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与CT对Mason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价值论文_王平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放射科 2017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R和CT在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R、CT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①CT对于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检出率为100.0%,显著高于CR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纳入研究的50名患者轻到中度疼痛者34例,中度以上疼痛者10例,重度疼痛6例,所有患者的疼痛点均处于骨折区域内。结论:在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诊断中,CR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常规首选检查方式,但是在CR检查阴性但临床怀疑的病例时,应考虑CT检查,避免临床漏诊。

【关键词】CR;CT;桡骨小头骨折: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66-02

桡骨头骨折是肘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桡骨头属于肘关节结构“稳定环”前柱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传导应力和维持肘关节稳定性,具有防止肘关节后外旋转不稳的作用。由于肘关节解剖关系复杂,若肘关节外伤后治疗不当常可导致慢性疼痛和功能不良,甚至永久性功能丧失[1]。桡骨头骨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同样是桡骨小头骨折,但骨折的分型不同往往决定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在肘部骨折早期不仅应对骨折作出明确诊断,更要给出准确的分型[2]。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CR和CT在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为10岁到82岁,平均(38.7±6.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肘关节肿胀、疼痛。

1.2 检查方法

1.2.1 CR:采用500mA X光机,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电压60-70kV,电流6-10mA等。所有患者均进行肘关节的正侧位摄片。

1.2.2 CT:采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肘关节基本能伸直的患者采用俯卧位,肘关节伸直上举头顶,尽量将肘关节置于检查床中心,不能上举或不能配合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患肢置于身体旁边,并尽量固定制动。检查参数为:电压120kV,电流160-200mA,FOV 250,矩阵512*512,层厚5mm,薄层重建后层厚为1.25mm。所有患者经CT扫描后获得轴位图像进行1.25mm薄层重建后经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并采用骨算法重组。

1.3 检查结果处理及分析

所有患者经CT扫描后获得轴位图像进行1.25mm薄层重建后经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并采用骨算法重组。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分别对X线平片、轴位CT图像、轴位+CT重建图像进行阅片统计分析,对桡骨小头是否存在骨折、骨折部位、骨折线数量、有无累及关节面、关节面是否塌陷及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阳性率进行重点观察、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临床检出率比较 由表1可见,CT对于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检出率为100.0%,显著高于CR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临床表现

纳入研究的50名患者轻到中度疼痛者34例,中度以上疼痛者10例,重度疼痛6例,所有患者的疼痛点均处于骨折区域内。

2.3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

(1)CR:均可见肘部脂肪垫翘起,主要表现为绕骨头纵行或细线样骨折线,桡骨颈下骨小梁紊乱,局限性密度增高,部分患者可伴有桡骨小头关节面下陷。

(2)CT:除了上述表现外,在CR检查阴性的患者中,经过薄层CT重建后,可见到多发骨折线。

3 讨论

由于保护意识的存在,在摔倒时多数人会采用手掌撑地的方式以减少或避免损伤。由于肘关节提携角的存在,导致强大的外翻应力纵向传导,致使肱骨小头撞击桡骨小头而致桡骨小头骨折。因此桡骨小头骨折临床较为常见。桡骨小头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3]。桡骨小头骨折分类方法较多,目前较为常用的为Mason分类法。该分类方法是按照骨折移位情况进行分类的方法:①I型:为无移位的骨折,包括纵向裂纹骨折和无移位的桡骨颈骨折;②Ⅱ型:为轻度移位的骨折;③III型:为粉碎或明显移位的骨折。不同类型的骨折其临床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Mason I型骨折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即可取得满意效果,而临床上MasonⅡ型和Mason III型往往需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有创方法。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目的在于恢复肘关节的解剖位置,以利于肘关节伸曲和前壁旋转功能[4]。因此,桡骨小头骨折行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不仅仅是确定是否存在骨折,更为重要的是对骨折的类型或骨折程度作出评价。肘关节外伤后首选的检查方式仍为X线平片。该方法简单、方便、价格低廉且患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明显低于CT检查,在图像质量、后处理功能及降低X线辐射剂量方面计算机X线摄影(CR)则又明显优于普通的X线摄影。在行CR检查时:①肘部如有外固定物导致体位,首先拍摄肘关节正或侧位片以判断有无肘关节严重的骨折或脱位,若无上述情况,则应尽早拆除外固定物,摄取标准的正侧位片以排除外物的干扰而影响诊断;②患者临床症状严重而肘关节正侧位未显示骨折线,侧位片显示肘部前后脂肪垫翘起者,此时诊断医师应利用计算机对屏幕上的扫描图像通过调节窗宽与窗位的对比度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观察,可提高骨折的检出率[5]。由于肘关节结构复杂,尤其是侧位片上桡骨小头与尺骨冠突形成重叠而产生桡骨小头的“盲区”,导致难以显示桡骨小头细微的骨折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情况下患者由于疼痛难忍或外固定物的因素导致CR摄片过程中很难获得标准的正侧位片,一定程度上给显示细微的骨折线带来困难。与CR相比,CT轴位扫描结合其后处理技术对关节内损伤更具有优势,其临床应用价值大,该方法对可以发现平片难以发现的细微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是对X线平片的补充。肘关节CT扫描不仅仅对桡骨小头骨折作出明确诊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能够对桡骨小头的骨折形态、是否波及关节面及骨折片的分离情况作出明确的判定及定位,以此进行骨折分类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6]。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CT对于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检出率为100.0%,显著高于CR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纳入研究的50名患者轻到中度疼痛者34例,中度以上疼痛者10例,重度疼痛6例,所有患者的疼痛点均处于骨折区域内。

综上,在Mason 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诊断中,CR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常规首选检查方式,但是在CR检查阴性但临床怀疑的病例时,应考虑CT检查,避免临床漏诊。

参考文献:

[1]李强.用两种检查方法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07):30-31

[2]刘侃,龚学晨.X线和CT在桡骨远端粉碎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06):514-517

[3]葛鹏,李胜,邹文远桡骨头骨折影像诊断与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06):86-88,91

[4]赵涌,马锋.CR与CT对MasonⅠ型桡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04):577-580

[5]王磊,张申申,郭卫中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舟月分离的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12(10):201-202.

[6]李胜,邹文远,侯明伟,刘玥,徐官珍,石思李,曹阳.CR与CT对桡骨小头骨折Mason分类法的应用价值比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05):756-760

作者简介:王 平 男 68年10月出生 汉族 上海青浦 本科 副主任医师 研究胸部为主

论文作者:王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CR与CT对Mason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诊断价值论文_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