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词语搭配和义征的提取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词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3)06-0001-09
(一)引言
客:日前曾跟您谈到词义搭配的问题,您希望举出些例子来。现在就把我们的问题列在下面。在解说词义搭配不当的病句时,我们发觉:若把相关词语先分析出它们的“义素”(在您来说,或者用“义征”更适合),再用“义素”来谈搭配,可以容易解释何以搭配不当。
语义分析方法来自布拉格学派的语音分析模型,仿照语音分析的区别性特征来分析词义。如同“音征”(phonemic distinctive feature,语音区别性特征)与“音位”(phoneme区别特征复合体)一样,“义征”(semantic feature,语义区别性特征)与“义位”(sememe,区别特征的复合体)相对。又如“音位”(phoneme,标准体)与“音素”(allophone,变体)一样,“义位”(sememe,标准体)与“义素”(sememic variation,变体)相对。因此采用“义征”指称语义区别特征,“义素”指称义位变体。语义标记层次论认为,语义标记可划分为性状义征、聚合义征(语义词类)、组合性义征(语义句法)、语用义征(语体和语境)四个层次(注:李葆嘉.论现代汉语义征标记集的建构.待刊稿.),通过“比较—关联分析法”来提取义征并逐层标注。即使如此,恐怕也难以一无遗漏地提取义征,语言是一个耗散系统,我们所处理的只是一个受限系统,归纳难免缺漏。因此语义分析中不宜采取semantic component这一术语,无须也没有把握分析出对象中的所有语义构成成分,只要提取的义征能够满足语义区别和语义关联的需要就行。义征这一术语更为恰当。
客:现举两例如下:
(1)那个人喝了不少牛肉。(分析:喝的义素之一为[+液体],而牛肉之义素之一为[-液体],所以两者不能搭配。)
(2)那番话摇动不了我的决心。(分析:摇动的义项之一是〔+具体事物〕,而决心是[-具体事物],所以两者不能搭配。)
虽然与“决心”通常搭配的是“动摇”,但“动摇”与“摇动”义近。很多近义复合词的语素反序结构同义。在近义语素联用到凝固为复合词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或方言之间存在差异。一定情况下,动=摇,比如“为之心动”=“为之心摇”。可见“动摇”与“决心”之间存在语义相容性,而在当今汉语中不具备常用性。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文学作品,存在今天习用“动摇”的搭配中却使用“摇动”,习用“摇动”的搭配中却使用“动摇”的现象。如(注:佟慧君.常用同素反序词辨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57~258.):
欧洲大战的结果,不但摇动了各国人民的经济基础,也摇动了人们的思想。 (老舍《二马》)
房子在动摇了。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彷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 (鲁迅《补天》)
搭配对象的区分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但并不妨碍,仍可把“摇动——决心”看作某种偶用或超常搭配。如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非通用性搭配可以具有通用性;如果使用范围不断缩小,通用性搭配也可能萎缩为非通用。词语搭配是历史运动,历史上的许多词语搭配也都经历过从偶用到常用的顺向过程,以及从常用到罕用的逆向运动。偶然和惯常,在语言生活中彼此消长。
再如“恢复——疲劳”(恢复于疲劳)、“打扫——卫生”(打扫以卫生)、“救——火”(救于火)等词语搭配是否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言学界发生过激烈争论。即使一些专家套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坚持这些搭配是错误的,但至今广泛使用。近年来,又出现了对“动宾+宾”结构(如“抢滩新街口”)的争论。无论是观察语言生活还是研究语言结构,都必须具有历史的、社会的和演变的观点。死抱住“语言规范”和“规范语言”不放势必落后于语言生活。只要词语之间语义兼容就可能进行搭配,有人偶尔搭配就可能为社群普遍接受。“语言规范”应是有限的,“规范语言”应是动态的。僵硬的“语言规范”和刻板的“规范语言”具有潜在的反社会倾向,因为违背了“万物皆变”的规律,遏制了人们不可剥夺的语言创造性,也就阉割了语言的生命力。
(二)“安静”和“安定”的义征辨析
客:但不少时候,我们却不能像上面的例子那样,容易分析出义素并用它们来进行解释。结果只能粗略地说:“某某词语跟某某词语,在词义搭配上出现问题”,而不能借助该词语的义素来解释。如:
(3)那环境十分安定。(病句)
那环境十分安静。(改正一)
那政局十分安定。(改正二)
当我们分析时,只能粗略地说:“环境”能搭配“安静”,不能搭配“安定”,只有“局势”才能搭配“安定”。这样的解说流于疏略,也未采用义素来帮忙。从搭配角度来说,要具体分析出相关词语的义素,究竟如何做?义素又可以怎样帮助解说搭配不当的问题?
