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绪芝[1]2006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领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引致的政治领域的诸多新变化中有关国家主权的争论就成为一个特别容易触及且分歧较大的论题。本文分五个部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就“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在分析比较中外学者有关全球化的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全球化的首要之意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不是西方化;全球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进程;全球化不是趋同而是发展。通过对国家主权发展史考察,认为国家主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也应有历史的眼光。因此在认识国家主权时要注意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通过对学界存在的正相关、负相关关系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相互为用,具体表现为主权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全球化为国家主权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国家主权的因素。从国际和国内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区域经济组织、新技术的发展、全球性问题等;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民族分裂主义、国内民主改革、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等。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新国家主权理论”。通过对这些国家主权理论分析评价,认为这些国家主权理论是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来认识乃至推动国家主权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其否定、限制、削弱国家主权的主张是不可取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权作为一种价值、制度安排,仍是国家社会生活、安身立命的基点,且积极主动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并不必然地推导出应该一味地、绝对地固守主权的基本属性。本文认为在国家主权属性中,补充主动性这一属性,不仅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国家主权理论,而且也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的发展。
孙万菊[2]2005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是人类经济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以及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融合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文化主权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出的主张。一般意义上,发展中国家在提及文化主权问题时,主要是指对本国在维护本民族文化特性方面拥有的排它的最高权力。具体说来,文化主权是指现代民族国家将本民族文化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上升为国家意志,对本民族文化所拥有的最高和独立的权力和权威。 当今世界的国家主权观是包括经济主权、政治主权和文化主权在内的综合主权观。在诸种国家主权中,文化主权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显著的地位。文化主权并不否定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它所要强调的是它已经是一种独立的主权意志,而不再只是被看作后两者的掩饰和伪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扩张和对文化主权的挑战。15世纪初伊比利亚人的航海活动中宗教和文化扩展是其主要动力。近代西方拓展世界市场时具有的强烈文化扩张倾向。冷战时期,文化扩张与政治经济结合在一起。冷战结束后,西方文化霸权与文化扩张意识突现。发达国家提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来为自己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辩解,借助文化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权,通过网络发展的优势,侵蚀别国的文化主权,这一切使得文化主权与经济主权、政治主权所不同,具有发散性、多面性、对主权侵蚀的隐秘性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国与国之间、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竞争已经由“冷战”时期的军事实力的竞争转变为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刘志云[3]2004年在《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领域掀起一股包括单边、双边、区域以及多边层次的、以自由化为中心的造法运动,并初步构建出一个全球自由市场秩序体系。本文是一种立足于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等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所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全文分为绪言、正文和结束语等三部分,其中正文共分四章。 绪言部分是对开展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理论研究的几个先决问题进行的探讨,为正文的理论研究做好必要的铺垫工作。包括: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即确定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内涵与特征;对研究范围的界定,即确定正文所要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对当前流行的概念澄清,即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与法律全球化的概念作出比较;最后是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即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主线以及注释体例等作出必要的解释或提示。 第一章是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主旨在于揭示晚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为什么是以“自由化”,而不是“反自由化”为主旋律。围绕这一主旨,本章首先分析了研究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再对二战结束直至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前,各国主流经济学理论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所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视角,对晚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勃兴,及其在追求形式的“程序正义”同时,陷入“社会正义”缺失的困境等问题作出比较深入的研究。最后,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可能给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带来的进一步影响以及前景作出预测。 