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两个效益的互动发展——社会福利生产调研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社会福利论文,效益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生于建国初期的社会福利企业,成长的重要时期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前后几年的大发展奠定了今天这个格局:每年超过千亿元的产值规模和近百万残疾职工的安置规模,福利生产无疑已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此外,福利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与大中城市,几乎与我国的工业经济布局与发展特征等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福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完全依存于时代社会这个大环境条件的。近年来,随着改革步入攻坚阶段,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调整造成的阵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福利生产,日臻完善的市场机制对计划色彩浓厚的福利企业的挤压也在同步放大,效益下滑与生产不景气正在严重制约着整个福利生产向前发展,社会效益的部分下降还给部分地区的基层民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一些福利生产开展较广泛的省市更多地碰到了这类问题。如何化解福利生产领域里的这些矛盾和扼制住效益下滑趋势,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诸如改制、改组等多种面向社会形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组织召开了这次为期两天的福利生产调研会,意在集思广益、交流经验。
无论会上会下,与会代表都对社会福利生产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界定、明晰企业产权关系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从反馈上来的信息看,各地也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开展着多种形式的企业改制和产权关系界定工作。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伟和徐宝源处长介绍说,上海近来在借用外力上有所突破,去年出台了六部门会签的《关于深化福利企业改革的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肯定了股份制和合资等形式的福利企业也同样享有优惠政策的扶持,为最大限度地将福利企业推向社会提供了可能和保证;文件同样严格规范了企业的福利属性和残疾职工的权益保障,亦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局授权委托监管那些通过优惠政策积累下来的减免税金的使用,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不流失和增值。这一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已为上海的福利企业赢得了市场和生机。与此大相异趣的是,大连市却是通过资产重组和退二进三等结构调整的方式使直属福利企业逐步摆脱了困境,走上了稳定发展之路。辽宁则是针对直属福利企业多、规模相对较大等特点,着力改变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采用改制,转属、改造、下放搞活等,力图将之整体推向社会。如本溪市就已将部分无力经营的福利企业实行破产后,分块按行业归并到了化工集团公司,重新启动了生产,残疾职工也已重新上岗,这不但缓解了民政部门的压力,也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而山东则是在企业的福利属性和内部管理上狠下功夫,依颜世锋副处长的话讲,山东近两年来紧紧抓住税收政策的落实这个中心。狠促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的提高,核心却是在抓好企业福利属性的监管和减免税金的使用上。由于控管严格,假冒福利企业被坚决取缔,这一招赢得了当地税务部门的信任与合作,普遍存在于各地的退税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退税率一直稳定在80%左右,在基本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促进了福利生产稳步发展的同时,企业回报社会的资金和能力也得以逐步增强,福利企业更是成为了安置退伍军人和安置贫困民政对象就业的主要渠道,福利事业得到促进,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福利生产也因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与山东的从个体管理到整体推进的方向相反,山西是个能源大省,山西的福利企业也就只有更多地在能源上做文章,近年来全国煤炭市场偏冷造成的困难局面使得原本就家底薄、技术落后、人员素质较低的福利企业困境加剧,怎么办?他们是将全省的100 余家煤焦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了焦化集团,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的集团化策略大大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力,产品最终打入宝钢这个稳定的大市场,一举盘活了全山西的煤焦型福利企业。因此,从山东、山西的实践看,提高市场机制下福利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仍然大有可为。
通过交流,大家对福利生产的社会意义和扶助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江苏的陈勃主任对此深有体会,他以江苏为例谈了两点:第一,福利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较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渠道,当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社会资源纷纷介入之时,福利生产就产生了社会筹资功能,而资金和资源的社会化应当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前提条件。江苏90%的福利企业都是由厂矿企业兴办的,它不但解决了许多民政部门无力解决的难题,反过来它每年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当地的社会福利事业。第二,福利生产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社会福利事业的经济支柱。据统计,1996年江苏全省的福利企业仅投入敬老院建设一项就高达2200万元,用于扶助孤、老、残和军属优待等的资金也有506 万之多,总投入相当于同期政府投入的3.5倍, 对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张家港市近期每年投入社会福利的资金都在500万元左右,高标准高档次的福利设施如敬老院、 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相继落成;福利生产相对发达的苏中南地区,残疾人集中就业比例已占到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80%以上,其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福利条件的作用都是相当突出的。有类似体会的还有浙江的边平贤副主任,他介绍说,浙江实行的是“一乡一院一厂”模式,全省5000多家乡镇敬老院全部由福利企业挂钩负担,孤寡老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则完全依靠福利企业的投入,福利生产已是浙江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反观山东,社会福利发展突出的县市,其福利生产也相对发达。由此可见,福利生产不仅是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也起到了推动基层尤其是市县一级社会福利事业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
当然,因受经济大环境和优惠政策稳定性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个福利生产目前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发展与分布不均、效益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也都直接制约着福利企业向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因此,建立一个既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办事,又能将利税合理分流到社会福利事业中去,且符合因安置残疾人就业而造成企业积弱的补偿机制,搞好制度创新工作,以谋求福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两个效益的良性互动发展,仍将是我们福利生产部门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