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娜[1]2004年在《奇情幻彩 寓意人生》文中指出《谐铎》为清代沈起凤所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二卷,一百二十余篇,笔墨在天上地下、人间鬼府、桃源仙境任意驰骋,活色生香地创造了一个人鬼神怪相交通的世界。 谐,有谐谑、谐趣之意,“齐谐”又为神异故事的代称,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俳谐与神怪故事的统一。铎即铃,据说在古代,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木铎是施政教时所振,所以有振文教之义。每篇小说由“谐”、“铎”两部分构成,“谐”往往是带有奇情异彩的一些小故事,“铎”则是作者由“谐”引申出来的教谕与感悟。 书名《谐铎》,意即用带有谐趣的神异故事给人警醒、启迪。轻松的气氛、俳谐的言语以及水到渠成的教谕,共同构成了《谐铎》极富特色的体制。沈起凤立足于正统的儒家文化之上,以启悟为己任,文笔中难掩词曲光华和传奇风韵。他将佛教的色空观、果报观融入人生经验和儒家伦理,兼具道家的梦幻观念,共同营造《谐铎》奇幻但又真实的艺术空间,他的文心又在这融会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成为启悟的魔法棒。 丰沃的文化土壤,对《谐铎》美学风格的形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者汲取了许多积淀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母题,并将它们沿用到小说中并加以发挥点染。《谐铎》也继承了前代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传统,这种传统所携带的不羁想象与浪漫情愫成为《谐铎》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先秦时期诸子寓言、唐宋寓意散文、魏晋时期直到清初的寓意小说等作品,为《谐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志怪的手法与寓言的形式,最终形成了《谐铎》幻设为文,幻中求真的品格。作者也吸收了前代滑稽作品的诙谐艺术,并加以升华,在加强“谐”的生动性时也提升了“铎”的说服艺术,从而达到启悟的目的。本文同时也结合清代文化背景与清代文人心态及乾嘉时期文言小说发展的大背景来思索共时态文化氛围对沈起凤及其《谐铎》的影响。 《谐铎》中每一篇小说从体制上来说虽是单一的“以谐发铎”,但手法却自有独到之处,起凤并非平板的讲故事、发议论,没有一点波澜,而是借助多⑧石贞士学位论文MASTll之’S‘r卜1〔515利,手法,有意识地进行着立体化的叙事设计,用时空的跳脱转承、虚与实的交叉融合、谐与铎的奇正相生,共同打造了((i皆铎》奇幻谐键的叙事空间,极富想象力与思辨色彩。
郭洁[2]2013年在《《谐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谐铎》是清代作家沈起凤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12卷,122个故事。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深藏哲理。自《谐铎》成书以来,备受文人关注,受到过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本篇论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讲述沈起凤及其作品。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沈起凤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交友也十分广泛。其诗词、古文、戏曲、小说,皆有相当造诣,作品曾风行大江南北。沈起凤主要生活在乾隆时期,对于社会繁荣的表象以及黑暗现实深有感触,其小说《谐铎》也从众多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二章主要探讨《谐铎》的创作意蕴。将《谐铎》的创作意蕴分为救世之婆心——劝善惩恶、现实之嘲讽——针砭时弊和忧愤之感慨——怀才未遇叁个方面。作者在《谐铎》中阐释儒家教义,赞扬传统美德;宣扬因果报应,警醒浑噩世人。同时,《谐铎》中的故事大多是抨击贪官酷吏、批判封建科举、嘲讽社会现象。加之沈起凤本人怀才未遇,他也借助小说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忧愤之情。第叁章从美学角度,深入挖掘《谐铎》的审美价值。本章从谐趣美和和谐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谐铎》的美学风格。《谐铎》中幽默的人物形象、荒诞的故事情节和诙谐的语言风格共同营造了谐趣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其中一些篇章无论是景物的描写还是人物活动的营造,很多地方都渗透着诗意的和谐美,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获得教益,也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第四章主要阐述《谐铎》的意义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谐铎》不少作品寓意深刻,对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揭露作用,对读者也有多重启迪意义。但其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尚不能与《聊斋志异》相提并论,小说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思想的矛盾性和态度的消极性两个方面。
李兴慧[3]2017年在《《谐铎》思想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着名的小说集。近几年,随着学界对《谐铎》的逐步重视,对于《谐铎》的探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本论文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的《谐铎》为研究底本,对《谐铎》这部小说做整体的研究。通过小说的内涵阐释来看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对小说的艺术特质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不足之处。本文包括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沈起凤《谐铎》的创作。本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进行介绍,对作者的生平与作品进行简要梳理。