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四题——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讲话论文,江总书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已经回答了共产党的性质就是指它的先进性和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不是一般的工人阶级组织,而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认为,共产党必须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这个先锋队的含义有二:一是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党必须由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建党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关于共产党先进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思想。在党的历史上或者说在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我们党认为,共产党的性质是由党的理论和纲领所决定的。只要党的纲领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规定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就能保证共产党的性质不会改变。而不是看党员或党的领导层成员的阶级成分构成。1935年党中央瓦窑堡会议决议中关于建党思想的论述就体现了上述正确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江泽民的“七一”重要讲话论述得更加透彻。“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没有、也不可能回答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先进性和阶级性的内涵变化,以及它的先进性与阶级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首先需要对新的历史条件加以认真考察。这个新的历史条件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两大变动。一是经济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正在形成过程中。内部情况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和党内情况的变化。社会状况的变化是指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和社会生活多样化;党内情况变化主要是指在新世纪之初我们党又面临着新一轮整体性的新老干部的交替。总之,这个新的历史条件是指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认为,共产党的先进性除了以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最根本的是它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当今国内外大局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动,这就意味着时代潮流也相应发生了变动。因此,必然会导致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内涵及其两者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来重新认识上述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潮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在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最突出的字眼就是“先进”两字。他在“七一”讲话中更加全面地论述了“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的基本内容。明确地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的内涵,回答了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必须突出先进性,坚持阶级性。这是符合“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的。
二、关于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多年来,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量的变化,即工人阶级的数量明显增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有大批农民转变为工人。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管理者也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就业职工已达2.5亿。二是质的变化,即工人阶级队伍正朝着知识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人阶级知识化的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此外,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很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三是结构的变化,这主要是指工人阶级队伍在不同产业的分布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对原有的国民经济结构作了重大调整。这就使得工人阶级队伍在不同产业或部门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一些落后的行业正在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致使原先这些行业的从业工人下岗或失业。而且处在再就业状态中的工人人数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增加。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上述变化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工人阶级已经落伍,不再是先进的阶级,或者是我国工人阶级之外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先进阶级。对此,我们必须在深入分析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工人阶级之所以是最革命、最有纪律性、目光远大和最有前途的阶级,是因为它们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标志,也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从资产阶级创造社会大生产的那一天开始也就产生了工人阶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比喻成一对“双生子”。尽管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但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社会化大生产。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了更加有觉悟和先进性进一步增强的阶级。因此,只要有社会化大生产存在,与社会化大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工人阶级就是最先进的阶级。如前所述,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当今世界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大飞跃,从而也使社会化生产发生了大飞跃。今天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外延”和“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产业大转移和产业结构大调整。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能例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我国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包括高新科技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加大。我国第一产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第二产业中不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正在和将要被淘汰。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工人转移到知识和科技含量高的第三产业。而且随着改革深化和进一步扩大开放,这样的变化会越来越明显。只要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宗旨不变,关心和帮助下岗工人的政策不变,部分工人群众工作岗位的变动或暂时的失业,并不能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相反的,这样变化的最终结果会使工人阶级队伍的数量越来越多。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西方学者提出的“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的概念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决不能接受他们把两者对立起来的主张。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三、关于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回顾党的80年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总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提出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团结全党和领导人民为我们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党的80年历史还告诉我们,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纲领,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想,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实践,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和最终奋斗目标。应该说,在历史上当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处于主导地位和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我们党在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上就很成功。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我们党制定了两个纲领,即最低纲领是实现新民主主义;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毛泽东指出,“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邓小平也曾深刻地提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在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在十五大上指出,“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了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他还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总结历史经验应该看到,我们在认识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过“比较肤浅、简单”的认识,甚至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比较肤浅、简单”是指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上存在着片面性。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趋势中对共产主义作出的科学预言。比如,关于共产主义是生产力最充分发展结果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自身也是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等等。二是也存在一些理想化的因索和某些过于具体描述的地方(尤其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过去,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有教条式的理解,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论述中的第二种情况给夸大了,这就出现了“比较肤浅、简单”的认识。尤其是在思想路线不端正时期,我们还曾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比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经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口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犯了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执行了一些“左”的政策,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经过拨乱反正总结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新强调并不断深化了对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互关系的认识。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
今天,已经迈进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三个互相联系的奋斗目标。一是,在现阶段即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我们要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至少需要近百年时间,今天我们才走完一半的路程。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阶段。这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经历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在这个历史阶段内,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横下一条心,就干好一件事,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如前所述,由于我们党提出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由于我们党重新强调并坚持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短变长,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由近变远。实际上这表明今天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正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
四、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七一”讲话提出的新观点。凡是为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一个包容量极大的社会群体。它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劳动群众,还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比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是可以逐步形成这个共识的:把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划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行列,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变化的实际,又有利于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这里有一个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他们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特点和基本矛盾,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根本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今天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的新认识。与此密切联系的是,需要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有产者与劳动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这是就社会主义条件下而言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已彻底摆脱了被奴役的状况,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劳动者也就是有产者。因为人民群众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才能真正称之为社会的主人。舍此,就谈不上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现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愈益充分的发挥才干的机会。人们的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旧式分工意义上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的社会角色不断频繁地变换。今天是劳动者,明天也许就变为经营者。今天是经营者,明天也许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兼而有之。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化生产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种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消除有产者与劳动者之间的鸿沟,实现有产者与劳动者的统一。
二是有产与剥削并不是等同的。这也是就社会主义条件下而言的。这里要讨论的“有产”主要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富裕水平的提高,他们所获得的生活资料不可能全部消费掉。剩余的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投资(购买股票也是投资)从而带来了回报。通过这种回报的积累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有产”的人。我们需要对这种投资的回报作具体分析。以直接投资为例,它的回报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投入资金的回收。(2)风险收入。(3)复杂劳动(包括经营管理等)的回报。(4)以技术或专利等作为生产要素的回报。此外剩下的部分可视为是占有他人劳动的收入。对于这一部分的收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它与剥削划等号。因为生产这一部分收入的前提条件变了。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现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列宁晚年有一个重要观点: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了,经济成分和经济组织的原来性质也要发生变化,比如合作社。况且,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有产者与劳动者绝对对立起来,不能把有产与剥削划等号。正如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深刻提出的那样,“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为了防止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概念泛化,有必要作两点界定。一是这个概念的外延范围应该主要是指我国大陆。因为实行“一国两制”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国的主体部分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非主体部分即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是这个概念的质的内涵应该是指以各种形式或途径参加了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不只是以上四个问题。比如,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怎样加强基层尤其是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怎样从制度建设入手解决党的作风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坚信:只要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新世纪我们党的建设纲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研究和回答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就一定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党的纲领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江泽民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