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周丽[1]2008年在《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遗传多样性及其线粒体控制区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Scopoli)。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为我国特有经济鱼类,具有肉质细嫩、骨刺少、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的优点。目前,对大鳍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繁殖生物学、池塘驯化、养殖技术以及能量学上的研究,对其种质资源状况、遗传多样性现状和线粒体控制区结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近年来,由于长江干流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如葛洲坝、叁峡大坝等的建成,引起了许多学者对叁峡库区鱼类种质资源状况的研究,但是对大鳍鳠的研究甚少,大坝的建成可能造成其生活环境的改变、产卵场地的破坏以及生殖隔离的产生,这些是否使大鳍鳠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现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因此,从DNA分子水平对大鳍鳠种群遗传结构及基因多样性状况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长江流域(合川、广元、岳阳和金口)四个不同江段采集的野生大鳍鳠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从16条引物产生的谱带中,总共获得139个位点,多态位点101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2.66%。具体到每一群体,其多态位点比率为23.74%~39.57%,可见每一群体内的多态位点比率低于4个群体整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大鳍鳠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237、1.9689、1.9356、1.0770,即岳阳群体最大,金口群体次之,合川群体再次之,广元群体最小;其Nei比Shannon估算的大鳍鳠群体的遗传变异指数低,但其遗传变异分布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即YY>JK>HC>GY(岳阳>金口>合川>广元),这一结果显示了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的差异状况,岳阳江段处于长江中游,上下游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且岳阳江段又与洞庭湖等湖泊相连,使得该处的大鳍鳠群体内交流机率较其他流域高出许多,而广元位于长江上游的支流,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少,故其多样性指标较低;大鳍鳠四个群体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研究表明:大鳍鳠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的变化范围为:0.7490~0.9678,岳阳群体和广元群体遗传相似度最低为0.7490,岳阳群体和金口群体相似度最高为0.9678;同时,岳阳群体和金口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广元群体和岳阳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分别为0.1015和0.2890,这与UPGMA聚类图显示的结果一致,金口群体和岳阳群体首先聚类,然后聚类的是合川群体和广元群体,最后,这两个类群再聚类;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053,即40.53%的遗传分化发生在群体之间,有59.47%的遗传分化发生在群体内。本文还对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扩增,通过与已发表的长吻鮠(Leiocassislongirostris)、圆尾拟鲿(Pseudobagrus tenuis)和光泽黄颡(Pelteobagrus nitidus)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有A、T含量高,G含量低的特点。同时,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包括叁个主要识别区域:扩展终止相关序列(extended terminalassociated sequence ETAS)、中央保守序列(Certrol conserved sequence block)、保守序列(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其ETAS序列为:TACATTAATGTGCTATGGTATAGT;中央保守序列中的CSB-F的序列为:ATGTAGTAAGAAACCACCAACCCTCAAT,CSB-E序列为:AGGGCAATAATAGTGGGG,在鲿科鱼类中的普遍序列为:AGGGCAA--A-T-GTGGGG,含有GTGGG-box的稳定结构,CSB-D的序列为:TATTACTGGCATCTGGTTCCTA;保守序列中CSB-1的序列为:ATATAATGCATGTTTTAATAACATA,CSB-2序列较易识别,为TAAACCCCCCTACCCCC,CSB-3为:TGTTAAACCCCTAAACCAG。大鳍鳠在不同的种属间存在大致相同的保守区段:ETAS结构、CSB-D、CSB-F、CSB-E、GTGGG-box结构,CSB-1、CSB-2、CSB-3,其中CSB-D和GTGGG-box结构很保守,而CSB-F、CSB-E、CSB-2、CSB-3存在个别碱基的变异。

杨莹莹, 张其中, 李春涛, 陈霞, 朱成科[2]2012年在《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指出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魏刚, 周丽, 曾令江, 肖训焰, 黄林[3]2015年在《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结构及其比较分析》文中认为对采自长江水域四川-重庆段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线粒控制区的克隆测序,并与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圆尾拟鲿Pseudobagrus tenuis和光泽黄颡Pelteobagrus nitidus 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含量高,鸟嘌呤(G)含量低的特点.同时,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包括3个主要识别区域:扩展终止相关序列、中央保守序列和保守序列.对哺乳动物,鸟类及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分析,大鳍鳠中央保守序列区CSB-D,CSB-E,CSB-F与哺乳动物和其他鱼类的中央保守区相一致;大鳍鳠保守序列区的CSB-3比CSB-2的变异大些,与一些鱼类相比较,也有显着的差别.大鳍鳠在不同的种属间存在大致相同的保守区段,其中CSB-D和GTGGG-box结构较保守.该研究可以为将来进行大鳍鳠的种群分化研究和资源保护研究提供基础.

