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密释纳》中的平行思维-兼与儒家“和而不同”思维相比较论文

论《密释纳》中的平行思维-兼与儒家“和而不同”思维相比较论文

论《密释纳》中的平行思维
——兼与儒家“和而不同”思维相比较

宋可玉1,2

(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海口 571100;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武汉 430072)

摘要: 以色列犹太经典《密释纳》对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兼容并蓄,对不同观点的律法条文不加解释、判别,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原则,学界称之为平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源自以色列民族和宗教的存亡危机、地理的隔阂、文本的现实目的、文本编订城市的地域文化等,与中国儒家“和而不同”思维有相通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可以为当代现实社会中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密释纳》;平行思维;“和而不同”思维

《密释纳》(The Mishnah )是以色列犹太民族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拉比犹太教的精神基石,对当代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色列民族信仰有三大柱石,分别为“上帝、托拉和以色列(包括以色列地和以色列人)”[1]。在公元70年之前,《希伯来圣经》就是以色列民族的一大信仰柱石。第二圣殿被毁后,《圣经》犹太教不再适应时代和民族的需求,《密释纳》应运而生。公元70年至200年,《密释纳》从口耳相传到形成正式文本,被称作《密释纳》时代。当时的拉比提出,“摩西在西奈山得上帝传授的《托拉》不是一部,而是两部”[2]48。一部是书面《托拉》,即《圣经》;另一部是口传《托拉》,包括《密释纳》和《塔木德》。拉比赋予口传律法神圣的权威性,“口传律法被认为更接近世界与人类的本性,因此口传律法不仅与书面律法共存,而且应该存在于书面律法之前”[2]48。《密释纳》和《塔木德》都产生于《圣经》之后,是《圣经》必要的解读和规范。公元200年,拉比犹大·哈-纳西“参考了前人的十三种《密释纳》诠释”[2]47编订律法总集《密释纳》,文本《密释纳》产生。

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密释纳》文本内容和风格均独树一帜。迄今仍有学者研究其编排原则和文本归类。然而,鲜有人注意其另一个特征——平行思维原则。它表现为,《密释纳》对不同观点的律法条文不加解释和判别地兼容并蓄。由于宗教经典的宗教目的和权威性(它必须给信徒提供可信的旨意或可行的指导),这种平行原则在宗教经典中比较罕见。将各种互相冲突的观点不加解释说明、不言是非对错地纳入同一文本,并非常态。因此,《密释纳》中的平行思维具有独特的价值。

魔刀不安地摸了摸刀把,因为十二高手排名并不意味着修为高低,尤其是十二高手即使相识也基本上没有交手,而且天问大师虽然在十二高手榜排名第九,但内力修为却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他认为这很可能是天问大师明知他在场也敢扬言单挑赌胜负的原因。

一、 平行思维的体现

平行思维在《密释纳》文本中的第一个体现是,《密释纳》作为律法总集,在编订上以包容的精神收纳所有流派的观点。

平行思维在《密释纳》文本中的第二个体现是律法条文上的平行原则的记录。不同观点的律法条文或《圣经》解释,出于不同贤哲或流派,不论权威高低,不论正确与否,都同等地记录下来,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这种记录风格对于非学者的阅读是一种阻碍,但是对贤哲而言,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肯定贤哲解读经文和改变律法权威性。它也体现一种张力——行为不同与信仰守一之间的张力。

① 区制主要是用来描述经济变量,在不同状态间转换的区间。具体可参考:Hamilto, James D. (1988)的研究。

以文本为例。一种情况是拉比对文本不同解释的平行记录。《密释纳·种子部·田角捐卷》第3章第6节:

拉比以利以谢说:“四分之一的田地即须交纳田角捐。”拉比约书亚说:“产出两细亚的。”拉比特尔封说:“六掌乘六掌的。”拉比犹大·本·贝特拉说:“让人收割一下再一下的。”拉比阿奇瓦说:“任何田地都须交纳田角捐和初熟贡,为其撰写补落资薄,用钱财、契约或实有方式购置时连带无责任财产。”[3]125

