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调度科 100031
摘要:在当今广大群众对于院外急救需求的日趋增长的同时,北京急救体系立足于所承担的本职急救任务,更好的实施急救立法中关于《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条例》的各项内容,北京急救中心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急救新模式,将急救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注重培养全能型调度人才,完善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北京院外急救体系建设更为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北京急救体系;建设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院外急救需求数量增加的同时,对急救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合《院前急救服务条例》的深入实施,北京院外急救体系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起到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对北京院外急救体系建设与发展提几点建议。
1 加强调度指挥中心人员队伍的建设
1.1 调度员的培训
院前急救调度是北京急救中心的窗口部门,调度指挥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北京急救中心的形象。调度指挥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因此,调度员的规范化培训是加强调度指挥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北京急救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1)对于新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应进行岗前培训,采用理论与带教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及规章制度培训;调度系统专业知识培训、急救专业知识及调度技能培训、突发重大灾害事故的指挥调度培训等等。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快胜任调度岗位。
2)对于已从事调度工作的人员应进行岗中培训,采取召开交流会、自学、进修、参加学术活动等形式开展培训,加强调度员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更新知识层次,扩展知识面,从而提高调度工作质量,以适应现代院前急救发展的要求[1]。
1.2 开展分层调度
分层调度是指调度人员根据病人病情的急危重症,派出相应的救护车。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使有限的急救资源发挥了最大效能,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急救资源。
1)分层调度包括:?通过电话给予简单的医疗建议。很多患者的问题可以在指导下自行解决或送院,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急救资源。?调派没有救治能力的转运型救护车。这个层次主要面对患者病情稳定由医院转送回家继续静养,接/送火车站、飞机场等,不需要任何救治,病情平稳的患者。?调派配备普通医生和设备的救护车。处理一般的救治任务和转院任务。?调派配备高年资急救医生和急救设备齐全的抢救型救护车。主要承担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与转院[2]。
2)通过对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科学调派,使院前急救医生从大量的非急救任务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现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去,投入到更多的科研工作中去,使先进的急救医疗技术和设备在挽救危急患者的生命中得以广泛应用。同时提高现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满足率,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目的。
1.3 充分发挥调度指挥中心的功能
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是院前急救的呼救中心、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具有受理判断功能、组织指挥功能、通讯联络功能、协调合作功能和监控管理功能。通过指挥调度,可以掌握各种呼救信息,统一指挥急救力量,缩短“呼救响应间期”,提高大都市的应急能力,发挥急救资源的效益,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助于市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1)加强硬件设备的维护和改造
强大的通信调度指挥系统(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计算机辅助指挥等15个子系统)是日常院前急救的反应中枢。它不但是急救医疗调度、指挥与协调的工具,而且还担负着急救信息的接收、存储、传递、整理及统计的任务,是北京急救中心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通信调度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转是急救医疗和灾害、事故能否及时、安全、有效处理及院内、外是否能紧密衔接的关键。因此,它在城市院前急救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原有制度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等各项工作制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核心。调度原则是有求必应、就近就急就能力、灾害事故全力以赴、危重病人负责到底、轻症病人尽量照顾、电话咨询合理答复。调度人员要受理全市的120呼救信息,指挥调派各个急救站点的人员车辆。这就要求我们的调度人员均由医护人员组成,他们都是正规医学校院毕业、具备临床医学知识,拥有现场抢救经验,能够通过电话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医生出诊;同时,可以对呼救者进行简单的医学指导和医疗咨询;
4)加强质量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电话回访制度,每周拔打50个电话,向患者家属询问调度人员服务情况,接受社会的监督;认真调查和回复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反馈给每位调度人员,提升服务质量;将调度工作纳入质量管理范畴,对调度服务进行跟踪调查,建立考核制度,严格奖惩力度,为快捷优质服务提供保障。
