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研究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阶段性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分阶段进行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村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正在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这样的阶段划分基本上是基于我国农村社会形态某方面的实际变迁和发展做出的,但是这种划分并不全面,一方面还不能反映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不能体现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程度问题。因此,为了从实现程度上把握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我们在这里又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小康阶段、富裕阶段和发达阶段,并以定量方式来描述每个阶段的目标和实现程序。本文就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指标体系作些探讨。

一、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的确立和说明

(一)建立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的可行性问题

农村现代化阶段目标是一个“将来时”的动态概念,既具有很强的未知性,又具有明显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这就给我们在确定农村现代化阶段目标的指标上造成一定的理论和操作性困难。从理论上看现代化本身的未来内涵也是有可能会发生的,而我们是从现在的现代化理论出发来讨论我国农村未来的现代化阶段目标,就有可能难以把握未来农村现代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在操作层面也使阶段目标的量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此,我们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首先,这里谈的是农村现代化阶段目标,而不是谈论农村现代化终极目标,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并不等于农村现代化已经实现了。这就给我们在讨论农村现代化目标指标上留下了很大的时间灵活性,即我们可以给未来一定时期的农村现代化目标进行指标量化,以作为农村现代化努力的参照数。

其次,我们不是脱离我国农村现实来空谈农村现代化阶段目标问题,实际上我国农村现代化实践已经给我们讨论未来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经验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农民行为方式都有了可观的改变,这里既有农村现代化速度的指标,又有农村现代化阶段性的结果指标。我们可以参照这十多年的农村现代化的速度指标,来确定农村现代化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进展速度,还可以将农村现代化目前取得阶段性结果指标作为基准,对未来农村现代化确定更高的指标——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指标是未来农村现代化进展速度与当前农村现代化结果性指标的乘数。这里充分地将速度指标(或叫过程指标、进程指标)和结果指标进行了综合,进一步大加了建立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的可能性。

最后,从国内范围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各地农村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同步的,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一些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农村却已过上小康生活,从社会结构到经济收入、从组织方式到行为方式、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从国际范围看,发达国家不但具有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而且也取得了丰富的现代化成就,虽然它们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并不完全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我们毕竟是后发现代化的国家,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已经发生的成功和失败都会对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先导的作用。特别是对确立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来说,发达国家曾经发生的进程指标和结果指标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确定中国农村现代化各阶段性指标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村现代化内涵很丰富,但是用指标来衡量和体现如此丰富的内涵,就面临着有限与无限、量与质的逻辑矛盾问题。也就是说再多的指标也是有限的,可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则是无限丰富的;指标是量的概念,而农村现代化则是质和量的综合体。因此,从理论上看用指标测量我国农村现代化就存在着逻辑上穷不尽的危险。为了避免这样的危险,我们认为在确定中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时首先应该遵循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原则。

1.充分性原则。现代化不是单项的社会变迁,而是整个社会的全方位变迁,既包括经济现代化,又包括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人口素质和法律等方面的现代化。因此,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在指标数量上不能太少,在指标涵盖范围上不能太小,在指标内容上不能太窄,需要充分地反映和衡量农村现代化。当然,充分性不等于指标越多越好,恰恰相反,指标太多,会降低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简而言之,充分性原则要求我们从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方面确定主要的指标,充分地抓住现代化的实质方面,做到主次分明。

2.可操作性原则。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我们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可获取的角度选择指标。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与充分性原则相冲突,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这里要求的是在遵循充分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这一原则具体地体现为中国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大多是从现行的政府统计范围中选择出来的,只有个别指标需要从主管部门获取。

3.可比性原则。这里确定的中国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既要能够体现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中国各地农村现代化进程之间以及与整个世界现代化的比较。前者要求我国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具有历史可比性,后者则体现其横向可比性。为此,这里都选择可以比较的指标统计口径,比如基本上采用人均、比重等相对数,不用绝对数,并且在计量单位上使用的是以1996年为基价的不变价格和该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同时,在指标的选择和确定上尽可能地比照世界一些通用的(特别是普遍所认可的)指标。