文中记录不同拉比的不同意见,便于日后拉比在法庭上或者日常中引用、参考,以供裁决借鉴。

于是由天人合一,进一步到天人合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10]26在儒家思想里,宗教经由理性精神转为道德。“远古之神秘本体论,亦必藉普遍之道德理性精神,而予以重新解释,凝成种种发乎反省自觉之道德仪轨……成就高度之伦理文化。”[13]9

传统儒家最终依据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儒家的天道不是人格神,而是形而上的实体,是生化万物的存在,“天地之大德曰生”[10]449。这种生化并非上帝创造的主动性和有目的性,而是万物自生内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1],生生不息,无有终止,“万化而未始有极也”[12]244。在这种化生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2]79。天命下贯而为人之性,天地有大德故人亦有德之潜在性,人的价值追求不是像犹太教一样天命听于天,而是“德合天地,妙赞化育”[13]4

借鉴游客感知价值测量相关研究,依据“Means-End”理论,参考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规范——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LB/T011-2011)对于游客中心相关建设标准、临安大峡谷村游客中心现状,设计游客中心属性层与结果层题项;参考KAHLE[23]的LOV价值观列表,制定使用游客中心可能满足的游客最终目的题项,量表指标来源如表1所示。设计访谈问卷如表2所示。

上文既记录被否定的律法,又记录不分辨对错的备选律法。这种平行记录使后人避免分歧。

《密释纳》并非一味求异,它还在平行记录后给出思维的逻辑与推导。《密释纳·种子部·祝祷卷》第1章第1节:

自何时起诵读晚间的祷文《听》呢?自祭司们入室食用其举祭那一时起,至一更结束时止。此为拉比以利以谢之言。贤哲们说:至半夜为止。拉班伽玛列说:至晨曦浮现为止。其次其数子自酒宴归,对他说:“我们没诵读祷文《听》。”他对他们说:“若晨曦尚未浮现,则你们必须诵读。”不仅如此,凡贤哲们说“至半夜为止”之处,其诫命都至晨曦浮现为止:燔烧油脂与肢体,其诫命至晨曦浮现为止;单日食用的祭品,其诫命至晨曦浮现为止。既然如此,为何贤哲们说“至半夜为止”呢?是为了让人远离过犯。[3]94

二、 平行思维形成的原因

平行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本编订的因素,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民族、宗教存亡危机引起宗教教义和宗教活动的改变,以激辩形式的律法学习成为主要的宗教活动。自公元70年,第一次犹太大起义失败,犹太教第二圣殿被罗马人烧毁后,耶路撒冷和圣殿成为废墟且不被允许重建。圣地和圣殿的命运一方面造成《圣经》犹太教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也导致民族存亡的危机。对犹太民族而言,宗教的变化与民族的变化息息相关,他们的宗教身份决定其民族身份。(1) 中国以道德礼教文化而非宗教信仰决定华夷之别。中国古称华夏,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云:“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其他民族(蛮夷)可通过教化移风易俗成为华夏民族。参见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版,第65页。 犹太民族的形成以一神论为基础,从摩西时代、士师时代到扫罗称王,“共同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宗教信仰培育了一种原始的凝聚感”[4]。为了应对危机,在流放的异乡保持其民族同一性和宗教认同感,犹太民族必须采取新的宗教活动仪式和新的律法解释。犹太教变革势在必然。拉比犹太教产生。拉比犹太教的主要目的是创造精神圣殿,口传律法《密释纳》是这座精神圣殿的基石和框架。

大贤哲约哈南·本·扎卡伊建立雅夫内经学院,经学院培养拉比犹太教贤哲。在经学院里,学习律法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成为一种仪式性的宗教活动,取代圣殿中那些宗教仪式活动的地位。每一个学习者都通过这种新生的仪式而获得救赎,而不再用献祭的方式进行赎罪。”[2]19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是一味的背诵经文,而是参与辩论,在“激辩”(pipul)中“追求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释的最大化效应,尽可能地寻找歧义,并对歧义之间的异同进行辨析”[2]36。因此,平行思维在激辩中发展,成为贤哲的日常学术思维。

