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党合作论文,制度论文,对称性论文,机理论文,政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9)06-0018-04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如果从不同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来看,各国的政党制度可以分为对称性政党制度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两大类。所谓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势均力敌,轮流执政,不同政党的作用和地位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对称性。所谓非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并非是势均力敌,也不是轮流执政,而是各安其位,相互配合和相互合作,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非对称性状态。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从组成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那么,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呢?毫无疑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和优势之一,就是建立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正是由于这一基本政党制度的成功运作和有效实践,从而使中国政治带有了协商合作政治的浓厚色彩,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非对称性政党制度。
一、非对称性是世界政党制度的普遍现象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E·E·沙特施纳德所说:“毫无疑问,政党的产生是现代政府的显著标志之一,政党创造出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体不容置疑地与政党制度同栖共生。”[1]这也就是说,政党与民主密切联系,一方面政党创造了民主,另一方面民主又塑造了政党制度,民主形式的多样性内在地要求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是政党制度的普遍现象。
先从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来看。所谓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同政权的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其自身运转、行使国家权力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方法、规则和程序的总和。仅从政党制度的定义来看,政党制度是政治生活中极为复杂的政治现象,不仅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统一的政党制度模式,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不可以照搬和完全模仿的,而且,各国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绝对对称性的政党制度。因此,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是各国政党制度的常态,非对称性是世界政党制度的普遍现象。
再以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表面上看,之所以要实行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因为两党制和多党制能够形成对称性权力制衡,从而使权力不被某一政党所垄断和裹胁;而从各国的政治实践来看,似乎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实行过不同政党绝对对峙的对称性政党制度,反而在民主国家中普遍存在着居优位的政党和非优位的政党同时存在、强大的政党与弱微的政党同时存在的现象。所以,有学者将现存的政党制度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两党制;二是两个半党制;三是一党居优的多党制;四是无优位的多党制[2]。两党制表面上是两大政党势均力敌,但实际上也绝不是半斤八两的,而是有强有弱的,只有相对强大的政党才可能赢得执政地位,而且正是在两党力量的消长过程(形成不对称性过程)中实现权力的转移的。至于两个半党制、一党居优的一党制和无优位的多党制,它们的力量对比更是不对称的。严格来说,政党制度中是没有一党制的,因为政党是复数词,只有一个党,必然形成党国一体,这个党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即使在某一特定时期里,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政党,但还是有不同利益和政治意愿的派别和群体,萨托利将之称为“一党多元主义”。毛泽东也有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的著名说法。可见,不对称性可以说是政党制度的通则,历史上存在过的多种形式的多党制和“一党独大”的政党制度都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具体形式,即使是两党制国家,除了尚有一些小党存在外,轮流执政的两个大党也不是完全对称的,否则怎么能决出最后的胜负呢?
不应回避的是,20世纪末,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日本自由民主党等“一党独大”(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相继崩溃,转向了两党制或多党制。但是,这也不能否定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普遍性。仔细分析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以及日本自民党之所以未能继续维持“一党独大”的政党制度,并不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过错,而是由于执政党未能处理好多样性的社会利益诉求以及自身腐化堕落所致。正如迈克尔·罗斯金等指出的:“没有强有力的政党也许会有某种好处,因为强大的政党有可能被操纵于其独裁的领导人的手中。如果领导人在位太久,控制太多,就会使政党陷于一潭死水、观念过时。”[3]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党独大”政党体制的崩坏恰恰反证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必要。
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之所以是政党制度的普遍现象,说到底是由各国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构成决定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政治力量的分布总是不平衡的,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政治原因,而社会利益的多样性和政党的多样性则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直接原因[4]。概括起来讲,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社会利益诉求多样性的要求。政党是社会利益诉求群体,而社会利益诉求从来都不会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必然形成不同的政党,而不同政党的不同社会利益诉求必然形成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
2.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政党的多样性的要求。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政党的多样性,不同政党的存在就是社会利益诉求多样性的产物。政党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将不同的社会利益诉求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意见表达,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而政党的多样性客观地要求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只有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才能容纳不同政党的多样性的要求。
3.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政治力量不平衡性的要求。由于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必然导致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性。政党既是不同利益的代表者,也是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者。政治力量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政党力量的不平衡,自政党产生以来,政党力量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的政治力量必然形成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
4.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不同政党政治主张差异性的要求。政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就在于它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而政党的政治主张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如果政党的主张都是一致的,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政党存在,政党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能够反映不同社会层面的差异性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5.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内涵着不同政党合法性的要求。毫无疑问,在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否对等的(其实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从来都不可能是对等的),而在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只要不同政党的存在具有合法性,不管其地位和作用如何,它们就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体现出不同政党的合作性、宽容性要求。从根本上说,政党是由差异性引起,因而政党间的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然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伸张性和包容性,能够创造一种体制和机制,使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政党在全局利益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和相互宽容。
总之,非对称性是现代政党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是实现现代民主政治最适宜的政党制度形式。
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
改革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比较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从政党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初步形成了既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又内含现代民主政治精神的多党合作制度。这种中国式政党制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没有培育体制性的反对力量,而是借助各种传统的体制、制度和组织资源,不断地建立各种新兴社会力量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制度化联系机制,其中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合法发展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成为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特殊机制。二在社会日趋分化的过程中,没有倡导竞争性政党关系,而是通过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优势,将各党派及不同的社会力量吸纳到人民政协中来,通过人民政协实现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达到既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又保持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对照上述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就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从构成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而这种不对称性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上。
1.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探索出了一条正确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5]。
2.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在要求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参政党并不谋求执政地位,但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是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的。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各政党的共同目标。在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协商合作,其内容涉及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等等。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的内容包括: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工作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等等。
从以上共产党与参政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对称的。然而,这种非对称性正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在中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从形式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但从实质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则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长处是既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又比较充分地吸纳了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人士参与政治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全国政治力量的合理整合与协调一致。
四、非对称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
如前所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凝聚力量的显著功能,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评判任何政党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要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坚强领导,保证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献计出力。这样的制度设计,实现了目标方向一致性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统一、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统一、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统一。这一制度,能够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最近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许多重大意见建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团结合作的鲜明特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资源整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党制度具有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长期执政;民主党派作为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依法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1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在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奋斗目标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团结合作,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组织整个社会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包容协商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汇集了各民主党派等各界各方面人士,在社会基础、组织构成上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一制度,拓宽了反映社情民意和利益诉求的渠道,既尊重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的履行,各民主党派通过各种形式,对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特别是各级党委依法执政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进行监督,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稳步发展。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共创和谐的目标追求,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不同于西方的竞争性民主,它强调以民主协商代替竞争冲突。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彼此倾轧,而是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政党攻讦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维护政治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与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从而导致党争频繁、互相掣肘、内乱不断、效率低下的情况相比,中国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收稿日期: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