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作与心灵对话--论著名的年轻舞蹈家沈培艺_舞蹈论文

用动作与心灵对话--论著名的年轻舞蹈家沈培艺_舞蹈论文

用动作倾诉心灵——记著名青年舞蹈家沈培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蹈家论文,著名论文,心灵论文,动作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中国当今舞坛寥寥无几的“重型腕级”人物,沈培艺可谓饱领风光。有许多公众的评价可以为她定位:《人民日报》称她有“一流的表演才华”;《光明日报》评她有“卓然不凡的艺术功力”;香港《文汇报》辟专版赞她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杰出代表”;香港著名妇女刊物《清秀》杂志、新加坡《新明日报》、《联合晚报》誉她是“中国学院派舞蹈权威代表”、“体现了中国舞蹈家的最高水平和中国当今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水平”;许多外国舞蹈同行称她是“用心灵塑造人物的世界第一流的舞蹈家”……

这位丽人用她优美的舞姿在舞台上划下了一条闪光的艺术轨迹。

迟到的军人梦

沈培艺出生于广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童年不幸多于幸运。早先,她也品尝过短暂的幸福。但好日子的逝去如一个美梦的凋谢。在她3岁那年,“文革”巨浪汹猛地拍打她的家门,灾难突然降临,她的家被抄,被封,被红卫兵强行霸占。母亲抱着瑟瑟发抖的小培艺,在自家楼前的屋檐下站了三天三夜,任梅雨季节的阴冷冲刷撩拨母女的发丝和心境,泪水伴着雨水长流。一张封条剥夺了母女回家的权利。

母亲被下放农村,沈培艺只好被寄养到外婆家。外婆住在武汉歌舞剧院,这个环境造化了沈培艺艺术家的雏形。她的表演天才已开始尽情流露,演员们练功和排练,她扒在窗户上悄看细学。剧院上演过数百场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她场场必看,已“偷”来了几般舞艺,剧院上演的剧目,她都能把每个角色从头跳到尾,外婆用罐头盒给她做了一个红灯,小“铁梅”便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起来……后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到武汉招演员,培艺应试,3000多名考生层层过滤后,只剩下10多名,培艺却位居众首,团里的领导说录取不会有大问题,她便在兴奋与焦急中一天天等待。她终于盼来了通知,但不是录取。通知说她功底好,本已录取,只因家庭原因,政审未通过,不甚惋惜云云。这是培艺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她不明白为何艺术殿堂还要嫌弃她多灾多难的家庭?泪水洗去了她的天真,给童心里过早地注入了忧怨和深沉。

时隔不久,在新的和煦气候里,培艺迎来了自己艺术起蒙期的大转折。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招生,她清贫、善良的外婆东借西凑200元路费,让在武汉歌舞剧院作琵琶演奏家的小舅带着赴京赴考。老师一把严格的尺子对身体多部位的丈量,培艺总令人满意。其中有一项是即兴表演,她抽签抽到一个题目《捉蝴蝶》,她蹁跹起舞,神韵活现,让考官怎么也不相信是一个12岁的孩子编出来的。她终于收到了朝思暮想的录取通知书。

在沈培艺的经历中,充满了阴差阳错和戏剧色彩。17年前,现任总政歌舞团团长的孙加保去武汉出差,得知武汉歌舞剧院大院里有一个小女孩,柳琴弹得好,舞跳得更绝,人称“小柳琴”。孙先生准备带她回团当舞蹈演员,就因晚了半拍,她已上了舞蹈学院。沈培艺又失去了一次穿军装的机会。孙先生也感叹与她失之交臂,后来就渐渐地把她忘了。直到她崭露头角后,细一了解,才知她就是当年的“小柳琴”。1989年已功成名就的沈培艺调入总政歌舞团,成了孙加保麾下的一名“年轻有为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既遂了孙加保多年前的心愿,又圆了沈培艺的军人梦。这个梦的实现已追寻了整整12个年头。

在动作的世界里艰难修炼

至今,舞蹈学院的老师提起学生时代的沈培艺,还亲切地说她是“讨人喜欢的不听话的好学生”。她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勤奋好学,不仅专业课名列前茅,文化课也遥遥领先,次次考试,从容上阵,总是高分。老师教她什么,她懂什么,但在管理上老师说什么,她却不一定听什么,迟到、早退、旷课,老毛病一犯再犯,实在不大安分守己。但她有她的理由,有些课她已心领神会,没有必要再去熬时间,而有些音乐会、话剧、歌舞剧、画展、书籍等等对她又太有吸引力。当这些与学院的管理发生冲突时,她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她知道违犯纪律的后果,于是,写检查总是“勤奋”而又积极,常常是写好检查,再“勇敢”地外出行动,做到“有备无患”。她写检查的“经验”丰富,存有一个制式的样本,若遇需要,如法炮制,既省事又省时。故此,教务处积累了她厚厚一摞检查,内容大致相同。在舞院,她是受表扬最多,挨批评也最多的学生。犯纪律尽管是个缺点,可她有效地支配那些用一封封检查换来的时间,多渠道多门类地饱吸营养,积累学识,不能不说对她今日之造诣大有补益。