第二,地理隔阂。以色列犹太民族失去以色列地、流散各地。距离扩大、交通不便。为了应对各地的不同情形,不同地区的贤哲发展出不同的律法观点。这种差异与多样性并无作对错之分。在编订《密释纳》时,犹大·哈-纳西便将所有流派的观点统统收录进去。

第三,文本的现实目的。拉比犹太教期间,拉比及犹太公会代替政府职能,犹太公会掌管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政治、经济领导职能,拉比贤哲掌有律法裁决权力。拉比贤哲注重律法,尤其重视约束不知经者的行为规范,重视日常生活的行为细节和操作性。这种情况更易产生地域的不一致性和裁决的不一致性。

中国儒家思想也有一种独特的思维原则,即“和而不同”思维。与拉比犹太教的平行思维相比,一者求和,一者求异。这看似不同,却又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中又有极大的不同。

在中继节点每根天线的平均发送总功率为PR、人工噪声平均功率为PnR时,转发源端信号的平均功率为PR-PnR,在此约束下,中继的放大系数为

三、 平行思维的深层逻辑

拉比犹太教和《密释纳》中平行思维的产生,还有其内在的深层思维逻辑,即犹太宗教世界观。

建筑工程造价的特点就是有着非常复杂多样的多层性,所以在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落实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阻碍因素。调控建筑工程造价和选取管理的流程是要重点注意的两个关键的问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应该把辨别造价,拟定进度和建造的质量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去综合的考虑。选择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最合适的方式,有序的调节所消耗的工程的总造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最好,并且还可以节省成本。

激辩不是矛盾律里的非此即彼,也不是全部否定的不可知论,而是最大化求异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方案。因此,平行思维下的激辩与古希腊智者的辩论术和皮浪怀疑主义相区别[5],平行思维意味着积极地、不盲目自大地、包容地追求知识。其积极意义在于包容性的求异思维,即在思辨中列出所有可能性,以获得最优方案,以相信知识的客观性、真理的存在性,并了解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犹太宗教世界观是“人类的不完美性与神的完美性的对立”[2]37。神及神的话语是完美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自身的不完美,人不可能全然理解神的世界,人类的话语也不可能完全诠释神的话语,因此书面和口传《托拉》及其种种阐释都具有不完美性。但人与神的对立并非全然消极,它认可人类话语诠释的有效性,“任何一个单一的阐释都只理解了真理的一部分,不同的阐释永远是需要的”[2]37。即使被拒绝的观点也有保留价值。这种对立给诠释的自由性打开基础,所有的阐释都不可能符合全部真理,但又可以理解一部分,因此平行思维获得合法地位,不同贤哲对律法的解释都具有平行的权威。

四、 平行思维与和而不同思维之比较

第四,文本编订城市的地域文化对文本编订者和文本所产生的影响。渠坡里是拉比犹大·哈-纳西主持编订《密释纳》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为“文化多元性与宽容性”[2]26,与纯洁信仰的圣地耶路撒冷在风貌上迥然相异,文化的多元性和宽容性更好地塑造《密释纳》的平行思维。“以《密释纳》为基本大典的拉比犹太教本质上是一种比《圣经》犹太教更为宽容、更为开放的宗教。在这里,对宗教仪式的一丝不苟为‘为上天而争辩’的平行逻辑所取代。”[2]26

儒家和而不同的思维主要体现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1075。君子主张和,而不是同,和是动态统一的多元。正如《国语》所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7]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本元素,但必须杂合才能成物。“有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础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生出任何新的东西。”[8]

儒家的求和思维也是一种求异思维。“不同”即“异”对宇宙万物生成至关重要,对个人、社会、国家也是必要的。多元文化、多种声音、多元价值、多元选择,代表更多的活力,与“鲶鱼效应”原理相似。求和思维将求异落在“和”的层面,在各种“异”存在的情况下采取宽容态度,以进一步寻求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与生长。与平行思维的平等不判别态度相比,各有可取之处。