(三)中国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框架及其说明

我们根据以上三项基本原则,借鉴和综合了国内外现代化特别是农村现代化的实际经验和理论研究,选定了10个指标(见下表),构筑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基本上从五个方面测量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阶段目标,即经济非农化、人口城市化、生活质量科学化和高水平化、生活方式和人口素质现代化。这五个方面基本上能反映我国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和非农劳动力比重等三个指标是测量经济非农化的(如果没有工业和其他非农业的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很难得到提高的,所以,如果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高,就意味着非农化程度也较高);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的;恩格尔系数、人均收入水平和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则体现的是生活质量科学化和高水平化;电视机家庭普及率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说明的是生活方式现代化;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重意含的是人口素质现代化。当然,这只是从这些指标的反映侧重点上而言的,事实上许多指标体现了现代化的多方面含义,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既体现经济非农化、又能体现和反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凡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其生活质量也就高些。又如恩格尔系数还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经济非农化水平,等等。所以,这些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彼此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关系。

这些指标虽然在农村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分量、作用和地位,但是总的说来,越是往后,其分量和作用就越大越重,反映的农村现代化水平就越高。这里根据我国国情和我国政府的农村现代化决策,将我国农村现代化分为四个程度不同但依次递增的阶段,即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农村现代化小康阶段、农村现代化富裕阶段和农村现代化发达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阶段划分不是对农村现代化阶段的穷尽,而是根据现状以及有限的时间尺度,将农村现代化进程分这样四个阶段。不过,到了发达阶段农村现代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即便不能认为农村完全实现现代化,但至少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这样的阶段划分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我国农村现代化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了:理论上明确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定位,实践上可以有效地防止行动的冒进和畏难两种极端做法,指导我国农村现代化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根据这样的阶段划分,将各阶段的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定量化,建立相应的指标,将能更好地指导全国各地的农村现代化实践。

也许人们会问这样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指标来源于何处?或者说,它们的确定基于什么样的根据和理由?这里分别对四个阶段上的每个指标作一具体说明。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凡是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自然也高些,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对什么水平的现代化阶段应有什么样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一问题,目前却有不同的说法,分岐比较大。比如国际上有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500美元和800美元作为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指标的三种看法。我们在这里一方面借鉴了国际上的一些看法,比如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将300美元、800美元和1000美元作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指标分水岭的看法;(注:参见钱纳里等著:《发展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又根据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国家的发展趋势和汇率情况,将四个阶段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分别定为2500元(人民币,按1997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等于300美元,下同)、5000元(相当于500美元)、10000元(相当于1200美元)和>20000元(相当于>2400美元)。从实现时间上看,到2000年我国农村基本上能完成起步阶段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任务,也就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看到2000年我国农村现代化走出起步阶段而进入了小康阶段。2010年或2015年左右能完成小康阶段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任务,进入富裕阶段。如果我国各方面进展都很顺利的话,2040年左右完成富裕阶段,也就是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时间,2070年农村现代化有望实现发达阶段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他9个指标的实现时间都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实现时间为坐标基准,之所以这样作的理由是要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经济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非农化程序应有一定的发展,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必然会带来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改善(注:对我国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提高十个百分点,可使粮食的间接消费量增加430万吨。所谓粮食的间接消费,主要指对依靠粮食转化而来的食物的消费,比如对猪肉、鸡肉和鸡蛋、白酒等的消费。)、城市化的进程、医疗和教育条件的改进等。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实现一定会意味着其他指标的实现,否则其他指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里虽然是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实现时间为基准,只为其他指标的实现确定一个参考时间,实际上其他一些指标有可能提前或推后实现,这一方面说明农村现代化的各个阶段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而是

一个具有一定模糊性的时间区间概念,另一方面则说明现代化内部各方面的发展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问题,需要今后的实际工作进行纠正,对此后文将会作进一步说明。

