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进行问题教学的研究论文_江明

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进行问题教学的研究论文_江明

江明

(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性质:一是资源性,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二是工具性,是教学的重要工具,蕴含着多种的方法。利用教材资源进行问题教学是实现历史教材资源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条纽带。本文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设置问题,进行问题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情况下,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体例新颖、编排得体。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不仅有丰富的课文主干知识,还以“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史学争鸣”、“学习思考”、“材料阅读与思考”、“学习与探究”、图片和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多种内容、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历史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问题,进行问题教学,使学生在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吃透教材,让教学回归教材。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

一、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问题

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为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不同,提问的侧重点就不同。

1.依据知识与能力目标

如果教学的重点是知识和能力,我们可以问:“秦统一的条件是什么?”这时学生会说出一些理由,如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等。然后,教师又提问:“秦统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根本原因在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既传递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依据过程与方法目标

如果教学的重点是过程和方法,那么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秦统一后,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了解个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情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方法,掌握了技能。

3.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发现和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并联系当今社会,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继续追问:“秦统一的意义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了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4.依据教学重难点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学重点就是郡县制。为了突破重点,我们可设置如下问题:“秦统一之后,为什么郡县制?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是进步还是倒退?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

二、运用专题导语和课前提示设置问题

1.运用专题导语

专题导语对本专题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概括,设计了“学习建议”栏目,提出了学生应探究的问题,给出了学习的方法。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材这样设计问题:“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究竟有何联系与区别?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问题可以直接利用。

2.运用课前提示

《专制时期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前提示部分写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势的新变化。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导入新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宰相制度为什么会被废除?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不同?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课堂的开始就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把握君主专制加强这一中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结合课文正文设置问题

1.结合课文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是教学生学会比较。例如,学习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后,我们可以请学生思考:“英国、美国、德国、法国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英国和德国实现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和法国却实行民主共和制?”

2.结合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问题。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中国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这个问题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有的说:“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有的说:“中国可能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课堂气疯活跃。

3.结合对课文知识的假设

在讲《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武昌起义,会出现像辛亥革命一样的运动吗?清王朝会延续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白辛亥革命是民族危机深入、清王朝腐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利用教材辅助资源设置问题

1.利用文字材料

文字材料是对课文的补充描述,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知识链接”中节选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的几条内容。在这里设置问题:“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权利?突出特点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还是西方的议会制好?”

2.利用人物画像图

在学生的头脑中大禹的形象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石铲的形象。《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有这样一幅图片“戴冠冕的夏禹”。这幅图片大禹就和平时我们常见的不一样了:头戴冠冕,身着华裳,一副天子气派。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大禹的装扮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利用原始资料插图

一般文物古迹、艺术品等原始资料的插图比较客观、真实,最具有可信性。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有这样两幅图片“殷商涂朱牛骨刻辞”和“商代青铜方鼎”。我们可以利用这幅图片设置这样的问题:“甲骨和鼎是拿来做什么的?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4.利用漫画

高中历史教材有许多历史漫画,旨在夸张幽默的形式表达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我们可以根据漫画书设置问题。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以漫画“炮弹做花瓶,人世无战争”来说明抗战胜利后,国内人民的内心动态,可以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5.利用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反应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包含了丰富的隐性知识。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别列出了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开放通商口岸形势图、瓜分狂潮形势图、列强势力范围形势图。我们可以设置问题:“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使学生逐步认识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6.利用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来自各种数据,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简洁性等特点,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中有一个表格“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百分比)”。可以提问:“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出现怎样的趋势?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哪里?改革的结果如何?”

总之,教师要树立教材教学、教材为本的理念,发挥教材的价值,实现教材资源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通过问题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课程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白月桥.历史问题教学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郑金洲主编:问题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梁励.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J].历史教学,2005.

[7]叶小兵.历史教科书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7).

个人简介:江明(1987~),硕士学位,民族:汉,性别:男,籍贯:四川省什邡市 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论文作者:江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  ;  ;  ;  ;  ;  ;  ;  

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进行问题教学的研究论文_江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