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靖江妇幼保健院 江苏 泰州 214500)
【摘要】 目的:探究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对产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产检产后体检的200例高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的孕产妇进行常规产前知识讲解及定期随访。研究组孕产妇采取科学系统的围产期保健,对比两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的恢复情况及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有助于产后恢复,可有效减少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产后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产后恢复;影响探讨
【中图分类号】R7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77-02
高龄孕产妇常指年龄大于35岁的产妇,随着社会发展,在产妇群体中高龄孕产妇的比例逐年升高[1]。高龄孕产妇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且产后身体恢复较差,易使产妇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同时也易对新生儿得健康造成影响。围产期保健是对孕产妇于分娩前后给予围产期保健,帮助其顺利的进行分娩及产后的机体恢复。为探究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对产后恢复的影响,现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产检产后体检的高龄孕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产检产后体检的高龄孕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平均年龄(36.1±1.5)岁,平均体重(61.2±8.9)kg,平均身高(159.2±6.3)cm。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的标准主要是:(1)孕妇妊娠时间不足37周或孕妇年龄小于35岁者;(2)合并精神疾病的孕妇;(3)有重症疾病或无法随访者。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孕产妇进行系统科学的围产期保健,保健内容有:孕妇产前保健、产后保健。对照组的孕产妇给予常规产前知识介绍及定期的随访。围产期保健中孕妇产前保健主要有产前培训、健康宣教、向孕产妇和其家属介绍围产期应该注意的事项、对孕产妇进行心理干预。产后保健,指导产妇对新生儿合理哺乳,同时应注意产褥期的卫生,条件允许时产妇可适当锻炼。定期随访,以便了解母婴情况给予具体针对指导。对比两组产后产妇恢复情况以及围产期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产妇产后的恢复情况
研究组孕产妇产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结论
高龄孕产妇因社会进步以及医疗模式的发展人数逐年上升,给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龄孕妇随着年龄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病几率也增加,使胎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使死产、死胎的发生率增加[2]。因此,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围产期保健主要通过增加孕产妇的保健知识及心理干预等,从根本上降低了产妇并发症的发生[3]。根据高龄孕产妇的个体特点,围产期给予相应的孕产期保健,可明显减少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改善产妇产后恢复。
本研究表明,给予科学系统的围产期保健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普通产检的产妇,并且围产期保健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可见,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这表明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增加孕期健康知识,并对其采取产前及产后的临床指导,不仅可减少产妇的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后身体恢复,而且可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有效防止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同时可降低孕产妇的痛苦。
综上所述,高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有助于产后恢复,减少孕产妇痛苦,有效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围产期保健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简玉花,熊国蓉,陈水英,等.高龄孕产妇围产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干预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59-60.
[2]江红华.围产期保健卡在围产期保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8(11):18-19.
[3]曲坚,张晓薇.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4):304-306.
[4]毕芹.高龄孕产妇与适龄孕产妇妊娠与分娩结局对照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198.
论文作者:倪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产期论文; 孕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高龄论文; 产妇论文; 并发症论文; 产前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