人均收入的阶段指标是直接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联系在一起的。1996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900元,尽管这一统计指标并不准确,实际情况没有这样好,但是许多较发达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000元以上。如果考虑到全国的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那么将起步阶段的人均收入定为2100元,比较恰当,预计到2000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能达到这一指标水平。至于沿海一些发达农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100元以上,说明它们至少在这一指标上已经跨过了现代化起步阶段,进入小康阶段。到2010年左右,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预计比2000年再翻番,农村人均收入也有可能翻番,而且根据我国沿海发达农村的现状,人均收入凡是达到4000元以上,其生活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我们所描写的小康状态。于是我们将农村小康阶段的人均收入指标定为4000元,按现在的美元汇率,相当于500美元左右。我们以同样的根据将富裕阶段的人均收入指标定为8000元,将发达阶段的人均收入指标定为>10000元。

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较能反映生活水准的指标,被各国普遍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程度。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对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却难以真正说明生活水平的的真实程度,即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看起来都比较高,但是如果恩格尔系数仍然居高不下,就不能说生活水平就高了。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恩格尔系数在0.5以上,说明生活还处在温饱阶段,小康生活阶段的恩格尔系数则须降低到0.45以下,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到0.15以下。所以,我们认为只有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之后,农村现代化才能起步。据此,我们将起步阶段的恩格尔系数目标定为0.45(即45%),该系数在小康阶段、富裕阶段和发达阶段依次定为<0.40、<0.30和<0.20。

工业化被看作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被看作是现代化的实质内涵。通常都是用工业产值比重来衡量工业化水平,但是我们认为现在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工业化,不能仅仅从工业产值上看。凡是非农产值比重都可以衡量工业化,所以我们这里从反向衡量工业化,即用第一产业的比重。一般来说,第一产业还占50%以上,就不能说明其经济开始工业化,第一产业比重降到50%才可以说工业化开始了,也就是现代化起步了。所以,我们将中国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第一产业比重确定为50%。与此同时,各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都已经下降到5%以下,鉴于此,我们将中国农村现代化发达阶段的第一产业比重定为<8%。而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正介于起步阶段和发达阶段中间,所以我们将第一产业比重在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的指标分别定为30%和15%。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显然在不断降低,但是我国的实际经验表明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非农劳动力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必然增大。非农劳动力比重最为直接地体现了非农化程度,城镇人口比重反映的是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表明,非农劳动力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非农劳动力比重已经提高到95%到98%之间,而其城镇人口比重则高达70%以上,最高的则达到94%以上。虽然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达不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至少是向它们不断地接近。国际上低收入国家(又称贫困型国家)的非农劳动力比重为29%,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没有大的起色,鉴于此,中国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非农劳动力比重应该高于29%,确定在35%水平上。国际上小康型国家的非农劳动力比重为45%,(注:陆学艺主编:《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这一比例正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小康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指标。我们将富裕阶段和发达阶段的非农劳动力比重确定为60%和>85%,这里之所以没有将发达阶段的非农劳动力比重向西方国家的同类比重看齐,是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庞大,很难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的高水平非农化程度。国际学术界对代表城市化的城镇人口比重有着这样的一个普遍的看法:城镇人口比重在10%到20%之间,表明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在20%到40%之间,表明城市化进入快速阶段;40%到60%之间,表明城市化达到中等水平;60%以上,表明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或者说达到了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我国目前城镇人口比重在30%左右,农村地区(指县域范围)的城镇人口比重更低,而我们对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理解是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了,所以我们将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城镇人口比重确定在25%水平上。小康阶段、富裕阶段和发达阶段的城镇人口比重分别达到40%、50%和60%以上,也就是说在小康阶段,城市化基本上完成了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富裕阶段则达到了中等水平,在发达阶段则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达到了高度城市化水平。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所追求的又一重要目标。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通常都用受教育程度和医疗条件来衡量。我们这里基本上也采用这样的指标,即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含初中毕业,下同)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和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之所以将文化程度的底线定在初中毕业上,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每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初中毕业应是我国社会未来实现的最基本文化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胜任工作,立足于社会。但是,目前我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只达到35%左右,农村的这一比重则更低,只有25%左右,农村还有2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把起步阶段的文化教育目标指标定为农村人口中30%的人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将小康阶段的同类指标定为45%,富裕阶段的此一指标定为60%,到发达阶段应该是农村所有人口都能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是这里保守起见,将该阶段的教育指标定为>80%。