西超群, 钱静, 唐洪玉, 郑永华, 李芹[4]2015年在《野生与养殖大鳍鳠肠刷状缘膜消化酶活性的比较》文中认为采用酶学分析法,检测野生与养殖条件下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前、中、后肠刷状缘膜(BBM)上蔗糖酶、麦芽糖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Na+-K+-ATP酶活性。结果显示:(1)Na+-K+-ATP酶在两种条件下大鳍鳠各肠段刷状缘膜活性大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Na+-K+-ATP酶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0;(2)蔗糖酶、麦芽糖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在两种条件下大鳍鳠各肠道刷状缘膜上分布规律相同,其中,肠段刷状缘膜蔗糖酶、麦芽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各肠段分布均为前肠>中肠>后肠,而γ-谷氨酰转肽酶比活力分布为中肠>后肠>前肠;(3)同种酶在不同条件下大鳍鳠同肠段的活性均为养殖大鳍鳠大于野生大鳍鳠,仅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野生大鳍鳠中肠略大于养殖大鳍鳠中肠。

吴金明, 张富铁, 刘飞, 王剑伟[5]2011年在《赤水河大鳍鳠的年龄与生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胸鳍棘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自赤水河中游的511尾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7月为新年轮形成的高峰期;样本由1~7龄组成,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分别占全部样本数的38.9%和31.3%;体长(L)和体重(W)呈幂指数关系(W=6×10-5L2.638,R=0.937);体长与胸鳍半径(r)呈线性关系(L=200r-49.2,R=0.971);体长生长方程为:Lt=714.5(1-e-0.06935(t+1.2399)),体重生长方程为:Wt=2027.6(1-e-0.06935(t+1.2399))2.638;拐点年龄为12.7龄,相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443.7mm和576.8 g。赤水河大鳍鳠群体的生长速度比嘉陵江群体快。

李春涛, 蒋自立, 曾伯平, 张其中[6]2014年在《大鳍鳠IgL2型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RT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免疫球蛋白轻链(IgL)2型基因cDNA序列,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该基因cDNA全长为929 bp,包含5'非编码区43 bp,3'非编码区159 bp,开放阅读框720 bp,编码239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大鳍鳠IgL蛋白质序列与斑点叉尾IgL 2型(G型)合为一支,与其它硬骨鱼类IgL2型聚为一簇。组织分布研究表明,大鳍鳠IgL2基因表达量在脾脏最高,其次是鳃和头肾,这明显与大鳍鳠IgL3型基因表达方式不同。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大鳍鳠IgL2基因转录表达量在脾脏、鳃和头肾都随时间发生变化。IgL2基因转录表达量在脾脏4 d就到达高峰,在鳃1 d就达到峰值。这些应答规律与IgL3基因差异显着,推测,IgL2的表达主要参与鳃、肠和皮肤主导的粘膜免疫。

陈娟[7]2002年在《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静止代谢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以由嘉陵江采集到的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封闭式呼吸室,分别在12.5℃,17.5℃,22.5℃,27.5℃和32.5℃水温条件下,测定了114尾鱼体(体重范围13.0—400.4g)的静止代谢率。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各水温条件下,雌、雄鱼特定代谢率之间无显着差异;在27.5℃条件下性腺为Ⅳ期的雌鱼的标准体重代谢率稍高于性腺为Ⅱ期和Ⅲ期的鱼体,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着。这表明性别和性腺发育程度对静止代谢率无显着影响。 (2) 特定体重代谢率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各体重组的代谢率与温度之间均呈显着的双对数直线相关;温度指数(B)随体重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协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的温度指数(B)间差异显着。 (3) 大鳍鳠特定体重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各水温条件下其代谢率与体重均呈双对数直线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各回归方程的斜率(体重指数b)之间差异不显着,截距a值差异极显着。 (4) 回归分析表明,体重(W:kg)和温度(T:℃)对大鳍鳠的静止代谢率(Ms:mgO_2/kg/h)交互作用不显着,其相关关系为:Ms=1.320T~(1.334). W~(-0.184)。 5) 以本研究中的大鳍鲮的平均体重值(94.5g)为标准体重,采用文献报道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和鲇鱼(Silurus asotus)的静止代谢率模型,计算了两种鱼在本实验各温度下的静止代谢率,比较分析发现大鳍鳠的代谢率分别为南方鲇和鲇鱼的1.82和1.49倍,表明大鳍鳠的代谢率高于前两种鱼。 通过讨论认为:门)性腺发育程度和体重可能共同影响了大鳍鳍的代谢水平,因此性腺不同发育阶段 的大鳍鳝雌鱼的代谢率差异不显着。p) 大鳍鳍的代谢率高于南方贴和稣鱼的代谢率是因其生态习性不同:一)大鳍鳍的 自发活动的行为比其他两种鱼更为频繁,因而所测其静止代谢水平较高。o)本 实验采用的是大型封闭式呼吸室,对实验鱼的日常活动的限制作用较小,而其它 两种鱼采用的是小型流水式呼吸室,限制了鱼体在测定过程中的活动性。

