,西部各省市亦应成立相应的开发银行,专管各类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四,在西部重点城市建立几个期货市场(如棉花、羊毛、矿产品等期货市场)。
第五,降低外商到西部地区投资的进入门坎,实行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吸引东部厂商来西部投资,让他们有利可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