医生数量的增加将大大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调查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后提出的社会现代化指标中也采用了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这一指标,他将其确定为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在1000人以下。(注:转引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我们认为他提出的这一现代化目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这里基本上采用这一指标作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指标,并根据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展情况将其具体化、阶段化。虽然我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每千人已经拥有1.02名医生,但是我国农村的医生的整体素质仍然很低,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远没有如此大的数量,可是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却是这样的医生。因此,我们这里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所谓农村医生排除在指标之外,于是将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的标准就定得比目前我国统计指标低,为0.5人,后面三个阶段的指标则是起步的标准的基础上确定的,即分别是0.8、1和1.2。

电视既是现代化社会的生活内容,又是人们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虽然现代化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但人们大多是靠电视来获取信息,电视缩短社会交往空间和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没有它们,将影响一个人的开放性。所以,我们这里将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作为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指标。在对它的定量上我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现实推导方法,即从现实状况出发推导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我国农村每百户拥有45台左右的电视机,预计到现代化起步阶段结束时,每百户将拥有50台电视机,越往后电视机的普及速度将越快,所以我们将小康阶段的每百户电视机的拥有率定为70%,到富裕阶段电视机将在农村普及,在发达阶段电视机不仅家家都有,而且许多家庭将拥有2台以上的电视机。

伴随现代化建设而来的是对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一般来说,能源消费量越大,现代化水平越高,当今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现代化的国家,又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反过来说农村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则意味着农村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经比较发现,对现代化来说电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源,如果没有电,我们既不能看电视、通电话,又不能使用空调、洗衣机、音响等,也不能办工厂。生活用电量则更能综合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所以,我们采用了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这一指标来衡量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还比较低,只有28千瓦小时,仅仅是城市人均年生活用电量200千瓦小时的14%。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均年用电量将会呈递增的速度增加,所以这里将我国农村现代化四阶段的目标指标分别定为40、80、140和>200千瓦小时。

以上10个指标在定量上是通过比较法、现实推导法和理论分析法获取的。比较法主要体现为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从中为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目标找到一些参照点;现实推导法是根据我国农村的一些现实社会经济指标,并结合过去这些指标的变化速度,从而提出未来我国现代化阶段指标的一种方法;理论分析方法是我们认定指标的基本方法,没有理论上的分析和鉴别,就不可能确认哪些指标作为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也不可能确定这些指标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才能被纳入某阶段的目标指标体系。不过,我们在鉴别、确认每个指标时,尽可能同时运用这三种方法,以确保我国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指标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能不脱离世界整个现代化发展轨迹,较好地体现了充分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

二、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各阶段目标指标的综合评价

第一部分讨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各阶段目标指标的选择问题,但是还没有涉及到各阶段在我国整个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和所处的位置问题以及我国农村现代化现状问题。这一部分力图采用综合评分法(注:这里需要对综合评分法作一说明:首先结合我们平时的研究成果和有关专家的分析,把握每项指标对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程度,据此给每项指标加权,然后设定每项指标的最终实现为10分,依据表1的每阶段指标离最终实现的差距,计算每阶段指标对指标最终实现的作用,并乘以该指标的重权,得出每阶段指标对整个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值。最后将所有10个指标在每个阶段的作用值加总,便得出每个阶段指标的作用总值,该值代表每个阶段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实际贡献度。)对各阶段目标指标进行评价,并将目前离实现这些目标指标的距离进行定量分析,以说明我国农村现代化任务的完成进度。