语义分析的关键和难点是义征提取,恰恰在这一点上,语义学论者很少或几乎没有论述,更未涉及义征提取程序和技巧。比如G.Leech《语义学》、徐烈炯《语义学》等都未介绍义征提取方法,举例通常是司空见惯的“男子、女子”。即使A.J.Greimas的《结构语义学》,也没有这方面的深入探讨(注:Geoffrey Leech.语义学[M].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A.J.Greimas.结构语义学[M].吴泓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只有贾彦德的《汉语语义学》专门列出“义素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介绍了图表比较格式和辞典释义比较。辞典释义比较法即在最小子场内,依据辞典释义解构义征(注: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最小子场”比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有在义征分析基本完成后才可能全面细致建构义场系统;一是义征提取具有“超最小子场”的概括性,汉语语素具有系列性,其义征提取要在词群中进行。
义征的提取程序、方法及其技巧,只有在亲自实践中才能逐步掌握。就汉语复合词而言,在辨析甲乙各方能否与相应词语搭配中,语义分析的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取甲乙双方的“共同词素”,给出义征标记。即使同一词素,有时也必须分析微殊,因此“共同词素”称之为“同形词素”更恰当。第二步,揭出甲乙各方所包含的不同词素或者“异形词素”。第三步,借助相关词群的语义比对,将甲方的不同词素解构为相应义征。第四步,借助相关词群的语义比对,将乙方的不同词素解构为相应义征。第五步,综合平衡后列出甲乙双方的义征标记式,给出与相应词语能否搭配的结果。也可使用其它方法进一步剖析与相应词语能否搭配的原因。
就“安静”和“安定”而言,首先提取双方的同形词素“安”,语义较为明晰,义征可标记为[+安宁]。再次,揭出甲乙各方所包含的异形词素:“静”和“定”。第三步,依据安静=安+静,证明“静”=环境无声。
“静”之本义是审察。《说文》:“静,审也。”静然后才能审。根据字形和字音,“静”之审察与弹筝有关。《说文》:“争,引也”,双手引弦而其声铮铮;又“筝,五弦筑身乐也,从竹,争声”。“筝”之本字“争”,“筝”为后起分别字,类似“其”与“箕”之关系。弹筝之静审是其本义,引申为“环境无声性”和“内心稳定性”。“宁”是“宁”、“平静”(“静”受“平”语义感染)是“平”的变体,可以分别归并为同一义位。在与“安定”的比对中,“安静”的“静”可解构为[+环境][+无声性]。
第四步,依据安定:安+定,证明“定”=稳定性。
1.确定:裁定 判定 断定 查定 拟定 暂定 [+问题][+情况][+使确定]
商定 协议 约定 [+共识][+使确定]
假定 设定 [+前提][+使确定]
鉴定 审定 评定 [+方案][+论着][+价值][+使确定]
选定 指定 内定 [+方案][+人选][+使确定]
料定 推定 算定 [+意图][+结果][+使确定]
核定 额定 厘定 [+计划][+数据][+使确定]
划定 限定 测定 [+界限][+量度][+使确定]
注定 肯定 决定 [+使确定][+状态性]
既定 未定 预定 [+使确定][+时体性]
一定 笃定 坚定 [+使确定][+程度性]
4.创定:奠定 [+基础][+局势][+使创定]
“定”的本义是即“安”。《说文》:“安也,从宀,从正”,居家为“安”,为“定”。确定性、稳定性、创定性是其引申。“安定”的“定”具有“稳定性”(“安定”作为限定和陈述使用)或“使稳定”(“安定”作为动作使用)两种含义。在与“安静”的比对中,取“安定”的限定和陈述使用义,“定”可解构为[+环境][+局势][+稳定性]。
第五步,列出甲乙双方的义征表达式:
安静 [+限定性][+陈述性][+环境][-局势][+无声性][-稳定性]
安定 [+限定性][+陈述性][+环境][+局势][-无声性][+稳定性]
既然[+限定性][+陈述性]是共同的,则可省略。即:
安静 [+环境][-局势][+无声性][-稳定性]=安宁
安定 [+环境][+局势][-无声性][+稳定性]=稳定
给出与相应词语能否搭配的结果:
环境——安静(+) 政局——安定(+)
环境——安定(+) 政局——安静(?)
