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低碳园林景观中的微技术论文_廖嘉杏

浅析低碳园林景观中的微技术论文_廖嘉杏

广西梧州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广西 梧州市 543000

【摘 要】随着低碳理念在建设界的影响和发展,低碳技术在园林领域也逐步得到应用,其中大城市的园林景观会结合规划、建筑、基础设施等领域做成一套成系统的低碳生态环。而对于中小城市,园林设计工序相对滞后,低碳技术的系统应用受制因素较多,设计师往往是从一些微设计切入,化零为整以达到提高整个园林环境的低碳指数,本文正是以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微技术为关注,从园林景观的几个关键因素来阐述这些微技术的应用,并以生态设计作为低碳理念的延伸,希望能在园林景观低碳设计主体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细化补充,以更好地积累和探索适合目前中小城市低碳园林设计技术。

【关键词】低碳设计;园林景观;生态;微技术

引言

从上海世博会低碳理念引起的社会关注到近年绿色中国梦的推行,低碳已经从一个概念在社会各领域逐渐转变成技术。低碳技术在建设领域尤其得到重视,低碳建筑、低碳景观、低碳生活方式不再是人们的话题。低碳技术在城市的公共环境和居住环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低碳在建设界所涵盖的领域和发展却有着无限的前景,尤其系园林景观方面,这一领域本身就与生态密切相关,相信低碳生态景观技术将会是当代园林设计师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追求……

一、低碳景观主旨

低碳理念,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逐步这一理念拓展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层面。低碳在景观领域上的意义,并非简单的反映碳排放量的降低,更多是以一种生态循环的思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优美的园林环境景观。 总结和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经验和教训,端正思想,立足创新,积极有效地开展和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对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提出的要求,绿色低碳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必将是一种对保护环境,改变当代人生活模式行之有效的设计趋势。

二、国内低碳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主要应用状况

目前,低碳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得到较早的推广应用,而在低碳景观概念为提出之前,人文普遍认为园林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绿色环保的范畴,园林中的低碳技术是随着近年一些大城市的引入才得到重视。低碳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目前主要聚焦在雨水循环利用和材料建设方面。毕竟,低碳园林在国内还是年轻阶段,而要实现一套完善的低碳系统设计,仍存在相当多的瓶颈,例如完善的理论体系、相关制度的出台,规划建筑各方面的配合、经济评估、施工水平和后期维护等一些列的措施都有待城市建设者在学习和总结中形成一套专项的低碳体系。目前,上海、广东等国家的先驱城市在这一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在房地产园林环境中,低碳园林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设计亮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系统性低碳设计成果。但对于中小型城市,要做到各方面的配合,尤其是设计、施工和经济技术上的平衡,却非易事。新型的环保材料和能源大多都隐含着较高的前期成本投入,水、光等主流的领域能源循环体系要求的技术工艺往往比较复杂,存在一些尚未清晰的技术要点,令各领域间的设计人无法配合。加之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后期管理制度未有出台,市场普遍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现有的低碳园林技术并没有显出其优势。同时,中小城市的市场反应滞后性也减缓了低碳技术在园林景观上面的发展速度。

虽然低碳园林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低碳园林是一个只适合大城市的名词,想法,据笔者观察,许多城市都因应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园林设计的细微处下功夫,细心总结就会发现,许多平时设计的惯例只要稍加巧思,就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低碳效应。我国园林设计体系由古至今都传承的一个理念——“施法自然”,用心研究,许多古典园林细节处理,细微的手法到最后都蕴含着一个自然循环的思维。本文将这些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细微而对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技术,称为低碳园林设计微技术。通过积累和总结这些微技术为低碳园林设计的技术理论作一些延伸。尤其是针对目前一些城市建设水平受限的情况,提出和归纳一些可行却容易被忽视的微细环节,增加城市园林环境的低碳技术含量。

三、微技术在园林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园林设计是一个包容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正是因为其多变的特点,往往使得在设计过程中,环境设计变成最后的环节,这就导致很多情况下,宏观系统的低碳技术不能顺利地引入到园林环境中,例如管线、或建筑不能配合导致循环网络不能形成,这个时候,以低碳生态为原则的各领域微设计,同样能起到不俗的生态效益,甚至会让景观变得更加亲和。并且,许多小细节和小设计,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许多微设计累加的效果,甚至会成就另一个低碳设计的方向。下面笔者就从地形、气候、水、交通、材料、植物、光能这几个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阐述一些值得设计师记住的微技术要点。