李春涛, 张其中, 杨莹莹, 朱成科, 李超[8]2011年在《大鳍鳠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提出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sIgM)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大鳍鳠sIgM的cDNA全长为1 992 bp,包含5'非编码区53 bp,3'非编码区226bp,开放阅读框1 713,编码570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鳍鳠sIgM蛋白质序列可变区含有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恒定区(CH)含有CH1、CH2、CH3和CH4 4个部分。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IgM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保守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IgM的相似性最高,为54.3%;与石斑鱼的相似性最低,为24.6%。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RT-PCR显示,大鳍鳠IgM基因主要在血细胞、脾脏、头肾和中肾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血细胞、脾脏和头肾IgM重链基因转录表达量在1~10 d内有显着上升。

蒋自立, 李春涛, 张其中, 陈霞, 李超[9]2012年在《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IgL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大鳍鳠IgL3的cDNA全长为947 bp,包含5非编码区58 bp,3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序列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VL被进一步划分为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大鳍鳠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轻链L3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的相似性最高,为68.8%,与南极鱼IgL3型的相似性最低,为47.2%。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gL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聚为一支并与其它硬骨鱼类IgL3型聚为一簇,明显与L1和L2进化支不同。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gL3基因主要在头肾、脾脏和血细胞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头肾、脾脏和血细胞IgL3基因转录表达量有显着上升。研究表明,头肾、脾脏和血液是大鳍鳠IgL3型基因主要的表达器官,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但言, 马跃岗, 朱杰, 陈元坤, 曾东[10]2014年在《一株大鳍鳠肠道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提出从健康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肠道菌群分离得到25株细菌,通过对菌株胞外酶活力及对鱼类常见病原菌抑制作用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出一株益生菌DQHY-7菌株。对DQHY-7菌株安全性进行检测,并结合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对DQHY-7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DQHY-7菌株具有较强的分泌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力,能够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生长。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浓度为1.0×108CFU/mL的DQHY-7菌悬液对大鳍鳠没有致病性。结合DQHY-7菌株菌落生长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研究结果表明DQHY-7菌株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饲用微生态制剂候选菌种。

参考文献:

[1].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遗传多样性及其线粒体控制区结构的研究[D]. 周丽. 西南大学. 2008

[2]. 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J]. 杨莹莹, 张其中, 李春涛, 陈霞, 朱成科. 水产学报. 2012

[3]. 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结构及其比较分析[J]. 魏刚, 周丽, 曾令江, 肖训焰, 黄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 野生与养殖大鳍鳠肠刷状缘膜消化酶活性的比较[J]. 西超群, 钱静, 唐洪玉, 郑永华, 李芹. 淡水渔业. 2015

[5]. 赤水河大鳍鳠的年龄与生长[J]. 吴金明, 张富铁, 刘飞, 王剑伟. 淡水渔业. 2011

[6]. 大鳍鳠IgL2型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李春涛, 蒋自立, 曾伯平, 张其中. 淡水渔业. 2014

[7].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静止代谢率的研究[D]. 陈娟.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8].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李春涛, 张其中, 杨莹莹, 朱成科, 李超. 水产学报. 2011

[9].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J]. 蒋自立, 李春涛, 张其中, 陈霞, 李超. 水产学报. 2012

[10]. 一株大鳍鳠肠道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J]. 但言, 马跃岗, 朱杰, 陈元坤, 曾东. 淡水渔业. 2014

标签:;  ;  ;  ;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