第二章是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国际关系理论背景的探讨,主旨在于解释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为什么能够从原先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对抗”,到晚近“合作”的态度转变。围绕这一主旨,本章首先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联系以及两者理论研究相互影响的分析入手,阐明探讨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律自由化的国际关系理论背景的必要性。然后,再对二战结束以来占据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给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或解释作出概述。在此基础上,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对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晚近开展的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合作作出比较详细的理论解释,并对这种解释或影响的不足之处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第三章是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中的经济主权问题的探讨,主旨在于揭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参与本身就是经济主权传统制度变迁过程的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内在动机,亦即经济主权传统制度变迁的实质所在。围绕这一主旨、本章首先对经济主权理论作出简要回顾,并对当前西方学界甚嚣尘上的主权“淡化论”、“过时论”以及“消亡论”等作出分析。然后,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分析方法,对经济主权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不同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揭开各国参与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动机所在,亦即晚近经济主权传统制度变迁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国家主权的视野,对国家主权的历史性、工具性以及国家主权与主权国家同体性等特征进行一一分析,从而得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经济主权原则与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观念转变、功能利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上的正确应对。 第四章是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公平价值取向的研究,主旨在于为晚近追求形式的“程序正义”立法倾向的同时,却陷入“社会正义”缺失的困境的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寻找今后正确的发展途径。围绕这一主旨,本章首先分析了晚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在追求形式的“程序正义”倾向的同时,陷入“社会正义”缺失的困境与原因。然后,再对正义内涵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内部对正义内涵的争论作出简要回顾与比较。在此基础上,对罗尔斯的复数正义原则在国际社会的适用性,以及在具体适用中国际经济法的角色定位与具体制度的建构,作出较为深入的探讨。最后,对发展中国家今后在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公平价值取向中的正确角色定位以及战略选择提出若干建议。内容摘要 结束语是对正文的简单概括,同时提出了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进一步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黄萍[4]2010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相比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基础的变动,个独立国家的国家主权战略也必然需要作出相应的适应调整。本文分两个部分,即引言和正文部分。引言部分,一方面对正文论述的要点和整体脉络进行概括性论述;另一方面对以本命题作为论文选题的理由说明,亦即为论文之意义。正文部分。一是基本理论部分。从国家主权原则的产生及沿革和国家主权面临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介绍入手,再主要围绕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两个基本概念,进行理论阐释,重点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国家主权的认识上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三个问题。二是命题引出和初步论述部分。根据上一部分对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的论述,归纳出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趋势必然影响国家主权的行使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得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对国家主权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命题。从而主要站在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国情的角度,得出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维护我国国家主权的最大利益这两个根本原则,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主权战略基本原则的结论。三是对诸多主权理论的整合与分析部分。通过系统论述和评价了诸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国家主权理论”,既否定了这些国家主权理论中否定、限制、削弱国家主权的主张,也否定了机械地、绝对地过分固执于主权的倾向,在这一部分中,论述的重点是: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区域经济组织、新技术的发展、全球性问题等国际因素和一些国内因素入手,全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国家主权,尤其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深刻影响。四是对策研究部分。先后提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积极应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各个主权领域遭遇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形成我们自己的法律体系等对策,并且系统归纳了中国国家主权战略基本原则及保障其实现的建议。