环境——平静(?) 政局——平静(+)
“安静”与[+环境]语义兼容,与[+局势]语义不兼容,“安定”与[+局势][+环境]语义皆兼容。但在“环境——安静”中,突出的义征是[+居住][+环境]的[-嘈杂性]。在“环境——安定”中,突出的义征是[+生活][+处境]的[-动荡性]。“环境”与“安定”的语义相容不在于[+环境][+无声性]([-嘈杂性]),而在于[+环境][+稳定性]([-动荡性])。与其说“环境——安定”,不如说“处境——安定”,这一搭配中“环境”=“处境”。
(三)“深厚”和“浓厚”的义征辨析
客:(4)他读书的兴趣很深厚,整日见他手不释卷。(病句)
他读书的兴趣很浓厚,整日见他手不释卷。(改正后)
当我们分析时,只能粗略地说:能跟“深厚”搭配的词语,包括根基、友谊、甲跟乙的感情等等;而跟“浓厚”搭配的词语,包括兴趣、爱国情怀等等。
第一步,提取甲乙双方的同形词素“厚”,给出义征标记[+厚实]。第二步,揭出甲乙各方所包含的异形词素:“深”和“浓”。第三步,深厚:厚+深,证明“深”=深度。
1.深度:深湛 深奥 深邃 深 [+思想][+深度性]
深远 深广 [+影响][+深度性]
深信 深知 深恐 [+了解][+深度性]
深挚 深长 深情 深意 [+情意][+深度性]
深切 深 [+感受][+深度性]
深厚 [+基础][+交情][+学识][+深度性]
2.深层:深层 深海 深渊 深山 [+事物][+空间][+深层性]
深秋 深夜 [+事物][+时间][+深层性]
深红 深蓝 [+事物][+色彩][+深层性]
3.深化:深化 深究 深入 深思 [+问题][+使深化]
深造 [+学习][+过程][+使深化]
《说文》:“深,水,出桂阳临武。”“深”之右文,本义是灶突,灶突有深浅故引申为深度,再引申为深层、深化。在与“浓厚”比对中,“深厚”的“深”可解构为[+基础][+交情][+学识][+深度性],其中“交情”、“学识”的深度性是虚化用法。
第四步,浓厚:厚+浓,证明“浓”=浓度。
1.密度:浓密 浓眉 [+毛发][+密度性]
2.浓度:浓重 浓艳 浓妆 [+色彩][+浓度性]
浓烟 [+烟雾][+浓度性]
浓厚 [+兴趣][+情趣][+兴致][+浓度性]
浓郁 [+香味][+浓度性]
《说文》:“浓,露多也”,“醲,厚酒也”,皆从“农”。《说文》“农”古文从“林”,草木丛生。“浓”的本义是茂密,浓度是其引申。在与“深厚”的比对中,“浓厚”的“浓”可解构为[+兴趣][+情趣][+兴致][+浓度性]。“兴趣”、“情趣”、“兴致”的[+浓度性]可以归纳为一个义位。
第五步,列出甲乙双方的义征表达式,给出与相应词语能否搭配的结果。
深厚:[+厚实][+基础][+交情][+学识][+深度性][-浓度性]=深
浓厚:[+厚实][+兴趣][-交情][-学识][-深度性][+浓度性]=浓
因此,搭配情况如下:
根基/学问——深厚(+) 根基/学问——浓厚(?)
