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金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云南金平 661599
摘要: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一项关系到建筑安全性与建筑质量的重要设计工作,针对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分析,分别从多个方面,结合建筑的位置,性能,材料,施工环境等因素进行了抗震类型、场地选择、建筑刚度、安全管理、结构设计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引 言
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需要系统考虑建筑的材料、地理环境、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而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属于建筑技术中十分关键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建设研究领域中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为课题目标,就该课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以下就从具体方面对该课题实施详细阐述。
1 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要素
1.1 科学进行施工选址
建筑施工地点的选择是做好建筑抗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如果地址选择得不好,建筑施工地点的地质环境,地层构造存在造成抗震施工的阻碍因素与负面因素,后期要想通过技术手段来尽心补救所耗费的代价将会是巨大的,而且不一定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因而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选择好建设地点十分重要,首先应当对选址范围内进行土壤土质成分含量、地下水分布、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充分考察与资料收集,通过将所有跟抗震设计工作有关的因素进行考察收集,在此基础上,把建筑选址地点依据建筑抗震等级的要求不同而科学规划选址地点,依据国标《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建筑抗震等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甲类建筑在抗震等级上要求最高,设计目标为可以抵御较高级别的地震;乙类建筑的抗震要求相应低一些,设计思想为如果遭受地震损失,可通过补救来避免建筑造成严重危害的建筑类型;丙类建筑是指普通抗震要求的建筑,抗震水平要求符合当地的抗震烈度需要;丁类建筑为次要抗震要求建筑,可以低于当地抗震要求一级,但最低不得低于六级。
1.2 做好建筑结构的设计
对于建筑工程的抗震水平来说,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合理的建筑结构可以让建筑工程抵御更高烈度的地震,而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即便使用良好的材料,严格做好施工质量中管理,建筑的抗震性能依然会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进行结构设计主要应考虑建筑的结构在遭受外力影响情况下,外力的作用会呈现怎样的传动机制进行力学传输,建筑的主要承重点和结构支撑点怎样设计,建筑结构在分散外力作用方面的性能怎样实现等等。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进行深入的结合材料与当地地震烈度以及建筑力学模型的深入研究,通过做好结构设计,才能有效保障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发生情况下使得建筑更具抵御地震危害的能力。我国建筑领域所采用的建筑结构主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结构和砌体结构四种。
1.3 做好对建筑质量的管理
在结构设计基础上,建筑的质量也是决定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方面,建筑质量如果不过关,即便是科学的选址与结构设计,建筑的抗震性能依然无法保障。而要做好建筑的质量管理,需要从材料,人员,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管控。首先需要使用质量可靠的建筑材料,做好材料的选择与质量管控,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建企业应本着为建筑安全性负责的原则,采购质量过硬,来源可靠的建筑材料,同时应对建筑材料的供应单位实施资质考核,选择各种证件齐备,具有长期供货经验与稳定经营能力的供货单位进行材料购置。人员管理上,应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人力资源管控,对于缺乏施工经验,不懂得技术,能力低下的建筑施工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或调换,保障最为优质的施工队伍与工作质量,在建筑施工技术方面,应采用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与有关设备,通过良好的技术措施保障建筑的施工质量。
2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研究
针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程设计负责人员应系统考虑多方面因素,本文将需要考虑的各类因素在表 1中进行了列示,具体如下:
2.1 做好建筑场地的选择
不同的地点所具有的地质条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建筑要做好抗震设计,场地选择十分关键,工程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以下一些因素,来科学选择施工场地:①场地表面应平坦、开阔,土壤硬度与密度达到一定的抗震施工标准。②避免将场地选择在空山区、河流两岸、湖泊水塘附近等土质松软或含沙量过高,坚固程度无法达标的地带。③避免选址在靠近山坡,土岗等存在滑坡隐患的地点,避免选择低下水网密布的地点。
2.2 建筑结构参数计算
结构参数跟建筑的抗震性能存在直接关系,所以要保障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做
好建筑的结构参数计算。工程建筑的设计工作负责人员应对建筑结构各个部位,尤其是关键承重点所能够承受的作用力实施反复测量算与深入研究,通过精确计算得到准确的结构参数,依据建筑类型就结构开展设计,将建筑的结构纳入计算机构建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施加模拟地震的力学试验,观察其抗震效果,对于抗震性能表现出问题的地方实施调整后再次纳入模型中进行试验,通过反复的试验与修改使得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理想状态。
2.3 多重抗震防线的设置
多重抗震属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技术,建筑多重抗震防线的设置,需要设计人员按照建筑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分不同层次的抗震措施,首先在建筑构件方面,采用具有较高延展性与刚度的构件当做抗震材料,构建抗震的 “第一道防线”,在此基础上,再设置第二道与第三道防线,通过多重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构建出建筑的抗震防护体系。如果遭遇地震,再第一道防线受损失去抗震效能后,依然有其他两道防线用于发挥抗震作用,这可以使得建筑在遭遇地震情况下,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设置多重抗震防线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抗震防线设计工作的经验,因此企业当中如果缺乏此类人才,应聘请业内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切忌不可闭门造车。
2.4 做好建筑空间布局设计
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抗震性能,要做好空间布局设计,应注意以下一些要点:①建筑的空间结构应具备一定均衡性。不同的建筑材料在目的,重量上有所差异,应避免重量过度集中或高密度材料分布不合理,以免受到外在作用力影响,受力不均匀而造成建筑结构损坏,总体来说,相对均衡的材料密度与重量,抗震性能更好。②避免空间结构过于复杂。如果建筑的结构过于复杂,计算力学传动会十分繁琐,而且难以做到精确,结构越简单的建筑,在计算和测量结构的力学传输方面越容易准确,误差相对越小。③注重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建筑的抗震设计应从整体性考虑,建筑任意部分的受力情况都会传送到建筑的其他部分而造成相互影响,因而应从整体考虑建筑受到地震影响后的受力问题,通过整体考虑避免某些薄弱部位设计不够深入而导致的漏洞与隐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3 结束语
建筑抗震是保障建筑安全性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到建筑质量与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计项目,因而对于该课题的探讨与研究对于我国建筑领域理论建设十分重要。受到篇幅所限,本文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概括性的,不够全面的,不过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观点的提出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发展抗震设计技术,提高抗震设计水平提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桂兰.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7):194+201.
[2]吴涤凡,李建乐.某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14):84-85
论文作者:邓才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论文; 性能论文; 防线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