刘凯[5]2007年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主权让渡问题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国家主权让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作为解决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主权问题的基本范式并对此问题进行了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共分九章(不包括导言和结语),导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原因,以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作为解决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主权问题基本范式的提出,对国内外研究国家主权让渡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就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相关概念、全文的写作思路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第一章主要阐述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论文首先对国家主权的概念和演进做梳理,认为主权是一个历史和政治的范畴,是一个被人们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然后对全球化的概念和全球化趋势挑战国家主权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概括归纳,说明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动态和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它使民族国家的主权受到限制,侵蚀,分割,乃至让渡。第二章主要介绍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课题的提出、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概念和国家主权让渡的早期实践。论文首先分析了全球化趋势下国家主权衍生出的变化,作为变化之一,主权自主有限让渡这一课题被提出并浮现在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中。随后从主权本体的角度对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把主权分为身份主权和权能主权是比较科学的,主权让渡是主权权能的部分让渡而不是主权身份的让渡。最后论文对国家主权让渡的初步尝试和早期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联合国的集体安全制度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上对主权问题的处理,可以看作是主权让渡早期实践的主要代表。第三章重点对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成为必要与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无因不成果”,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国家利益的构成及国家利益获取方式的变化,使得国家对自我能力进行限制,做出部分主权让渡成为合理与必要;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发展下的国际环境中,国家利益、地区利益、国际利益的契合,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的分离,国家内政与外交一致性的趋强,国际关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则从内部或外部为国家主权让渡的现实可能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条件。第四章着重结合国际关系的现实概括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内容表现和让渡形式。从实际运作的层面看,主权可被视作为一个主权要素的集合体,即可分成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环境主权、安全主权等要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做出的主权让渡的内容不仅包括政治、军事、安全等传统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领域,也涵盖了经济、文化、环境等所谓的低政治(low politics)领域。此外,主权让渡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机制+模式)才能进行。欧盟是目前主权让渡机制最为成熟的国际组织,主权让渡的模式可分为两国或多国通过双边条约互惠让渡主权和一国自主将主权让渡给国际组织两种。第五章主要研究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主体和客体。国家是主权让渡的主体,但国家作为主权让渡的主体不是整齐划一的,论文从完全主权国家与不完全主权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划分对三类主权让渡主体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主权让渡主体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主权让渡自身的发展。主权的受让者即主权的让渡客体,国际组织、对等国家、跨国公司是最主要的主权受让者,它们以各自不同的组织形式、性质和职能担当起了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职能的缺失部分,保证国际体系的正常运转。第六章着重分析和总结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目的、性质、原则和限度等一般规律。国家让渡主权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化的国家利益;主权让渡虽出于国家自身的意愿,但由于各民族国家本身状况以及所遇境况的不同,国家做出主权让渡的性质并非相同;为达目的,也要讲究原则,国家做出主权让渡时必须遵循基本的主权让渡原则;“过犹不及”,主权让渡限度的关键是国家在让渡主权时必须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国家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第七章分析影响和制约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主要因素。尽管国家主权让渡已经为绝大多数民族国家所接受,而且正在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主权让渡的背后隐伏着诸多阻碍主权让渡实现的因素:古典“国家理性”说对国家利己主义倾向的助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下的不同处境和在主权问题上的矛盾和对立;主权在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家单元层次的不一致性;民族国家在国际合作中对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不同预期程度;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共同利益)的悖论等。这些因素从不同层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对主权让渡的做出。第八章考察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现实特征并分析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发展趋势。从现实特征看,国家主权让渡无论在国际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都是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为越是在全球化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国际组织或国家,主权让渡的程度越高;而越是被全球化边缘化的组织或国家,对主权让渡越是消极和警惕。从发展趋势看,主权让渡不会使国家回到传统的“主权封闭”,更不会使“主权消亡”,在目前这样一个没有世界性权威却存在有限秩序的时代,主权让渡是世界体系处于一种过渡阶段的合理存在,主权让渡的要义之一就是在碎片化和统一性的世界中恰当地对国家行动的自由进行限制,寻找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最佳平衡点。第九章就认识和处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作专门研究。