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论文_傅曾勇

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论文_傅曾勇

(兴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广西 兴安 54130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各区域农业发展更注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然而从现阶段我国整体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看,受经济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影响仍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征,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立足于当前机械化不平衡现状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 本文在研究中首先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指标权重进行农业机械化不同区域的具体划分,并对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不平衡性;发展策略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分析

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与区域划分结果, 在考量农业机械化水平中选择的主要指标为作业水平,辅助性指标选取就业结构,其他指标则可作为参考内容。根据划分结果可发现,因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且在产业结构方面优势较为突出,所以沪、津、京等被划分为同一类,农业机械化发展具备较多的优势。 而被划入第四类地区的如西藏等省份,尽管其机械化水平较高,但在经济、文化水平等指标以及产业结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因此可总结,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对促进经济发展可起到突出的作用, 而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很大程度上又可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机械化进程极快[3] 。

从不平衡性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仍较为滞后,且区域间不平衡性表现极为明显。其中北方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主要以天津与北京地区为主, 而南方地区则以江苏、 上海等地为主,且相比之下南方机械化水平落后于北方。从北方农业发展现状看,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主要以黑龙江与新疆为主, 其原因在于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的方式, 比较之下, 华北地区机械化水平最高, 依次为东北、西北地区。而在南方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主要以华东地区为主,西南地区及细化水平最低,农业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4] 。

另外,不平衡特征的存在很大程度也因作物类型不同。如过去几年我国播种面积中占据比重极高的主要以的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等,其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主要为小麦, 无论从机收或机播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玉米、水稻等在机械化水平上仅在近年来逐渐提高。从我国农作物种植现状看,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多表现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经济作物不具备较高的机械化程度。 现行我国农产品大多已走向国际市场,为使产品产量与质量得以保障,要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以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5] 。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策略

(一)机械化发展机制的构建

针对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首先要求进行长效机制的构建, 是保证农业机械化得以发展的关键。 具体发展机制构建中,应对农民购买力问题进行解决。 许多地区对于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很难负担,要求政府部门做好财政补贴或信贷方面优惠等扶持工作。同时,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应从其发展模式方面着手。如当前欧洲大部分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中等规模集约发展方式, 美国因考虑人均土地规模较大,所采取的机械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大规模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我国在发展模式选择上,根据当前机械化不平衡现状,应注重强调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确保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工具的同时能够真正帮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这样既可使机械化作业需求得以满足,也推动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6] 。

(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农业现代化发展更注重融入较为先进的科学理念, 机械化作业目标的实现亦是如此。例如现行许多地区推行的无土栽培技术,其在设备使用方面要求能够对光照、湿度与温度等进行自动控制。我国当前在农业发展中关于农业机械化作业仍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许多产品并不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在设备应用方面较为滞后,更无从谈及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此现状,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应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包括技术创新、机械产品制造创新等。以其中机械产品为例,适用于农业作业中的机械更应考虑区域环境、土质情况、气候条件以及耕作制度等,保证更具安全性与实用性等特征。除此之外,结合区域不同特征,在机械开发中应及时进行农作物相关信息的收集,可通过信息库的构建使更多农作物、机械产品信息融入其中,为实际机械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

由指标分析结构可发现, 不同类型作物对机械化作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发展中应对非均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注重挖掘区域农业自身的特色所在,保证农业机械化可满足区域作物作业需求,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才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下要追求节约型特征,可对传统耕作方式进一步改革,使土壤疏松功能得以发挥,有利于机械设备使用中燃油消耗的减少。同时在农业机械结构方面可逐步优化,使器械设备的使用更具高效、节能以及多用特性,农业部门可适时进行节能装置的自主研发或引入国外先进农业装置,根据不同区域投放不同的机械设备,实现节能的同时有利于解决不平衡机械化发展特点。 对于不平衡机械化发展现状,可适时组织推行农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使农业发展趋向于集约化与组织化,有利于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7] 。

结论: 机械化不平衡性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实际发展中应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涵,结合国内不同区域机械化水平现状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指标体系分析过程中需明确不平衡发展的具体表现,从机械化发展机制的构建、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此使不平衡发展问题逐步解决,带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关水,楼江平,李鉴方.深入调研 实现农机化发展新跨越——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探析[J].中国农机化,2010,06:10-12+35.

[2]曹阳,胡继亮. 中国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下的农业机械化——基于中国17省(区、市)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57-65+76.

[3]周晶,陈玉萍,阮冬燕.地形条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09:63-77.

[4]任俊. 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战略发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论文作者:傅曾勇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论文_傅曾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