平行思维与和而不同二者的共性在于对多元化的肯定和宽容精神。“拉比犹太教强调不同律法观点在终极宗教地位方面并无不同。于是兼容并收、全部纳入经典,‘教内无异端’成为拉比犹太教最显著的宽容特征之一。”[2]26儒家的宽容精神使中国文化极具包容力和吸引力[9],既包容不同民族,也包容不同宗教、儒家、道家、佛教圆融和谐,共同塑造中国传统文化人格。

然而,这两种思维也有不同之处。首先,其背后的宗教世界观不同。拉比犹太教平行思维下的文本不需要解释和判别,上帝为文本立法。以《密释纳·种子部·田角捐卷》中济贫思想为例:拉比犹太教中,包括圣经犹太教“摩西十诫”中,都有共同的思维逻辑,人行善的行为并不是出自个人道德,而是出自诫命。人不对他人负有道德责任,只对上帝负有责任。人首先爱上帝,上帝以诫命要求人爱他人,于是人爱他人;人行济贫的措施,也不是因为对穷人的爱和怜悯,而是这是诫命。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20060010;生产厂家: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规格:每片重0.5 g)治疗,剂量为1.5 g/d,每天3次。

说何谓攀架葡萄园?沿十掌高之篱墙一侧,或沿十掌深四掌宽之沟渠一侧栽种一行五棵葡萄树者,留给其四肘耕作之地。沙玛伊学派说:从田中葡萄树根部起丈量四肘。希列学派说:从田中篱墙起。拉比约翰南·本·努利说:所有言是者均错。当为:若从葡萄树根部到篱墙有四肘之地,则留给其耕作之地,并在剩余处播种。此葡萄树的耕作之地为多少?每个方向上六掌。拉比阿奇瓦说:三掌。[3]188

另一种情况是记录被否定的律法。《密释纳·种子部·禁混种》第6章第1节:

儒家济贫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14]

这种大同思想不仅是政治理想,也是道德理想。在中国古代,道德具有基石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既是对君王的要求,也是对官员的要求。这是一项基本的治政原则,“德正而后幸福实现,含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全幅生活之福祉”[13]74

第二种不同体现在思维模式上。拉比犹太教的平行思维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上帝与人、神圣与世俗、客观与主观的二元对立。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主流思维模式,是西方近代科学的思维基石。[15]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弹簧连杆机构的工具支撑型工业装配外骨骼机械臂,其核心为平行四边形弹簧连杆机构,它不仅能够支撑工具,还具有稳定工具的功能。该机械臂安装在工业装配外骨骼上,在额定载荷内,无论是有人操纵还是无人操纵,机械臂及其所支撑的工具都能达到平衡。本文结合ADAMS仿真软件,来研究此机械臂的相关性能。

儒家和而不同思维是一种一元圆融思维,天人、物我、主客、身心都是一体而生、相依相待、圆融不二的。西方近代科学否定一元思维。这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受到质疑。虽然到当代,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二元思维的弊端,发现一元思维的当代价值。

首先,了解铁路勘察设计院的战略定位和不同发展阶段对总体人力资源配置提出的不同要求。如面对铁路市场的变化,应对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旅游观光铁路、磁浮铁路等细分市场,海外市场和非铁路市场对总体的需求,予以前瞻性的考虑;其次,对现有的总体人力资源、未来能够获取的总体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进行分析和预测,据此制定总体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总体计划和分阶段、分部门的配置方案;第三,对总体人力资源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考核评估,适时调整计划或纠正执行偏差,确保规划符合企业各阶段战略目标的要求。

结 论

拉比犹太教的平行思维对其形成、发展至关重要。平行思维的主动求异精神,使其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和创新力,能够积极地融入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之中,对以色列民族维持民族社会、在长期流散史中保持生命力和包容力等,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平行思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拉比犹太教的宗教世界观和对上帝的信仰确保激辩的积极性和目的统一性。如果缺乏权威保障,一味追求平行思维,可能会陷入无意义的争辩和怀疑论的处境。

