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态势与构建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文化发展论文,当代中国论文,策略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3)02-0199-04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稳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2.1%[1]。与此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正通过网络来进行政治参与活动,掀起了网络参政议政热潮。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网络在政府效能建设中的作用,通过网络信息公开、网络问卷调查、网络在线答疑等形式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交流。这些现象表明,在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网络政治文化已经形成。因此,正确分析当前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态势,深入了解网络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态势
网络政治文化,是相对于以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为传播工具的传统政治文化而言的,是网民在长期的网络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网络政治生活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政治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它的传播主体是网民,传播条件是网络,传播内容是网络政治观念形态,包括网络政治认识、网络政治情感、网络政治动机、网络政治理想,等等。与传统政治文化相比,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态势。
(一)互动化
互动化是网络政治文化区别于传统政治文化的首要特征。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将各类政治文化信息传递给民众后,民众一般很少有机会将个人意见反馈给信息发布方。在传播方式上,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难以激起大多数民众的参政议政兴趣。而网络媒介则不一样,“它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除了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2]。互动化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良好的话语环境,借助网络,网民可以使用QQ、邮件、博客、微博等通讯工具,对最新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即时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信息的发布方和其他网民进行平等互动交流。
(二)匿名化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媒介对公众的社会意见具有强大的影响。在媒介传播中,大多数人都害怕被孤立,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是站在少数人的一边,便会保持沉默;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是站在多数人的一边,便会侃侃而谈。这实际上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该心理的影响下,当人们出现在传统媒介面前时,迫于身份、内容公开的压力,往往会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发表一些与主流舆论一致的观点。这就是很多人在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采访时口是心非的深层原因,而在网络当中,人们可以进行匿名性的交流,真实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一概隐藏。“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便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匿名化给了网民极大的安全感和自由,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必担心社会的评价,避免了人际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顾虑和尴尬。
(三)去权威化
去权威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性,也是网络媒介的重要特征。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介那种点对面、单向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介文化传播的“媒介—受众”的二元结构被彻底解构,网络成为一个点对点的、平等的、无中心的传播体系。这样的特性表现在网络政治文化当中便是对权威的颠覆,个性的张扬。这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沙皇退位、个人抬头”、“消解中心主义”的时代。去权威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可以共处一“网”,扩大了政治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了网民的主体意识,使得他们更加热衷于网络参政议政。
(四)高科技化
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F.拉普曾说:“实际上,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3]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网络的高科技性这个基础上的,其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经指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4]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按照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网络政治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之为“快餐文化”,“在体裁上,产生出一种距离的销蚀(eclipse of distance)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效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应该承认,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的这种高科技化是传统政治文化难以具备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政治信息时,大都会受到经费的制约,经过一定的周期才能与受众见面,传播内容具有滞后性。而网络对于政治文化事件的报道可以做到全球同步直播,网民无论在何地,只要能够上网,便能及时了解事件的最新的进展。
二、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
网络政治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网民的政治生活方式,满足了网民日益增长的政治文化生活需求,对各个民族和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如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政治文化一样,网络政治文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它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入侵开辟了新的途径。西方国家为了冲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加快和平演变进程,通过网络向中国网民宣传西方世界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等意识形态,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网民信仰的变化,造成对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冲击[5]。因此,当前要深入研究网络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双重影响,以期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建设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政治文化。
(一)积极影响
