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和农业一体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论文,工业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在,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正在全国农村中蓬勃兴起,并已充分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忽视农业的发展,形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工业腿长、农业腿短)的不协调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走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和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应该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
一、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和农业的分割:历史与现实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现代工业经济部门,另一方面存在着传统的农业部门。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任务就是改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可以追逆到旧中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促进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并出现了官僚买办工业和民族工业,这些工业同中国的传统农业一起构成了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建国以后,由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得工业和农业不能协调地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辽宁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创建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比重较之其他省份更大,农业则很薄弱,形成一种“大工业、小农业”的经济格局。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着我省的经济发展。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之下,可以不顾农业或脱离农业去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农业的需要,它可以脱离农村市场而独自在工业内部循环,例如,电力工业向钢铁、机械制造部门供电,钢铁部门向机械制造部门提供钢材,机械制造部门又把机械设备提供给其他的工业部门,等等。在这里,工业和农业是相互隔绝的、相互分割的。但是,农业却要支撑工业的发展。农业要供给工业足够的粮食、蔬菜、肉、蛋、奶,要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简言之,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之下,只是从农业中索取,而绝少往农业中增加投入,似乎在农业中——在土地和农民身上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东西。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成为一种通病。毛泽东曾经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太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4页。 )毛泽东还指出:“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4页。)但是,实践证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中国仍然发生了损害农民的情形(虽然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党大办农业,辽宁省在“文化革命”时期还提出“打农业翻身仗”的口号)。对此,辽宁人民记忆犹新,那时城市居民每月供应三两油、半斤肉,各种主副食品无不定量供给,不少人到外地背米背面背肉,被人讥为“东北虎下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情况大变。就我省而言,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并大大丰富了城市的米袋子、菜蓝子。对此,省政府的一位负责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不无兴奋地说:“辽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分工,形成了大工业、小农业的经济格局。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受粮食、肉类、蔬菜的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打破了大工业、小农业的格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省农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终于圆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梦。”(注:杨新华:《对世纪之交辽宁农业发展的思考》,载《农业经济》1996年第2期。)
但是,似乎还应看到,我省的各级领导抓农业远不如抓工业那么劲头儿足、力度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辽宁不但不如最早搞农业产业化的山东省,而且也不如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他们比较早地认识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农业产业化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历史已经证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之下,不可能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形成重工业轻农业的局面。在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并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和农业的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克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联系工业和农业的桥梁
在农业产业化之下,农业生产以其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形成一系列产业群,其中包括农工商、科工贸,这就把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或者,在工业和农业之间架起了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农业本身发展的问题,也是工业发展的问题。应该说,这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个思路。
按照产业关联理论,在社会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脱离其他的产业部门而孤立地存在的,它总要与其他产业部门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就与农业相关的产业群体而言,它是一种与发展农业相关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也就是与农业相关并为农业服务的一群产业,这群关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密不可分的产业系列或产业链。在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系列或产业链中,包含着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包含着城乡经济的关系,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从产业系列或产业链的角度或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去处理产业的发展问题,便会形成工业农业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看成是促进工农业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多年以来,我们反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在传统的农业下面,这个基础是不稳固的。为什么?因为传统农业本身是薄弱的,而且,工业和农业又是相互隔绝、互不联系的,工业没有稳固地立足于农业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农业基础至多只是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原料、食品等。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为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毛泽东在50年代就曾指出:“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清楚,但是随着农业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为人们所理解。”(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0页。 )农业产业化将使农业作为工业市场的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农业产业化既为工业开辟广阔的市场,同时,又通过其特殊的联结功能,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环节深入到工业内部,工业也渗透到农业中来,这样,便会形成工业中有农业、农业中有工业的一体化发展的局面。这应该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应切切实实地走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当然,工业生产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重工业作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要向其他生产部门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或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基础武装各生产部门,它可以在工业内部的生产部门中为其产品找到市场。但是,即使重工业生产部门也不能脱离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归根到底,农业的发展制约着重工业的发展。在重工业部门中也有一些部门是属于为农业生产提供设备和条件的部门,例如,农机、汽车、建筑、电力等部门都是为农业生产提供设备和条件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以农业作为市场。至于轻工业的发展同农业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因为轻工业的许多部门是靠农业直接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所以轻工业同农业结合以形成产业链,实现一体化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农业产业化也就是这种结合的基本形式。
谈到工业和农业一体化,还应特别注意乡镇企业和农业的一体化发展。在农业产业化中,乡镇企业较之城里的工业企业同农业的联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更为广泛,应该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从我省和其他省市农业产业化搞得比较好的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中的许多龙头企业就是依靠乡镇企业建立起来的。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已有半壁河山,如果乡镇企业再在农业产业化中建功立业,那么,其发展的前景就更加宽广。
三、要把农业产业化确定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据此,应把农业产业化确定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工农业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各产业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客观经济规律。黑龙江省省长田凤山同志在其题为《建设农业强省必须走产业化之路》的文章中深刻地指出:“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尽管所依托的载体不同、模式各异,但异曲同工,所走的都是产业化之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整体化、规模化、国际化。”(注:田凤山:《建设农业强省必须走产业化之路》载于《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5 期。)这里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地论证了农业产业化的必然性,就是说,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在谈到农业产业化在改变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中的作用时,该文又强调:“产业化是改变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困难,就是宏观经济范畴中的二元结构。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工农、城乡交流不畅,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业化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形成‘龙’型经济。这就可以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乡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从而有利于实现农村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69页。 )这个关于农业产业化在工农业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作用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黑龙江省1995年的省委七届四次全会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确定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基本战略和根本途径。这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根据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要经过的阶段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简言之,经济发展战略涉及到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把农业产业化确定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所应满足的要求。正如上面所说的,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农业本身发展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工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它不但要实现农业本身的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还要实现全社会的生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而它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工农业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形成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这也应该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目标。因此,从战略目标上说,农业产业化完全符合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至于在经济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重点、所要经过的阶段以及所要采取的力量部署和政策措施,则是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而确定的问题。
在指导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把重点放在抓工业上,特别是放在抓重工业上,腾出手来再抓一抓农业;另一种思路是从工农业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上去抓工业、抓农业,这就是抓住联系工农业和城乡经济的纽带,抓住产业系列或产业链,亦即抓住农业产业化。笔者以为,第一种思路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维方式第二种思路则是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正确的思路。在关于辽宁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跳出辽宁看辽宁”。意思是说,在辽宁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不要把眼睛仅仅盯住辽宁,要把眼界放宽一些,从更广阔的视角上去看待辽宁的经济发展的问题。现在也借用这句话,叫做:“跳出工业看工业”,与之相联系的则是“跳出农业看农业”。就是说,从更高的高度上去认识和处理工农业发展的问题。毛泽东说,“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69页。 )毛泽东这里讲的实际上是“跳出重工业看重工业”。当然,毛泽东当时还没有认识到要从工农业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上去处理经济发展的问题,他还是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他是要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去发展重工业。但是,毛泽东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