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系学:尼采与福柯对主体哲学的批判论文

谱系学:尼采与福柯对主体哲学的批判

邹益民

(河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 谱系学是尼采与福柯思想和批判策略的重要方面。笛卡尔在“我思”中建构起一般主体,开创了近代唯理主义的形而上学,在自我意识中为近代认识论奠定了理性的始基。康德等哲学家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捍卫并最终确立了近代主体哲学。尼采把主体哲学的源头追溯到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中引入意义和价值,提出谱系学,对真理、善与恶等这些根本价值进行了反思,指出了主体的虚构性,批判了主体哲学。福柯继承尼采的谱系学,把谱系学运用到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微观分析中。他分析了在西方历史中人如何在真理、权力和个人行为这三个领域里被建构为知识、权力和道德的主体的同时,也被客体化,成为受规训的对象。因而,福柯把尼采对主体哲学从西方文化角度进行的批判进一步深化为从西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的历史建构角度进行的批判,发展了谱系学。

关键词: 主体哲学;柏拉图主义;谱系学;权力

近代主体哲学通过笛卡尔、康德等人的批判工作确立起来。尼采对近代主体哲学及其起源的柏拉图主义哲学作了猛烈批判,推进了现代哲学和现代思想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及其思想基础的深入反思,试图从根本上颠覆西方传统思想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产生了广泛影响。福柯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尼采的思想。在尼采与福柯对主体哲学及西方思想的批判中,他们理论都有一个重要部分——谱系学,并且后者的谱系学同后者的其余思想一样深受前者影响。那么在尼采与福柯的谱系学中,他们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尼采与福柯用谱系学批判主体哲学时的异同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学界已经做了不少分析,但从近代主体哲学如何建立,又如何被尼采与福柯分别从谱系学角度加以批判,且在此过程中,福柯对尼采的继承与超越的又有哪些,学界的分析并不充分。鉴于笛卡尔与康德的划时代影响,以及尼采与福柯的论战对象所指,本文主要借助于笛卡尔与康德的哲学,探讨近代主体哲学在他们那里如何被建立,又如何被尼采与福柯批判的,在此过程中凸显谱系学如何在尼采那里得到确立,并在福柯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按如下步骤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中心探讨近代主体哲学如何建立,以作为后文的分析对象;第二部分,考察尼采如何在批判西方哲学中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批判主体哲学,着重论述尼采的谱系学;第三部分,考察福柯如何在接受尼采思想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中“我们自身存在的历史本体论”进行分析,批判主体哲学,同样侧重论述福柯的谱系学;第四部分总结福柯的谱系学同尼采谱系学的异同,以分析福柯对谱系学的继承和发展。

我个人感觉,国内的父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国内火爆的婴幼儿绘本,是近十年内的新兴事物,是中国经济上发展累积二十多年,国民物质水平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折射在孩子身上的反应。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城市里,普通家庭基本能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学校里的老师也能保证完成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家长们才有心有力来考虑用图画书来帮助孩子的心智发展、习惯培养、心灵塑造。

秦先祖是为周天子养马出身,后击败西戎,得了一块苦寒、贫瘠的秦地开始“创业”。经过五百年潜心经营、厚积薄发,秦国最终从无助、弱小、可怜的“后进生”脱胎换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实力雄厚的“尖子生”,并有了问鼎中原的志向。

一、近代主体哲学的建立:以笛卡尔与康德为中心

与使理性从属于信仰的中世纪哲学相对,近代哲学家创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哲学。对这种哲学的创立,笛卡尔与康德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尼采与福柯在他们各自的论战中,笛卡尔与康德都是他们的重要反驳对象,所以本文对主体哲学建立的讨论,主要限于笛卡尔与康德的哲学。

(一)近代主体哲学:笛卡尔的奠基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要为不同的理性能力划定界限,确定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康德划分了可知的现象与不可知的本体,亦即物自体。在遵循休谟关于知识只能来自于经验的理论基础上,康德探寻独立于任何经验的先天知识是否可能,从而探寻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纯粹理性批判“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可能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注] [德]康德. 第一版序[A]. 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德]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区分,纯粹理性的真正课题转换成“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注] [德]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 康德认为,用人的感性认识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去整理物自体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获得作为现象的感性知识;而作为知性先天概念的范畴对于经验亦即现象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按照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对其进行使用,即可产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认识作为现象的自然界运行的规律。纯粹理性概念虽不能直接运用于经验,但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范导”作用。纯粹理性在理论上能使人的知性概念运用于经验时进行更高层次的统一,实践上提供必要的假设,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行动模型与动机,激发人们的道德实践,并对人们的实践进行必要的约束。并且物自体的道德世界高于作为现象的自然界。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形成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律,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注] [德]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韩水法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1. 从这条绝对的道德律令出发,康德要求人们要互相尊重,互相把对方视作目的而非仅仅是手段,把对方当作具有无上尊严、享有权利、并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自由行动的主体。从这个自由权利原则出发,得出政治社会必须遵循的另两条原则即平等原则与服从原则,构建在这三个原则之上的共和国,能够保证个人自由,并能够结束人类的混乱状态,达到永久和平。这样,历史遵循普遍的规律,在进步中实现理性的目的,人类进入永恒的自由王国。这种历史观到了黑格尔那里,变成本质上是自由理念的绝对精神。自由理念在历史中历经重重困难与危险,历经艰苦的斗争,甚至战争,最后终于实现自己。