1.提高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参与即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和行为,是民主政治在两个层面上的结合。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6]。另一位美国学者科恩特别强调“参与”的意义。他认为,民主政治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关键都是公民参与,“民主永远处在尚待改进的状态,而改进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完成的”[7]。列宁也曾指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引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8]因此,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众与媒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和过程。”[9]在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受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特殊因素的制约,往往不敢或不便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而在网络政治文化中,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事件,自由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这有助于提高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增强网民政治参与的能力
网络的互动化为增强网民政治参与能力提供了可能。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不仅与其拥有的信息量有关,而且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有关。传统政治文化中,不同年龄、地位的参政主体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讨论政治事件,但借助于网络,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对国内外政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网民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学习政治知识,而且还可以与不同职业、阶层的人们交流,分享他们的政治参与经验。网络政治参与突破了网民的阶层局限与信息局限,进一步增强了网民的力量,广大网民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各级党委、政府的门户网站,获取党政部门的相关信息,并对党政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这大大削弱了科层制下的等级观念,提高了网民政治参与的能力。
3.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与全球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政治文化传播的速度。借助网络,把主流政治文化搬到网上,民众足不出户便能快速地浏览和储存各类政治文化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政治事件。
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民主政治需要建立一个由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公共领域,一个公众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场所,“它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10]。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日益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言论空间。通过网络,世界各地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对共同关心的政治事件展开讨论,形成公共意见,进而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影响。在网络中,任何信息一旦发出,瞬时便可到达全球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终端。这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今天,网络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大大的延伸,以至于能够遨游全球,抹去时空的差异,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二)消极影响
1.网络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
网络无政府主义是以网络为宣传工具的新式无政府主义,是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一个产物,网络政治文化的互动化、高科技化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泛滥。网络无政府主义者继承了传统的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念,强调网络空间的自由性、独立性,反对来自政府的任何管制,如约翰·P.巴洛在《网络独立宣言》中公然宣称,虚拟网络空间独立于现实空间,国家权力不能越界干预互联网。网络无政府主义提倡不加任何限制的言论自由、行动自由,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空间秩序,并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体制形成很大的威胁。
2.现实政治参与兴趣降低
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中国之心一直未死,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对我国进行赤裸裸的政治宣传,赞扬西方的政治生活方式,利用我国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矛盾、一些工作中所出现的失误进行诋毁,肆意攻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赤裸裸的政治宣传之外,他们又会通过某些“理论家”炮制出的某些“理论”,为自己的政治意图披上“科学”的外衣,并辅之以扭曲事实的新闻报道,刻意误导网民。如对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一些西方网络媒体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进行了大量的歪曲事实的报道,丧失了的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在强大的舆论攻势面前,一些网民盲目崇拜西方的政治模式,对国内的政治模式开始失望,进而上网不问政事,只求娱乐,现实政治参与兴趣降低。
3.民族认同感降低
在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下,一些网民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政治判断能力,是非不分,爱国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在网络的影响下,网民的民族认同感存在弱化的趋势。互联网下的“‘新人类’的身上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而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11]。
4.政治道德意识缺乏
政治道德是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一套伦理道德体系,是公民在进行政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政治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规范作用。一方面,政治道德调节和引导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合理、合法地进行,增强着人们的政治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政治道德也规范着政党、政府、政治团体、政治家以及政治公务人员的涉政行为,使其在运用政治权力、执行政治决策时不仅受到现有政治道德的约束,而且在内心道德机制的激励下,自觉、自动地完成政治任务[12]。由于网络政治生活可以完全不受现实生活控制,网民的自由意识可能会无限膨胀,极易导致他们缺乏政治道德意识。当前表现较为典型的就是社会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常常会有一些网民在网上不负责任地发帖,攻击政府、丑化官员,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竞相跟帖,形成错误认识,降低政府及其官员的公信力。
三、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构建策略
针对网络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双重影响,当前要注意采取积极措施,扬长避短,使得网络政治文化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加强政府治理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繁荣中国特色网络政治文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政治文化阵地。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强化政府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做到善治,符合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制、回应、有效等几个方面的善治特征[13]。鉴于网上存在的一些网民个人信息屡遭泄露的现实,当前尤其要注重对网络信息的保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2年12月28日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二)注重技术创新,建设红色网站
