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构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企业论文,竞争优势论文,中国对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困惑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有所发展,但却没有引进外资那么成绩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显示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表现在:
第一,中国目前企业规模偏小、集中度低、实力较弱。从2001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家最大企业排行榜中的前7名和中国人围的前7家企业比较(见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进入500强的7家企业分属石油、银行、电信和贸易四大行业。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位次靠后、规模较小。中国企业前7名的营业额和世界企业前7名相比,不及同一名次上世界企业营业额的四分之一,其营业额总和还不如处于世界第一位的埃克森-美孚一家的水平;而中国企业的入围数量在世界排名却名列前茅,这说明中国目前企业规模偏小、集中度低、实力较弱。
表1 中国企业排行榜比较表
国际企业
中国企业
(2/)(1)
位次 企业名称 营业额(亿位次 企业名称 营业额(亿
*100%
美元)(1) 美元)(2)
1 埃克森-美孚
2104 68
中国石化453.5
21.5
2 沃尔玛百货公司 1933 77
中国电力425.5
22.0
3 通用汽车公司1846 83
石油天然气 416.8
22.6
4 福特汽车公司1806 213 中国工商行 220.7
12.2
5 戴姆勒-克莱期勒 1501 228 中国电信208.1
13.8
6 荷兰壳版集团1491 251 中国银行194.9
13.1
7 英国石油1480 276 中国进出口 180.4
12.2
资料来源:2001年《财富》杂志。
第二,中国企业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宏观竞争力。我们引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提供的资料,来分析中国企业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见表2)。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参加排名的国家中,中国企业在经济成长竞争力(即宏观竞争力)方面基本上属于中等水平;与同处于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相比,排名较好。而中国企业在微观竞争力方面,总排名属于中下水平,比同期的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标要落后一些;与印度相比,中国的这一指标排名较差。
表2 中国历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与印度相比
中国历年的国际竞争力排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经济成长竞争力(长期)
34 362928 32 41
WEF年报
微观竞争力(当前)
4249
44
参与排名国家数
48 49535358
59
印度在相应年度的排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WEF年报长期竞争力 394545505249
微观竞争力
444237
资料来源:WEF1995-2000年间的年度竞争力报告。
中国的跨国企业没有达到与中国宏观条件相应的发展水平,而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其强大的企业竞争力;发达国家的霸主地位是依靠跨国公司“企业帝国”的优势实现和维护的[1]。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宏观竞争力;相对于中国现实的制度基础和宏观经济环境,中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未能达到它应有的水平。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大小体现了各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而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跨国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较弱,且企业国际竞争力落后于宏观国际竞争力。这一事实并不表明中国企业就没有必要或不能够走出国门进行投资,而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在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该培育综合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构成
所谓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凭借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竞争优势,而是企业、产业、宏观国际竞争优势的综合。也就是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国际竞争优势是整体优势,企业、产业、宏观国际竞争优势是这一整体优势的具体组成部分。
(一)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是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它是指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或者说是企业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理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企业经营、企业战略及企业领导方面的竞争力反映。包括六项内容:一是反映管理水平、产品设计、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的产品质量竞争力,用C1表示;二是反映营销策略、顾客导向、商标品牌的市场营销竞争力,用C2表示;三是反映员工报酬与创新、员工培训、授权的倾向、功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竞争力,用C3表示;四是反映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成本削减竞争力,用C4表示;五是反映职业经理、公司董事会、管理教育、经理人员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素质竞争力,用C5表示;六是反映信息技术应用的反映速度竞争力,用C6表示。也就是说,企业国际竞争优势(CA)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CA=∑Ci,(i=1,2,3,4,5,6)
这些竞争力的组合即形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优越性。企业核心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价值和利益,能更好、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获得更高、更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难以模仿性。企业核心能力一般有很高的技术知识含量,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打上了企业特殊组织、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仿制;三是潜在延展性。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帅。从企业未来成长的角度看,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即企业能够从某种核心能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从而打开多种产品的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这是中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力量。
(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是指该产业的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该产业的劳动率(即盈利率)较他国高,[2]它代表着该产业的技术水平、相互关联和支持程度。
