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与人才观念的转变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与人才观念的转变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与人才观念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人才需求论文,观念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才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新旧世纪交替、全球范围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崭新形势下,考察社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无疑有利于转变观念,制定对策,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需要的人才。

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1996年以来,中国工程院、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江苏省教委配合下开展了高等工程教育的社会调查,东南大学又在此基础上对数以千计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工作为认识人才需求的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大量实际材料。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未来十余年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目标对人才的需求将可能出现以下趋势:

1、人才数量需求:稳中有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确定的指标,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在8%左右,一些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更高。如江苏省定为12%。

经济增长与人才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南京市人事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结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9,即人才需求的增长比例约为经济增长比例的90%。江苏省现有乡镇企业职工67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不足2%。根据江苏省“九五”计划的社会发展指标,到本世纪末每万人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450人,占总人数的4.5%。按照这一比例,仅江苏省目前的乡镇企业就应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6.75万人,这一数字已相当于全省高校5年招生人数的总和。江苏省从1996年开始执行每年增招1万名大学生的计划。江苏的情况在发达地区有一定代表性,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才需求数量将可能更大。由此可以预测社会对于人才数量的高需求将可能会长期持续,并随着经济增长稳中有升。

2、人才规格需求:多样化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人才数量需求的增长表现为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比如:过去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接纳人才,如今小企业、乡镇企业更需要人才;企业的性质、规模、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盈亏状况存在差异且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

调查表明,一部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大型国有企业仍然保持着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稳定需求。在一些技术密集、专业性强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特殊专业、特别是新兴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依然十分强烈,如医药行业急需生物工程方面的人才,邮电部门急需微波、光纤,移动通信等方面的人才。有些军工企业及科研单位一方面仍需要特殊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因军转民的需要开始引进通用专业的人才。一些传统产业部门,因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例如,机械行业的一些企业已开始更多地需要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人才。

乡镇企业是人才规格需求多样化的典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密集程度的增加,乡镇企业,特别是新兴企业的人才需求从比较盲目的自发阶段逐步向自觉阶段转变。江苏维维集团,这个以生产维维豆奶系列产品闻名全国的企业,从50来人的碾米厂起家,已发展成拥有万余员工的大集团。该企业原无技术人员,从1992年以来大量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起初几乎是来者不拒,仅1995年就引进221人,现有的6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竟来自全国108所院校的70多个专业。近年来为了组建跨国集团,维维集团已开始有目的地物色外语、外贸、国际会计、国际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在招聘97、98届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表示,特别需要宽领域、大专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的单位甚至向学校提出了自己认为理想化的专业规格。这表明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程度的加深将导致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不拘一格多出人才。

3、人才素质需求:整体优化

世纪之交的新形势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高科技的深入发展,新产业群、新行业、新部门的涌现,要求人才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术指导实践的能力。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的使命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要求人才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远大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要求人才全面继承人类文化的丰硕遗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性、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等时代特征则要求人才具备多种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如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广泛的兴趣爱好乃至健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里状态等等。总之,能够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应该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诸方面整体优化,全面发展。

许多处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用人单位从实际出发,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不少具体要求。调查表明,这些要求同形势的需要基本相符,包括德、学、才、识、体五个方面。

数量上稳中有升,规格上多样化,素质上整体优化,这就是当今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

人才观念的转变

为了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首先应该引起重视的是观念的转变,如在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等方面树立起崭新的指导思想。

1、人才评价的个性化观念

素质优秀、对社会贡献较大是人才的共性。人才的共性总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人才评价应该从个性着眼。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习惯于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一切人才。

实际上,人才的价值往往通过个性化的途径才得以实现。个性是一种特殊性。人才之所以被称为人才,常常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随着形势的发展,个性化的人才评价观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倾向于从实际需要出发,强调特定的规格,着重考察其个性。有一技之长或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睐。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部门,应该努力改变只用单一模式培养人才的传统做法。要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塑造人才,引导学生去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学会为不同的人准备不同的尺子,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促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人才选拔的综合性观念

选拔是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人才选拔的核心是考核(考试)。许多单位、部门通常把考核、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无论是招聘、定级、提干、评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学校的情况更为严重。人才选拔标准与方法的单一性既不科学,又不合理,明显影响人才选拔质量。南京某高校3名学生在1997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中唯一的最高奖——索尼杯,却因学习成绩排名不够靠前,在评定奖学金时全都榜上无名。此事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并通过报纸开展了人才选拔标准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人才选拔的综合性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近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不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倾向于综合评价、全面衡量。他们往往更看重是不是三好生或优秀生,是否是党员,有没有当过学生干部,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有没有作品或创造发明成果,是否有特长等等。在现实中,以真才实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更可靠、更实用的人才选拔标准。显而易见,人才选拔的综合性观念同社会要求人才素质整体优化的趋势是不谋而合的。

3、人才培养的非标准化观念

人才的成长不是盲目的自发过程,需要为成才者提供一定的条件,需要进行教育、启发和引导。这就是人才培养的概念。笔者认为,应当倡导非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观。人才培养非标准化是时代的需要。培养过程应该因人制宜,各有特色。从1979年开始,中国科技大学率先创办少年班,招收智力超常的少年大学生进行特殊培养。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仍坚持办强化班与少年班。这些学校允许条件较好的学生打破常规,超越程序,在选课、免试、跳级、保送等方面提供多种方便,允许并鼓励他们开先例、搞特殊、创记录,寻找自己的最佳途径尽快成才。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在扬子石化公司、熊猫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中,97%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在适当时机回学校去重新学习1-2年,学习科目应由他们自己选择。这表明非标准化的灵活培养机制也是成才者自身的迫切需要。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人才观念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转变。唯其如此,才能适应形势,造就大批新型人才,满足21世纪的迫切需要。

标签:;  ;  ;  ;  ;  

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与人才观念的转变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