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超声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论文_王燕丽

王燕丽

(浙江萧山医院;浙江杭州311200)

【摘要】目的:阐述三维超声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于产后6周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两组产妇均于训练前、训练后,采用三维超声对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训练前,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下,产妇LHLR、LHAP、LHC、LHA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静息状态下LHLR(3.0±0.1)cm、LHAP(4.2±0.1)cm、LHC(14.0±1)cm、LHA(14.0±1)cm,Valsalva状态下LHLR(3.2±0.2)cm、LHAP(4.2±0.2)cm、LHC(15.0±1)cm、LHA(15.1±2)cm,缩肛状态下LHLR(3.0±0.2)cm、LHAP(3.8±0.1)cm、LHC(14.0±2)cm、LHA(12.0±1)c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三维超声应用到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能够有效明确产妇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从而判断训练效果,为临床对训练计划的调整提供指导。

【关键词】三维超声;自然分娩;初产妇;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288-02

前言: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多伴有盆底肌肉松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对产妇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加强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提高盆底肌肉训练的针对性,改善产妇的预后,本文于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自然分娩初产妇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三维超声在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了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年龄(30.51±1.59)岁,孕周(40.62±0.84)周,体重(69.58±10.10)kg,新生儿体重(3.50±0.54)kg。对照组年龄(30.40±1.94)岁,孕周(41.37±0.96)周,体重(70.14±11.88)kg,新生儿体重(3.62±0.41)kg。两组产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盆底肌肉训练方法

对照组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于产后6周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方法如下:(1)指导产妇收缩及放松直肠、阴道、尿道。通过排尿-逼尿-排尿的顺序进行反复训练,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上述训练5min/次,3次/d,连续训练2个月。(2)通过生物电刺激疗法,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1.2.2 疗效评估方法

两组产妇均于训练前、训练后,采用三维超声对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方法如下:(1)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病情进行评估,探头频率为6.0~10.0MHz。(2)检查前,产妇需排空膀胱及直肠,取膀胱截石位。(3)探头涂抹耦合剂,分开两侧大阴唇,将探头置于会阴部位。(4)启动三维扫描系统,冻结图像,观察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下,产妇盆膈裂孔的左右径(LHLR)、前后径(LHAP)、周长(LHC)、面积(LHA)。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训练前后的盆底功能指标对比情况,包括LHLR、LHAP、LHC、LHA共4项指标,以及静息、Valsalva、缩肛3种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训练前盆底功能指标

观察组训练前,静息状态下LHLR(4.1±1.0)cm、LHAP(5.0±0.8)cm、LHC(15.1±1)cm、LHA(15.1±2)cm,Valsalva状态下LHLR(4.2±0.7)cm、LHAP(5.1±1.0)cm、LHC(17.4±2)cm、LHA(17.6±3)cm,缩肛状态下LHLR(3.3±2.1)cm、LHAP(4.0±1.1)cm、LHC(15.5±3)cm、LHA(13.1±1)c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训练后盆底功能指标

观察组训练后,静息状态下LHLR(3.0±0.1)cm、LHAP(4.2±0.1)cm、LHC(14.0±1)cm、LHA(14.0±1)cm,Valsalva状态下LHLR(3.2±0.2)cm、LHAP(4.2±0.2)cm、LHC(15.0±1)cm、LHA(15.1±2)cm,缩肛状态下LHLR(3.0±0.2)cm、LHAP(3.8±0.1)cm、LHC(14.0±2)cm、LHA(12.0±1)c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自然分娩为产妇的主要分娩方式之一,与剖宫产相比,安全性相对更强,并发症更少,产妇产后恢复速度更快[1]。因此,如无剖宫产指征,临床提倡通过该方式分娩。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的目的,在于使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的盆膈裂孔参数得以改变,从而改善盆底肌功能,预防尿失禁等产后并发症, 提高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2]。盆底肌肉训练期间,临床需视产妇的训练效果,考虑是否调整训练方案或结束训练。将三维超声应用到效果评估过程中,便利性强,且检查结果准确,价值显著。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三维超声评估,训练前,观察组产妇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下,产妇LHLR、LHAP、LHC、LHA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产妇均伴有盆底肌功能障碍。训练2个月后,本院再次采用三维超声对产妇的盆底肌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接受盆底肌肉训练的产妇,静息状态下LHLR(3.0±0.1)cm、LHAP(4.2±0.1)cm、LHC(14.0±1)cm、LHA(14.0±1)cm,Valsalva状态下LHLR(3.2±0.2)cm、LHAP(4.2±0.2)cm、LHC(15.0±1)cm、LHA(15.1±2)cm,缩肛状态下LHLR(3.0±0.2)cm、LHAP(3.8±0.1)cm、LHC(14.0±2)cm、LHA(12.0±1)cm,与未接受盆底肌肉训练的产妇相比,左右径、前后径、周长明显减小,面积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盆底肌肉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证实了三维超声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三维超声应用到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能够有效明确产妇静息、Valsalva、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从而判断训练效果,为临床对训练计划的调整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顾小宁,杨敏,刘芳.经会阴盆底超声督导盆底肌肉训练在绝经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作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34(11):1024-1027.

[2]陈佐念.探讨超声在评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6):152-153.

论文作者:王燕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三维超声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论文_王燕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