第二个部分是对小说《谐铎》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作家的创作心态和《谐铎》的题材来源。通过这章的叙述,能够展现作家的人生轨迹以及《谐铎》这部小说的创作面貌。第二章关于《谐铎》的内涵阐释。本章主要从小说所蕴含的内容入手,通过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去讨论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这部分为叁个方面,分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控诉官场黑暗、批判社会不良风气。本章试图通过这叁个方面的叙述分析小说所展现的思想内涵。第叁章关于《谐铎》的艺术特质。本章着重论述《谐铎》的征实性,分析小说的征实性能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针对于《谐铎》的寓言化写作手法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小说的寓言化特点,来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意义。除此之外,这部分还将涉及到小说多样化的语言特色。第四章论《谐铎》在小说史上的影响与不足。这章对《谐铎》这部小说的意义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谐铎》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此同时,也指出了小说的局限与不足,较客观地看待其历史地位。
张帆[4]2016年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研究指明《<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叁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叁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叶根华[5]2013年在《从“影响的焦虑”看《谐铎》的创作个性》文中指出沈起凤《谐铎》是清代十分重要的文言小说集,自问世二百余年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延绵不断,然绝大多数论者皆以之为“步武《聊斋》”之作,未能较好地发现其创作特色和个性。美国当代着名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为研究《谐铎》的创作个性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沈起凤《谐铎》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存在严重的“影响的焦虑”,与《阅微草堂笔记》等同时期的小说一样,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创作困境。作为后来者,沈起凤至少从小说的内容到形式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开拓创新,这些方面包括:“谐”与“铎”交融的美学风貌、女强男弱现象及对士风、学风的批评、《谐铎》与沈起凤女性观、“笔头减寿”与忏悔意识、金钱主题小说与金钱观、乾嘉学风与小说的学问气息、佛教与《谐铎》的释风禅味、戏剧与《谐铎》的戏曲风韵、体例的精致化、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历经这样一番艰难的创新之路,沈起凤之《谐铎》终自成一家,发展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逐步摆脱了《聊斋志异》的影响的焦虑。不过,《谐铎》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谐铎》的创新之路得到了后世论者的认可,并对它之后的小说家产生了影响的焦虑。这也进一步表明,《谐铎》在小说艺术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奠定了《聊斋志异》之后与《阅微草堂笔记》并驾齐驱的小说史地位。
王庚玲[6]2011年在《《聊斋志异》仿作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聊斋志异》问世后,其仿作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卷帙浩繁,形成文言小说创作再度蔚兴的局面。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聊斋》仿作的研究,多以个案分析形式存在,很少有全面深入的理论发掘。本文从思想意义着手,侧重于阐述对其美学风格的客观评价,并关注仿作的创新之处及其文学价值,力图从整体上彰显《聊斋志异》仿作的文学史意义。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聊斋志异》仿作概述,从《聊斋》仿作界定和仿作者创作动机两方面进行介绍。由于仿书数量众多,本文将《夜谭随录》、《谐铎》、《萤窗异草》、《耳食录》、《遁窟谰言》、《淞滨琐话》、《淞隐漫录》、《里乘》、《夜雨秋灯录》九部书作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深入阐述仿作的美学风格,重点从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林林总总的文士形象和雅洁活泼的语言风格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彰显《聊斋志异》仿作的独特风貌。第叁部分写仿作与《聊斋志异》的比较,探讨仿作对原着的继承和创新。通过对《聊斋志异》仿作系统而又细致的研究,充分挖掘仿作自身的文学价值,客观评价其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地位。
孙皓绮[7]2010年在《《谐铎》与“谐隐”精神》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文学和文化中有广泛而丰富的“谐隐”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中对此进行理论总结,阐述了“谑而不虐”、“会义适时”的谐隐内涵,从而生成了以“谐隐”载道的谐隐精神,不仅指导了后世谐谑艺术的发展,也鼓舞了文人寓教于乐的自觉意识。《谐铎》是清人沈起风所着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沈起凤受社会环境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出于自身个性和儒家学官的责任意识,自觉地发扬“谐隐”精神,将寄寓在《谐铎》中的对社会丑恶的讽刺、对世道人心的劝诫、对道德伦理和美好情性的褒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通过丰富多样的谐谑艺术表达出来,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社会功能和审美目的的有效统一。