(一)农村现代化各阶段目标指标的综合评价

虽然我国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推进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在每个推进阶段都是同步和同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各个方面因为存在着基础差别、对实现的条件要求不同、各阶段所处的微观和宏观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而出现不同的推进进度。这里的指标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换句话说,各个指标设计是受到各指标的实际情况制约的,比如不能要求在起步阶段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速度与人均收入的增加速度是一致的。于是便有了表2有关各阶段目标指标对农村现代化的贡献程度评分(注:表2上的评分是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所得的。)。

从表2的各阶段所得的评分来看,起步阶段的目标指标对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贡献度为29.55%;小康阶段目标的指标贡献度达到53.1%。对此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起步阶段和小康阶段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性可以说超过后面的两个阶段,顺利完成这两个阶段的目标指标,已经意味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基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不过,反过来说,这两个阶段也正是我国农村现代化最关键、最艰巨的阶段,某些指标的完成面临种种困难,比如城镇人口的比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和人均年生活用电量等,相对而言,像恩格尔系数、第一产业比重、电视机家庭普及率等指标实现起来相对容易些。

对此,我们不妨将这些目标指标与我国农村现实的状态作一比较,更容易看出起步阶段和小康阶段的目标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只完成了10个指标的21.35%,还没有达到起步阶段的29.55%目标指称贡献度,也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预计2000年能完成起步阶段的目标指标要求。从单项比较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只有第一产业的比重这一项指标已经完成了起步阶段的目标指标要求,接近小康阶段的目标指标要求;当前我国农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和电视机家庭普及率等五项指标接近达到起步阶段的目标指标要求;而当前我国农村的城镇人口比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和人均生活用电量三项指标离起步阶段的指标要求还较远,差距较大。

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当前在继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点解决好农村城市化、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重要问题,以此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各个方面建设同步推进的理想发展模式。

(二)农村现代化目标指标体系的区域应用问题

虽然这里是从全国的层面来设计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区域应用问题。首先,这10个指标所意含的方面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不论是发达地区的农村还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只要搞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不考虑到这10个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其次,在指标的量化上,没有偏重于某些地区而忽视另外一些地区的情况。而我们认为凡是要建设现代化,不能因为本地的特殊情况而降低了对现代化目标指标的严格要求,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设定自己的目标指标,这样的指标量化水平可低可高,但是现代化建设则有所不同,没有较高的指标量化要求是不能实现现代化的。总的来说,这10个指标代表的十个方面对农村现代化来说是彼此具有系统联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具有区域的普遍性。

我们设计的农村现代化目标指标体系既用于衡量、引导全国农村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又便于各地衡量、督促和引导本地的农村现代化进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地要科学地对待和应用该指标体系,必须防止这样两个虚假问题:第一,随意地调整、修改这里赋予各指标的权数,给本地容易做到或者已经做到较好的方面的指标赋予更大的权数,从而提高了现阶段的综合反映数,以拉近与目标指标实现的距离。第二,随意扩大指标统计口径,将本不是指标统计对象的那些对象统计进来,以提高指标的量化水平,比如在统计农村医生时一些地方把兽医和庸医都统计进来,结果则是我国农村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已经很大,从而夸大了农村现代化建设成就。

为使农村现代化目标指标体系真正发挥促进各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我们提出这样几点建议供各地参考:一是成立一个现代化目标指标体系专业小组,小组成员应具备较好的业务技能,有能力负责指标体系的应用。二是指标的收集范围不能太小,最好不要小于县域范围,因为有些指标(比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在比县城更小的范围(比如乡镇)内就显得比较单薄,而县域在我国农村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区域,较好地体现农村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三是建立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据库,定期收集指标数据,一方面用于测量目标指标的实现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验证目标指标的可行性。

标签:;  ;  ;  ;  ;  ;  ;  ;  

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研究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