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价值探讨论文_旷贵兰

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同时,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优质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模式,优质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的模式,观察并对比优质组和对照组的依从性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优质组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优质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剂量以及镇痛剂使用次数等临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同时,还能够缩短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关键词:优质护理;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目前,临床上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言,通过采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减轻患者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同时,还能够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血栓的治疗作用,治疗效果良好[1-2]。近几年来,伴随临床研究的逐渐加深,临床上通过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同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同时,还能够缩短患者心绞痛的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许可,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抽取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同时,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优质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4例,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组研究。其中,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44岁,平均年龄(62.12±5.11)岁;优质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62.85±5.3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础资料经过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模式。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护理干预。

优质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的模式。首先,由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患病期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且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和血流的变化情况。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询问患者的胸痛情况,并且根据患者的胸痛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其次,由于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的注射位置相对特殊,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注射期间,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确定患者回抽并无出血后进行注射,在实际注射的过程中切勿过快,拔针后按压穿刺点2min。在此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感染以及腹部有无出血点等症状,再次注射则需要更换注射点,并于注射前进行消毒;最后,对于心绞痛患者而言,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以及疼痛剧烈等因素的影响,将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容易使其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给予心理指导和疏导,并且详细讲述有关心绞痛的发生机制和有关常识,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更加利于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优质组和对照组的依从性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和指标,如:护理满意度评分、依从性评分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等,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统计学的核验,计量数据利用()来表示,并采取T值验算。各组别之间的数据和指标经过计算后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各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

优质组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 分]

2.2对比各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临床指标

优质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剂量以及镇痛剂使用次数等临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临床指标比对[()]

3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作为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绞痛疾病类型,介于劳累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疾病类型,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进行性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临床上若未采取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一段时间后将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4]。目前,临床上通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其作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能够有效预防心肌梗死的形成,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5]。在接受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期间,护理人员通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的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心绞痛的发生情况,通过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及时给予对症的心理指导和干预,进而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治疗,能够更加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6]。经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优质组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优质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剂量以及镇痛剂使用次数等临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临床上通过对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郑容梅. 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7.

[2]薛丽,欧书林,鲍宏刚,等.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7):851-853.

[3]胡其源,岳静雯,王寅.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抗联合早期应用血栓通、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5):29-31.

[4]蒲玉翠.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J]. 河北医药,2017,39(1):75-77.

[5]李军朋,高爱红,刘积伦,等. 美托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及对CRP、BNP水平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6,15(2):139-142.

[6]蔡小芹,贾先翠,汪莉,等.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疗效与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8-10.

论文作者:旷贵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6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价值探讨论文_旷贵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