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D输入强度控制线及斜坡分析;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的D投入_地方财政论文

Ramp;D投入强度控制线及我国“十一五”、“十二五”Ramp;D投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强度论文,二五论文,控制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答问记者时指出:“我以为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两条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温总理讲话表明在“十二五”乃至以后的长时期内,研发经费和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成为比GDP增长更重要的问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问题。

鉴于加大R&D投入强度对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增强整体科技竞争实力的重要意义,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1]。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R&D/GDP的值,2005年为1.34%,2006年为1.42%,2007年为1.44%,2008年为1.54%,2009年为1.70%,距离目标还有相当差距。我国R&D投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促使人们对“十一五”期间我国R&D投入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分清原因和责任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R&D投入的合理目标,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2]。

要实现R&D/GDP的既定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6条控制线:R&D投入年均增长线;政府R&D投入占GDP比例线及占R&D投入比例线;中央财政R&D占GDP比例线和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线;地方财政R&D占GDP比例线和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线;企业R&D投入占总R&D投入比例线和占企业销售收入0.85%比例线;国外和其它R&D经费投入占R&D投入比例线和占GDP比例线。

1 2006-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分析

1.1 R&D经费投入总量及偏离分析

为了进行2006-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整体分析,首先需要计算第1条控制线:R&D投入年均增长线,特别是超过GDP增长线。

2005年我国R&D/GDP为1.34%,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目标,2010年是2%[3]。以2005年为基年,2006-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标准模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以2005年为基准年,我国2006年R&D/GDP理论值为1.45%,实际值为1.42%,少投入约70亿元;2007年R&D/GDP理论值为1.57%,实际值为1.42%,少投入约330亿元;2008年R&D/GDP理论值为1.70%,实际值为1.54%,少投入约501亿元;2009年R&D/GDP理论值为1.84%,实际值为1.70%,少投入约368亿元;2010年R&D/GDP理论值为2.00%,实际值为1.72%,少投入约1 114亿元。由此得到第一条控制线计算结果:“十一五”期间,我国理论上应该R&D年均增长20.5%,但实际年均增长16.7%,相差3.8%。

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十一五”期间,虽然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科技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R&D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与“十五”相比都有了大幅提高,但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仍然较小。当前在全球R&D经费投入最多的6个国家中,美国的R&D总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79%,德国为2.82%,日本为3.44%,法国为2.11%,英国为1.87%。而我国只有1.70%,明显低于上述国家的水平,同时也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定的2%的目标。

1.2 政府R&D经费投入

1.2.1 政府R&D经费投入总量及偏离

为了进行2006-2010年我国政府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2条控制线:政府R&D投入占GDP比及占R&D投入比。

政府R&D投入占GDP比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年政府R&D/GDP理论值为0.37%,实际值为0.35%,少投入42亿元;2007年理论值为0.40%,实际值为0.36%,少投入115亿元;2008年理论值为0.43%,实际值为0.36%,相差0.07%,少投入204亿元;2009年理论值为0.46%,实际值为0.40%,少投入222亿元;2010年理论值为0.50%,实际值为0.43%,少投入388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少投入971亿元,占全部少投入(2 383亿元)的48%左右。

政府R&D投入占R&D投入比大致在23%~25%之间,如2009年我国R&D总经费中来自政府的投入占23.4%,位列全球第35位,其原因是:“十一五”期间,尽管政府R&D经费投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所占比重却不断下滑。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把财政R&D投入占GDP比重1%、财政R&D/总R&D投入达到40%作为目标,相比之下,我国投入比例明显偏低。这一现象表明,在我国的R&D投入中存在政府资金退出过早的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

政府财政R&D投入又可分为:中央财政R&D投入和地方财政R&D投入,其比例分别为40%和60%。

1.2.2 中央财政R&D投入及偏离分析

为了进行2006-2010年中央财政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3条控制线:中央财政R&D占政府R&D投入比和占中央财政支出比。“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R&D占GDP投入比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理论值为0.15%,实际值为0.14%,少投入17亿元;2007年,理论值为0.16%,实际值为0.13%,少投入71亿元;2008年,理论值为0.17%,实际值为0.13%,少投入123亿元;2009年,理论值为0.18%,实际值为0.16%,少投入89亿元;2010年,理论值为0.20%,实际值为0.16%,少投入172亿元(见表2)。“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R&D累计少投入472亿元,占全部财政少投入(971亿元)的49%左右。

