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湘黔交界贫困山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建设_中国资源论文

渝鄂湘黔接壤贫困山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贫困山区论文,渝鄂湘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新兴起的一个产业群类。凭藉其涵盖产业门类广、发展形式多样、投资主体多元化、营运机制灵活、易与市场经济接轨及广地域普适性等多重特点优势,显现出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综观我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无论先行开放开发的沿海地区创立繁荣发达经济,还是山区推进经济开发发展、加快脱贫,均不乏发展乡镇企业的重大贡献。

渝鄂湘黔接壤地区(注:本研究所指的渝湘黔接壤地区包括:重庆直辖市东部原四川省东南部的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湖北省西南部的宜昌市和恩施州,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州和张家界市,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和遵义两地区等9个地市州的辖域。)是位居我国腹心、 需要加快开发的重要贫困山区。区域面积17.8×10[4]km[2],地跨以长江为接合线的武陵和秦巴两大贫困山区。1996年贫困人口近600万人, 占本区域总人口的16.5%和全国贫困人口的10.0%左右。欲加快本接壤区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大乡镇企业发展力度、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应是正确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1 发展态势

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分析,重点在于科学而准确地辩识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中明确和把握其发展方向和重点。

1.1 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经过近20年来的努力,接壤区乡镇企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和瞩目的成绩,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1996年乡镇企业数量已达80.4万余个,其固定资产投资原值已达160余亿元。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1.1 区域经济重要支柱地位 接壤区的乡镇企业,经80 年代逐步发展淀积蓄势,进入90年代步入快速发展期。“八五”期间各地市州乡镇企业,不仅产值以年平均37.8%~59.4%的速率增长,而且企业数量增加较快。涪陵市、万县市、宜昌市和湘西州乡镇企业数量,分别以年平均7970个、8069个、14684个和3200个的速度增加。同时, 乡镇企业经济地位大大提高,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表1)。1996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881.87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1046.4亿元的84.3%,各地市州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其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率达29.3%~97.3%;上缴税金达20.72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72.92亿元的28.4%。

表1 乡镇企业的经济地位与贡献

涪陵市

万县市 黔江地区 宜昌市

数量(亿元)115.0179.1 23.7379.1

产占农村社会总产值(%)90.0 97.3 35.0 87.4

年平均增长速度(%)* 55.0 59.4 50.0 51.2

数量(亿元) 1.47 4.82 1.72 6.16

占财政收入(%) 36.6 40.9 58.8 40.0

恩施州

湘西州 张家界市铜仁地区遵义地区 接壤区

数量(亿元) 17.0 34.4 43.122.663.3881.9

总 29.3 58.4 78.141.140.3 84.3

产占农村社会总产值(%)53.8 40.837.851.5 45.7

数量(亿元)

2.100.79 0.870.662.1320.72

占财政收入(%)36.225.8 43.7 3.736.8 28.4

*为“八五”时期数据

1.1.2

多产业门类综合发展 接壤区乡镇企业涵盖产业门类广,囊括统计学上的一、二、三次产业及五大产业部门,包括农副土特产品和林特产品生产加工、食品、轻纺、建筑、建材、运输、餐饮、商贸、娱乐、采矿、能源、化工、冶金、化肥、医药、旅游服务、中药材、养殖及劳务输出等行业。多产业门类综合发展是本区乡镇企业的一大特点,也是以其整体综合抗御市场变幻风险的一种优势,更是继续发展的方向。

1.1.3 已形成一些具规模经济的骨干企业

接壤区乡镇企业整体水平较低,具规模经济企业为数甚少,但各地均已形成一些产值逾1000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大型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落后的湘西州、张家界市和铜仁地区,产值〉1000万元的企业也分别达12个(其中产值〉5000万元的2个)、7个和5个。这些企业依其拓展扩张能力, 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带动发展的力量。同时,区内还形成一些生产优质名品而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黔江的珠兰花茶厂则是一例。利用其独特优越生境产出的原料加工生产的珍珠花茶精品与极品享誉中外,已打入国外市场,有条件发展成大型企业。

1.2 面临多重良好发展机遇

发展机遇是一种优势。接壤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当前正面临一系列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将发展乡镇企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给予扶持。这是有利发展的大环境。区内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产业经济带建设的启动,宜昌至重庆长江沿岸地带和乌江干流地区开发的提上日程,扶贫攻坚计划的加强实施,面广量大基本建设任务的展开,重大交通能源项目(渝怀铁路及彭水、思南等水电工程)的建设,地方国有企业改制转制等。既会对本区增大投入,也会扩大内需市场,为乡镇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市场机遇。

