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本文介绍高子平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临证以清热、化痰、开郁为要,清热、开郁贯穿始终;并强调审证察因,分型论治;同时注重内外同治,协同增效;生活方式调节,事半功倍。
【关键词】高子平;痤疮;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315-01
高子平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著名皮肤科专家,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病防治临床科研,对痤疮的治疗有独到经验,现将高子平教授痤疮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治以清热、化痰、开郁为要,清热、开郁贯穿始终
粉刺之病因难离热、痰、郁三种。肺经风热熏蒸,邪郁肌表则可见丘疹型痤疮,粉刺;长期饮食辛辣,进食肥甘厚味之品;或汗出见湿,湿郁化热;素体胃肠有热则多见囊肿性痤疮。青年人生机旺盛,阳热偏盛,血热外壅,夹湿夹毒则易患此病。此外痤疮多和毒郁、痰郁、血郁、肝郁等因素有关[1],故清热、化痰、开郁等治法尤为重要。早中期粉刺色红有脓点,粉刺密集者未破者以清热开郁为要。后期以结节囊肿为主者以开郁化痰为主。可见开郁治法的重要性,结合西医痤疮的成因:①感染因素,感染是痤疮产生的中心环节;②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使毛囊口变小,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皮脂淤积于毛囊口形成粉刺相一致[2],故吾师在痤疮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清热、开郁之法,并提出清热、开郁应贯穿治疗始终。
2.审证察因,分型论治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疾病,现代中医外科学认为粉刺之由不外肺经风热、胃肠湿热、湿热夹瘀[3]。吾师在临证过程中总结出粉刺患者除上述证型外,大量红色丘疹或脓疱型丘疹,舌红,脉数为表现或月经前加重,经后减轻的患者亦不在少数,故总结出粉刺可分以下5型。①肺热型 症见粟米大小囊性丘疹,或有痒痛,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②湿热型 症见头面部油腻,伴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③热毒型 症见丘疹色红,呈脓疱,口干,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数。④痰瘀型 症见多个丘疹结节,不红或微红,重者可见囊肿或瘢痕。舌淡,苔白,脉濡或脉涩。⑤肝肾阴虚型 多为中年女性,痤疮于经前加重,经后减轻呈周期变化,舌红,脉细数。根据辩证不同分别给予疏风清肺,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开郁化痰,补肝益肾等治法。肺热型常选用泻白散加减,具体方药:桑白皮 地骨皮 牡丹皮 黄芩为主。丘疹色红加马齿苋、野菊花,大便干燥加熟大黄;湿热型则分为湿重于热者和热重于湿者,前者予楂曲平胃散加减,具体方药:生山楂、建曲、厚朴、陈皮、苍术。面部油腻甚者加大剂量丹参、生山楂、建曲、决明子。后者则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具体方药:龙胆草、柴胡、车前子、泽泻、小通草,吾师喜于方中去生地以防止湿恋为患。热甚者常加马齿苋、野菊花。热毒型则常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具体方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芩、黄柏、黄连、栀子,脓疱多者加桔梗、白芷。丘疹色红加马齿苋、野菊花。大便干燥加熟大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痰瘀型予化坚二陈汤和消瘰丸加减;具体方药:陈皮、茯苓、法半夏、牡蛎、玄参、川贝母。瘀重者常可加丹参、郁金、桃仁等。肝肾阴虚型分阴虚为主则予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具体方药: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熟地、女贞子、 墨旱莲,不寐者常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磁石等。
3.内外同治,协同增效
如吴师机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吾师结合四川省中医院治疗特色外治法以内外同治,协同增效。对于炎性丘疹成脓,囊性结节或闭口粉刺多者,常予火针疗法或激光点刺疗法以开其郁闭;对于丘疹色红,无明显成脓者予祛痘中药药粉面膜联合蓝光疗法;对炎性后色素沉着者,予中药祛斑面膜联合红光疗法;对于失眠者,予耳穴埋豆治疗以增强疗效。
4.生活方式调节,事半功倍
吾师在临证时强调痤疮患者常有喜食辛辣,油腻及长期睡眠不足的生活习惯,此亦是导致痤疮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故吾师在强调内治与外治同时亦强调在痤疮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并保证睡眠质量与时间,通过上述生活方式调节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5.典型案例
王某,女,19岁,学生,2017年3月25日初诊。面部丘疹,脓疱1+年,复发加重1周,患者平时学习压力大,熬夜多,喜食辛辣油腻之品,大便干,小便正常。刻诊:面部皮肤油腻,面颊及额部可见多个丘疹、脓疱、结节,舌红,苔黄腻,脉滑。四诊合参,诊断为热毒夹湿证,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予“楂曲平胃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生山楂20g、建曲15g、厚朴10g、枳壳10g、陈皮15g、黄芩10g、桔梗15g、皂角刺15g、马齿苋20g、野菊花20g、生大黄10g、生甘草6g,并予局部火针疗法一次,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保证睡眠质量与时间。
中药7剂治疗后患者面颊及额部丘疹、脓疱明显消退,结节变小变软,皮肤油腻程度减轻,大便正常,苔转薄白,脉偏濡。见湿热 热毒已清,主以“散结软坚”为要。予化坚二陈汤加消瘰丸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陈皮15g、法半夏10g、茯苓15g、牡蛎15g、夏枯草20g、猫爪草20g、浙贝母15g、马齿苋15g、野菊花16g、皂角刺15g。
中药7剂后患者面部囊肿性结节明显好转,颜面部仅少量色素沉着。继续予患者局部红光疗法及中药祛斑面膜一周一次治疗,治疗三周后,色素沉着消退明显,痤疮无新发。
6.讨论
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损容性慢性炎症,具有治疗周期长,易反复的特点。吾师临证总结出痤疮治疗以下经验:痤疮的治疗以清热、化痰、开郁为要,并强调清热、开郁贯穿始终;但临证时需审证察因,分型论治;同时治疗过程中不忘内外同治,协同增效;此外注重生活方式调节,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刘叶兰.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J].河南中医,2006.04 247-248.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75.
[3]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7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229-230.
论文作者:陈杰1,胡丹1,杨雨晴1,张芝源1,高子平2(指导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痤疮论文; 丘疹论文; 方药论文; 粉刺论文; 油腻论文; 马齿苋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