中央R&D投入/中央财政支出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相差0.15%;2007相差0.62%;2008年相差0.85%;2009年相差0.58%;2010年相差0.77%。“十一五”期间偏差始终存在,这是导致中央财政R&D投入偏离的真正原因(见表3)。

1.2.3 地方财政R&D投入及偏离分析

为了进行2006-2010年地方财政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4条控制线:地方财政R&D占GDP比和占地方财政支出比。

地方财政R&D占GDP比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理论值为0.22%,实际值为0.21%,相差0.01%,少投入25亿元;2007年相差0.01%,少投入44亿元;2008年相差0.03%,少投入81亿元;2009年相差0.04%,少投入133亿元;2010年相差0.04%,少投入216亿元(见表2)。“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R&D累计少投入499亿元,占全部财政少投入(971亿元)的51%左右。

地方R&D投入/地方财政支出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相差0.07%;2007年相差0.21%;2008年相差0.27%;2009年相差0.22%;2010年相差0.28%(见表3),偏差始终存在,这是导致地方财政R&D投入偏离的真正原因。

1.3 企业R&D投入及偏离分析

为了进行2006-2010年企业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5条控制线:企业R&D占GDP比和占企业销售收入比。

企业R&D投入占GDP比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理论值为1.02%,实际值为1.01%,相差0.01%,少投入27亿元;2007年相差0.06%,少投入148亿元;2008年相差0.10%,少投入291亿元;2009年相差0.05%,少投入77亿元;2010年相差0.14%,少投入562亿元(见表4)。“十一五”期间。企业累计少投入11 105亿元,占全部少投入(2 383亿元)的46%左右。

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理论值为0.95%,实际值为0.77%,相差0.18%;2007年理论值为0.85%,实际值为0.81%,相差0.04%;2008年理论值为0.65%,实际值为0.60%,相差0.05%;2009年理论值为0.71%,实际值为0.70%,相差0.01%;2010年理论值为0.77%,实际值为0.70%,相差0.07%。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但投入强度较低。

1.4 国外和其它R&D投入及偏离分析

为了进行2006-2010年国外和其它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6条控制线:国外和其它R&D投入占GDP比和全部占R&D投入比。

国外和其它R &D投入占GDP比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理论值为0.06%,实际值为0.06%,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当;2007年相差0.03%,少投入67亿元;2008年理论值与实际值基本相等,少投入6亿元;2009年相差0.04%,少投入70亿元;2010年相差0.02%,少投入164亿元。5年合计少投入307亿元,占全部少投入(2 383亿元)的13%左右(见表4)。

国外和其它R&D投入占全部R&D比计算结果如下:2006年理论值为3.4%,实际值为4.3%,相差0.9%;2007年理论值为4.8%,实际值为3.3%,相差1.5%;2008年理论值为4.0%,实际值为5.2%,相差负1.2%;2009年理论值为5.0%,实际值为3.9%,相差1.1%;2010年理论值为6.2%,实际值为4.3%,相差1.9%(见表4)。“十一五”期间,理论值和实际值始终相差较大。

2 我国R&D/GDP尽早达到2%以上的必要性

R&D/GDP达到3%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入目标[4]。而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没有实现2%,其目标偏离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也使我国R&D/GDP尽早达到2%以上的必要性日见迫切,其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创新型国家,满足R&D投入平均水平下限的需要。当前不断加大R&D活动投入力度,已成为世界各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保持科技领先的重要国家战略。在R&D经费迅速增长的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R&D投入强度也保持高位推进。2007年,美国的R&D/GDP在连续3年增长之后达到2.68%;OECD国家总体的R&D/GDP达到了2.29%的历史新高[5]。我国R&D/GDP尽早达到2%以上,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满足R&D投入平均水平下限的需要。

