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中心城市建设初探--韶关市曲江协调发展的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韶关中心城市建设初探--韶关市曲江协调发展的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建设大韶关中心城市设想——韶关曲江协调发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韶关论文,曲江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中心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相距很近、关系密切、既互补又竞争的城市,如佛山与南海、江门与新会、香港与深圳、杭州与萧山等,有人称之为“双子城”或“孖城”,是城镇空间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在经济欠发达、城镇体系有待发育的地区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孖城,它们在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发展水平、地域条件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上述经济发达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

韶关和曲江是位于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的一对孖城,它们都是广东省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曲江的中心城区马坝与韶关市区相距仅15km,分别达到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韶关市区位于曲江县域的中心,完全被曲江所包围。分析韶关与曲江的相互关系,探讨如何运用行政区划和城市规划等手段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理论,对指导韶关、曲江,乃至广大粤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韶关曲江发展的历史特点

1.1 曲江得名早于韶关,行政地位曾发生更替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曲江“江流回曲,因以为名”。曲江置县历史悠久,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曲江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2000多年来,曲江和现今的韶关市区虽曾改称韶州或韶州府,管辖范围也曾有变动,但多数朝代保持县制,县治也主要在韶关市区。

韶关得名较晚,隋开皇九年(589年)设韶州府,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各代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名。定名韶关,是由于明、清二代,随着贸易日盛,税入可观,先后在河西设遇仙桥关(明嘉靖二十六年),浈水边设太平桥关(清康熙九年),北门设旱关等三关,征收赋税。

曲江历为韶州府治,民国废府留县,韶关为曲江县太平、武城两镇。1949年10月7日,韶关解放,10月25日成立韶关市人民政府。1951年6月曲江县与韶关市分置。1959年1月,曲江、乳源、仁化合并到韶关市。1961年3月又与韶关市分离。1977年1月,韶关升格为省辖市,曲江为市辖郊县;1983年又改为韶关市辖县。曲江与韶关关系密切,虽几经分合,县治一直设在韶关市区,直到1966年,才迁至马坝。

1.2 韶关市区城镇建设历史悠久,曲江是“古县新城”,但马坝城区发展迅速

韶关市建城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秦代。当时的南海郡尉任嚣曾在今市区南部的莲花山下筑一城堡,后人称为“任嚣城”,可谓历史上韶关建城之发端。隋时曾筑城于莲花山下,唐时曾于河西建城,都因洪水为害,加上年代久远,至今荡然无存。唐末,建城于浈、武两水间帽子峰下的“中州”,即今市中心所在,至今已有1000余年。

韶关地处岭南重要通道,岭南与岭北间之征战以及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莫不取道于此。古代粤北的制铜、织布业以及土纸、毛笔等手工制品也以此为集散中心,还有浈、武、北三江沿岸物资也在此停歇、转运,加上从宋代开始兴盛的以广州为口岸的大量对外出口贸易品,都经此南北交流。因此,自宋以来,韶关一直兴盛不衰。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外贸曾失去其一统之地位,韶关也渐呈衰落之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会北迁韶关,市区人口骤增至24万,呈现虚假繁荣。抗战结束,省府南回,韶关迅速衰落。至解放前夕,市区人口仅5万,市区面积缩小为1.4万km[2]。解放后,韶关因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得到重点建设,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及市政建设的发展。至1977年升格为省辖市,已初具中等城市规模。

与韶关相比,马坝城区城市建设的历史相当短,因为长期以来,曲江县治一直设在韶关市区,直到1966年方迁至马坝,当时的马坝城区仅0.5km[2],改革开放后,尤其近十年来,城区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已达到小城市规模。

1.3 目前韶关、曲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均达到一定规模,有较强实力

韶关是粤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粤北最大城市。1992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37.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1.9亿元。韶关的工业大都是在当地丰富资源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冶金、能源和机械工业是韶关市工业的三大支柱,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是广东省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韶关的经济发展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密切相关。京广铁路纵贯市区,106、323两条国道在市区交汇,并有三江交汇的水运条件,使韶关成为南岭山区外引内联的桥梁和纽带。

曲江1992年非农业人口9.66万,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如果包括韶钢和十六冶建公司和两个中(央)省(属)企业,县城驻地马坝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12.5万,建成区面积13.7km[2],已初具小城市规模,各项指标基本已达到民政部颁发的撤县设市标准。曲江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煤炭、钢铁基地,也是潜力颇大的有色金属、建材基地。曲江经济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中省企业多,达13家之多,共有人口15.2万,1993年工业产值16.5亿元,相对来讲,县属经济至今仍比较薄弱,县属工业总产值不及中省企业一半。

