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通货膨胀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中国近期通货膨胀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近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期通货膨胀的情况和特点

1994年头九个月,物价涨势很高。物价上涨的主要方面转到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上。1-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升23.3%,城镇居民服务项目费用价格提高了25.2%,其中房租水电费用增长23.2%。相比之下,生产资料价格则比去年同期回落,下降3%。物价上涨压力主要集中在消费品的价格与居民服务价格上。它的严重性则是,1994年的涨幅是在1993年已经很高的起点上,又跃升了8-10个百分点。去年的消费品价格与居民服务项目费用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格上涨集中的品种主要是基本生活消费品。1-9月份整个食品类价格上涨43.3%,粮食上涨50.6%,肉禽蛋48.6%,鲜菜55.5%,花生油38%。全社会零售物价上涨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涨价因素大体占到65%。粮食价格上扬,特别是饲料用粮价格的提升,带来一系列成本上升,以北京地区为例,粮价上调对养猪、养鸡和种菜的生产成本分别上升了41.3%、18.5%和36.5%。

二是农村地区物价上升快,且超过城镇。与以往物价上涨“城市高、农村低”的情况不同,去年头几个月,农村地区物价持续上涨中,除居民服务费用价格一项外,日用消费品价格上涨结构变化与城市日益趋同,且涨势已经超过城市的涨幅。1-9月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农村地区上涨21.5%,9月份当月上涨26.6%,而城市上涨20.4%。农村地区物价持续上涨与近年来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有直接关联。去年1-9月,农民现金收入增加34%,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10%,这一水平也超过了城市人均生活费用收入6.8%的增幅。

三是价格上涨中受经济的或非经济因素冲击,价格涨势变化大。去年头九个月,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和调价出台,或是居民的预期心理和投机波动因素,都影响了物价的波动。

二、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在我国现行体制和粗放型增长格局下,高速度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超高速度还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次通胀所证明,新近一轮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1993年开始的连续通货膨胀,其前期景气可以追溯到1991年。91年GNP增长8%,是正常的,但是货币发行增长77.6%,应当说是本期货币扩张的开始。1992年,各方面都呈现出超高速增长,GNP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6%,进出口总额增长22.1%,货币发行增长高达1.17倍,而零售物价指数却只有5.4%,给人以高速度、低通胀的景气感觉。但是,这两年却积蓄了强大的经济冲力和求大于供的差额,使1993年的零售物价指数跃升到13.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的矛盾突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较长时间。但它对总量平衡的影响却在增大,不可不计。我国农产品总量不足,尤其是高质量农产品供应不足;工业品是一般产品供大于求,高质量档次的产品供不应求。而现行统计方法是产品生产出来了,不管是否卖得出去都算增加了供应量,对由于质量、档次而形成的需求,在总需求上却体现不出来。因此,现行的总量平衡计算,需求较实际小,供应则较实际大。还有,我国的某些产品,虽已供大于求,仍可以继续生产而压在仓库里,这样,所消耗的人力、物资形成了需求,但所生产的产品却不能提供相应的供给。

1993年的供大于求,使国内资源出现严重不足而大量进口。进出口由上年的顺差转为121.9亿美元的巨额逆差。按照一般情况,外汇储备会大幅度下降,形成一个警报。但是,由于外资大量流入,使得现汇结存还略高于1992年。这一方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放松了警惕。

改革的加速,非国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快,以及巨额外资的涌入,延缓了一些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了一些货币需求,暂时缓和了一些国际收支矛盾。但是,并未能改变我国的效益低下和高速必然带来高通胀的规律。因此,我们本应该根据1993年的高速度、高投资、高投放预见到1994年的高物价,预见到1994年物价的上涨率不可能低于1993年,但是,我们却违背了规律,要求1994年就实现高速度,低物价,这不仅做不到,还增加了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难度。

有同志说,1994年物价涨幅如此之高,是由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大幅度提价引起的,而粮食调价是政府行为,因此得出如果政府不调或少调粮价,物价水平就不至于涨这么高的结论。通货膨胀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每一个发展阶段具有因果和时间的联系。1993年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高达38.2%,平均工资增长19.2%,必然推动成本大幅度上升,成本上升,企业的消化能力又差,就只有涨价。涨价又首先在短线产品,供不应求的产品上反映出来,而现在仍由国家控制价格的少数产品,恰恰是短线产品,因此就被迫提价。农产品是短线,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反应最为敏感,1993年部分地区抢购粮食,1994年国家调整粮价都缘于此。有些同志在分析农产品涨价时提出不是农产品涨价带动了整个物价上涨,而是整个物价上涨推动了农产品涨价,是有道理的。政府的其它一些调价措施,也与此有连带关系,这是客观必然,不是政府想调就调,不想调就不调。该调不调就得承担亏损补贴,重则要承担减产的后果。成本推动物价上涨,有其原因,是由于需求过大,有其条件,是货币超量供应。因此,解决起来还是离不开控制需求总量和货币投放。

还有人认为,1994年改革措施出台较多,是促成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由于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等改革措施出台,影响去年物价涨幅约2个百分点。这说明是有影响但不大。对于这样大的改革来说,是值得的。

至于市场秩序混乱和物价管理放松引起物价上涨确是一个严重问题。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和必要的法规制度很不健全,又存在着市场经济就是要放开物价不管物价的误导,加上一些经营生活必须品的国营商业退出了主渠道,使得流通秩序混乱,哄抬物价者有之,钻空子者有之,工作失误者有之。1993年的要素市场一度失控,去年的搭车涨价、钻空子涨价、明目张胆地乱涨价也比较严重。现在,对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开发区热治理得很有成效。但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副食品市场、蔬菜市场和服装市场等还存在较大问题。使去年的自发性涨价超过预测较大,这些都进一步影响了物价总水平的提高。