感情/交情/友谊——深厚(+) 感情/交情/友谊——浓厚(?)
兴趣/情趣/兴致——浓厚(+) 兴趣/情趣/兴致——深厚(?)
可继续如下分析:
1.深厚=深,如:
他的根基很深厚=他的/根基很深 他们的感情很深厚=他们的感情很深
“深厚”的反义词是“浅薄”,“深”与“浅”相对,如:
他的根基很深——他的根基很浅(浅薄) 他们的感情很深——他们的感情很浅
2.浓厚=浓,如:
他的兴趣很浓厚=他的兴趣很浓。
“浓厚”的反义词是“淡漠”,“浓”与“淡”相对,如:
他的兴趣/情趣/兴致/很浓——他的兴趣/情趣/兴致很淡(淡漠)
如果交换搭配,通常有违语义关联原则,如:
他的根基很浓(?) 他的根基很淡(?)
他的兴趣很深(?) 他的兴趣很浅(+,有些方言说)
“深厚”和“浓厚”中的“厚”,语义已相当弱化,可以认为只是双音节词的陪衬性音节。
(四)“熟习”和“熟悉”的义征辨析
客:(5)他非常熟习这声音。(病句) 他非常熟悉这声音。(改正后)
当我们分析时,只能粗略地说:“熟悉”可跟声音、相貌、性格等词搭配;而“熟习”则可跟环境(?)、地方(?)、程序、处事方法等词搭配。
先提取甲乙双方的同形词素“熟”,给出义征标记[+时久][+度深]。然后,揭出甲乙各方所包含的异形词素:“习”和“悉”。
第三步,熟习:熟+习得,证明“习”=习得/掌握。
1.传授:传习 讲习 [+技能][+知识][+教者][+使学习]
2.习得:学习 习得 [+知识][+技能][+学者)[+使习得]
预习 自习 练习 复习 温习 补习 [+知识][+学者][+使习得]
见习 实习 演习 熟习 教习 研习 [+技能][+学者][+使习得]
3.养成:习性 习气 习俗 积习 陋习 恶习 [+习气][+养成性]
《说文》:“习,数飞也。”“习”的本义是鸟儿学飞,传授、习得、养成是其引申。在与“熟悉”的比对中,“习”可以解构为[+使习得][+技能]。
第四步,熟悉:熟+了解。证明“悉”=知晓。
1.知晓:知悉 获悉 探悉 敬悉 惊悉 欣悉 [+刚刚][+消息][+使知晓]
2.了解:熟悉 [+长久][+情况][+使了解]
《说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bian”;又“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悉”的含义是以心详知兽爪之分别,可以藉此消息捕获野兽,知晓、了解是其引申。在与“熟习”的比对中,“悉”是“了解”,可以解构为[+使了解][+情况](包括[+人物][+地方]]等)。
第五步,列出甲乙双方的义征表达式,给出与相应词语能否搭配的结果。
熟习:[+时久][+度深][+使习得][+技能][-情况]=熟练
熟悉:[+时久][+度深][+使了解][-技能][+情况]=详知
因此,存在如下搭配:
熟习/熟练——木工技术(+) 熟习/熟练——木工生活(?)
熟悉/详知——木工生活(+) 熟悉/详知——木工技术(?)
熟悉——情况(+) 熟习——情况(?)
再看“熟悉”与如下词语的搭配:
1.熟悉——李明/声音/相貌/性格(+) 熟习/声音/相貌/性格——李明(?)