2 县建制束缚了曲江经济发展

2.1 县建制制约了曲江经济发展

曲江是广东省重要的重工、矿业基地,中省企业众多,外向型工业逐步发展,乡镇工业日渐兴起,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曲江已从过去农业县逐步成为工业县。1993年工业产值达11.5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84%。另外曲江拥有广东六大名寺之一的南华寺和世界文明的“马坝人”遗址等旅游资源,1992年来曲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收入966万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县的经济管理权限不能审批较大的投资项目,在信贷规模、税收留成、进出口配额、土地审批等方面的权限均较小,制约了曲江的外向经济发展、老企业改造,使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可见,过去以农村、农业工作为主的县建制已不适应曲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工矿基地和旅游胜地的需要。

2.2 目前的行政区划不利于驻县中省企业的发展和协调与地方的关系

曲江境内有韶关钢铁厂、大宝山矿、十六冶建公司等13家中省企业,共有人口15.2万。1993年工业产值16.5亿元。它们对于广东、韶关和曲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它们虽由韶关市管理,但在土地、用水、原料、副食品、市场、治安等许多方面,都与曲江有密切关系,造成隶属关系复杂、多头管理、协调困难。如韶关钢铁厂驻县城马坝镇,党务属韶关市委,户口粮食属浈江区,人大代表属市,土地属曲江,一旦出现纠纷,就要找浈江公安分局、韶关市公安局、曲江县公安局联合办案,办起事来手续繁琐,费时费力。曲江的中省企业,如韶钢、十六冶建公司、曲仁矿务局等,是厅级单位,而县是处级单位,处理地方与中省企业关系比较困难。另外,中省企业职工往往不能安心在认为是农村的“县”里工作。目前,中省企业的工业产值是县属企业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迫切需要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给中省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3 县建制限制了对外交往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曲江有近5万华侨、港澳台同胞,具有优越的人缘资源条件,曲江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也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是县级经济审批权有限,投资较大项目不能审批,审批层次多,手续繁琐,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不少外商认为县是以农业为基础,比较落后,投资环境比城市差,人口素质差,技术落后,因此谈成项目少,不愿意投资规模大和技术先进的项目。

2.4 县建制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发展

1966年,曲江县治迁至马坝镇,当时建成区面积仅0.5km[2]。经过近30年的发展,马坝已成为以钢铁工业为支柱,初具规模的工业旅游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3.7km[2]。马坝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发展用地充足,城镇建设有着广阔的前景,附近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但马坝目前还是镇建制,土地审批权限小,机构、职能已不能适应马坝建设发展的需要。

3 独立设市还是合二为一

综上所述,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县建制已经不能适应曲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要求,行政区划的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有人认为,应象对待珠江三角洲的孖城中的南海、新会一样,将曲江独立设市。笔者认为,撤县设市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曲江经济发展,但从大的区域及韶关和曲江的利益考虑,应将曲江与韶关合并成一个大的中心城市,马坝成为新中心城市的一个区,曲江县域作为城市郊区。

3.1 从完善粤北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角度看,粤北地区需要一个更大的中心城市

占广东省面积一半的广大北部地区目前没有一个大城市,中等城市也寥寥无几。韶关市虽然是粤北的经济中心,但它的经济实力对带动广大粤北地区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如果韶关和曲江合并为一个大城市,它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力将大为增强,能更好地发挥粤北中心城市的职能,带动广大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韶关是粤北水陆交通枢纽,工业基础好,城市发展潜力大,不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粤北的中心城市。据有关研究,广东省2010年可能会出现韶关和肇庆两个大城市,而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将出现10多个特大和大城市。为了合理规划广东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韶关和曲江的合并显得更为紧迫,合并后的大韶关将是广东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一个重要据点。

3.2 韶关与曲江关系密不可分

曲江置县2000多年来,县治一直设在韶关市区,直到1966年才迁治马坝。而马坝城区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临近韶关,接受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并分享韶关优越的对外交通条件。马坝境内属韶关市管辖的韶关钢铁厂、十六冶建公司用地占了马坝建成区面积大半。韶关、曲江都是以重工业为主体,前后向联系广泛,使两者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目前,韶关和马坝通过贯穿两城区的京广铁路、广韶公路及北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联合设市将会加强两者的联系,曲江独立设市势必会人为地阻隔两者联系,不利于共同发展。

3.3 联合设市是大韶关市区发展的要求

韶关市区山多平地少,低丘及河谷平坝地占40%左右,使建筑用地受到一定限制,对工业用地的影响更大,重工业都分散在南北郊。如果和曲江合并,则城市建设及工业用地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形态。韶关的矿产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曲江境内,韶关的许多重工业企业由于受原料供应影响,或选址在曲江境内,或采矿点设在曲江,从曲江调进原料,联合设市有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另外,韶关市城郊农业欠发达,粮食生产只可基本解决农业人口口粮,蔬菜、肉类、鲜奶、水果等供应远不能满足市区需要,主要靠曲江提供,如果联合设市则可扩大城郊范围,丰富农副产品供应,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3.4 联合设市有利于促进曲江经济发展