1.3 存在多层面严重制约发展问题

接壤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尚存在多层面严重制约问题,尤其自身的缺陷与弊端是关键。

1.3.1 产业企业层次与产品档次低

这是本区乡镇企业发展普遍而突出的问题,也是事关发展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是:企业小而散,粗放经营普遍,粗加工流行。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发展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开发匮乏,几近空白。具体言之,则是:作为目前乡镇企业主体的资源开发型产业,普遍停滞在资源商品原料生产及初级加工产品销售状态,缺乏系列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停留在供给当地低中档消费市场的普通米面与食油生产;众多名优农副土特产品、林特产品和中药材,多以原始商品进入市场,优品精包装未得应有发展;山区盛产的优质畜产品牛羊,均以活物运销沿海市场,最简单的分割肉与精肉生产也未能发展,黔江地区秀山、酉阳山羊运销则是典型例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足见其产业企业层次和产品档次低的一斑。

1.3.2 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远未形成

规模经济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否则难于立足不败。接壤区现行乡镇企业却与此相悖,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大中型企业实为凤毛麟角。1996年各地区乡镇企业产值平均水平仅为2.91~22.22万元,整体平均规模为10.97万元;9 地市州中,平均产值不足5.0万元的占4个(表2)。宜昌市、涪陵市、 张家界市和湘西州乡镇企业规模结构更说明了这一点。其乡镇办、村办和个体与联户办企业的数量比例结构依序分别为:0.79%~1.15%,0.63%~5.29%和95.53%~98.58%。

表2 乡镇企业的经济规模与效益水平

涪数量 万县市 黔江地区 宜昌市 恩施州

企业数量(万个)10.22

13.51 4.36 17.06

3.82

平均产值(万元)11.26

13.26 4.55 22.22

4.44

平均利润(万元) 0.150.28 0.31 0.94

平均税金(万元) 0.140.36 0.39 0.36

0.54

张家界市 湘西州 铜仁地区遵义地区 接壤区

企业数量(万个)4.37

6.43 7.7612.8480.38

平均产值(万元)9.85

5.34 2.91 4.8910.97

平均利润(万元)0.880.25 0.42

平均税金(万元)0.20

0.12 0.09 0.17 0.26

缺乏规模经济,引发两重后果:一是低效运行,其企业平均利润和税金均不足1.0万元(表2),导致生存困难,发展举步维艰;二是发展进程中,企业新建与倒闭交织并行往复(图1)。

图1 乡镇企业发展的时间序列变化动态(铜仁地区资料)

1.3.3 产业企业雷同 本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受地方利益驱使和缺乏科学有效调控,集注当地资源利用的食品与建材水泥等低起点、低水平的小企业重复建设极为严重,小而全、小而散的发展偏误漫延,各地产业企业相同,缺失区域特色,使其极有限的开发建设资金低效及至无效投入一再重演。此弊不除,难有新发展。

综上所述,接壤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其产业企业层次和产品结构与档次水平衡量,大约落后沿海地区10~15年。

2 发展潜力分析

2.1 资源开发潜力

优势自然资源市场导向开发是本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其优势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2.1.1 生物资源丰富,名特优资源经济植物众多

本区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热量丰足,降水充沛,土地适生性广,加之地貌复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孕育成明显的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据粗略估计,本区高等植物(不含苔藓)约有7000余种。不仅亚热带及温带作物和林木应有尽有,而且资源经济植物众多,达3000余种。包括淀粉及糖料、油脂、纤维、芳香油、树胶树脂、香精香料、色素、鞣料、药用、野果及观赏植物等多种类型。其中药用植物即达2000余种之多,常年收购的名贵与大宗常用品种达300余种。

与此同时,区内资源经济植物名特优种类甚多,除其诸多传统农副土特产品和干鲜果品之外,拥有闻名全国的油桐、生漆、乌柏、五倍子和油茶等林特产品资源,享誉中外的黄连、党参、天麻、当归、杜仲、黄柏等名优中药材资源,赋有开发前景的青蒿、姜黄、银杏、红豆杉等新的天然药源植物资源等。发展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和化工潜力巨大。