论文首先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在主权让渡的实践中中国所做出的主权让渡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次,论文对中国当前面临的诸多主权让渡难题,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领土和资源之争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家利益维护问题、人权的国际化与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问题、反腐败国际合作与国家主权让渡问题等,结合我国的国情现实进行了分析。再次,对中国人来说,主权让渡是个敏感问题,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它?论文从树立新主权观、构建“积极主权”、主权让渡所必须坚持的原则、科学认识和对待西方的主权让渡理论、掌握外交艺术、以辩证思维认识和对待主权让渡等角度对此做了阐述。结语部分作为对全文研究的总结,认为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是对传统主权的辩证否定而不是颠覆,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出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与发展特征,是对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主权理论和实践困境的重大突破,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全球化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积极构建主权自主有限让渡的理论和机制,推动国家主权让渡进程的发展。
张敏[6]2006年在《论国家主权原则的现实地位》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主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其概念和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但主流的、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几乎都论证了主权是一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权力。然而近年来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却对国家主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西方学者还以此为根据提出了各种贬低和否定国家主权的理论思潮,从而使主权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受到了挑战。笔者选定“论国家主权原则的现实地位”作为硕士论文,主要目的就在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更好地维护其国家主权和国家最高利益提供一个框架性分析和可操作性对策,使国家主权原则能够与全球化相适应,对主权原则在当今受到的挑战及其发展、变化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本文的基本命题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仍然构成国际关系不可超越的基础和前提,国家作为国家利益守门员的角色不是减轻而是加强,主权原则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国际法的理论基石与核心。我们必须坚持核心主权,同时也要积极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对非核心主权加以适应性的调整。本篇论文的框架分为四部分,绪论说明了论文的意义、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介绍主权理论以及主权国家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主权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实践上分析主权国家间关系合作与冲突并存的现状。第二章是全文的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描述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一方面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各种因素对国家主权的现实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对全球化时代贬低和否定国家主权的理论流派的介绍来说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受到的理论上的冲击。最后进行了归纳,在对国家主权受到的侵蚀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基础上,对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观做出初步的概括和总结。第三章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全球化下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必要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避免僵化的绝对主权观。最后结合本国国情特点,提出合理的对策。
侯茜[7]2007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税收主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税收是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凭借法律手段,参与社会产品价值的再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就此本质而言,税收天然地与主权相关。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将国际经济交往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在追逐利润动机驱动下的探索进一步促成了资源全球配置、利益在国际间的重新分配。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国家利益冲突的格局,还看到私人利益和私人冲突在国际经济秩序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私人利益与冲突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演进要求一种宪法性的制度或至少是一种体现在法律中的宪法性精神。而宪法性制度的形成,在目前和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的未来中,还是必然与主权相关。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宪法性经济规则形成的过程中,税收主权所受的冲击和怀疑也最为引人注目,因此也首先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税收主权,可以作为“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这一大课题的子课题,可以为思考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法创建一种新的思路,也可以为主权国家的税收立法提供建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自身的意义。本文共15万字,分六章进行阐述。第一章:经济全球化对税收主权的挑战从国际法的角度理解,税收主权就是一国在税收方面所拥有的对内至高无上、对外独立平等的权力。税收主权是主权的内容之一,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内的体现。根据主权的构成,税收主权的构成可以分为税收立法权、税收行政权和税收司法权。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成因主要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发展的自身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经济国际化或世界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其趋势不可逆转。