尼采的批判是对西方文明整体命运的反思,对西方历史的整个反思,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源头。

首先在客户端登录前,与服务器交互,服务器端产生动态加密因子,客户端在获得用户令牌(user token)的同时获动态因子。客户端将动态加密因子,通过一定规则运算后得到一个密钥FA,该密钥为伪密钥,即不是用来真正作加解密工作的密钥,该密钥仅为一个过程变量。将伪密钥FA进行HASH-SHA1运算,得到HASH值hash_A,并将该值传递到服务器端。HASH的目的是隐藏伪密钥中的登录用户名和混淆因子信息。

(二)近代主体哲学:康德的建立

笛卡尔在我思中建构起一般主体,开创了近代唯理主义的形而上学,在自我意识中为近代哲学认识论奠定了理性的始基。笛卡尔划分灵魂与身体,并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实体。他主张:“我们清晰地感受到精神,即一个在思的实体,没有实体,就是说,没有广延的实体;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身体,没有精神……精神可以没有身体而存在,身体可以没有精神而存在……精神和身体可以没有彼此而存在。因此精神和身体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注] René Descartes, Meditations, Objections, and Replies [M]. Roger Ariew, Donald Cress, (eds. and tran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6: 99-100. 灵魂不灭,是观念的,具有不可分性和纯粹性;而身体是会死的,是官能的,是可分的,偶然形成的。思是灵魂的功能,是从事怀疑、想象、幻想、意愿、直觉和判断等意识活动的东西,排斥与身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热情、感情和感觉等感性因素,后者是模糊的、不透明的。真理的标准在于清楚明白,以数学和几何知识中自明的公理为模型。在感觉所引起的怀疑、疯狂、错觉或迷幻等这些骗人的恶魔的背后,笛卡尔发现了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的不可怀疑的出发点,即“我思故我在,这使我确信我作了真的陈述,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为了思,在是必要的”。[注] René Descartes, Discourse on Method and Meditations [M]. Elizabeth S. Haldane, G. R. T. Ross, (tran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3: 24. 这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一定律和最高定律,它是最简单最清晰明白的。在“我思”中直觉想象到清楚明白的第一原则,然后依据演绎进行推理,这样,笛卡尔寻找并制定了发现真理的方法。正如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可以一般地规定:凡是我十分清楚、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注] [法]笛卡尔. 谈谈方法[M]. 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 由此,笛卡尔在肯定“我在”的同时,把“我在”归结为“我思”,“在”始终是“思”。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归结把“我”变成了思想之物,确定了“我思”与“我在”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我作为表象者而存在,不仅我的存在本质上是由这种表象规定的,而且我的re-praesentatio[表象]作为决定性的表象决定了每个被表象者的在场(präsenz),也即决定了在表象中被意指的东西的在场状态,也就是说,决定了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存在者的存在。”[注] [德]马丁·海德格尔. 尼采(下卷)[M]. 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94. 真理被设定为确信,在“思”对身体(亦表示物体)的优先性中确立起来,被把握为认识与存在者的符合。表象者的存在在表象活动中变成被表象者的存在的尺度,人成为一切存在者的表象及其真理奠基的基础,变成了主体。“‘主体’这个名称和概念在其新含义中转而成为表示人类的专名和根本词语。这就是说,一切非人的存在都成为对这个主体而言的客体。”[注] [德]马丁·海德格尔. 尼采(下卷)[M]. 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01. 由此,主体哲学在笛卡尔那里确立起来,为人类利用现代技术对世界进行操纵和控制的可能性打开了大门,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

你5岁时开始学象棋,还记得2015年参加南京市“金陵杯”象棋比赛吗?那次高手如云,且你年龄上也不占优势,最痛苦的是第一局你竟然输了。你有点失落,爸爸跟你说:“朗朗没事,只要下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行了!坚持就是胜利。”听了爸爸的话,你卸下包袱,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厮杀,超常发挥,结果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站在领奖台上,你无比感慨,也记住了爸爸的话:坚持就是胜利!