2 加快发展院外和院内医疗的无缝衔接
急危重症患者经过专业的院外和院内不间断的抢救,将使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大幅下降。要使院外与院内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首先救援指挥中心的救护系统要与医院急救部门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使调度指挥中心全面及时地了解到全市各大医院急诊资源情况,急救人员配置、抢救设备及床位数等,为进一步抢救提供帮助;同时,医院急诊医生也能在救护车未到达之前得到急救患者的详细信息。因此,我们要加快急救网络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院外院内的无缝隙链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急救服务。
3 设置满足不同急救需求的救护车
设置抢救型救护车、普通转运型救护车和单纯转运型救护车。抢救型救护车配有齐全的抢救设备,随车有高年资的急救医生、急救护士,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下级转上级的转院任务。普通转运型救护车只配备简单的急救设备如氧气、诊箱等,随车只有一名低年资的急救医生,没有护士,负责轻症病人的救治和上级转下级的转院任务。单纯转运型救护车上只配有一名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或医疗救护员,主要负责出院回家、接/送火车站、飞机场等不需要任何救治的伤病员转运任务。这样,调度人员就可以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患者的不同需求调派相应的救护车,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配置与调度,使院前急救资源的人力、技术、装备进行优化结合,使其发挥最佳效益,节省急救资源[3]。
4 加强急救网络的合理建设和科学的管理水平
1)制定全市专业化的急救医疗网络建设规划,整合院前急救网络资源。
2)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和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现有卫生急救资源,在原有急救站的基础上,继续完成网络规划建设并有效实施。
3)北京急救中心承担着专业的急救网络业务指导、监督及质量检查任务。
4)坚持全市急救网络资源的一级调派。即调度指挥中心——各急救网络站点资源。
5)急救网络站点实行院前急救行业性的管理,建立准入制度、监督机制。
6)规范全市急救车辆、人员、设备、器材统一的配备标准,服务流程和技术操作的规范。对包括医师、护士、调度员、急救司机等专业人员实行岗前技术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的准入制度。
5 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及医疗救援能力
提升调度员未雨绸缪的意识,切实提升应急救援的调度指挥和救援能力。一是熟悉掌握各种应急预案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如车祸、塌方、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全要素应急救援演练,考察调度指挥的协调能力及现场的抢救管理和组织能力。二是注重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准备,购置大型物资供应车和现场指挥通讯车,便于现场的指挥和救援。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存足够的急救药品和器材,为突发事件的救援提供物资保障[3]。
6 科学合理整合急救资源
目前北京存在120、999两个急救体系,一方面两个体系的竞争可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会出现急救网络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急救资源的现象。有时一起急救事件120、999两辆急救车同时到达现场。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过程中,不能做到统一指挥、合理调派,往往造成救援现场混乱,现场伤员人数和情况等信息不准确,影响了上级领导的决策。
7 建立院外急救人员定期轮岗的长效机制
对于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可定期选派到各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急诊、病房进修轮训,不断提升诊治业务水平。在内部建立调度医生和急救医生定期轮岗机制,对于因年岁偏大或因工伤造成的不能再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生,可以安排从事调度工作,以解决部分急救医生的“出口”问题。同时,对于从事调度工作的年轻医生、护士也要定期参与到院前急救工作中,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能提高调度指挥的水平和质量。人员动态流动的长效机制将保持急救队伍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使急救工作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3]。
总之,北京院外急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才能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因地制宜的紧急医疗救援模式。
参考文献:
[1]舒敏,骆水发,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培训与再教育的探讨,临床急诊杂志,2008年第9卷第1期
[2]郑小坚,国内分层次急救初步探讨.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管理杂志,2008年4月第3卷第4期
[3]朱江华、鲁强,等. 法国院外急救体系的特点与工作启示.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管理杂志,2008年12月第3卷第12期
注:项目名称: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项目-北京地区急救呼叫量与医疗急救调度坐席配置标准研究(编号 首发2016-4-3031)
论文作者:赵玉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北京论文; 救护车论文; 人员论文; 患者论文; 医疗论文; 急救中心论文; 医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