税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有矛盾,税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和精神内蕴又有相通之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能改变税收主权存在的现实,也不能抹煞税收主权存在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税收主权者地位、税收主权行使范围、税收主权内容、税收主权行使方式、税收主权观念均受到挑战。第二章:经济全球化下的税收立法权税收立法权即决定或制定税收规则的权力。传统的税收立法权基本是专属于国家,但经济全球化使税收立法管辖权的归属发生了变化。国家的税收立法权受到市民社会的制约,市民社会对课税客体拥有的处分权受绝对保障而对税收立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国际组织在税收立法中的影响力加深。纳税主体也对税收立法产生了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冲击各国税收管辖权的确定标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影响各国税收法律与政策的制定。纳税人与征税人不再是单一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各国国内税法日益趋同,世界各国的税制都倾向于以增值税为代表的间接税和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并行;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成为普遍趋势。国际税法得到蓬勃发展,从传统的直接税领域扩展到间接税领域,电子商务引起的税收立法变革从一开始就寻求国际统一性。国际税收立法的形式上,双边税收协定数量激增,涉及国家增多,且越来越规范化;多边税收协定得到发展;国际税收立法区域化、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第三章:经济全球化下的税收行政权履行作出的决定或制定的规则或其结果而采取税收行政行为的权力为税收行政管辖权。税收行政权很少让渡,各国行政机关一般独立地行使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等行政权力。比较特殊的例外是欧盟,它有独立的预算体制,有自己的税收收入,也有预算开支的权力,这使得一种超国界的税务行政框架在欧盟已初见端倪。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逃避税,和跨国纳税普遍存在带来的双重征税问题,一方面,各国以税务申报、税务调查、税收会计审查、所得评估制度、“实质重于形式”的税收行政原则、先进的税收科技手段等强化国内税收征管权力。另一方面,税收行政权的国际协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多边协定可以在相对广阔的范围内勾画管辖权的地图,在协调过程中可以促进各国协调原则的一致化,协调效率大大提高。以增值税为代表的间接税管辖权冲突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除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之间孰者优先的问题外,目的地管辖权和产地管辖权之间孰为优先的问题也成为协调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所有国家的征税能力提出了挑战,各国在税务情报交换、国际税务调查、跨国税款征收、税务单据跨国传送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国际合作。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下的税收司法权税收司法权就是履行做出的税务决定或制定的税收规则或结果而采取司法行为的管辖权。传统上税收司法权基本专属国内司法机关,但当一国税务机关与另一国跨国纳税人的纠纷在数量上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演变为国家之间的税务纠纷。国内司法机关处理此类税务纠纷已呈现出相当的局限性。近年来,一些国家倾向于采用国际仲裁和国际诉讼方式解决国家间的税务争议。这不是运用国内法上的税收司法权。因为任何国家司法机关对国家之间的争议都并无当然的管辖权,国际组织也就不可能通过国家的让渡而获得税收司法权。但一些国际机构已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的仲裁或诉讼管辖权,使得一种超国家的税收司法权已开始显露雏形。而在欧盟这个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内,税收司法权的归属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欧洲法院通过初步裁决程序,间接参与了一个国家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税务争议的处理,使成员国国内司法机构的管辖权受制于欧洲法院的裁定,从而在事实上已经享有了各成员国一部分的税收司法权。税收司法权一方面成为国家间税收利益争夺的手段而在国内法上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在相互让步的基础上,各国也有一定程度的自我限制和相互协调。税收司法权的行使方式上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就是仲裁的盛行和发展。在国内面向上,属于公法领域的税法也寻求民间仲裁机构解决一部分税收争议(特别是事实争议)的可能性,在国际面向上,税务仲裁越来越兼具仲裁与诉讼的双重特征。国际法上向来以国家为管辖的对象,而国际税务仲裁通过纳税人同意的规定提升了私人在公法问题解决中的地位。第五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税收主权的适应性转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抽象的法律主权仍然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但事实主权——管辖权却越来越以相对行使、(自我)限制行使、分割行使的方式来实现国家权力。首先,经济全球化导致税收主权观念的转变,崭新的全球经济空间观念影响传统税收主权行使的空间观念;经济全球化带来国家竞争方式与面向的变化,从而导致以利益为核心的税收主权观占据主流;经济全球化将市场经济体制推向胜利,从而使个人优先主义的税收主权观念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保护、斗争的税收主权观向合作、协调的税收主权观转变。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税收主权者地位有所削弱,国际经济组织受让渡而行使了部分税收主权。再次,经济全球化导致税法趋同。各国国内税法在税制结构、税率、征收等方面越来越近似;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国际税法则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多边税收条约和区域税收立法一体化是典型表现。最后,全球经济的依存特质决定了各国税收主权的行使更互相依赖。税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变迁,受更高层次的法律价值观变迁的支配。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冲突一直主导着税收立法与执法的制度选择,经济全球化进程之后,国际税收制度变迁背后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又一定程度上向效率回归的道路,目前的价值取向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上风有直接关系。第六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税收主权清末以前,我国封建经济条件下缺乏所谓的跨国税收关系,现代基于国际法而产生的税收主权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清朝末期开始,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关税制定的自主权、其他税种上的立法自主权相继丧失。外国列强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夺得了中国海关的部分行政管理权、税款支配权以及关税现款保管权。北洋政府时期,税收行政与司法权进一步沦落。南京政府时期,通过“关税自主”运动,至少在形式上,法律上的税收主权被国家重新收回,但事实的税收主权仍然是残缺的。当时的税制结构设计、关税方面开始受国际税法的影响,表现出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苗头。