二、谱系学:尼采对主体哲学的批判

(一)尼采的问题:尼采与柏拉图主义

所以,尽管谱系学同考古学一样是方法,但绝不能仅仅从方法上去理解,它们本身也是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斗争策略与战术。正如高宣扬所指出的那样:“对于福柯来说,方法绝不仅仅是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而是同研究目的、过程以及同现代社会的整体问题密切相关。所以,要弄清考古学和系谱学的真正意义,就不能单纯地将它们理解为福柯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它们同福柯研究的基本内容、主题、态度、风格及过程联系在一起,并使之与传统的批判活动进行比较。”[注] 高宣扬. 福柯的生存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4. 福柯批判性继承康德的启蒙精神,把批判看作对极限的分析和对界限的反思,它同考古学和谱系学紧密相关:“批判在其目的上是谱系学的,在其方法上是考古学的。所谓考古学的,意指:这种批判并不设法得出整个认识的或整个可能的道德行为的普遍结构,而是设法得出我们所思、所说、所做都作为历史事件来得到陈述的那些话语。而这种批判之所以是谱系学的,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它并不会从我们所是的形式中推断出我们不可能做或不能认识的东西,而是从使我们成为我们所是的那种偶然性中得出不再是、不再做或不再思我们之所是、我们之所做或我们之所思的那种可能性。”[注] [法]福柯. 何为启蒙[A]. 顾嘉琛译.// 汪民安等主编. 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册)[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656.

尼采批判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直到他自己时代的哲学,而对近代主体哲学的批判是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的重要部分或者说主要部分。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如何批判并克服柏拉图主义,即“尼采与柏拉图主义”。[注] 吴增定.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柏拉图主义指的是由柏拉图提出的形而上学,它的核心是:把世界区分为不断变化生成的现象界与永恒不变的理念界,并把前者贬低为虚假的,而后者则被视为真实的、更高级的,并且是前者的根据。吴增定认为:“尼采所说的柏拉图主义并非仅限于柏拉图的哲学,而是涵盖了此后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历史,包括基督教和现代性。”[注] 吴增定.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 在尼采看来,不管是基督教所宣称的上帝,还是现代性中建构起来的作为主体的人,都承诺了某种不变的永恒的“真实世界”,因而尽管基督教、现代性与柏拉图的哲学间以及基督教与现代性之间有复杂的批判关系,但它们都属于柏拉图主义的变种。在笛卡尔和康德那里确立的主体哲学用理性确立起在认识和历史领域里的真理和普遍规律,并以这些规律为指导建立起普遍自由和平等的王国。但是,尼采看来,这种柏拉图主义支配的西方历史却是一个“错误的历史”,是一个“‘真实世界’如何最终成了寓言的历史”。[注] [德]尼采. 偶像的黄昏[M]. 卫茂平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 这种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否定、毒害了生命,尼采致力于对它的批判。

(二)尼采对主体哲学的批判

首先,正如福柯自己所说,要把他在不同阶段探讨的知识问题、权力问题和个人行为问题互相联系起来,看作“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这个统一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他的思想。其次,不仅福柯在不同阶段所探讨的问题背后有一个统一的问题,而且他对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以及关于“自我的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在福柯的理论中,知识不仅仅是逻辑自足的命题和陈述体系,现代知识的生产与扩散,要发挥作用,必然要借助于权力机制的作用和道德上的力量,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而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也必然需要知识赋予其道义上的力量。如福柯早期对精神病所作的研究,实际上揭示了社会的权力机制对理性/非理性所作的区分,以及启蒙思想所宣称的平等等普遍主义道德的虚伪,只不过后两层意思暗含在其早期作品中而没有被明确揭示出,这一点福柯本人后来也有明确的意识。而福柯后期以性问题对伦理问题所作的研究,也是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关于性的知识以及伴随的权力机制所作的研究。基于这两点考虑,本论文不对福柯的思想作实质性的阶段划分,而主要考察福柯的谱系学思想。

