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都市工业的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考察报告论文,工业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发展都市工业的基本情况
最近,我们就如何加快都市工业发展问题,由市委副书记程康彦带队,赴上海学习考察,收获较大。
近几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发展都市工业高度重视。把发展都市工业作为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并把发展都市工业与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结合起来,作为提升上海综合竞争力、构建工业新高地的一项重要战略。上海都市工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创造了一条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成为上海区域经济、工业经济和扩大就业的新“亮点”。
1.都市工业的涵义。上海市经委制定的认定标准提出:都市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载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绿色工业。都市工业的基本特征是:从布局范围看,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内;从环境形象看,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从生存空间看,相对集中的都市工业园和工业楼宇;从产业特点看,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从企业类型看,个体、私营、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元投资,以小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 或职工在岗人数在200人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主体。 都市工业的行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研究、开发和组装,软件开发、制造,服装服饰,广告印刷与包装,钻石珠宝等工艺美术品和旅游品,钟表眼镜,模型及模具设计制造,食品加工,室内装饰装潢产品设计、开发与组装,化妆品及日用洗涤用品等10大行业。
2.上海发展都市工业的由来。1999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尚有工业用地5635万平方米。这些土地上60%的企业是有效益、无污染、能够在都市地区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对余下的40%的企业如何处置,是城市经济布局调整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多年片面强调“退二进三”的战略,鼓励中心城区企业外迁,导致城市经济“空心化”,中心城区发展过分依赖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产生。因此,近几年上海对工业用地的存量调整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转性”(就是进一步实施“退二进三”)与“转型”(就是传统工业转为都市型工业、市属企业转为区属企业、国有企业变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并举的方针。同时,上海提出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三大板块共同支撑、有机统一的现代工业体系,认为这正是上海同香港等城市不同的优势所在。
3.上海都市工业发展的现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区区开花,行行结果”的新局面,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到2001年底,9 个市中心区的140余家国有企业建成150余个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 还有上百家企业正在积极筹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2001年全市都市型工业共完成总产值1233.92亿元, 比上年增长8.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1%;实现利润总额52.01亿元,增长18.7%,占全市工业利润的11.6%。在都市型工业中,总量最大的服装服饰制造业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包装、印刷业是发展最快和盈利能力最强的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28亿元,增长21%;实现利润总额10.7亿元,增长25.2%。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是盈利能力提高最快的行业,实现利润5.79亿元,增长68.5%。我们考察的杨浦区,去年底已建立17个经济园区,建筑总面积47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515户,注册资金17.09亿元, 新引进企业当年完成销售收入7.25亿元,完成地方税收4581万元;全年国有企业租金收入3285万元,共吸收下岗人员7211名。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提高认识:发展都市工业的先决条件。上海提出,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发展都市工业的必要性和意义。从理论分析来看,都市工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市工业不仅具有距离市场比较近、周围各种经济要素比较丰富、产业发展基础相对齐全等外在优势,而且具有经济效益较好、吸纳劳动力较多、与周边环境较协调、产业调整和转移比较灵活等内在优势。都市工业具有在大都市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助于提高都市经济资源的质量效率。从现实实践来看,在世界经济中心城市,都市工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发展定位来看,都市工业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2.市区联手:都市工业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上海发展都市工业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作为“条”的市属企业系统和作为“块”的城区政府系统的积极性。主要思路是市区联手,充分发挥两种主体的力量。主要做法是:市属国有企业通过土地和厂房出租或入股盘活存量资源,发展新生产力;区以及街道负责招商引资,吸引各种轻加工型、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入驻,新企业注册在区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如杨浦区所在的上海机床厂拥有专用码头、铁路线和各类精密机床制造、加工设备1400台,具有很强的技术、生产、运输、后勤等优势,通过与所在街道联手,利用闲置厂房22万平方米,建设机床工具工业园区,已有16家企业入驻,成为国内最大的精密磨床、量仪生产基地。又如上海烟草公司,属都市型工业企业,年利税90多亿元,但地处老城区,周边环境差,发展空间小。杨浦区对工厂周边进行拆迁,为企业腾出300 多亩土地,发展和烟草相关的辅业,相关税收全部留在区里,实现了企业发展、居民住房改善、周边环境美化、区级财力壮大的共赢效果。市、区联手,实践效应明显:国有企业获租金,地区获税收,下岗职工获就业,中小企业获发展,综合环境获改善,形成一种多赢机制。市、区联手的实际内容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出发展规划、协调各方利益、做好服务工作和加强监督管理。无论是在设立、运行和退出等方面的重大决策,还是日常管理,都是由企业自行决定。
3.建设园区:发展都市工业的主要抓手。加快都市工业园区(楼宇)建设的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上海工业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杨浦区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较为集中,设备和厂房等资源优势明显,通过市区联手,去年已建成都市工业重点园区12个、园区分部10个,利用国企厂房45.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882户,实现销售收入80.24亿元,税收、租金7300多万元。 普陀区去年引进资金建了80万平方米工业园区,已基本出租完毕,每万平方米厂房产值6000—7000万元,税收400—500万元;今年拟建120 万平方米工业园区,已建的工业园示范区占地108亩, 整个小区建筑象一个高级住宅区,建起不到一个月,出租率就达50%。