新中国成立初期,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终止了对不平等条约义务的履行,彻底将外国人从海关等行政管理机构中肃清,全面收回了税收主权。此后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非税”观念十分盛行,与世界交往很少,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很难说税收主权问题,不如称财政主权问题更为确切。改革开放以后,逐渐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税收主权问题开始引起重视。我国现行的税收主权观念是严格奉行民族主权原则;权力本位;集体本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反映出的税收主权状况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我国的税收主权观念应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适应性转变,坚持税收主权与协调税收管辖权相结合,普及人本主义税收主权思想,建立税收立宪观念,提高税收立法层次,权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在实体方面,还需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采用流转税与所得税为主体、其他辅助税种为补充的税制结构;变革流转税制度,改关税的财政功能为宏观经济调控功能,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张消费税的适用范围;实行富有弹性的税率制度和多元化的税率结构;加强税收征管,完善转让定价规制制度、建立反资本弱化和受控外国公司规制制度,以增强反国际避税水平,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建立电子商务税收制度。在程序方面,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税收司法程序、税收国家赔偿制度等,以充实税收救济措施。
毕红梅[8]2006年在《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对人之生命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人之生活的一种创造方式,在全球化的视野中重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生存境况及其时代特征,并进而理解人和社会、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采取相应对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地担负起面向全球和植根本土的双重抗争,进而在这种抗争中谱写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话语。因此,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指向是通过与全球化的关系得以彰显的。本文从全球化视域出发,对全球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走向进行了话说。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和现实的两个视角,以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为主线来进行追问和诉求的。本文以全球化概念为切入点,通过阐述学术界对全球化的多义理解,凸现了西方和我国关于全球化的论争。对全球化涵义、本质、特征进行梳理和再认识,拓宽拓深了全球化的研究,通过这些角度的把握对于全球化整体的研究的可以达到管窥的效果。本文依循历史轨迹追溯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作为解读全球化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观照现实,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多维透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指归。本文从全球化与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关系质态出发,论述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是多维度的,重点阐释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价值观念冲突、国家主权削弱、文化安全受到威胁等方面的严重挑战。本文认为极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和本土化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很有可能以“一”淹没“多”,甚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霸权模式和垄断模式,这本身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同时也违背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诉求;后者则有可能以回归传统的方式消弭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性”的追求,乃至退缩在一隅之中拒斥或背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特殊的规律。这些鲜明的特征是: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这些特殊规律包括:动态平衡规律、和而不同规律、开源引流规律、整合超越规律。本文论述了全球化背后又的确隐藏着西方文化霸权和殖民扩张,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种种危机。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的同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国家独立,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此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球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目前人的发展是在全球化的时空架构中,交往作为全球化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贯穿于全球化和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鉴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质性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并且呼唤新的理论反思,作为全球化时代核心和基本特征的交往,直接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视野。因而,只有把交往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相结合,找出二者的内在关系,并探究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将两者内在地结合起来实现更高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整合,从而把握当代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因此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交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植根于生活世界;主体间进行对话、理解、共享,相互自我建构。