德勒兹指出:“尼采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意义和价值的概念引入哲学。”[注] [法]吉尔·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M]. 周颖,刘玉宇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 尼采的价值哲学是对价值的批判,其关涉价值本身的创造与起源,对善与恶、真理等这些价值本身进行追问:“人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构造了善与恶的价值?这些价值本身又有什么价值”[注] [德]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M]. 谢地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5. 追问价值本身在何种条件下得以发生和推进。尼采反对那些使价值逃避批判的哲学家,这些人满足于开列现存价值的清单,或者以既定价值的名义对事物进行批判,这些人是康德和叔本华一类的“哲学工匠”;尼采也反对那些从简单的事实、从所谓“客观事实”中导出价值来批判价值或尊崇价值的人,这些人即是英国式的功利主义者或所谓“学者”。尼采创造了谱系学这一新概念,用起源中的差异、区分与距离取代康德的普遍性原则和功利主义的相似性原则:“系谱学既意指起源的价值,又意指价值的起源。它既反对绝对价值,又不赞成相对主义或功利主义价值。系谱学意指价值的区分性因素,正是从这些因素中价值获得自身价值。因此,系谱学意味着起源或出身,同时又意味着起源时的差异或距离。它意指起源中的高贵与卑微,高贵与粗俗,高贵与颓废。高贵与粗俗、高贵与低等——这些是真正具有系谱学意义和批判意义的要素。”[注] [法]吉尔·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M]. 周颖,刘玉宇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事物处在相互关联的力的占有、控制、利用等斗争中,尽管现象与客体本身也是一种力,一种控制。“意义是事物同占有它的力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价值则是在事物中表现为一种复杂现象的力的等级关系。”[注] [法]吉尔·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M]. 周颖,刘玉宇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 系谱学反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肯定起源中的差异,用差异去阐释历史中互相关联的力中多样性的偶然性的斗争关系、支配关系。这些关系显现了在历史上力的复杂的作用形式,这些关系构成的错综复杂的事件消解了柏拉图主义历史观所强加给历史的终极目的与终极因。正如福柯所解读的那样:“我们所知的世界并不是这个样子:一个归根结底是简单的世界,只剩下本质特征、最终意义或它们初始的和最终的价值,事件都消失不见了。相反,这个世界是由大量错综复杂的事件构成的。”[注] [法]福柯. 尼采·谱系学·历史学[A]. 苏力译,李猛校.// 刘小枫、倪为国选编. 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95. 历史成了效果史,它把那些声称不变的东西放在变化中考察,发现了那些声称同质性东西背后的异质性,发现了连续性背后的断裂与非连续性。曾经被否定的作为权力斗争场所,铭记各种事件的成功与失败、错误,产生着欲望的身体被重新挖掘出来,作为观察与阐释世界的视角。而这一切是把“过去如此”变成“我愿意如此”,是作为权力意志的生命对过去和即将要成为过去的现在的肯定,归属于对价值的重估,是面向未来的价值创造,是对生命的热爱。

从尼采的哲学看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只不过是一个逻辑推论,他预先假设了“思”“故”“存在”意味着什么,因而不能作为一切确信之基础。尼采还对这个逻辑推论作了另外一种解释,他认为认识乃是权力意志的形式,所以笛卡尔对不可动摇的确定性的寻求乃是一种“强力意志”的体现,即我“不愿被骗”这种求真意志的形式。而笛卡尔之所以要做出这个假定,乃是因为它给予“人最大的强力感和可靠性”。[注] 对尼采与笛卡尔这两个批判的详尽分析,请参见[德]马丁·海德格尔. 尼采(下卷)[M].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07-824. 不过,海德格尔从自己的存在论立场出发,认为尼采同笛卡尔的立场间有内在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分析,同本注。 而康德为理性划界的批判工作,在尼采看来,并非真正的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只是审视占有知识、真理、道德的企图,不问知识、真理、道德本身意味着什么,反而起着为它们作辩护的作用。在包括知识在内的一切领域中,不存在先验的原则,只存在从某特定视角出发的解释,真理只不过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康德对理性的内在批判是自相矛盾的,他所寻求的先验原则仍受外在条件制约。“在尼采那里,原则绝不是先验的,系谱学所取代的恰恰是先验原则。唯有权力意志才是起源性和系谱学的原则,才是立法的原则,才能实现内在的批判。”[注] [法]吉尔·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M]. 周颖,刘玉宇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3. 所谓的理性本身也不是普遍的,它背后是在历史的河流中,依靠强者对弱者的权力和暴力、依靠鲜血和恐怖形成的;而“主体是虚构的,‘自在之物’同‘现象’的对立是靠不住的;但‘现象’这个概念也就不起作用了”。[注] [德]尼采.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 张念东,凌素心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59. 没有柏拉图主义及康德所说本体界和现象界的区分,只有一个不断生成、肯定和否定的世界。谱系学旨在重新发现历史背后的偶然性与断裂,打破理性和真理以普遍性为名对人所实施的技术化和平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意义丧失;谱系学也旨在重新对世界进行否定和肯定,对价值进行重估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价值,“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注] [德]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M]. 谢地坤等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114.

这样,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经笛卡尔所确立的主体哲学,虽然由于休谟的怀疑主义而几乎被摧毁,但经过以康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拯救,明确地确立起自己的形态。在这种主体哲学中,存在着精神与实体、主体与客体、“物自体”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二元对立,这种对立的关键是区分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与形而下的世界,并把前一个世界预设为真实的与高级的,后一个世界预设为虚假的、低级的。这种思想可追溯到柏拉图哲学中对理念世界与人基于现实中的现象所形成的意见世界的区分,并把前一个世界看成高于后一个世界的设定。这个设定被尼采归并为柏拉图主义,并作了批判。