4.增加就业:都市工业的重要功能。在发展都市工业的过程中,上海市先后启动了非正规就业和“4050工程”。非正规就业指下岗人员个人或组织起来参与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市容环卫建设的公益性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临时性劳务及家庭手工作坊等生产自救而暂不建立劳动关系的就业形式。目前,从事非正规就业人员已达16万人次。“4050工程”是专门针对女40岁、男50岁以上而不到退休年龄的就业弱势群体设计开发的创业工程。该项目由项目设计人、出资人、招标人、执行人、评估监理人组成的5人运作体系完成,在政府的政策扶持、融资扶持、 购买成果等手段支持下,按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方式实施工程的开发。“4050工程”是政府实施保护性就业政策的一种长效运作机制,工程开发的就业类型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公益型和辅助型、社区服务型为主。从事“4050工程”的个人或集体必须做到开发的就业岗位不得低于20个,从业人员中下岗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70%,经5 人运作小组审定且通过工商登记方能经营,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目前,该工程已吸纳了3万多人就业。
5.政策扶持:发展都市工业的主要着力点。上海根据各方主体利益机制尚未理顺,规划和管理相对滞后,资金和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抓紧制定实施促进都市工业发展的科学的专门的政策,解决政策缺位问题。如:(1)“十五”期间,市经委每年安排5000 万元作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导向资金,以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各区推进都市型工业,各区按1∶1的比例匹配资金;(2 )市里的“一区一业”政策,鼓励各区发展特色产业,新增税收全部留在区里;(3 )享受市里的“4050工程”给予的优惠政策;(4 )享受市里扶持中小企业的有关政策;(5)享受市里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6)享受国务院支持钻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7)市、区都设土地中心, 土地置换必须征求所在区意见。
6.搞好服务:营造投资环境,发展都市工业的第一资源。(1 )深入调研,合理规划。上海把发展都市型工业纳入了《上海工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作为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经委制定了《上海都市型工业“十五”规划》,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具体规划和设想。在产业发展上,根据区域特点,重点建设一批“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基地,2/3的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产业定位与“一业特强”相配套,建成10—15个以软件、工业设计等为代表的科技型都市型工业园区,到200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0—15万个。 由上海市经委负责全市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布局规划、产业导向、政策协调,以及制定园区(楼宇)建设标准和落实扶持政策,并负责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各区、各集团根据本地特点,合理布局。(2)各方联手, 合力推进。由于区内绝大多数是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有一些是部属企业,因此,上海实行各方联手,共谋发展,如:市、区、企业各出一点资金对厂房进行包装,共同对外招商,税收落地,共建都市型工业园区。各区经委具体负责本地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的推进协调,负责协调本地区各部门的关系;各控股集团是本集团下属企业、转制研究所建设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组织者,为下属企业的“转型”创造条件,提供通道,并加强分类指导和资金等方面的协调支持;工业企业、转制研究所是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管理的主体;都市型工业协会、工业经济联合会、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绿色工业促进会的协会和中介机构,配合企业参与项目的前期策划、评估、可行性论证和招商等,并做好统计、调研等服务工作,促进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规范化、法制化和市场化运作。(3 )规范管理,搞好服务。上海市为加快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发展,出台了系列指导性文件及有关办法,明确了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市区联手,使存量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成为都市型工业园区和楼宇,转型为发展都市型工业的载体、扩大就业的载体、增加地区税收的载体和培育各种所有制小企业的载体。对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建设使用、招商引资、产业导向、环境整治、物业管理和配套服务等方面活动进行规范。
三、几点建议
1.学习借鉴上海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武汉都市工业发展。
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众多、存量资产等经济要素丰富、产业发展基础相对齐全,可以进一步学习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发展武汉都市工业。从我市目前情况看,几个中心城区在发展都市工业园区(楼宇)等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参照上海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都市工业作为武汉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汉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发展环境和企业活力。都市工业已成为中心城区繁荣繁华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同时,它还代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社区化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老百姓个人财富的增加,都市型中小企业还将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向。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发展都市工业作为“十五”期间武汉工业和区级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加以实施。
2.加强领导,各方联手,推动都市工业更快发展。
在市区经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要进一步加强各方联手,尤其是市区联手,充分发挥“多”和“快”的综合优势,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市场机制,形成推进合力。建议市经委负责全市都市工业发展的规划、协调和指导。会同各有关区,进一步完善都市工业园区(楼宇)的布局规划,加强布局导向。市、区区级经济办要配合市、区经委(经计委)负责协调本地区等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共同为都市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都市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借鉴上海的经验,发扬制度创新精神,深入研究和加紧制定税收、工商管理和产业等几个方面的政策。要在坚持国家有关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武汉都市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政策。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都市工业企业做好服务,提供高效、灵活的一揽子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发展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努力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市、区有关部门、单位要为都市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担保和技改贴息。市、区劳动社保部门要为都市工业企业提供劳动力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城市规划部门要把发展都市工业及其园区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加强指导和服务。要把发展都市工业园区与建立科技孵化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在都市工业园区建立经济与科技良性互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