2.熟悉——地方/环境/条件(+) 熟习——地方/环境/条件(?)
第一组是人物情况,第二组是空间情况。
“熟习”不能与含有[-技能]、[+情况]义征的词语搭配,因技能不具备[+了解]而具备[+习得]义征。如有这样的搭配出现,则“习”、“悉”相混,“习”则成为“悉”之借,“熟习”、“熟悉”在一些场合则讹变为同音异形词。
(五)“整理”和“整顿”的义征辨析
客:(6)这机构经新任经理大大整理后,又再走回正确的轨道。(病句)
这机构经新任经理大大整顿后,又再走回正确的轨道。(改正后)。
当我们分析时,只能粗略地说:“整理”跟行装、屋子(?)、机器(?)、工具、思路、经验、秩序等词搭配;而“整顿”则跟组织、阵容、教育、作风、态度等词搭配。
第一步,提取甲乙双方的同形词素“整”。“整”是多义,必须辨析二者的同形词素“整”。
1.整(全):整体 整个 整块 整套 整天 整寿 [+完整性]
2.整(齐):齐整 平整 工整 整 [+齐整性]
整理 整装 整 [+使齐整]
3.整(修):整修 整枝 [+使修理]
4.整(饰):整容 [+使修饰]
5.整(治):整饬 整治 整顿 整改 整风 整垮 [+使一致]
“整理”之“整”是“使齐整”,义征标记为[+使齐整]。“整顿”之“整”是“使一致化”,义征标记为[+使一致]。第二步,揭出甲乙各方所包含的异形词素:“理”和“顿”。
第三步,整理:整+齐整/条理化。证明“理”=使齐整/条理。
1.办理:办理 处理 治理 管理 [+事务][+使办理]
经理 总理 助理 代理 [+职务][+办理性]
3.交往:理睬 搭理 不理 [+日常][+言行][+使交往]
4.纹理:纹理 肌理 脉理 [+物体][+纹理性]
5.事理:天理 公理 事理 情理 [+理据][+常识][+事理性]
讲理 评理 论理 [+行为][+常识][+事理性]
合理 有理 无理 [+评价][+常识][+事理性]
6.学理:定理 哲理 物理 心理 乐理 原理 [+学术][+专业][+学理性]
《说文》:“理,治玉也。”“理”的本义是磨治玉石,兼指玉石纹理。由治玉引申为办理,再引申为交往;由玉石纹理推衍为物体纹理,再引申为事理、学理。另外,“修理”的含义是“修缮”、“修补”,“清理”的含义是“清除”,“理”的语义已经弱化,可以看作偏义复词。在与“整顿”的比对中,“整理”之“理”是“物体使齐整”和“思维使条理”,可分别给出相应的义征标记式:
整 [+整][+物体][+有形][+使齐整]
整 [+整][+思维][-有形][+使条理]
上述分析中,“梳”([+思维][+使齐整]是“梳”([+使条理][+毛发])的虚化引申;“整”([十思维][+使条理]是“整”([+物体][+使齐整])的虚化引申。是不同义素,如有必要可归纳为同一义位。
第四步,整顿:整治+使稳定化。证明“顿”=使稳定。
1.投置:顿首 顿足 [+肢体][+使投置]
2.暂停:停顿 顿号 顿挫 [+言语][+间隙][+暂时性]
3.稳定:安顿 [+事务][+使稳定]
整(与[整理]可替换) [+容状][+有形][+使一致]
整 [+事务][-有形][+使稳定]
4.滞留:困顿 劳顿 疲顿 [+滞留][+状态]
5.突变:顿然 顿时 [+突变][+状态]
《说文》:“下首也。”“顿”的本义是低头或以头叩地,即顿首、磕头。由顿首时保持姿势不变引申为暂停和稳定,由稳定进一步引申为滞留,由滞留又演变为突变。又吃饭时要低头,故另引申为吃一次饭叫“一顿”,没有饭吃则“断顿”,无处下首。现代汉语中,可分别标记为的虚化用法。可以分别给出相应的义征标记式。
第五步,列出甲乙双方的义征表达式,给出与相应词语能否搭配的结果。
首先,依据“整理1”的义征,存在如下搭配关系:
整理——-工具/行装(+) 整顿——工具/行装(?)