笛卡尔以理性为基础确立的主体哲学范式的影响复杂而深远。就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而言,在坚持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把自我意识等同于反思,亦即对知与不知的东西进行划界等方面都受到笛卡尔哲学的影响。理性主义哲学在休谟那里受到挑战,休谟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简单的感觉印象,知识只能来源于经验,关于形而上学的知识由于没有其对应的印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验作为来源,因而是不可证明的。因果知识中必然联系的信念来源于人们对现象的反复出现进行观察所形成的心理习惯,来源于心理过程,而非客观世界的必然反应。能够发现普遍必然并具有客观性知识的理性也是不存在的,理性只不过是平静的感情。这样,真理失去了理性的普遍客观必然性的保证。面对休谟的怀疑,康德进行了挽救理性的工作。

三、谱系学:福柯对主体哲学的批判

(一)福柯的问题:“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

福柯一生的研究横跨精神病学、刑事学、社会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他的思想渊源很多,有马克思、尼采等人的德国哲学,以卡瓦耶斯、康吉莱姆等为代表的法国概念哲学,以及以布朗肖、马拉美等人的法国文学。但尼采的思想对福柯的影响是最大的,福柯自己承认:“我只不过是个尼采哲学的信徒,我在可能的范围内借助尼采的著作——而且也借助反对尼采哲学的论点(这些终归是有关尼采哲学的论点!)——试图就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看看在某个领域内能有什么作为。我并不追求其他别的东西,但在这一点上,我是认真追求的。”[注] [法]福柯. 道德的复归[A]. 蒲北溟译.// 杜小真编选. 福柯集[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23.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福柯的思想是对尼采哲学的具体化。但这并不能得出结论说,尼采的问题就是福柯的问题。佩尔森认为尽管尼采对福柯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归结为权力理论和主体理论两方面。笔者认为,这种分析的可贵之处在于强调了福柯对尼采思想中政治维度的揭示,但参照笔者在本文下文将要进行的分析可见,这种分析有使福柯的权力理论和主体理论相并列之嫌,不能认识到福柯的基本问题在于主体问题,而对权力的分析是从属于对主体的分析的。所以,对佩尔森的分析,[注] 参见[英]凯思·安塞尔·佩尔森. 福柯解读尼采之意义:权力、主体和政治理论[A]. 周颖译.// 汪民安,陈永国编. 尼采的幽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9-157. 笔者持批判态度。

首先,商务公司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将其作为公司发展之根本,尤其在教科书印刷方面,要求零差错,所谓零差错,就是不能有一本不合格品。这虽然让商务人“压力山大”,但正是这份压力,让公司从软硬件发力,提升专业水平,把控质量。

福柯“试图提出三大类问题,即真理问题、权力问题和个人行为问题。这三个经验领域只有彼此关联才能够理解,若相互割断便不能理解”。[注] [法]福柯. 道德的复归[A]. 蒲北溟译.// 杜小真编选. 福柯集[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15. 贯穿着三个问题背后的则是一个主体化的问题,福柯说:“我的目的是创造出一种历史,这种历史有多种不同的模式,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在我们的文化中,人被塑造成各种主体。我的工作就是分析将人变成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模式。”[注] [法]米歇尔·福柯. 主体与权力[A]. 汪民安译.// 汪民安编. 福柯文选Ⅲ:自我技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7. 福柯这一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探讨的是在西方文化中,“我们自身是如何成为主体的”。具体而言,是“我们自身为什么和怎样同时地成为知识、权力和道德的主体和客体(对象)”如果把尼采的问题归结为如何批判和克服柏拉图主义哲学的话,并考虑到尼采从事的是文化批判而不牵涉到对西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的分析和批判,那么可以把福柯的问题看作对尼采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即在接受尼采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主体如何在西方的历史上具体地被建构起来,如何在具体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技术操纵、控制和支配机制中得以确立,并最终寻求生命如何展现自身,开拓另一种生命风格。

福柯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试图揭示他所一贯严厉批判的传统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实质,另一方面则重点指明‘创建绝对自由的个人自身’在生存美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地位”。[注] 高宣扬.前奏曲[A].// 高宣扬. 福柯的生存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 限于本论文的主旨,对福柯的探讨,我将主要从谱系学方面进行考察,以力图揭示出福柯的谱系学思想同尼采的谱系学思想间的传承关系。

(二)福柯对主体哲学的批判

在具体探讨福柯的谱系学思想前,我想附带指出对福柯思想虽然可按照其发展顺序从形式上进行阶段性区分,但福柯的思想其实是具有统一性的,从这种统一性中,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他的思想。

