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优势,构建课程特色论文_车爱平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一实验小学 266200

摘 要:我校基于教育改革的趋势、立德树人的需要以及学校紧邻即墨古城博物馆的地域优势,积极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1+2课程体系。学科统整,让国家课程增值;主题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的体验;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紧邻古城的地域优势,编写《我爱古城》校本教材,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进行考察探究类课题研究,启动古城项目式多学科融合学习。

关键词:“三位一体”的1+2课程体系 学科统整 活动课程 多元校本课程 古城项目式融合学习

每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最后产生效益的只有——课程。课程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工作的核心。

近几年,我校依托地域优势,积极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1+2课程体系,在校本化课程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尝试。

一、课程构建的背景

1.基于教育改革的趋势

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话题,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而课程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校本化课程体系的重构是核心素养落地实践的必由之路。

2.基于立德树人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多方面的兴趣,为其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只有探索校本化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改变评价方式,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基于学校的实际

我校紧邻即墨古城,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古城内学宫、老县衙、牌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俨然构成了一个自然博物馆,如何利用依托家乡文化、地域优势,把古城这座天然大博物馆转化为课程资源,构建校本化特色课程,成为我们课程建设研究的重点。

二、规划课程,形成体系

我们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规划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1+2课程体系。秉持“人人面向课程,课程面向人人”的理念,我们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内容整合,活动课程注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注重素质拓展”三个方面,力求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发展,让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滋养。

三、实施1+2课程,提升素养

1.学科统整,让国家课程增值

(1)学科内整合,促进知识结构体系化。语文学科探索“语文主题学习”,教师以教课程的理念,按语用、文体、人文,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数学学科在二、三年级选取部分知识点,将教材进行了改编。英语学科在五、六年级进行“整合课——阅读课——复习课”的单元教学整体研究。

(2)学科外延伸,让国家课程校本化。语文学科开发的《书香童年》延伸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选编了我国古典诗文中的名家名篇,与之配套刊印《阳光阅读存折》,鼓励学生争星达级,激发读书乐趣。我们结合地域优势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爱古城》,学生和老师一起从古城历史、古城建筑、舌尖上的古城、传说故事、古城里的非遗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每个年级一个主题,定计划、查资料、访名家,孩子们乐此不疲。

(3)开设多学科主题整合课程。我校通过对1+2课程体系的挖掘、补充、拓展、重组,结合学校濒临古城的优势,在五年级开设了“多彩融合”主题整合课程,选取“我爱古城”这一主题进行综合实践、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8个学科的多学科融合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古城、了解古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勇于探究的品质。

首先,我们召开专题研讨会,确定每个学科的研究主题:综合实践,探古城;美术,画古城;品德,爱古城;语文,写古城;数学,设计牌坊;科学,古城探秘;音乐,唱古城;英语,推介古城。通过探索和总结,确立了“先导——参观——反馈”的实施模式。接下来,按照流程组织学生实践研究。

先导:为了使学生的参观不走马观花,必须让学生事先对参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各学科的老师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选好子课题,上好先导课,让学生对古城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参观:参观学习活动主要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学校组织五年级全体学生开启古城研学之旅,聘请专业讲解员带领同学们过瓮城、登城墙、赏文庙、听牌坊的故事、探古城的非遗……孩子们一路行走,一路学习,一路收获。分散参观是指节假日,家委会或老师组织研究小组的成员就一个专题进行项目式学习。

反馈:参观后,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反馈分享,最后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研究成果。学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语文——研学日志;数学——设计牌坊;英语——古城四季明信片;品德——手抄报;科学——古城里的植物;音乐——学生和老师作词,音乐老师作曲,完成乐曲《诗意古城》;美术——国画、儿童画作品;综合实践——结题报告。学生的成果虽显稚嫩,但形式多样,令人欣喜。

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全学科整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场馆资源变成了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也“搬进”了古城,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研究,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参观礼仪、团结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学习也变成了“有意义、有意思、有实效”的美妙体验。

2.主题活动课程,让文化浸润心灵

一是节日课程。学校把春节、 教师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作为学生的文化体验场,适时进行主题教育和德育渗透。

二是仪式课程。一年级的入队课程、古城开笔礼课程,记录孩子们成长的经典瞬间;六年级的毕业课程既有访问初中、聆听小初衔接报告,又有毕业典礼,还有和基础年级的手拉手共成长、和母校说说心里话、和校长面对面的座谈等环节。庄重的仪式活动擦亮了孩子们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日子,触动心灵,点燃了生命成长的幸福。

三是富有阳光教育内涵的主题活动系列,包括“灿烂送给师长,阳光留给自己”的感恩系列活动、向日葵温暖行动,还有丰富的文体活动:写字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数学节、英语节等。内容涉及法制、文学、旅游、行为规范等多个门类,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讲座,以及既能走出去又能回得来的研学活动课程,都成为我们的课程形式,这些课程是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延伸着学生的认知世界,丰富着学生的体验。总之,多彩活动课程给了学生多彩的体验、多彩的成长。

3.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开设年级必修课。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等设置了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年级必修课。如:在1-6年级开设写字课程,在1-2年级开设英语绘本、围棋课程,在3-6年级开设足球课程、篮球课程等。

(2)校本选修课,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校本选修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兴趣课程。学校利用周一下午开设社团课程,精心打造了艺术兴趣类、文学语言类、科技创新类、体育竞技类、综合实践类五大类共53个社团,还特别邀请了陶泥、古琴、少儿编程、射箭等专业教师资源加入学校社团执教教师队伍,拓宽了社团活动的门类和质量。

我们结合地域优势编写的校本教材《我爱古城》,依托学校临近即墨古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3-6年级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实践,确立了每个年级合适的教学目标,让课程有梯度,内容序列化。

结合《我爱古城》的校本课程,每个学期每个年级的综合实践考察探究课题中都有与古城相关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越来越细化,延伸出了越来越多的子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重点研究课题:

我校的课程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跨学科学习、课程评价等方面还需突破和提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充满挑战性,它不但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设计蓝图,更是考验我们教育良知的一面镜子、服务学生成长的一把尺子。今后,我们要坚持边学边思、边行边悟,真正走出一条有实效又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论文作者:车爱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  ;  ;  ;  ;  ;  ;  ;  

依托地域优势,构建课程特色论文_车爱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