(2)维护政府承诺的严肃性的需要。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明确规划,我国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1]。可见,2%的目标已成为政府的科技行动纲领,是国家层面的庄严承诺。因此,尽早达到2%以上的目标,是维护政府承诺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赢得良好国际声誉的需要。

(3)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整合产业链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无不通过增加R&D经费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产业链。如美国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控制了大豆、玉米、棉花的价格和市场,整合了农业产业链,进而增强了其农产品的垄断地位。由于我国R&D经费投入长期偏离目标值,影响了产业链的整合。在产业链中,我国很多企业实际承担的是制造环节,而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采购销售等环节都被国外企业所掌控,处在产业链上利润最薄的一环,成为了代工工厂。同时,也使农产品发展形势严峻,我国的传统农产品,如大豆、玉米、棉花等市场或被国外农产品垄断企业操纵或面临极大挑战。为此,尽早达到2%以上的目标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整合产业链的需要。

(4)加强基础研究的需要。在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经明显延伸到基础研究领域。金融危机之后,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更成为各国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在各国经费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占政府投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以上。由于我国R&D经费投入长期偏离目标值,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5%,致使基础研究为后续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提供发展后劲的功能不足,也影响了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如1998-2008年间,我国学者发表论文的篇均引用次数为4.6次,不到世界平均值(9.56次)的一半。为此,尽早达到2%以上的目标是当前我国加强基础研究的需要。

3 十二五”加大R&D经费投入路径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期,由于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没有完成R&D/GDP投入的既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需要运用上述控制线原理,重新确定“十二五”R&D经费投入目标,并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其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3.1 “十二五”R&D经费投入目标的确定

到2015年,我国R&D经费占GDP比重应该达到2.2%。其依据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经济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为0.5%~0.7%;在经济起飞阶段,一般上升到1.5%左右;在稳定发展期,一般保持在2.0%以上[6]。从我国情况来看,R&D经费占GDP比重曾经在1.3%~1.4%左右缓慢爬升了几年,2009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下一阶段的冲击目标应该为2.2%(见表5)。

“十二五”R&D经费投入目标确定后,需要计算“十二五”R&D经费投入第1条控制线:R&D投入年均增长线,特别是超过GDP的增长线,计算结果如下:2011年为1.85%,投入约7 879亿元;2012年为1.93%,投入约8 794亿元;2013年为2.01%,投入约9 800亿元;2014年为2.10%,投入约10 956亿元;2015年为2.20%,投入约12 100亿元。“十二五”期间,R&D投入年均增长11.4%,超过GDP增长4.4个百分点。

为达到上述目标,要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氛围,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2011-2015年我国政府R&D投入预测

2011-2015年我国政府R&D投入预测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预测2010-2015年中央财政支出年均增长8%,地方财政年均增长8%。

3.2.1 2011-2015年我国政府R&D投入总量分析

为了进行2010-2015年我国政府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计算第2条控制线:政府R&D投入占GDP比及占R&D投入比。在“十二五”R&D经费投入中,政府R&D经费投入所占比值为25%左右,2015年R&D投入占GDP的比值为0.55%左右。政府R&D经费投入占GDP比值的计算结果如下:以2009年为基准年,2009年理论值为0.40%,投入1 358亿元;2010年为0.44%,投入1 751亿元;2011为0.46%,投入2 092亿元;2012年为0.48%,投入2 187亿元;2013年为0.50%,投入2 438亿元;2014年为0.53%,投入2 765亿元;2015年为0.55%,投入3 02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7%,累计投入12 507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长期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带有明显的“生产建设财政”痕迹,但目前这种资本短缺的状况已得到了根本改善,现在可以更多地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来发展经济,将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科技中[2]。

3.2.2 中央财政R&D经费投入

为了进行2011-2015年中央财政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3条控制线:中央财政R&D占政府R&D投入比和占中央财政支出比。“十二五”期间,为完成R&D投入目标,中央财政R&D占GDP投入比计算结果如下:2011年为0.18%,投入767亿元;2012年为0.19%,投入866亿元;2013年为0.20%,投入975亿元;2014年为0.21%,投入1 096亿元;2015年为0.22%,投入1 210亿元。“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R&D累计投入4 914亿元。