尼采的批判基于生命的需要、本能、冲动与激情,基于如何肯定不断生成、变化和消失的生命。尼采认为生命的前提在于等级或不平等:“‘人是不平等的。’人也应该不平等!……善与恶、富与贫、尊与卑以及一切的价值名号都将成为武器和锵然有声的标志,表明生命必将一再自我超越。”[注] [德]尼采. 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M]. 黄明嘉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06. 而生命的本质则是在不断超越中维持和提高自身的强力意志:“我在哪里发现生命,就在哪里发现强力意志,而且在仆人的意志里也发现了要当主子的意志。弱者服务于强者,弱者的意志说服他要这样做;弱者的意志要想成为更弱者的主宰,他唯独不肯舍弃这一兴趣。”[注] [德]尼采. 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M]. 黄明嘉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23.译文稍有改动. 为了自我保护,抵御来自外界的一切危险,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吸取所有对于自己有利的因素,漠视甚至反对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人的认识能力最初是为了人的生命的保存,是强力意志的手段。人利用自己的认识创造了一个假象世界,并把它当作绝对真理,凡是与之不符的一切都被当作谎言或错误:“他渴望真理愉快地保存生命的效果。他对于没有效果的纯粹知识漠不关心,对于有害和危险的真理甚至抱有敌意。”[注] [德]尼采. 哲学与真理[M]. 田立年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03. 所以,真理最初只不过是一种信以为真的信念,一种“人性的,太人性的”幻觉、谎言、隐喻或神话,不存在什么绝对真理。生命基于其等级关系,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一方面,生命必须拥有某种作为‘保护层’的视域,把这种视域设为意义、价值、理想或目标,否则它就不能健康地成长;但另一方面,生命作为权力意志恰恰意味着不断地超越自身,所以它必须否定自己既定的意义、价值、理想或目标。”[注] 吴增定.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9. 生命的这种内在张力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意志,即哲人创造价值、意义目标的“求真意志”和民众所具有的接受哲人所创造的“真理”,其实也就是谎言的“求假意志”,意味着前者看待世界的隐晦视角对后者看待世界的显白视角、意味着前者对后者统治的自然合法性。柏拉图主义的谬误在于为了迎合民众的偏见,牺牲“理智的诚实”,虚构了一个永恒不朽的“真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相信灵魂不灭之类的谎言,把这个谎言当作真理,尽管柏拉图本人对这一点洞察秋毫。基督教尽管反柏拉图的哲学,但把“求假意志”贯彻到极端,宣扬一切人在上帝面前平等,是一种奴隶的道德,变成了“民众的柏拉图主义”;自卢梭和康德等开始的现代性思想,尽管反对柏拉图和基督教哲学,但在用主体性的人取代上帝时,宣扬民主启蒙,用民主制的平等取代贵族的秩序,消除了生命的等级差别,把现代社会变成“人人追求平等、人人也都事实平等”的末人社会,是一种“畜群的道德”,代表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尼采的权力哲学则要在颠覆那个高等级的永恒的“真实世界”的同时,连同那个虚假的世界也一块儿废除。超感性领域崩塌了,腐烂了,“超感性世界的超感性根据曾经被看作一切现实的有效的现实性;但它已成为非现实的了”。[注] [德]马丁·海德格尔. 林中路(修订本)[M]. 孙周兴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67. 上帝死了,被人杀死了。未来的哲学在于贯彻“理智的诚实”,坚持“求真意志”这一最富创造性的权力意志,把产生于这一哲学的“永恒轮回”当作“万物的新尺度”,当作未来的宗教,[注] 参见吴增定.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0. 超越善恶的对立,重估一切价值,把生命从怨恨中解救出来,以最高的形式肯定生命。

在福柯看来,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相互渗透,与知识得以运用的强制性实践密不可分。在福柯的早期研究中,这种关系并没有被揭示出来,后期福柯从知识考古学进一步发展到谱系学研究。福柯的谱系学直接受到尼采的道德谱系学的影响。福柯曾经说:“如果我想自负的话,我会用‘道德谱系学’作为我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总标题。我们应该说,正是尼采将权力关系指定为哲学话语的核心。”[注] Michel Foucault, 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M]. Colin Gordon (ed.), Colin Gordon etc.(trans.). New York: The Harvester Press, 1980: 53. 福柯的谱系学包括权力谱系学与道德谱系学两部分,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人们根据权力斗争而虚构出来的,所以对权力的支配和斗争关系及其操纵机制、策略的批判,必然也涉及对道德主体历史的批判。福柯的谱系学研究,是要揭示并拆解知识同权力以及道德间的互相勾结、相互利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那些局部的、不连贯的、被贬低的、不合法的知识运作起来,反对大写地声称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真理,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微妙、精细而复杂的权力支配机制与策略,反对知识的集中化效果,反对现代统治机构对知识的垄断。谱系学“是一项解放历史知识,使其摆脱奴役的事业,也就是它有能力对统一的、形式的和科学的话语进行反抗和斗争”。[注] [法]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M]. 钱翰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

近代主体哲学自确立起自己的形态时,即遭到了各种批判,如克尔恺郭尔、马克思等人的批判。限于本文的论旨所限,笔者主要考察尼采与福柯的批判,这种考察侧重于尼采的谱系学或系谱学部分。

福柯关注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和如何同时成为知识、权力和道德的主体和客体的,进而他指出:“谱系学的三个领域是可能的。首先,是关系到真理的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通过真理,我们将自身建构成认识的主体。其次,是关系到权力场域的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通过权力场域,我们将我们自身建构成对他人进行行动的主体。再次,是关系到伦理的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通过伦理,我们将我们自身建构成道德上的行动者。”[注] Michel Foucault,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Vol.1) [M]. Paul Rabinow(ed.), Robert Hurley etc.(tran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7: 262.