整理——屋子(里的东西)(+) 整理——屋子(本身)(?)
整理——(多台)机器(+) 整理——(一台)机器(?)
整理——机构(?) 整顿——机构(+)
整理的不是屋子,而是屋子(里的东西)。(一间)屋子(本身)[-使齐整],屋子(本身)则用“整修”。整理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多台)机器的排列方式。(一台)机器[-使齐整],机器(内部)则用“整修”。机构的义征[-使齐整]与“整”的义征[+使齐整]不兼容,与“整”的义征[+使稳定]兼容。
其次,依据“整”的义征,则存在如下搭配:
整理——思路/经验(+) 整顿——思路/经验(?)
“整理——经验”,大陆普通话不常说,可能香港话常说,但大陆多说“总结——经验”。
再次,依据“整”可给出如下搭配:
整顿——阵容/市容/秩序 阵容/市容/秩序——整齐 整理——阵容/市容/秩序
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即“容状”类既具有[+有形](可视性)[+使一致],与“整”语义兼容,又具有[+有形][+使条理),亦与“整”语义兼容。因此,依据“整”的义征,“整”与“整理”可以有条件替换。
最后,进一步解析“整”的义征[+使稳定]的变体:
1.使稳定(整=整饬):
整顿——教育(+) 整顿——(教育)方针/思想/秩序(+) 整顿——局面(+)
教育——稳定(?) 方针/思想/秩序——稳定(+) 局面——稳定(+)
整顿的是(教育)方针等,在与“整顿”组构时隐去了中心词。因此“教育——稳定”(?)。
2.使端正(整=整肃):
整顿——作风/态度/思想(+) 作风/态度/思想——端正(+)
3.使条理(包括[+使稳定];整=整治):
整顿——组织(+) 整顿——机构(+) 组织——稳定(+) 机构——稳定(?)
(六)义征的提取程序和词语搭配的制约性
客:类似的例子,我们还有不少。但若能解决上面句子的问题,我们或者能够以一反三。
通过以上词语搭配的微观分析,经过进一步思考,可以引出如下结论。
第一,义征是包含在语言系统中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的相对性语义特征(注:李葆嘉.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在相关词语之间,必然存在共同性义征和区别性义征。义征的提取具有经验性(或内省性)、权衡性(或取舍性)和可验证性,这些特征在语音研究和语法研究同样存在。
第二,词语搭配辨析的基本方法,在复合词中,主要就“同形词素”和“异形词素”分别辨析,而重点辨析异形词素。通过相关词群中的词素比对,揭示语义差别、提取义征的细则大致如下:1.依据所要辨析词语的词素,列出包含这一词素的词群。2.依据已有语言知识初步分类,将这些词语归纳为不同义类。权衡义类的过程,就是不断校整已有语言知识的过程。3.依据相关词书释义,深入考察这一词素古汉本义与现汉用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感染义、讹变义)的演变线索。同时依据本义到引申义、实在引申到虚化引申的线索,将义类以及相应词语按序排列。4.依据常见搭配对象,对义类中所包含的同形词素归纳义征。5.依据能够满足需比对词语间的区别为准,调整义征的提取量。6.在同形词素和异形词素各自辨析基础上,再归纳包含该词素的词语之义征。
第三,言语行为中的词语属于自然语言,而提取出来的义征属于metalanguage。根据不同要求,元语言既可用自然语言符号表述,即用自然语言分析对象语;也可用人造符号表述元语言,即用专门符号分析对象语。如采用自然语言符号,又可分为“同语符号表述方式”和“异语符号表述方式”。前者如用汉语来讨论对象语汉语,后者如用另一语言来讨论对象语汉语。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元语言系统,首先总是采用该自然语言的部分改造形式,然后再将这部分构造过的自然语言形式元语言转写为专门设计符号(注:李葆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其应用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作为解释自然语言的元语言,义征的一些术语在自然语言中并不使用,但义征定名务必力求从语义系统性角度通筹考虑。
第四,依据常见语义关联,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1.动作——对象:动作词语具有[+使处置),对象词语具有[+可处化];
