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备教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拿来主义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情分析策略
对于追捧着“80后”写手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崇仰着超男超女及周杰伦、陈慧琳等歌星的当代中学生来说,“鲁迅太远了,鲁迅太高了,鲁迅的语言太难读懂了”(对初三学生“喜欢鲁迅吗”的调查反馈)。因此,教学鲁迅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必须对学情进行准确的定位,从知能及情感等方面找准衔接点。通过了解分析,我认为高一学生在领悟文中“以小见大”的比喻论证,读懂、品味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等能力方面尚有一定不足,对这篇杂文写作的背景、意义,尤其是今天读来还有无价值等方面尚存在疑虑,甚至并不认同。
文本定位策略
本文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鉴赏“战斗性与愉悦性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巧妙运用”的文艺性论文——杂文,领悟作者对社会时弊、国民痼疾的敏锐感应,欣赏作者以小见大、巧譬妙喻、寓庄于谐、笑中说理的独特风采。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杂文是早已有之的,但是找不到一位杂文作家能像鲁迅这样,自觉运用杂文进行如此持久、广泛、深入、生动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能像鲁迅这样,在杂文创作领域开创一代文风,开拓出一条革命现实主义杂文的宽广大道,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能像鲁迅这样,对中国国民灵魂的解剖和改造倾注如此巨大的关注和热情,取得如此令人赞叹的成就。
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本单元其他课文的作者聂绀弩、刘征、何满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他的影响,这几篇杂文针砭的时弊虽各不相同,风格特色却有相通之处。因此,重点指导本文的阅读将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标确立策略
1.通过学习浓缩全文的方法,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感受文本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赏析文本以小见大的比喻论证方法,品味文中幽默讽刺的语言。
3.通过自主体验探究,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及超越时代的价值,感受作者高度的“战士”责任感。
教法选择策略
本文教学将秉承“学长式教学”“无障碍的心灵沟通,易实践的方法指导,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强效应的人格融合”的原则,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知能情意整体化,学习过程活动化,活动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体验化。
文本解读策略
1.思维之美。本文一如鲁迅先生的其他杂文,具有深邃的思维美、独特的“理趣”美。它主要表现在本文独到的见解、缜密的文思及智慧的论证上。“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独创,是一个新鲜而独特的概念。面对20世纪30年代围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纷纷攘攘的诸多观点,鲁迅先生仅用这一千多字的短文就力排了“左”“右”众议,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且介亭杂文》)等十几个字,就形象而精确地概括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可见,本文虽然讲的是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但所阐明的观点却是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的,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目光的锐利、思想的深刻。
“拿来主义”以一个命题的方式提出,必然包含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内容,本文的思路正展现了这种严密的思维逻辑。
“主义”,是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严肃而厚重,而“拿来”却具体而形象,这就呈现了一种“理趣美”。无怪乎有人说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
2.诗意之美。本文以“立象以尽意”展开其“理趣”,就近设喻,以小见大,再现了鲁迅杂文迷人的意象思维艺术,它是“思”也是“诗”。那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令人感到惊异。他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相差甚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事、理联结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在本文中,作者将“如何继承文化”这一宏大的论题与似乎毫无关联的“得了大宅子”一事进行关联,以“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以“羡慕旧宅子”“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意象的独特、描述的生动令人叹为观止。尤为奇特的是,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意象都是那么准确、形象、贴切、神奇。
语言的犀利、幽默是本文呈现的另一风采。犀利的语言用于暴露敌人,鞭笞丑恶,剖析事理,揭示矛盾。作者有时仅用三言两语,就能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如文中颇具嘲讽的“捧”“挂”“丰富”“大度”等词句,在论辩中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含笑说理的风度。
3.情感之美。与其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成就于“他的非凡的观察力”,不如说他的“创作总根于爱”。他抱残守真地直面人生,道破了中国文明的各种幻想,为“人”的真正的生存而战斗。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可见,鲁迅杂文的美学特征是崇高,而不仅仅是讽刺幽默。讽刺幽默只是“立象手法”的一种,崇高才是其本质的美学特征。
4.价值之美。本文虽已发表七十多年,然而它所论述的批判继承的文化方针却依然熠熠生辉,依然是我们对待中外文化甚至一切科学技术的标尺。尽管鲁迅先生曾一再表示希望他的针砭时弊的杂文“与时弊同时灭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鲁迅先生的杂文任何时候都是中国现实中活生生的“存在”,都对正在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包括文学)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学本文要摒弃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讲授,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处处不离文本,处处又不离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走近鲁迅,走进文本,在鲜活的自身经验世界里解读,体验,重构,升华。
流程安排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座的有多少周杰伦的粉丝?啊,几乎全是。喜欢他什么呀?(兴奋地七嘴八舌:歌唱得好呗。)如果有一天周杰伦遇到了迎面而来的鲁迅先生,你猜猜,鲁迅先生会说些什么?(愕然地:肯定是批评吧……啊,猜不准。)先生说,不用猜了,我说的话,全在我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里。既如此,就让我们读读《拿来主义》,找找“鲁迅先生会怎么评价周杰伦”这一问题的答案吧。
(翻检学生的前经验,唤醒学习主体自身潜在的生活感受和内在情感,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场景和氛围,架起读者与文本间的桥梁,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如果让情境蕴涵着问题,刺激出“神圣的好奇心”,则更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心理期待。)
二、通读初知文本
第一遍通读。目标:借助书下注释,读懂、读顺字句,初步感知文本大致内容。如仍有不懂的词,可向邻座的同学求助,也可向教师求助。
理清文本层次。(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
三、开通探究热线
向教师和同学提出你初读不得其解的问题,你思考后有了一点看法但还不很清晰的问题,你觉得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亦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问题性”。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学习的根本动力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一方面要把问题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其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要使他们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既往现场反馈:
学生提问踊跃,提出了如下问题:1.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文章究竟是说国策还是说个人?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的人?3.怎么没见对于周杰伦的评价?4.既然是写“拿来主义”,为何又先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5.本文为何打了一个比方,这与我们初中学过的举例论证有什么不同?6.鲁迅是否要否定梅兰芳、徐悲鸿?7.本文语言为何那么具有讽刺性?8.“拿来”究竟是针对外来文化还是针对传统文化?9.今天再读这篇文章有无价值?