利用上述筛选确定的8个评价指标,组成3个子系统,构建层次分明、简明实用的区域水资源保护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高宣扬指出:“对于权术策略游戏的分析批判,是福柯真理游戏整个批判战略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个人的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内容。”[注] 高宣扬. 福柯的生存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9. 基于福柯既从事实证性的研究,又超越了实证研究的具体性,同普遍性命题联结起来。所以,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在逻辑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尽管这两方面实际上是紧密相关的。福柯权力谱系学研究的策略在于“与其把对权力的研究指向统治权的法律建筑方面和国家机器方面以及伴随它的意识形态方面,不如把对权力的分析引向统治方面(不是统治权)、实际的操作者方面、奴役的形态方面、这种奴役的局部系统的兼并和使用方面以及最终知识的装置方面”。[注] [法]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M]. 钱翰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1. 所以,福柯在那些具体的操纵与支配关系中研究权力,把权力看作一种力量关系,权力意味着压制、战争,权力关系意味着敌对双方的冲突。基于此,福柯反对那种把权力当作物品而占有的“经济主义”,反对经典的霍布斯所主张的对权力分析的“法律”模式,他对权力分析所持的是“战争—镇压”模式,所探究的不是“谁拥有权力”,而是“权力如何运作”,权力在具体关系中的实际支配和斗争策略。

福柯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权力机制如何形成,如何运作。具体而言,在十八世纪伴随着西方社会观念的转变,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网络关系发生重大转变,权力要求贯穿到每个个体的身体及其整个生活中,进而产生生命政治学和解剖政治学,“基督教教士权力模式”转变成生命权力模式,生命权力时代来临。生命权力的运作包括对个人肉体进行规训的惩戒技术和对人口整体进行控制的调节技术:“在规训方面,有诸如军队或学校之类的机构,有对策略、学徒、教育、社会秩序的反思……在人口调节方面,有人口学、有对资源与居民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财富及其流通、生命及其可能的寿命的图解”,[注] [法]福柯. 性经验史(增订版)[M]. 佘碧平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4. 二者的汇集焦点是性。与此相应的变化是,西方由古典时期的被规训的社会转变为受制于安全配置的社会,由产生于边疆性领土主权的行政国家转变为依赖于人口和经济知识的治理国家,源自于基督教的“牧领、新的外交——军事技术以及治安”[注] [法]福柯. 治理术[A]. 赵晓力译,李猛校.// 汪民安,等主编. 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册)[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98. 的治理术得以产生。这并不意味着以前行政国家和被规训社会的权力得以消除,相反它们更精细地渗透到社会有机体中。

现代社会主体以理性为基础,以真理为名义,建立门类齐全的科学体系。但这些貌似中立的科学知识其实是为监狱、医院、学校、工厂和法院等机构服务的。这些机构利用“微观物理学”般的权力操纵着个体,驯化着他们的身体,管理着他们的生命,使他们在摆脱传统的各种习俗规范,获得现代性所允诺的平等、自由、法制等价值时,成为道德规范的主体时,也沦为被控制、被操纵的客体。现代社会是一个类似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的、被操纵的、被规训的和被治理的社会。

