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张凤梅
我校曾凭借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和地处二井子周边环境比较单一,对学生影响比较小的优势,在北大荒精神的指引下,经几代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实现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持续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全校上下团结协作,办学效果显著,高考成绩连年飙升,社会影响较好,家长比较认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和择地方名校的潮流影响,学校原有的生源优势已大不如前,加之 ,学校搬迁北安新址,原有的地域优势不在存在,复杂的周边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学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全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德育文化建设,以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要求,成为我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急迫课题,通过研究大家普遍意识到,开展传统文化建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增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主人翁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是新形式下开展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由于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就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着眼于继承和发展它的精髓,适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让我们的高中生经常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让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
在高中阶段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少高中生只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名利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却缺乏对家庭、社会、国家应有责任的认知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高中学生呈现出来的这些精神面貌和状态却令人堪忧,造成学生德育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不当。
学生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认为孩子如果按传统教育,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的偏见,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或引导不当,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冲突。
2、传统的优良德育思想严重缺失、缺乏敬畏与信仰。
独生子女大多处境优越,自我意识很强,不懂得感恩,缺乏诚信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识。一些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严重扭曲。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缺乏积极向上的敬畏与信仰。不少学生对道德不敬畏,对知识不敬畏,对教师不敬畏,导致的后果就是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公共环境,嘲讽打击好人好事,缺乏集体观念,对人不尊重,缺乏礼貌,与老师甚至家长对着干,缺乏追求,生活不够积极。
3、学校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管理目标不明确。
我们的教育,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不易撼动。由于高考的总指挥棒,高分和升学率作为家长评判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准,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全校师生主要的精力都用来提高成绩的思想误区,凡事以学生成绩为衡量准则,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或上级要检查时,德育教育工作才会被稍微注重。德育教育内容狭窄陈旧、方法单一。目前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只是进行行为的约束,缺乏思想的教育和引领, .其实思想品德教育应包括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要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教育。
4、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优越感强.
很多学生的经历都是一帆风顺的求学过程,他们缺乏挫折感,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各有不同,加上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上高中后住校,他们以往依赖的父母、亲戚不在身边,常常感到十分无助。抑郁、烦燥的精神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面对现在极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来源,有些学生自认为很明白道理,但是往往在面对挫折时,却一下跌入低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这种自大自卑一线牵的现象表明,在中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进入一种自我估价错误的模式,继续下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新时期新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意识到,只有对德育教育高度重视,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提升学生自身的德育水平和思想意识,变外在规范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德育教育成为每个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渴望,使学校的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既要引领学生的行为,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使我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才能使学校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为此我校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树立平等的理念,从思想观念上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
作为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高中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有表达愿望、情感的权利,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想法、见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将为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带来积极的因素。例如:我校在食堂管理过程中,建立管委会,定期开会,对食堂伙食、价格监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校学生会成员辅助政教处监管学生日常行为,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举止,搜集整理学生提出的好的建议,学校采纳、适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教育,纠正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偏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 教师放低姿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是非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和谐交流,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
人都有情感与精神满足的需要,对情感的珍惜,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与维护,是当代学生强烈的思想意识。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缩短师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亲近和信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仰慕心理、才会敞开内心世界,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使之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如在我校举办的秋季运动会期间,运动员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其他同学热烈喝彩时,我班一学生未报任何项目还在看台上玩手机,看到这一幕后,我并没有采取直接呵斥的方式,而是将其手机暂时保管,事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用情感策略教育学生要融入集体,要重视集体荣誉和个体责任,要有规则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开展《弟子规》《三字经》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活动 。
在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传统的文化熏陶学生,用严谨的规范约束学生 ,同时开展学习讨论,通过对比,找到自己的差距,使学生能够自我认知,自我改进,效果较好
3.开展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来共同完成。因此,必须建立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的德育网络,班主任要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家长沟通,如定期与家长联系或访谈,举行大型或小范围的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品德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教学目标确定家庭教育任务,同时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实现德育工作的家庭化。例如,我班某男同学对家长的语言和行为特别抵触,家长说的他总逆其道而行之,娘俩动不动就“打一架”,把家里的东西弄得满地都是,一放假还想上网吧,总弄得不亦乐乎。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先从他的的角度分析了大概原因,让他把情绪宣泄一番,接着和他交流和沟通,课上、课下又特别多留心、关注他并安排与他关系好的同学主动与其谈心,知道了他的想法并反应给家长,对家长的行为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指导,母子关系得到大大改善,孩子周日也不再上网吧,学习劲头也比以前足了。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环节是面向社会现实,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班主任要注重让学生深入社会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地使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课堂,经受社会大熔炉的锤炼,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活动中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养。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之间更多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可以弥补学生平时在情感、心理交流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学生比较容易意识到个人的努力与集体荣辱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尊重和服从集体的意向,逐步形成集体主义的道德情操。虽然高中阶段由于学习较忙,社会实践较少,但我仍然利用学校冬季扫雪、召开学校运动会等难得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时不偷懒耍滑,赛场上赛场下多为班级争光添彩,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各项活动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光发热,在无形中提炼了他们的道德情感。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各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的是积极性影响,有的却是不利影响。高中生作为一个大的群体,作为一个不定性因素,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它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现代中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还应具有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等。客观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较大,它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三方面因素要有力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高中生的影响,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4.开展培养三个好意识、养成三个好习惯的活动
细节决定一切,我们高中生只有在日常不断地规范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才能养成受益终身的好的习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长大后的工作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仅来自于自己,例如学校,家长,社会也可以帮助高中学生养成规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具有诚实正直、谦虚宽厚、勇敢坚毅,惜时守信,开拓进取等良好的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行事,“干好自己的事,管好集体的事,关心别人的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就有家规;在校自然就有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的建立对高中学生转变成为社会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行注目礼;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要遵守学校的时间制度,按时间到校但绝不能早退,旷课;上课要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认真完成作业。同时也要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我们应该爱护公物,认真值日,不打闹喧哗,还要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争取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校在校园里开展培养三个意识、养成三个好习惯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陶冶学生性情、健全其人格;颂千年经典,兴传统文化,铸中华灵魂,开世界眼光,每天早读学习弟子规,周五第八节课观看孝心、爱心视频;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青春励志演讲,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深广文化底蕴、心灵完美、体魄健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以前的生活让我们回味,今后的日子让我们向往。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来寻求二者的结合点,我校会继续不断探索高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文作者:张凤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社会论文; 家长论文; 德育论文; 意识论文; 集体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