因其早先家庭命运的打击,从娇娇女到苦孩子的经历,对爱意的渴望,对信任的寻求,对前途的忧虑,使她从小就变得苦闷和自卑,好多女孩子的情调和爱好在她身上“先天不足”。她不爱花,不爱吃零食,她害怕人群,害怕热闹,不爱哭,不爱笑,不爱说话,不爱合群,不爱抬头看人,喜欢低头行步,埋头读书。她那时还很不明白学习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因果,而是自卑与清高双重性格的发泄和寄托。她读了许多名著,极大地丰富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意。如今,她浓浓的书卷气颇受人称道,写过诗歌、小说、散文和论文,行文如流水,思想敏锐而深刻。少时因自卑而致学,也为她成大器帮了大忙。

沈培艺生于基督教家庭,其亲人都是虔诚的教徒。在她还没啥思想的时候,在亲人的主持下,受过洗礼,未踏入舞院大门之前受到过教义点化。由于她学习的优异,老师动员她入团。她对两种信仰的理解都十分有限,只诚实地表明她是在自己无法选择时受洗入教,但今天入团的愿望十分强烈。她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是“小基督”、是“异教徒”的说法就传开了。异教徒在那个时候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她的纯真她的诚实受到了愚弄,一个孩子平展的心灵被挤压得起皱了,直到多年以后都熨之不平。

学舞蹈身材是一大本钱,发胖就意味着“蚀本”。因而老师对学生的食物结构和数量都有要求。学生每天得把自己的进食情况记录下来报告老师。别的同学为了身材用节食来一点点克扣自己的体重,交给老师的多是一天吃了半个包子,半斤米饭半个鸡蛋之类的标准,而她则是8个馒头,8两饺子,8两米饭(她申明:绝不夸张)。受了几次批之后,她也鬼精起来,进食依然有增无减,但汇报时却大大打了埋伏。偏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同学写检举信,硬是让她曝了光。

沈培艺身段修长,苗条似柳,但从不节食,而且除了舞蹈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吃,蛋糕、涮羊肉、烧烤等等兴趣盎然。这对于别的舞蹈演员是有食心没食胆的。她的窍门是把吃进去的致胖物质用独特的练功方式消化掉,既过了馋瘾,又身材窈窕如初。她摸索出了一套别人无法解“密”的“沈氏意识练功法”。有一阵,她也象不少练功“走火入魔”的舞蹈演员一样,腿越练越粗,吓得赶紧琢磨,练功时脑子里使劲想:我大腿外侧根本没有肌肉,只有内侧肌肉,经过意识的压迫(这在气功中颇有说法)和功力征服,外侧肌果然退云,腿越变越细,细得如唱机上的拨针,拨动神韵舞姿。

从《新婚别》走向辉煌

沈培艺从北京舞蹈学院中专部民族舞专业毕业,再转入该院大专部中国舞表演专业继续深造,毕业后,留任该院青年舞蹈团舞蹈演员。经过8年的精心打磨,她已具备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出色的表演技艺,对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十分精通,对准确地塑造人物的鲜明形象,赋予角色的深刻内涵已颇有研究。1985年,全国第二届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大赛拉开序幕。沈培艺以古典双人舞《新婚别》博得喝采,获得了第三名。沈培艺变得更加苛刻自己,用一年的主要精力把自己摆在镜子前,发现了《新婚别》的不少毛病,一遍遍地自我诊断,自我医治,将心灵的感应融入一招一式,把天资风骨体现到极致状态,直到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时隔一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她力挫群雄,《新婚别》果真摘走头冠。此外,她还获过文化部“新人新作表演”特别奖、全军第六届文艺汇演一等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化奖”等。

《新婚别》至今已演过数百场,但她每一场表演都有新的投入,视为一个全新的灵性创作过程,把魂更高更准更深地体现出来。她的《蛇舞》、《梁祝》、《波动》、《好大的风》、《仨儿朴里》、《榻棺》等大量作品已成为中国舞蹈作品的经典,倍受专家推崇。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刚说过“沈培艺只要动起来就好看”,“我从她的作品里从来都看不到什么沈培艺”,而只有活生生的人物,其人物是“这一个”,就绝不会是“那一个”,这是不少舞蹈家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她却解决得十分彻底。1988年,年仅21岁的沈培艺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评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她自己都感到这个职称来得“没办法”,别人终生跑步去追,它却跑步向她迎来。

1993年5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总政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联合为她举办了个人舞蹈晚会。晚会规模之宏伟,盛况之空前,气氛之热烈堪称中国个人舞蹈晚会之最,数十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对她的晚会作了广泛的报道和高度评价,她在中国舞坛又气派地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烧得越发红柴。

多年来,沈培艺带着她的舞蹈走四方,先后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都有鲜花和掌声潮涌而来。

用舞韵构筑舞魂的舞者还未到而立之年,但已立到了一个著名的高度。而沈培艺却说:作为一个演员不能以一时的成功便产生什么“价值”意识,更不能用这种意识把自己象珠宝一样装饰起来。这话听起来的确是有高度的人说的有高度的话。

标签:;  ;  ;  ;  ;  

用动作与心灵对话--论著名的年轻舞蹈家沈培艺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