四、福柯对谱系学的贡献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福柯的谱系学分析中,不仅“上帝死了”,即宣称具有真实性并且要作为现实依据的“真实世界”没了影踪,整个历史是权力支配与战斗的历史,没有终极不变的起源,也没有终极目标,更没有永恒不变的规律,历史在权力关系的支配中冒险;而且作为主体的人也“死”了,主体只不过是在权力游戏中被建构出来的,主体并不高高在上,它同时受到各种权力关系的操纵,处在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中。正如福柯自己所说,他要做的工作是对西方“主体”命运的探究。如果说尼采的哲学是同柏拉图主义哲学进行斗争,并且只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并没有对西方社会的知识、社会、政治结构等权力斗争形式进行分析,那么福柯的工作可看作对这种局限的弥补。这么说,并不是否认尼采思想的政治、社会等意涵,相反,笔者认为尼采思想有深刻的政治、社会等理论与实践上的意涵,但这不同于对社会、政治结构的具体分析。福柯的工作正是以尼采哲学为前提的,是把尼采的思想运用于各领域,正如他自己所承认的那样。福柯对各个领域进行微观的具体分析,但又超越了这种实证的具体分析。但福柯的这种运用是创造性地运用,他与尼采有不同的问题,分析了尼采思想更进一步隐含的问题,即既然上帝死了,那么主体的命运怎样?这可看作福柯对尼采思想的更进一步地发展,并做出了自己的独创性的贡献。其中最显著的一点,笔者认为,在于福柯在运用谱系学对历史进行分析时,凸现了一种关于空间,即从空间上看待问题的视角。在福柯之前,“空间被看作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辩证的、不动的。相反,时间代表了富足、丰饶、生命和辩证”。[注] [法]福柯. 权力的地理学[A]. // 包亚明主编.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 严锋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6. 而福柯不仅有专门的探讨空间问题的论文,[注] 福柯直接探讨空间的论文有:[法]M.福柯. 另类空间[J]. 王吉译. 世界哲学,2006(6):52-57;[法]福柯. 权力的地理学[A]. // 包亚明主编.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 严锋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9-213;以及[法]M.福柯,保罗·雷比诺. 空间、知识、权力[M].陈志梧译,[法]M.福柯.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 陈志梧译.// 包亚明主编.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7,18-28. 而且他的几乎全部著作贯穿了关于空间问题的探讨。关于权力谱系学的探讨,我想指出两点同空间有关的。其一,他把权力看作“渗透整个社会肌体的生产性网络”,[注] [法]福柯. 米歇尔·福柯访谈录[A]. 蒋梓骅译.// 杜小真编选. 福柯集[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436. 这是从空间上去看待权力;其二,他对权力支配关系历史的分析,是从空间角度进行的,典型地见于福柯对“全景敞视”监狱[注] 参见[法]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19-255. 的分析。由于本文仅在于指出福柯与尼采思想的不同,这里对福柯有关空间问题的探究不做进一步探讨。

至于福柯在批判、颠覆传统主体哲学后,怎么办的问题,这早已蕴含在福柯关于启蒙的态度中。在福柯看来,启蒙的精神在于永不停息地对我们自身历史的存在进行批判,在于对极限的分析和对界限的反思,使必然变为可能,不断地超越界限。所以,福柯要求别人不要把他规定在某一界限或身份中:“今天的目标或许不是去发现我们之所是,而是拒绝我们之所是。我们必须想象和建立我们可能之所是,以摆脱政治的‘双重束缚’,即现代权力结构同时具有的个体化和总体化。”[注] Michel Foucault, Power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Vol.3) [M]. James D. Faubion(ed.), Robert Hurley etc.(tran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1: 336. 但这并不意味着福柯要建构一套适合所有人的理论,他反对那种对“我们是谁”这一问题的各种抽象,而要在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中,开创自己生活的新风格,不但超越自己,过一种超善恶的审美的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件艺术品去追求。这实际上是在贯彻尼采的哲学,即把生命当作权力意志的永恒创造。所以,在福柯的“我们自身存在的历史本体论”这一问题那里,对“人是什么”不能抽象地设问与回答,只能从谱系学角度同具体时空下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进行具体分析,并从这种分析中超越具体的界限。福柯从不认为有一个抽象的“人是什么”,一切都处于无所不在的权力支配关系中,要不断地超越界限。谱系学就福柯而言更多是一种批判的策略,斗争和解放的策略,从这种策略中福柯提出其生存伦理学、生存美学。

目前包括3G/4G/5G在内的陆上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广泛。3G的通信速率一般约为2 Mbit/s,而4G/5G的传输速率更优于3G技术。如果3G/4G/5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在近岸条件下的船岸通信中得以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使近岸船舶获得实时航行安全信息成为可能。

所以,福柯的谱系学思想是对尼采谱系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同的,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而在这种不同中,福柯做出了自己独创性的贡献。

Genealogies: Nietzsche and Foucault’s Criticism of Philosophy of Subject

ZOU Yim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chool, Law School,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Genea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ietzsche and Foucault’s thought and critical strategies. Descartes constructed the general subject in “I think”, created the metaphysics of modern rationalism, and laid the rational foundation for modern epistemology in self-awareness. Kant and other philosophers defended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modern philosophy of subject by criticizing rationality. Tracing the origin of philosophy of subject back to Platonism, Nietzsche brough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to philosophy, proposed genealogy, and reflected on the fundamental values of truth, good and evil, and pointed out the fictitiousness of subject. Foucault inherited Nietzsche’s genealogy, and applied it into his microcosmic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society and history. He analyzed how human being was constructed into the subject of knowledge, power, and morality in the three fields of truth, power,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at the same time, was objectified as the disciplined object in western society. Thus, Foucault further deepened Nietzsche’s criticism of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sis of western culture to that of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s, and developed genealogy.

Key words: philosophy of subject; Platonism; genealogy; power

作者简介: 邹益民,河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法治建设中多元价值冲突解决机制研究”(14CFX00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法治思维中的公民权利质量保障研究”(2017BFX006);河南大学科研种子基金(CX0000A40748)。

DO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18.019

(责任编辑: 黄谷香)

标签:;  ;  ;  ;  ;  ;  

谱系学:尼采与福柯对主体哲学的批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