“十二五”期间,为完成R&D投入目标,中央财政R&D/中央财政支出计算结果如下:2011年4.35%,2012年4.31%,2013年4.51%,2013年4.70%,2014年4.89%,2015年5.00%。上述结果是使中央财政R&D投入不发生偏离的基本保证。为此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R&D的投入,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合理分配公共科技经费,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现行财政制度下,需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3.2.3 地方财政R&D经费投入

为了进行2011-2015年地方财政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4条控制线:地方财政R&D占GDP比和占地方财政支出比。

地方财政R&D占GDP比计算结果如下:2011年为0.28%,投入1 060亿元;2012年为0.29%,投入1 183亿元;2013年为0.30%,投入1 139亿元;2014年为0.32%,投入1 496亿元;2015年为0.33%,投入1 666亿元。“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R&D累计投入6 544亿元。

地方财政R&D占地方财政支出比计算结果如下:2011年1.38%,2012年1.37%,2013年1.37%,2013年1.37%,2014年1.39%,2015年1.38%。因此,“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R&D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保持在1.40%左右,是地方财政R&D投入不发生偏离的基本保证。

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强化政府科技投入意识,明确科技投入与非科技投入的界限,实行科技投入目标负责制,把落实科技投入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考核的指标包括指令性指标、争取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指令性指标包括R&D投入强度及增长速度、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及R&D投入占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争取性指标包括中央财政R&D投入与地方财政R&D投入比重及增长速度;指导性指标包括企业R&D投入增长速度及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

3.3 2011-2015年我国企业R&D投入分析

为了进行2011-2015年企业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5条控制线:企业R&D占GDP比和占企业销售收入比(见表7)。

由表7可知,2011年企业R&D/GDP为1.35%,投入5 183亿元;2012年为1.40%,投入5 752亿元;2013年为1.45%,投入6 374亿元;2014年为1.49%,投入7 008亿元;2015年为1.54%,投入8 470亿元。“十二五”期间,企业R&D累计投入32 747亿元。

企业R&D/企业销售收入比计算结果如下:2011年为0.66%,2012年为0.68%,2012年为0.70%,2013年为0.73%,2014年为0.75%,2015年为0.84%。“十二五”期间,企业R&D/企业销售收入在0.80%左右,是企业R&D投入不发生偏离的基本保证。

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立政府资助与企业研发相结合的机制,拉长创新产业链。通过火炬计划,鼓励在建设科技型企业方面进行投入。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鼓励在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进行投入;鼓励企业在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方面,特别是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强投入。通过金融、税收等优惠措施的引导,激发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此外,还要继续不断完善现有政府采购制度,规范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标准。按照一定比例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巩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3.4 2011-2015年国外和其它R&D投入分析

为了进行2011-2015年国外和其它R&D经费投入分析,需要第6条控制线:国外和其它R&D投入占R&D投入比和占GDP比。“十二五”期间,为完成R&D投入目标,要使国外和其它R&D投入占全部R&D投入的5%左右。国外和其它R&D投入占GDP比的计算结果如下:2011年为0.04%,投入337亿元;2012年为0.05%,投入206亿元;2013年为0.05%,投入264亿元;2014年为0.08%,投入376亿元;2015年为0.11%,投入554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 737亿元。

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其次,要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全国性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行业自律组织,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另外,要强化科技信用担保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等。

4 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在2015年实现R&D/GDP为2.2%的投入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6条控制线:“十二五”期间,R&D投入年均增长11.4%,超过GDP增长4.4个百分点;政府R&D投入占总投入的25%以上,占GDP的0.55%以上;中央财政R&D占政府R&D投入的40%,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地方财政R&D经费占政府R&D投入的60%以上,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70%以上;企业R&D投入总投入的70%,占企业销售收入0.85%以上;国外和其它R&D经费投入占全部R&D投入的5%左右,占GDP的0.10%左右。

标签:;  ;  ;  ;  ;  ;  ;  ;  

斜坡;D输入强度控制线及斜坡分析;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的D投入_地方财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