2.1.2 水能资源丰富,发展小水电潜力很大

本区是我国水能资源富区,其理论蕴藏量约为4677×10[4]kW,可开发量约达3823×10[4]kW。除长江、乌江和清江干流尚有总装机容量达885×10[4]kW的8个特大型梯级电站待开发建设之外,区内数以百计的中小河流水能资源也很丰富,可开发量达650×10[4]kW以上。如赤水河、芙蓉江和溇水河的可开发量即分别达65×10[4]kW,23.3×10[4]kW和98.5×10[4]kW。 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其平均开发率仅及8.6%,低的地区甚至不足5%。因此,乡镇企业在开发建设农村小水电中大有可为。

2.1.3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无量

本区山光水色奇特秀美,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既拥有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张家界武陵园风景名胜极品,也拥有诸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还拥有象征中国民族建设历史丰碑的葛洲坝、三峡两大水利枢纽。奇丽山水风光遍布全区,众多文化古迹散布各地。

但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除长江轴线因有三峡旅游极品和沿江密集散布的高知名度景点[1] 而成为黄金旅游线及张家界武陵源高品位景区成为中外游人纷至沓来的旅游热点之外,尚有数百个景点景区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发。诸如梵净山、金佛山、神农架等自然保护区,遵义娄山关风景名胜区,古朴幽深的湘西永顺猛洞河和鄂西巴东神农溪,甚似蓬莱而誉为“蜀东西湖”的黔江小南海(地震湖),亚热带山地茫茫草原的巫溪红池坝,武隆仙女山和宜昌百里荒,江南陵园风格的“佛教祖藉”梁平双桂堂,鸡鸣三省的边城——花垣茶峒古镇和因拍摄电影“芙蓉镇”而声名鹊起的永顺王村古镇,以及“亚洲第一洞”的武隆芙蓉洞、“天下第一洞”的桑植九天洞、“世界第一洞”的利川腾龙洞等等,资源环境容量巨大。

2.1.4 矿产资源有优势与潜力 接壤区是我国矿产赋存富区, 探明矿种65种以上,具有组合配套优势。其中磷、岩盐、锰、铝土矿、铅、锌、钡、汞等在全国地位重要。宜昌磷矿和湘鄂磷矿探明储量分别达11.14×10[8]t和11.77×10[8]t[2]为我国和亚洲著名大磷矿; 长江沿岸万县与涪陵地段岩盐工业储量达300×10[8]t,远景储量达2350×10[8]t,系我国内陆大盐盆之一;湖南湘西花垣、贵州铜仁松涛和重庆黔江秀山锰矿储量分别达3112×10[4]t(工业储量)、5586×10[4]t和2400×10[4]t(保有储量),乃我国“锰矿金三角”区,同时遵义和城口锰矿储量亦分别达5398×10[4]t和2004×10[4]t;城口钡矿保有储量达6786×10[8]t,为全国唯一的巨型毒重石矿;遵义和南川金佛山铝土矿保有储量分别达6717×10[4]t和2772×10[4]t,花垣铅锌矿探明储量1260×10[4]t,均为大型矿源地,规模开发亦可利用数十年至逾百年。

2.2 结构调整潜力

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和规模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接壤区乡镇企业的低水平状态是制约,也是其潜力的重要方面。结构调整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

为此,对现行企业施行科学改造和重组重构,有效改变小而全之产业产品雷同局限,构筑区域特色、产业与产品特色的集约规模发展格局;加强现行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把加工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产业企业和产品档次升级定位;加强绿色产业和商贸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优化等。经结构合理调整引发的效益虽难确切定量估算,但收成倍增长之效是可能的。

2.3 市场拓展潜力

市场是产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命脉,兴旺发达的源动力。产品流通不畅是一重大制约因素,大力拓展市场是推进本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关键在要有优质名品去有效占领市场,同时要有产品经营销售企业和市场流通系统,二者缺一不可。

接壤区特色产品开发颇富优势。其中,名优农副产品和林特产品生产加工,天然绿色产品及食品发展,生物医药与化工产品开发,水电能源开发与优质有色金属原材料及延伸加工等颇富发展潜力。对此要加强科学规划与培育,突出优质精品名品发展,强化营销,促使其占领国内大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3 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选择

3.1 资源市场导向系统综合开发

资源市场导向系统综合开发系以市场需求定位的优势资源开发,是本区乡镇企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首要模式。包括增加资源量的物源发展开发,物尽其用的综合利用开发及系列加工产业链的建立等内容。