联合设市后,曲江的行政地位提高,相应的经济管理审批权限增大,审批手续简化,曲江从县建制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必然大大加快。马坝将成为新城市的一个区,城市建设由全市统一考虑,马坝因其优越的用地条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便利的对外交通,必然会得到迅猛发展。另外,如果曲江单独设市,韶关仍然不会放弃对曲江境内中省企业的管理权,多头管理的弊病不能消除。联合设市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中省企业的发展。而资源丰富、用地条件好的曲江则能吸引更多的大型工矿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韶关、曲江联合设市,而不象珠江三角洲孖城一样独立设市,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①区域条件不同。珠江三角洲是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城镇密集,到2010年可能有10余座城市达到大城市规模。韶曲位于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城镇稀少,缺少强大的经济中心;②产业结构不同。珠江三角洲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关联度小,各城镇产业结构雷同,独立性强,韶曲以重工业为主体,前后相关密切,用地大要求高,独立设市不利于工业发展;③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不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正在形成的五大城市连绵区之一,正在形成一条链条式城镇带,如果把彼此相邻的城镇都联合成一个城市,珠江三角洲可能成为一个巨大无比的大都市连绵带。而粤北城镇体系的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山区地形也不可能形成巨大城市带,而恰好以大组团分散式集合城市群较符合实际。

4 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韶关曲江联合成一个市后,应统一进行总体规划。原城区和马坝将成为新城市的两个功能互补、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因此应该从全局出发,协调发展,处理好几个关系:

4.1 城区规模与用地发展方向

1993年,韶关市区非农业人口45.41万,建成区面积33.12km[2]。马坝非农业人口12.5万,建成区面积13.7km[2]。马坝近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比韶关快,根据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以及用地条件等,规划2010年马坝城区非农业人口将达25-30万,建成区面积30-40km[2],规划2010年韶关城区非农业人口将达60-80万,建成区面积60-80km[2]。这样,2010年大韶关市区非农业人口预计达85-100万,建成区面积将达90-120km[2]。

联合设市并不是要求城市建成区也连成一体。相反,为了避免大城市病,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组团间要有一定的农田、绿地等形成隔离带。根据地形条件和城市建设发展趋势,韶关城区向十里亭东北方向、西河建设南路以西方向发展;而马坝宜向地势平坦的西南方向发展,近期向西发展马坝河与梅花河 之间用地,远期向马坝河南面发展。由于韶关常年盛行风向为正南北相对风向,应避免在韶关南郊和马坝北部布局大型污染工业,保护好组团之间的山林农地。

4.2 社会经济职能

韶关历来是粤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党政机关集中,今后仍将是大韶关的行政中心。作为地级市,韶关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比较发达,市区已有大专学校2所,各类中专院校、普通中学50多所,师资力量雄厚,今后应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适应城市大发展要求。韶关工业的三大支柱是冶金、能源和机械工业,占地大,污染严重。除机械工业外,市区应限制发展冶金、能源,加快发展电子、食品、制药等工业,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增值大、占地少、污染小的新兴工业。韶关还应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产业,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并加强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网点的建设。将过分集中于中州半岛老城区的商业中心适当向其它城区扩散。

马坝用地条件好,邻近矿产资源集中的沙溪镇,可适当加强重工业基地建设,但应注意大工业的选址和污染防治工作。同时,要加快工业配套建设,加强地方经济与中省企业的联系,改善“二元经济”结构。为配合解决城市大发展可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和重工业带来的男女就业比例不平衡,应加快发展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马坝拥有知名度很高的南华寺和马坝人遗址等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应加强旅游设施和配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使马坝成为大韶关城市的旅游娱乐中心。

4.3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城市,韶关曲江的基础设施应该统一规划,共同建设,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联合设市后,两大组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除改善现有的京广铁路和广韶铁路的交通条件外,还应修建一到两条贯通两大组团的交通干道,并建立联系两大组团的公交线路。马坝应修建连通106和323国道的对外交通线路,改善对外联系条件。新机场的建设应考虑韶关曲江的共同使用,便利两大组团。

两大组团的供电、通讯、给水、排水、环境治理等都应统一规划,节约投资,火葬场、殡仪馆等市政设施也应共同使用,避免重复建设。

4.4 区域城镇体系发展

联合设市之后,还应协调市区与境内其它城镇的发展。我们对城镇体系规划的总体设想是:强化中心城区,达到大城市规模,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条件,加快建设京广铁路沿线和323、106国道沿线城镇,形成重点城镇发展轴线;选择交通条件好、处于门户位置、发展潜力大的梨市、乌石、龙归、周田四镇,重点建设,发展成为带动邻近城镇的片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密切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联系,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城市化发展。

标签:;  ;  ;  ;  ;  ;  ;  ;  

韶关中心城市建设初探--韶关市曲江协调发展的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