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探讨论文_陈敏华,朱彩红 廖英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 510000

摘要:目的:临床医学在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时通常会采用抗抑郁剂来实施,以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依然许多患者效果不显著,基于此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方法来治疗可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为了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应加强护理干预来辅助,实施整体护理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整体护理可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生存质量。结论:在抑郁症患者中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不良反应;护理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心境低落的现象,且十分显著,这一特征属于心理障碍,针对这类患者临床通常会选择无抽搐电休克方法来进行治疗,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媒体宣传、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等问题,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会害怕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本文将对无抽搐电休克中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100例行无抽搐治疗的患者,为了方便比较可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组有患者50例,年龄45岁。其中为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通过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我院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行整体护理干预,护士除了加强对患者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患者所处的环境、物理因素、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度等影响疾病康复因素上,加强对患者疾病情况的详细了解,并关注患者身体情况,对药物种类及使用剂量进行明确,在治疗前一晚应要求患者停止口服抗癫痫、安定类药物,避免呼吸恢复延长现象的发生。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还需加强对患者体格的检查,对其进行胸部X光、心电图检查,并加强对患者健康情况的了解,避免意外的产生。

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治疗中护理干预工作,开放患者静脉通道,采用0毫克~0.5毫克阿托品、1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琥珀酰胆碱、1毫克/千克~2毫克/千克丙泊酚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患者治疗后对其脉搏、血压、呼吸、意识进行记录,并向医师及时汇报。

当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术后干预,对防护栏进行设置,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现象。与此同时还应对有无气道梗阻进行观察,如若患者口腔分泌物多则需对其及时清理,确保患者呼吸畅通。

当患者出院后还应加强延续护理,延续护理中可通过电话随访,也可上门访问,如若患者预后效果不理想,或存在相应并发症,护理人员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如若症状严重则需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医院应对护理工作管理制度加以健全,为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指导依据。在日常管理中应将交接班制度有效落实,避免因个人原因出现护理人员不足的现象发生,另外还应对精神科药物的使用进行检查,掌握对药物的禁忌,对相关材料加强审核。对于精神科日常工作中,将交接班制度有效落实,对病房定期彻底消毒,做好疾病隔离处理。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2.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3.总结

抑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疾病,经笔者研究,抑郁症患者症状相对复杂,治疗依从性差,单纯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法发挥出临床效果,导致预后效果欠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作为一种电痉挛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治疗中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无法获得临床效果,据此通过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可弥补传统药物治疗的不足,起到抗抑郁的效果。临床治疗一个月后患者认知功能及记忆力均会得到大力改善,研究结果表明,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具有可逆性,但因受教育程度、媒体宣传、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等问题,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会拒绝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对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而言心理问题是第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如害怕、焦虑、抑郁等情绪,若得不到疏导便会影响护理干预效果,据此护理人员应对这一点引起重视,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应采取药物控制还可加强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护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还应对患者病史加强了解,以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时刻注意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情况等。

综上所述,将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将认知心理干预运用到行无抽搐休克治疗患者中可改善患者不良症状,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患者的依从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不适及身心痛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江发,刘奋,梁杰等.氯丙咪嗪静滴、无抽搐电休克及米氮平口服对抑郁症自杀观念急性干预的对照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24-426.

[2]楼丹丹,况利,李大奇等.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疗效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2):93-97.

[3]张传波.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0):819-821.

论文作者:陈敏华,朱彩红 廖英桃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  ;  ;  ;  ;  ;  ;  ;  

100例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探讨论文_陈敏华,朱彩红 廖英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