这是《谐铎》的自身价值所在,因此问世后便获得了当时读者及批评家的广泛认可,也应引起当代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金文[8]2008年在《沈起凤戏曲小说研究》文中提出沈起凤,清代着名戏曲小说作家。他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戏曲方面是经友人搜集整理出版的《红心词客四种》(又名《沈氏四种》),小说方面,则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谐铎》。沈起凤的戏曲作品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形式新颖、结构精巧、情节热闹、语言生动通俗,很适合舞台演出,在当时就很受欢迎。他的小说代表作,《谐铎》,则是一部以教育为核心目的,以风趣幽默的小故事为传达思想的载体的作品。《谐铎》立足于儒家伦理,结合佛家观念,说教与幽默溶为一体,艺术上特色鲜明。它笔带锋芒,讽刺时弊,而均以夸张荒诞的手法写出,极具喜剧效果,使人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作者的观点。《谐铎》既是沈起凤影响最大的作品,也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和信仰佛教等原因,沈起凤晚年创作思想有所转变,他中止了戏曲创作,并且不愿将过去创作的戏曲作品流传下来。(谐铎)成为这一时期他最重视的作品。但是,过去的戏曲创作经验,对他的小说创作又有着很大影响。《谐铎》不仅在主题思想、内容题材上和沈起凤的戏曲有相通之处,在篇章安排、情节结构、细节描写上,受戏曲手法影响的痕迹,也颇为明显。当然,相对于戏曲作品,沈起凤的《谐铎》在总体基调、取材范围、创作心态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张建利[9]2009年在《《谐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谐铎》是清人沈起凤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多篇,因其诙谐幽默、讽谏劝善、寓庄于谐、寓教于乐而备受世人重视。本文从“谐”与“铎”的关系上论述《谐铎》一书,进而探讨其文化渊源。“谐”是一种智慧,是对非完美的客观世界的艺术表达,“铎”相比单纯的讽刺,有某种针砭时世、道德敦化、归于雅正的宏大愿望和封建文人使命感的隐性表达。作者以“谐铎”来定书名,是想借助幽默诙谐的故事来劝戒警戒世人,“谐其口而铎其心”。《谐铎》一书“以谐入铎”,塑造了大量幽默诙谐的形象,滑稽可爱的女子、可怜可悲的士子、迷离有趣的鬼神,通过这些形象鞭挞社会、启悟世人,表达作家对人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达到诙谐的奇效,《谐铎》中大量运用对比、夸张、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法,突出并强化其在读者心中的记忆。此外,还将小说寓言化、小说戏剧化的创作方法与其它手法相结合,使得《谐铎》成就斐然。时代因素、个人诙谐性格,加上传统文学的滋养,使得沈起凤以谐示铎,谐铎互应,在雅与俗之间张起一面“谐铎”的大旗,形成独特的风格。
张隋全[10]2011年在《明清志怪小说序跋叁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明清人士对前代或同时代志怪小说所作序跋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约25篇、清代约109篇序跋进行整理与研究,主要从叁个方面对明清人士所作志怪小说序跋予以探析。明清志怪小说序跋具有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某个单一思想的统一,而是多种思想、多层思想的组合。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序跋创作者构成复杂,身份多样,写作序跋目的也较前代多样化。因此,我们研究志怪小说序跋思想首先要研究序跋作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创作者动机和小说主题。在儒家思想、儒释道“叁教合一”主导下的文学思潮中,暗藏着不同阶层的“异端”情绪,流露出士子文人的灰暗心态,蕴含着市民阶层的功利思想,序跋对此有着丰富展示。我们试图从明清志怪小说序跋中探索创作者不同身份下所隐藏的别样世界,进而勾勒明清志怪小说的发展历程,对明清志怪小说进行精神层面的观照和分析。明清时期,志怪小说序跋作者通过序跋鉴赏小说、评价作者、阐释文学主张,将序跋作为推动志怪小说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序跋已经成为商人的一种经销手段。序跋突破了单纯记录表达功能,作为一种完善的文体,其中不乏文体精美、辞藻华丽的篇目。研究序跋文体特征,并予以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而明清人士所作志怪小说序跋中更多地融入了作家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评价,这使序跋本身具有了一定的论世功能。明清志怪小说序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小说创作理论,对于研究明清志怪小说的创作观念及其发展演进都有重要的意义。志怪小说序跋评论小说创作的得失,评述小说创作的技巧和创作原则,成为明清人士阐释志怪小说创作理论较为广泛的形式。此外明清志怪小说序跋还提出了较多具有美学意义的理论,促进了古代文言小说美学发展。民间故事的艺术化,花妖鬼狐的空灵世界体现出志怪小说创作者审美意识的提高,反映了古代小说序跋作者理论修养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奇情幻彩 寓意人生[D]. 胡丽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谐铎》研究[D]. 郭洁. 安徽大学. 2013
[3]. 《谐铎》思想艺术研究[D]. 李兴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4].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5]. 从“影响的焦虑”看《谐铎》的创作个性[D]. 叶根华. 宁夏大学. 2013
[6]. 《聊斋志异》仿作研究[D]. 王庚玲. 辽宁大学. 2011
[7]. 《谐铎》与“谐隐”精神[D]. 孙皓绮.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沈起凤戏曲小说研究[D]. 金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9]. 《谐铎》研究[D]. 张建利.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0]. 明清志怪小说序跋叁论[D]. 张隋全. 安徽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