网络技术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在保证网络政治文化的正确导向问题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过滤,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络政治文化安全系统,保障网络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网络新技术的开发要注意与网站建设相结合,打造精品红色网站。它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栏目设计、信息采集与发布上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牢牢地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针对网民的特点,红色网站可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网民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挥网络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优势,从而实现对网民跨越时空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式教育,使得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从有限的现实空间向无限网络空间拓展[14]。
(三)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电子政务在我国当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相对于传统政务和电子商务来说,电子政务是运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对传统政务进行管理和完善,以提高行政效率。电子政务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内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电子政务。传统政治文化中,公民的诉求和建议一般需要层层批转、签章后才能转到具体职能部门,最后由职能部门负责将办理结果反馈给公民,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环节和程序,耗费了大量的行政成本。而通过网络,网民可以直接将本人的诉求和建议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寻求职能部门的答复,这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新加坡政府曾借助网络完成了国内第四次人口普查,共动用了600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2400万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6个月后对外发布。而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普查办法,至少需要动用6000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7000万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后1年才能对外发布。显然,借助网络,普查的速度和效率与以前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5]。鉴于电子政务的巨大优势,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通过制定统一发展规划,以公民需求为中心发展电子政务。如英国政府建立了综合性电子政务平台“政府直通车”网站,公民从申请中学入学到报考驾照,从纳税到领取养老金,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关的规定和办理办法;法国政府建立了名为“我的公共服务”的核心电子政务网站,为国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美国政府通过建立内部收入服务系统,允许个人纳税者通过电子途径同时向联邦和州政府缴纳税金……[16]我国当前也要注意抓住网络政治文化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建立起涵盖各个职能部门,包含网络信息公开、网络审批、网络采购、网络维权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网站(页)。网站与网站之间要相互提供数据接口,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信息主管部门可设立电子政务专项研究基金,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电子政务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四)培育网络政治文化队伍,发挥网络“把关人”作用
网络政治文化的互动化、匿名化、去权威化等发展态势使得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介文化当中的那种由政府和专门的社会组织来充当“把关人”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要重点培育两支网络政治文化队伍,为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网络政治文化建设队伍。由于网络政治文化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我国从事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因此,要抓紧时间培养网络政治文化建设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扩大招生规模,每年从这些大学生中选聘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网络政治文化建设队伍中来,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网络政治文化管理队伍。网络文化管理队伍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技能,充分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在网络政治文化内容的审查上要做到依法办事。目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因此要注重从各个领域引进一些专家学者参加网络政治文化管理队伍,加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懂文化、会管理的优秀人才。
(五)加快网络政治道德建设,规范网民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道德是网民在网络空间里进行政治活动时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和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每个网民在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时都应该恪守最基本的网络政治道德规范,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我国当前的网络政治道德建设还十分落后,这同快速发展的网络政治文化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网络政治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道德规范体系。这种体系建设应适当借鉴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理想[17]。坚持公平、正义、自由、无害的原则,通过对网民有意识地规范与制约来实现对其网络政治活动的控制。二是加强网络政治道德监控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以网络政治道德规范体系为标准,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监控机制。通过网络舆论监控的作用,使得网民在上网时自觉选择社会所希望的政治行为,确保政治道德功能在网络行为中得以实现。三是加强网络政治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及媒体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良好的政治道德行为。网络政治道德教育是一种教化,一旦教化成功,就会产生持续的长久效应[18]。
(六)理性借鉴外国模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外目前在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管理水平上有许多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政府为了防止非法攻击,通过发布国家安全总统令,组建了网络战联合功能构成司令部(简称JFCCNW);新加坡采用政府电脑控制中心进行“中转”信息,过滤不良内容;韩国对主要的网站强制实行个人认证制度,以提高其在网上发布信息时的责任感……这些做法对我国的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与管理有着很好的启示。因此,当前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合理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政治文化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网络政治文化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现象,与传统政治文化相比,呈现出了独特的发展态势。正确认识网络政治文化,深入分析其双重影响,有助于把握其发展规律,使其更加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国家必须及时改革和完善现行政治体制,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政治文化,使得人类美好的政治理想在网络时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