因此,平行思维固然对以色列犹太民族的生存和拉比犹太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仅仅依靠平行思维不足以维持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持续发展。在《密释纳》时代,还有一种力量也对以色列犹太民族和拉比犹太教的生存产生积极影响。那就是与拉比犹太贤哲们同时期的、由雅夫内的拉班加玛列重新建立的犹太民族权力机构——纳西职权。纳西职权独立于贤哲权威,代表民族统一政治权威,“如果说拉比犹太教贤哲们的争辩精神代表着犹太教中的某种离心力的话,那么拉班迦玛列就代表一种向心力,一种无论如何也要把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联合起来、用一种类似权威的象征整合民族的领袖机构的努力”[2]42。一个社会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同的力量在动态中获得平衡。

普洱市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茶树具有萌发较早、采摘期长、芽叶肥壮等特点。普洱市旅游环线内森林覆盖率达94.5%,内有植物2014种,其中有药用植物野砂仁,花卉植物山海棠、兰花等,被称为“天然花园”。温度较为适宜,降雨量充沛,这使得普洱拥有怡人的康乐气候。旅游环线内水体资源,融“山、林、水、人”四大主题为一体,呈现出不同的水体形态。由于区内热量丰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食物丰富,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环境条件。普洱市拥有35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以茶待客、以茶联姻等,把茶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一种文化标杆。

因此,一个社会或民族的发展,在求异的同时,还须求统一,或者说求和。平行思维的求异精神需要有更高的目的或标准作为内在动力和方向保障,儒家的和而不同思维为其现代运用提供新目的论和规范。我们在运用和而不同思维时,也需警惕不当理解,警惕使用和而不同思维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而不同思维不是看似容纳多元性实则各多元性之间并无真正差异的同化思维,“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7];也不是毫无规律原则地将一切差异性或多元性笼统归置在一个框架下的“乡愿”思维,“乡原,德之贼也”[6]1396。平行思维的激辩方式和思辨性可以为和而不同思维提供新的方法论和理性思辨活力。可以说,平行思维与和而不同思维在现代可以达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双璧合一,成为面对当代多元语境下多元社会的有益工具。

参考文献:

[1] 魏道思拉比.犹太文化之旅[M].刘幸枝,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3.

[2] 张平.《密释纳:第1部 种子》导论[M].//密释纳:第1部种子.张平,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密释纳:第1部 种子[M].张平,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4] 塞西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M].黄福武,王丽丽,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3.

[5] 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80.

[6]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470.

[8]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4.

[9] 胡静静.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三个论证工具[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8(1):51-59.

[10] 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66.

[12]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3] 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册[M].孙智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582.

[15] 沈琴.亚里士多德与墨家类比推理之比较[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3):42-48.

Parallel Thinking in The Mishinah —Comparison with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Harmony but Difference”

SONG Ke-yu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Science,Hai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Haikou 571100,China;2.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The Mishanah , which has a fundament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Judaism and the Jewish nation,is an important classic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Israel.The text of The Mishanah has a unique thinking principle,that is,parallel thinking in the academic circle,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inclusive thinking principle of no interpret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different legal provisions.The crisis of national and religious existence,the estrangement of geography,the realistic purpose of the text,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city where the text is compiled all have the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parallel thinking.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fucian thinking of harmony and difference and the parallel thinking.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an provide reference in how to face multi-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Keywords :The Mishanah ; parallel thinking; thinking of harmony and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 I207;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122(2019)06-0075-05

DOI :10.13307/j.issn.2096-3122.2019.06.11

引用本文格式: 宋可玉.论《密释纳》中的平行思维:兼与儒家“和而不同”思维相比较[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6):75-79.

收稿日期: 2019-10-31

作者简介: 宋可玉,女,湖南会同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宗教学。

(责任编辑:蒋秀云)

标签:;  ;  ;  ;  ;  

论《密释纳》中的平行思维-兼与儒家“和而不同”思维相比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