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是第一个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1990)。他还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六个基本因素影响:一是生产要素的状况,用I1表示。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随着世界贸易结构越来越转向以制成品为主,以及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一国基本要素的重要性正日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而高级要素的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持续而可靠的来源。二是需求状况,用I2表示。国内需求可分为细分的需求、老练挑剔的需求、前瞻性需求三类,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差异。三是相关及支持产业的状况,用I3表示。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四是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用I4表示。包括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环境。一个国家内部市场的竞争结构会对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而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五是机遇,用I5表示。即指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机遇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和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六是政府行为,用I6表示。政府通过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产业国际竞争优势(IA),用公式表述为:
IA=∑Ii,(i=1,2,3,4,5,6)
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产业活动的主体。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必须通过企业的产业行为,即企业造成、促进和推动产业发展的行为起作用。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企业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结果。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企业自身国际竞争优势组合而成,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群集体现,并且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内在力量。
(三)宏观国际竞争优势
宏观国际竞争优势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一国经济实力、科技、教育和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能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产生积极的诱发和促进效应。[3]
宏观国际竞争优势有八个基本因素组成:一是经济实力,用N1表示。用以测度一国宏观层次上的经济实力基础,对一国国内经济进行全面评价。二是国际化程度,用N2表示。用以测度一国参与国际贸易以及投资流量的程度。三是政府作用,用N3表示。用以测度一国参与国际贸易以及投资流量的程度。四是金融环境,用N4表示。通过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自由化程度来衡量,它表示一个国家金融上层结构的相对规模、金融工具发达程度以及可供企业利用的金融选择范围的大小;它为资本的高效运转创造条件。五是基础设施,用N5表示。用以测度资源与基础设施体系对国内企业基本要求的满足程度。六是管理程度,用N6表示。用以测度已有创新精神的、可盈利的及负责任的方式管理企业的能力。七是科学技术,用N7表示。用以测度一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及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八是人口素质,用N8表示。用以测度一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有效性。
因此,宏观国际竞争优势(NA)用公式表述为:
NA=∑Ni,(i=1,2,3,4,5,6,7,8)
宏观国际竞争优势通常表现为一个外在于企业的环境供给系统,这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优势培育中对宏观优势的定位。这一定位以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充分有效的市场运行为基础。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市场发展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完备,企业规模小、自立能力差,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弱于宏观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在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培育中,应当发挥宏观国际竞争优势强于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条件,使宏观国际竞争优势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力量。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以企业为核心,在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宏观国际竞争优势这三种内在力量的作用下,使投资主体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看作是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三种作用力是对这一产品的生产投入。借鉴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CCA)用函数式可表达为:
cCA=f(H,K,L)=λΗ[α]Κ[β]L[γ]
其中,CCA表示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H表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CA;K表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IA;L表示宏观国际竞争优势NA,f表示CCA不是CA、IA、NA的简单加总,而是这三种内在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结果。λ、α、β、γ是大于0、小于或等于1的常数。λ表示H、K、L三者的综合效果,假设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不产生冲突、摩擦,即达到综合最优;而λ=1,说明这时CCA是H、K、L三者的作用所能形成的最大值。α是H对CCA的作用贡献,表示H对CCA的作用占综合作用力的比例;β是K对CCA的作用贡献,表示K对CCA的作用占综合作用力的比例;γ是L对CCA的作用贡献,表示L对CCA的作用占综合作用力的比例。如果把对CCA的综合作用力看作1,即α+β+γ=1。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是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一国除国际贸易之外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要国际竞争手段,所以,中国企业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而各层次国际竞争优势的协调配合,是中国跨国企业前进的动力。因此,有如下战略选择:
(一)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工作。根据目前跨国投资的现状,应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中国的跨国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得跨国投资活动能够顺利、平稳、持续的发展。
(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合战略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与渗透是跨国投资向高级阶段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给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应纳入中国跨国投资发展的战略中。
(三)梯度优势战略
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例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化经营的起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产业高度化。
(四)投资方式战略
正确选择投资方式是跨国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而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则是一个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应该按照投资的动机、目标以及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机,选择相应的投资方式,以保证投资活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