2.主体——陈述:主体词语具有[+可陈述],陈述词语具有[+陈述性];
3.动作——补充:动作词语具有[+可补充],补充词语具有[+补充状];
4.限定——主体:主体词语具有[+可限定],限定词语具有[+限定性]。
通常情况下,每种词语的主要义征分别带有前缀“使”、“可”或后缀“化”、“性”、“状”。
第五,能够搭配的词语必然存在语义兼容性,这些词语之间必然具有耦合性义征。词语之间能否搭配,即取决于双方的语义是否兼容性,或二者是否存在耦合性义征。如:
整 [+行政][+使整齐][+手段][+物体][+有形][+齐整化]
整 [+行政][+使整治][+手段][+状况][+有形][+齐整化]
秩序 [+集会][+可整性][+对象][+状况][+有形][+齐整化]
基于[+使整齐/使整治]和[+可整性]这一基础,[+手段]与[+对象]才有发生关联的可能。但是否具有现实性,还须则取决于其它义征的耦合性,“秩序”[+有形][+齐整化]与“整”([-行政]未列)、“整的[+有形][+齐整化]具有耦合性,因此存在两种搭配关系。
第六,通常情况下,只要提取出能满足语义区别和关联所需有限义征。如进一步细化或深化,提取出来的义征应根据“语义标记层次论”逐层标记。
第七,词语搭配或者词语之间的语义搭配,首先受制于基于认知事理的语义关联原则,同时又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约而言之,词语的语义搭配具有四条基本原则:
1.言语行为是一种认识反映,语义搭配具有认识事理性(语义网络制约);
2.言语行为是一种情境举措,语义搭配具有情境模型性(情境模型制约);
3.言语行为是一种社群习惯,语义搭配具有社群习用性(社群习用制约);
4.言语行为是一种个人创新,语义搭配具有个人超常性(个人创新制约)。
事理原则具有基本性和刚性;情境原则具有灵活性和柔性;习用原则决定可接受程度;而超常原则具有创新性,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
现代汉语的语义分析成果,目前还没有可供应用的系统成果,如《现代汉语义征标记词典》。一方面,“语形语法”仍占主流,虽然一些研究者兼以语义分析为解释手段,但立场还是语形语法(注:李葆嘉.论二十世纪中国转型语法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另一方面,词汇如同“乱麻”,语义则是“泥潭”。建构语义标记集既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拓荒精神。语义标记集的建构就是给人类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语言分析的过程。这一任务的完成,务必依靠勇于潜入冰冷深海探索冰山湮没在海平面下的那部分语言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探索。任何复杂现象都有一条简单线索。语义网络可以采取化简法进行。首先是必须建立“核心模型”以建构“日常语言语义标记集”。这一基础,就是笔者目前主持的国家项目“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或“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前期探索任务是建立语义语法学理论、构想模型及设计操作程序。在语义语法学理论背景下可以进行微观分析。但这些分析还仅限于局部剖析,细节势必粗疏。就语言教学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与语言信息处理的语义形式化要求还存在距离。因此本文有关这些词搭配对象的结论是否恰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微观研究探讨语义分析的步骤和提取义征的程序和技能,以推动语义语法学研究的进展。
附记:2002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范国教授邀约为语文中心做学术演讲,并希望就具体问题进行剖析。于是我请范先生提供一些疑难例句,故有此文草就。承蒙范先生给我这次机会,专此感谢。本研究同时隶属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内地访问学人研究计划项目”(2002.9~2003.5),并提交2003年4月广州暨南大学“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