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们久远的理想
(一)“可持续性”的思想萌芽渊源已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3世纪),孟子就曾批评过“竭泽而渔”的做法,遂成为传世的警句;管仲也有“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国准》)等一系列论述:荀子曾系统阐述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秦朝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人的祖先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只有尊重生态规律,遵照时令,有禁有纵,才能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证永续利用。
(二)公害事件不断发生
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之后,由于大量使用机器和能源,生产效率猛增,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科学家们对19世纪林木产量和20世纪渔业产量的研究,曾提出并分析了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产量”问题。本世纪50、60年代起,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先后出现了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四日市哮喘病、熊本水俣病、神通川痛痛病等一系列公害事件。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首次被提出
本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爆发了一场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为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女士)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战略的根本变革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全球合作
就在人们对局部范围内的公害问题着手防治并探讨新的发展模式的时候,范围更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突出的有酸雨、臭氧层耗损、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等。这些全球性问题能否通过全球合作得以解决,关系到人类能否在这个地球上继续生存和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贯穿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3个文件(《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森林问题原则声明》)在会上一致通过,2个国际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开放签字,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取得了合法性。《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开展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强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理论大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将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研究并解决经济上的扭曲和误区。既然环境退化的原因存在于经济过程之中,其解决答案也应该从经济过程中去寻找。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产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要力求降低自然资产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率。要鼓励清洁工艺和可持续消费方式,使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尽量减少。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发展则必须使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进化,使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4)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存在价值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服务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中,并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需要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卦闭地分别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提倡根据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周密分析和科学原则、全面的信息和综合的要求来制定政策并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经济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项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
三、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得到积极响应
(一)有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和对策、计划、方案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把可持续发展既视作挑战,更作为机遇。UNCED之后,中国先后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对策、计划、方案的制定(见附表)。《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条即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到各个方案领域。一些部门也制定了本部门的《21世纪议程》。
附表 近年来中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对策、方案和计划
(二)国家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要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把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两项基本战略,并提出,“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九五”计划期间,中国将重点解决“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酸雨污染区、SO[,2]控制区)的污染控制问题。这将有利于扭转水污染、大气污染不断加剧的趋势,保护公众健康,促进经济增长。
(三)“九五”期间,国家推出了两项重大环保举措
(1)“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实质是对以烟尘、粉尘、SO[,2]、石油类、重金属、化学需氧量(COD)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12种主要污染物,要求其排放量到2000年能够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内。这是实现“九五”环保目标的必要措施,也显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2)《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是《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具体化。它有项目、有重点、有措施,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以往环保五年计划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同国际接轨的做法。《中国21世纪议程》是多领域的、综合性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绿色工程规划》则是具体的、明确的工程项目规划,便于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可以作为优先安排资金的依据,也便于争取国际支持。《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包括水、大气、固体废物、生态保护、重点行业、全球环境问题行动和国家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共1591个,投资需求约1888亿元。
(四)中国积极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一贯积极参与谈判、签署并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自1979以来,中国签署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协议,主要有《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合作协议》、《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同时,中国同18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的环境合作协定或备忘录。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旨在号召各国人民保护这个唯一的地球;1992年UNCED提出了“地球在我们手中”,要求人们采取更加切实的行动。为了保护共同生存的地球,有必要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1)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首先要坚持UNCED所一致明确的“世界各国对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造成目前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他们至今仍是一些污染物的最大排放者。目前,有的国家有回避和模糊这项原则的表现,甚至企图压发展中国家承担起同其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不相符合的义务,这是不公正的,只能导致合作基础受到致命的削弱。
(2)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不能脱离资金和技术转让。在UNCED进程中,很多有识之士指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新的、额外的资金援助和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技术转让,这并不是恩赐,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投资,是南方、北方国家为保护地球而进行的合作和互相帮助。
(3)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不能停留在口头承诺上,而要采取实际的行动。人们遗憾地看到,UNCED之后近4年来,在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承诺迄今未兑现。官方发展援助(ODA)连年减少,1995年降为GNP的0.29%,为20余年来的最低点;同时有利于环境的技术被视为牟取巨额商业利润的手段,致使《21世纪议程》在全球范围进展甚微。这种情况应当尽快改变。
(4)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知自己应尽的责任和可以起到的作用。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真诚合作,为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做出贡献。
收稿日期:199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