3.1.1 生物资源系统综合开发

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商品与市场农业进行,建立农副土特产品、林特产品、畜产品、中药材及天然新药源植物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及其系列加工体系。为此,首先要按不同地域生态位合理布置农林牧渔业,建立因地制宜、地尽其用的土地利用体系,建立起功效互补、相互支持的高效复合生产系统。从沟谷至山颠依序发展林护农业、护林农业、综合林业和草地牧业。同时,利用植物可协同共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创立起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的物种科学组合配置体系,以求单位土地空间物质产出最大。

发挥环境洁净优势,增加绿色产品物源量的开发,采取基地与农户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在巩固和提高原有商品生产基地诸如广布的蚕桑、万县的油桐、城口和彭水与恩施的生漆、涪陵和黔江的乌柏与五倍子、秀山的油茶、石柱的黄连、巫山与恩施的党参、张家界与湘西的杜仲与黄柏等的水平的同时,建设一批优质名品的农副土特产品基地、林特产品基地(诸如山区的核桃与板栗)、中药材基地(如巫山人参引种基地)、天然新药源植物资源(如红豆杉、青蒿、姜黄、银杏和杜仲等)基地、优势良种畜产品基地(如恩施与黔江的黄牛基地、万县和黔江的山羊基地)等。这是目前乡镇企业很少涉足的薄弱领域,但前景好,应积极发展。

在发展资源商品生产的同时,加强发展系列加工,发挥加工增值效应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其既有满足当地低中档消费市场需求的大宗传统产品加工,也有一批精深加工优质精名品进入国内大市场乃至推向国际市场。其中,发展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与精细化工特色产品是主要方向。对此,公司+基地+农户结合的农工商体化模式是一行之有效形式。公司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或专司产品加工与营销,或经营商品生产基地,也为农户发展提供技术与资金援助。

3.1.2 旅游资源开发 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商品推向市场, 需要突出重点,超前进行,逐步走向全面开发,整体发展。为此,应抓住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和开始打破垄断开放的大好时机,积极参与景区景点开发及旅游交通运输和宾馆饭店基础设施发展的建设,兴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旅游接待服务企业等。或自主租赁及购买景区景点开发和兴办旅游经营企业,或与已有企业合作开发与经营,走行住食游娱购综合发展之路,促进其整体开发进程。

3.1.3 水能矿产组合配套开发

藉助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小水电建设,积极自主投入开发,为区域开发创造电力保障,具有市场前景。矿产资源开发是山区脱贫的需要,关键在选择有市场需求的种类,强化科学开采,使采矿业有序发展,严禁乱挖滥采和破坏资源与环境。同时创造条件发展矿产加工业,诸如选矿、金属原材料和建材业等。加工业相对集中,力求形成基本规模。

3.2 集约规模发展

集约规模发展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法则,是产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立于不败的重要保障,是有效改变乡镇企业产品雷同、小企业重复建设及粗放经营与低效运行弊端、推进其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必要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模式。

为实现乡镇企业集约规模发展,需实行现有企业重组重构改造与限制制约低水平小加工企业盲目兴建双关齐下。首先加强对现有企业重组重构,盘活存量资产,走低成本扩展之路。引导企业决策层树立集约规模发展才是出路、才有出路的观念,推动同类及关联企业按市场经济法则联合,鼓励有实力企业收购、兼并、租赁生存困难企业,构筑企业集团。

其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扶持发展有基础、产品市场容量前景好企业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有效提高企业水平和产品档次,走内涵拓展之路,同时遏制低水平同类产品小加工企业新建。对资源开发型产业,实行资源商品原料生产相对分散,加工适度集中形成基本规模策略。

3.3 名牌产品开发

这是本区乡镇企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核心模式。当代产业经济的发展,已从生产中心论、需求中心论走向形象中心论[3]。 企业与产品欲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创立名牌产品,铸就明星企业是其发展的生命线。本区发展绿色食品系列、生物制药尤其青蒿素和天然避孕药以及植物日化(天然香精香料色素)、精名品富硒茶及营养食品、黔江牛肉脯、高纯锰金属等名牌产品颇富潜力。

3.4 外延发展

本区产业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问题突出,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因此在处理内涵与外延发展问题上,需要采取超常规策略,将外延发展置于重要位置。选择上述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可望创立名牌产品的产业,发展一些以生物高技术为依托的新企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名品,以提高其乡镇企业产业与产品层次,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长点。

收稿日期:1998-09-29,修回日期:1999-04-15

标签:;  ;  ;  ;  ;  

渝鄂湘黔交界贫困山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建设_中国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