金彦平[9]2007年在《论经济主权让渡》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各种经济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增强,不仅促使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交往不断扩展,而且各国共同面临的经济问题也不断增多。这些经济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力量往往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国际社会协调行动,创建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合作。随着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国家在行使经济主权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不同程度的制约,这对传统的国家经济主权观念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主权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利益、计划及目标的差异,在国际经济组织国际协调中,它们追求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任何协调与合作都必然要求参加合作国家的让步与妥协,这就涉及到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问题。本文从国际经济法学的学科视角,梳理了经济主权理论产生、演进的历史,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经济主权理论受到了挑战,国家为了扩展经济利益向国际经济组织让渡部分经济主权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对经济主权原则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对经济主权让渡现实情况的考察,试图澄清国际社会在经济主权让渡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认识。最终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充分理解本国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手段,通过对经济主权行使方式的深入变革,从而实现在本质上更好地坚持经济主权。本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分五个部分,大体结构如下:第一章引出经济主权让渡冲突的根源。这部分精确地界定了主权、经济主权、经济主权让渡的含义,探讨了在经济主权让渡问题上产生冲突的根源,指出原因在于对概念的不同理解。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了经济主权让渡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主权让渡的内容、行使方式、特征等,并论证了有关经济主权让渡的几种不同的理论,为剖析经济主权让渡的必要性和比较研究经济主权让渡的现实考察提供了铺垫。第三章分析了经济主权让渡的时代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独国家无法解决面临的共同经济问题,需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必然要让渡一部分经济主权。第四章着重考察经济主权让渡的现实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多种经济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国家正在改变行使经济主权的方式,让渡部分经济主权就成为国际社会解决全球性、区域性经济问题时比较理想的选择。第五章是对经济主权让渡的认识与对策。本章试图说明任何明智的国家政府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相互依赖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都必然要通过条约或习惯接受国际经济法的约束,以从其他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获取对价,从而实现国家经济主权的根本目的——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行国际经济合作,让渡经济主权权能,是衡量利弊得失的结果。经济主权的让渡不是弱化经济主权的独立属性和主体身份,而是借助于全球或区域合作型权力的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的经济利益。
徐晓明[10]2003年在《全球化压力下的国家主权》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的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它既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一个认识问题的工具。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挑战的最集中的地方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灵魂,主权理论是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论文通过考察全球化的变化,以全球化作为一个背景,运用政治学等理论,从时间与空间向度考察了全球化压力下国家主权的运行逻辑。 论文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全球化的压力下民族国家主权的弱化是必然的,但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不是本质的根本性的,主权依然有回旋的时间与空间,维护主权仍然是有意义的艰难的课题。弱化从时间的向度上看,表现为国家主权机制的减弱,体现为民族国家向超国家组织的主权让渡,全球治理对民族国家主权的部分分割,最终国家主权受到弱化。弱化从空间向度上看,全球化给主权带来的难题是:国家自主权在空间上的受侵蚀、受限制。对内空间主要受公民社会与族际冲突的影响,社会认同符号的失落,货币主权的失控,现代通信技术跨越民族国家的疆界,“法律全球化”下国内法与国际法对接的难题,文化主权的困境,国家福利社会保障职能的外化,对外空间遭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限制,以及内外空间受到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限制、跨国公司的渗透。二是全球化压力下的国家主权弱化是从主权机制的减弱开始的,先是国家能力的下降,国家自主权受到限制、侵蚀,国家职能的难以实现,进而导致国家权威合法性的危险,最终主权受到弱化。 论文还提出,既然国家主权弱化不是本质的根本性的,那么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的回应和调适,依然有意义。民族国家的观念更新,为维护国家主权所做的政策、制度的努力异常重要。在民族国家的使命结束之前,主权是民族国家安身立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 尚绪芝. 天津师范大学. 2006
[2].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 孙万菊.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3]. 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 刘志云. 厦门大学. 2004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 黄萍. 大连海事大学. 2010
[5]. 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 刘凯. 中共中央党校. 2007
[6]. 论国家主权原则的现实地位[D]. 张敏.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税收主权问题研究[D]. 侯茜. 重庆大学. 2007
[8]. 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毕红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论经济主权让渡[D]. 金彦平. 中国政法大学. 2007
[10]. 全球化压力下的国家主权[D]. 徐晓明. 复旦大学. 2003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国家主权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税收作用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国际经济法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 国际法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