四、再读切磋求解
现在我们首先讨论,1、2、4、6等问题。为了探究作品的思路(如解决第4个问题),可以在概括各段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在段与段之间加上关联词,浓缩原文,然后进行欣赏或批评。
(对于课堂上生成的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热心、真心、耐心地听取,智慧地整合、妙用。如对上述问题,可分组、分层地引用,1、2、4、6可编为一组,先行解决。如果教学目标中应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未能提出,教师可以“我建议”“我们先解决这一问题”等形式将预设的问题无痕地整合或嵌入。)
学生再读课文,在教师的帮助下浓缩全文:“因为”闭关,送去会使国穷,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那么”何谓拿来呢?“就是”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可成新人,文艺“才”可成新文艺。
教师总结学习方法(展示课件),探究论证思路时可浓缩全文,可以概括为:巧摘中心句,妙加关联词,浓缩全文意,思路呈眼底。
自主发表对这组问题的看法。
(发言中学生领略了破、立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明确了本文写的虽是文化问题,关乎的也可是个人的态度,但这都离不开国家内外基本政策的取向,因此文本对由个人到国家,由送去到拿来,由拿来的态度到拿来主义者的素质均作了论述。教师相机补充相应的背景资料,突出本文的时代性、针对性,解读画展、出访中的媚外求荣及中外关系中的不平等,淡化对于梅、徐的深究。齐声诵读文末两段。教师补充板书:破、立,比喻论证。)
五、精读品味赏析
大家提出的5、7两个问题,颇具赏析价值,请任选一个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时,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对于第5个问题,要比较本文的比喻与举例论证的区别,欣赏本文大比喻中的细节比喻,尝试另作一喻,比比优劣;对于第个7问题,要找出最吸引你注意的一个句子,欣赏句中最具讽刺意味的词。
(本环节安排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探究的选择。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只有合作形式的技术,在形式背后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教育哲学。当学习成为团队的努力而不是一个人孤单的冥思苦想时,学习本身就能得到极大的促进。合作学习在思维碰撞、交流分享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既往现场反馈:
第5个问题,比较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略。欣赏本文比喻的精妙,略。尝试另设一喻,选粹如下:
生1:我们组欣赏了本文的比喻,发现它是大比喻套着小比喻,真妙。我们也尝试着设了一喻。譬如,你兼并了一个公司,对于所有的办公用具都予以保留,决不因是原老板的就毁掉,电脑中的资料有用的留着,没用的删去,对于员工中过去凭关系进来又没能力的让他走人。
生2:你的比喻中没有该毁灭的部分,还是本文写得好。
……
在第7个问题的品味活动中,学生对“捧”“挂”“发扬国光”“丰富”“大度”“摩登”等词进行了个性化的品味,有的还用“摹状”的方式再现了媚外者的丑态。
六、研读体验创新
大家在文中找到鲁迅先生对周杰伦的评价语了吗?现在,请进入一个对话厅(展示课件:鲁迅与他面对面),大家权且充当鲁迅先生的发言人(即必须以本文中的语言为支撑),对周杰伦、赵本山以及另外的文化现象甚至其他领域中的事物发表看法。
(设置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辨与体悟,这样既能使学生重构、升华自我的精神世界,又能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体认文本的当下意义。)
既往现场反馈:
生1:周杰伦,你大胆“拿来”了美国的黑人音乐,先占有,再挑选,吸收了RAP元素,又融进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武术,进行了创新,创作了《双截棍》等作品,你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就是拿来主义精神。(教师相机回应:看来鲁迅先生也不反对你们的偶像,只是崇拜应有深层次的思考啊。)
生2:赵本山,你也是一个拿来主义者,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了东北二人转,占有以后进行挑选,抛弃了其中的糟粕,继承了鲜活的元素,经过创新,捧出了很多作品。好!
生3:我们现在实施的新课程也是“拿来”的,它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传统精髓,又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样的“拿来”,好!
生4:青歌赛中有些美声唱法的选手,就没有好好“拿来”,他们完全照搬外国作品,没有创新,这不能叫真正的“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