这一轮通货膨胀,从开始高投放时算起已历时4年。起因是经济高增长、高投资、高投放带来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过两年的通胀前期景气,1993年进入物价全面上涨。由于采取了不同于前几次硬着陆和软着陆的做法,着重整顿金融秩序和保护高速度,使本次通胀周期离开了前3次通胀4年一期的规律而延长。1994年物价涨幅进一步增大。1994年体改措施的大规模出台和市场物价管理放松,扩大了物价的增幅。外资的大量流入,增大了供给能力,使国际收支的报警延缓。个人收入增加,使人们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增强,缓解了市场抢购的压力,都只是局部影响通胀的发展,而形成本次通胀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度、高投资、高投放带来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1995年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要着眼于1996年,将物价涨幅降到10%以下。主要是控制发展速度,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大致平衡和加强物价管理。

第一,抓好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继续增加粮食、肉禽蛋类和蔬菜等食品的有效供给,减少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和农药价格过快上涨对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影响。由于目前我国的化肥农药农业已接近和超过300公斤/亩的边际产出水平,确保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产量增加,首先是保证适当增加播种面积。今年的播种面积保持在16.5亿亩的水平上,以弥补因去年粮食预计减产近300亿斤造成的总量供给不足。在近期内,采取措施,保证完成1994年的国家定购收购粮计划,增加粮食储备库存,1994年国家外汇结存净增加额较多,外汇占款又影响货币紧缩效果,可动用一部分外汇,完成进口粮食指标。鉴于国内对棉花的需求压力和流通领域中的投机因素,第四季度抓紧对棉花的收购、加工和调拨。由于去年的原棉收购价格提高,因棉花成本提价的滞后影响会在1995年有所反映,今年的价格调整应把握时机,调价一定要选择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时期进行,当物价形势严峻,各种经济关系绷得太紧时,价改要适当让路,不能把物价改革视作毕其功于一役,因为价格扭曲状况的校正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指标,除了自身的比价条件变化外,即使是国际对比参照系也在变化。

第二,继续巩固政府在控制投资规模、国内信贷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调控投资规模的力度,1995年应使投资率掌握在36%左右,投资规模大致在18500亿左右,以支撑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但在投资结构上,切实向农业、交通、能源和现有骨干企业增加技改投资。今年投资调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真正有效地控制新开工项目,从加强投资监控与投资体制改革入手,缩减投资周期,压缩在建规模。结合今年要推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一是规模不能突破宏观调控的目标;二是在企业和投资两项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适时抓好贷款投向的调整,提高投资效益,摸索出减少浪费,加速资金周转的有效途径。

第三,把握好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在我国,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的超常规增长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根源在于二者的扩张往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后的被动适应。为了巩固前一段在控制投资规模方面的积极效果,在去年预计突破5300多亿元信贷规模的条件下,今年继续安排适度偏紧的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的分配要与投资结构的优化和对现有骨干项目的倾斜结合起来。今年的信贷规模可否安排在6000亿元左右,与去年的增幅大体持平,其调控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系,应从优先实现宏观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的全局出发,从有效防止投资规模的再度失控着眼,必要时仍辅之于一定的行政措施。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控制在2:1,继续从严控制基础货币投入,根据货币流动性的不同,首先要管好基础货币,控制现金投放规模。鉴于1993年出现的金融秩序混乱状况,继续整顿金融秩序。

第四,注意调整消费需求过快增长对物价的影响。1995年在调整消费政策时,首先是清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渠道,在新税制完善过程中,规范个人收入分配,加强税收征管,以调节社会分配。今年,还要严格企事业和行政单位服务审计监督,限制公款消费行为,有效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不合理增长。行政机构职工工资制度改革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企业要按照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原则,保持工资性收入的适度增长。

第五,加强物价管理与监督检查。加强物价监督管理的重点是,确保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的稳定,使其保留在合理的水平。一要建立基本生活用品的提价申报制度,大宗蔬菜要明码标出进销售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严格执行提价申报、备案、监测、审批等项制度。今年初,要集中搞好对集市贸易市场价格的指导管理。对于若干影响物价指数的重要商品,实行不定期的最高限价和差率控制。对于居民服务项目费用本着相对固定现行价格管理的原则,重点监测的是教育、医疗、电力、铁路和邮电的收费价格。针对近年来国营主渠道减少的状况,今年可根据当地的情况,整顿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和暴利欺诈行为。在监督过程中,还要加强价格立法,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六,适时推进价格改革。1994年物价上涨因素中,有一定比例是由于近年来价格关系扭曲造成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这部分涨价当属合理,但相当一部分基础产品、农副产品的价格仍不合理。这些产品价格垄断性强,影响程度大。1994年原定的若干调价措施都已后延,对其改革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力度。今年进行的结构性价格调整,必须是在物价控制比较见效的条件下,依据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可适时分批推开。首先选择最迫切需要调整的产品价种进行。铁路货运价格的问题较大,应予优先考虑。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后,有些相关价格也要相应调整。至于一些农产品收购价格、公用设施价格和邮政通讯等,只能在铁路运价调整后,价格水平无大的波动情况下进行。

(执笔:周才裕、武士国)

标签:;  ;  ;  ;  ;  

中国近期通货膨胀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