四、低碳园林景观中的微技术

1.微地形技术

微地形是指在景观施工过程中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其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有起伏变化的地形,其地面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不太大。因地制宜是我国传统园林的设置首要法则,这与低碳宗旨不谋而合,但往往园林设计考虑的因地制宜手法是从比较宏观上的角度出发,例如依山就势,靠山傍水等大方向,在较为平缓的场地,往往则注重铺装和绿地的平面布局比例,平缓的绿地甚少在设计上作出专门的微地形设计。而微地形的采用有利于道路排水,防止地面积涝,同时也有助于雨水的收集。在我国南方地区,雨量充沛,下大雨时, 雨水通过道路事先设计好的坡度, 流到两侧雨水口, 再迅速排到市政雨水管网中, 在这个过程,雨水未经过滤和处理直接流入河流。微地形技术则可以利用道路的绿化带作为收集池, 使雨水先汇集其中, 给土壤更多的下渗空间和时间, 减弱道路雨水的流速以缓冲对江河的污染。在园林环境中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 在解除洪水威胁之前储存雨水, 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公园或广场的绿化带分为大雨收集池和普通种植池两种, 大雨收集池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和砾石,并在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有开口, 雨水和从此处汇入池内, 达到过滤沉淀的设计目的, 在池内设计比土壤标高高出5cm 的雨水口, 当下大雨时, 雨水下渗达饱和后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另一方面,合理打造微地形,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起伏的地形可以增加树木的种植量,使绿量增加30%,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微地形所使用的土壤安息角决定了它的最大坡度。但某些地方最好要低于安息角,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改造的微地形。为了使改造容易且安全,坡度应不超过1:3(30%),但在小的范围内为创造特殊效果也可适当陡一些。同时,在绿地坡脚可以考虑轻微的凹形处理或以卵石干铺镶边,使绿带和道路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集水和引流效果。

微地形技术拓展到市政人行道绿化上,可以考虑将人行道绿带设置成微凹形,利用平缘石或缘石开口收集地表水,并与凹形底部高出5cm出设置雨水口。这类设计将绿带作为天然排水渠,既可隐藏一些雨水设施,同时更达到更多的生态和节约效益。

2.微气候

另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微领域就是微气候,区域气候是园林师考虑植被设计的先决条件。然而,由地势和建筑格局、水体以及植物群落等所构成的小环境气候则往往被忽略。城市大面积的广场和密集建筑形成的热岛效应就是园林微气候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设计初期若能关注微气候的营造,则能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地形、水体和植被形成一个舒适的环境,良好并利于生物自我调节的小气候,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生态系统,调节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人类为适应环境而消耗其它能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从光照、风向、地理等因素为出发点,以植物、水体、铺装、障景等为补充考虑。例如,一些密集的商业旧街区,地面的绿化面积有限,零碎的绿地并不能很大程度地解决地面和建筑墙体吸收和反射光照带来的热辐射,反而会令场地显得混乱和不好维护。这时则应该从整个地块的布局入手,从风向和光照角度考虑采用植物遮挡,也可以屋顶和垂直绿化等手段来降温。

另一方面,水体也是一个最好的气候调节元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的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上风岸2km以内和下风岸9km以内,以200km以内最为明显。而小面积的水体则更适宜布置在一些小的休息场所。同时,流动的水体比静止的水体更能提高区域环境的气流交换,配合风力则达到更好的提升空气湿度以及降温效果。

在园林环境中,最多用的就是植物对气候进行改善,令环境宜居,但很多时候设计总是考虑规模,盲目追求气势、或绿量等效果,缺乏对微气候影响的预估。在设计布局上,应利用植物的高度、冠幅、疏密、生态习性周期等因素配合,营造一个冬暖夏凉,引导风流的半闭合空间,为人们提供四季皆宜的园林活动环境。

3.水环境中的微生态系统

水景往往是低碳园林中的一个受到关注的内容,目前园林师对水循环技术的研究是利用雨水引入水景经沉淀和生物自净后排入市政管道。但是水景本身就是一个微生态循环系统,并且不同模式的水景处理方法,会有不同效益和影响。在很多设计中,往往是利用湿地模式作为直接的收集池,但是这一做法亦容易造成一些负面效果,例如积水招惹细菌和蚊虫,生物自净过程缓慢,且容易形成臭味,使得露天的水环境并不具备亲水性。更进一步的处理手法是多设置一个地沉淀池,将上层稍干净的水的引到露天水景再进行生物自净。

在露天的水景中,值得留意的一些微细关键:植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植物吸收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不同,一般情况下漂浮植物吸收能力强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最差。与木本植物相比草本植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则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定期和持续地从湿地系统中收获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处理收获的植物,是保证污水中的养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往往在水生植物的设计上,很少做到植物多样性处理,水生植物也应该有其相对的群落组成结构,如从漂浮植物——水岸边缘的湿生花卉搭配驱虫效果的草本——坡岸顶部的杀菌性强的乔木,这一结构可在春夏季减少蚊虫数量,同时保持湿地的通风,避免屏障式的遮挡,也是低碳水景技术值得留意的重要因素。

另一种低碳水景技术是采用旱水景观或溪流模式,以砾石覆盖水池表面,在非雨季形成旱山水景观,雨季侧形成浅水溪流景观,利用小洼地搭配草本植物设置一定的滤水区,达到多层滤水效果,可减少大面积的静置积水,并且在旱季,砾石覆面的溪流会形成枯山水效果。

4.交通组织

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来源是汽车,因此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减少二氧化碳关键措施。那么在城市或园林环境内设计道路时, 应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组织。公共空间的交通规划应尽可能设计舒适的慢行系统,吸引人多采用环保出行模式。推进绿道网在城市的建设很有意义,但目前中小城市尤其是山城的绿道网多数以城市道路为载体改造,只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路的绿量,但却压缩了原有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同时,绿道上驿站系统不完善,也阻碍了自行车出行的便利。在进行绿道规划时,应尽可能以风景区和郊野空间为载体,打造以自然环境为载体的绿色出行廊道,扩大低碳出行的影响。

5.材料设计中的微技术

近年,市场不断推出很多新型环保材料,多数是透水物料和可降解物料的研发。但其实,取自天然的物料通过设计,同样能达到低碳的效果,同时景观更能和自然相融合。园路设计上考虑采用干铺石料或木料的模式,利用木桩和石材作道牙,避免砼层的大面积覆盖硬化,减少地面辐射并增加水的渗透效果。而在园林构筑物上则可以采用天然木料或废旧物料再加工,成为新的建筑物料。比如以前看到某个海边项目的案例,园林师将餐厅搜集的餐余贝壳值加工处理,用作园林铺装装饰,节省了物料同时又很能体现当地的风情。值得注意的是,选用植物材料时先考虑竹材再考虑木材,因为竹子生长速度快,木材固碳效果更稳定。此外,材料选择上能利用当地盛产的物料更能减少施工和运输的损耗。园林小品设计上,更多采用废旧物料结合,引导市民参与景观建设维护,这种低碳设计技在园林环境中有很好的环保宣传效果。

6.植物群落微设计

在低碳园林景观中,植物的配置除了满足景观的要求外,还要将低碳的理念考虑进去,注重不同植物的生态和固碳能力互补优势,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低碳园林景观。这就需要在种植设计时,关注到每一个微小区域的群落结构。一是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的合理配置,根据相关的试验表明,灌木的固碳释氧能力要明显高于乔木树种,常绿灌木> 落叶乔木> 常绿乔木> 落叶灌木,同时灌木地被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要高于草本和藤本植物。因此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增加常绿灌木与落叶乔木的配比,增加绿地的固碳能力。二是幼龄树与老龄树的合理配置,合理有效的保护古树名木。从固碳的角度考虑,年龄较低的树种,其固碳能力要高于老龄树。在植物配置中,采用该种配置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生态效益,而且可以达到低碳的目的。但是,对于古树名木而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景观,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佐证,也是人类的珍贵遗产。就低碳而言,古树的固碳量比较稳定,与单株比较要高于普通的树种。所以古树名木有更高的价值被园林人所应用和保护。三是乡土植物的配置应用。乡土植物较其它植物在适应性和抗性方面表现得更强,并且乡土植物资源丰富,选择面广,选择余地大。

7.光能应用中的微设计灵感

低碳能源在园林环境的应用最多是表现在照明技术方面,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太阳能和风能照明设施的应用。但是,这类设施要比电能设施前期投入更多成本。其实园林环境中大多数交通是慢行系统和休憩场所,对光能的要求很灵活,一些设计师开始寻找成本更低的照明设施,例如彩色荧光涂料的应用,在满足照明需求外更创造出浪漫的夜景。另外,半透明混凝土材料也开始逐步进入园林界视线,使光照度弱的环境更有效的采光。对光能的应用方面,还有更多的潜在空间,例如镜面反射原理、人工发电、生物化学等方面有待材料学家和设计师的研究。

五、未来低碳园林环境设计中的微技术发展空间

微技术的优势在于侧重设计的巧思以达到低碳节能减排效益,减少对化学和人造材料的依赖,其发展空间将更多面和更灵活。随着低碳技术不断的发展,微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也会得到更多的普及和注视。而微技术的发展领域仍有更多的潜在空间,如风能、机械、昆虫、生物能等领域,园林环境内的污水自净系统,甚至零碳空间,零碳城市的实现,都有待热心低碳和生态环保的专业人士去研究。

结语

低碳技术在国内外都仍处于起步或研发阶段,而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法则与环保和自然生态理念一脉相承,低碳技术在中国园林界应该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低碳理念,与传统园林结合的低碳园林景观将会成为主流。中式园林以小见大的特点,对低碳园林微设计会有更多的研究启发,同样,微技术也会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得到更多的补充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娜.低碳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J]. 绿色科技,2011(3):32~34.

[2]朱建宁.以自然和谐为美的现代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9(11).

[3]王恩.章银柯,马捷婷,等.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 ]. 山东林业科技,2010 ,40(3) :97299 ,121.

论文作者:廖嘉杏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9

标签:;  ;  ;  ;  ;  ;  ;  ;  

浅析低碳园林景观中的微技术论文_廖嘉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