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

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

王国萍[1]2018年在《文体学对英语口语理解的重要性》文中认为文体学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英语专业学生研究生时期的课程之一,研究的是使用中的语言风格。巴依是现代文体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口语体的文体。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文体学的任务是探讨表达这些感情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入手,探寻不同语境和场合所使用的得体英语,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本论文撰写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使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学会在不同语境和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英语,了解和掌握各种英语的语言特征以及要实现的交际功能。

许朝阳[2]2000年在《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文体学是研究英语各种文体的一门学科。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际。这种言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同特定的对象,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的。不同的交际环境,不同的交际方式、对象和目的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不同的功能变体—文体。广义的文体学对各种文体在各个层面上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对英语口语的理解一直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口语是英语文体的一种类型,而其中又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多种文体。我们以前的听力练习多是英美人读的写好的文字,缺乏真实生活中语言的特点,这样不能适应自然而真实的英语。了解英语口语的文体特征对口语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本文着重从口语体各层面的特点讨论其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全文共分五章,加上引言和结束语共七部分。 在引言中,笔者提出了文体分析理论在英语口语理解中的实用价值,阐明了选择此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章简要论述文体及文体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指出本文所应用的文体范围,讨论文体学在英语听力中的作用。 第二章分析英语口语体与书面体的差异,并进一步把口语从其正式程度上分为正式体与非正式体,探讨听力理解的性质及其外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困难。 第三章从语音层面上讨论文体现象对听力理解的影响。语音与口语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英语语音的实现、语调及重音都会对话语的意思产生影响,而一些副语言特征,例如语调范围、语速等都能表现出说话人的感情色彩。 第四章从词汇和语法方面探讨了文体学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英语中许多词汇及习语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从而影响了单词及话语本身表达的文字意义。语法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但在非正式体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也是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很少会遇到的,应引起一定的注意。 第五章从语篇的角度分析文体与听力理解的关系。语篇的谋篇机制、信息分布特点都可以帮助我们对整段话语有整体的把握,而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使我们对话语进行有效的推测。 结束语是对本文的回顾与前瞻,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中的局限与不足。

马睿颖[3]2012年在《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排比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九套大学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包括许国璋主编的《英语》、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胡文仲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李筱菊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以及何其莘和童明编著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等教材的初版及修订版,其内容涉及教材的编写依据,编写理念,编写体例,课文主题以及教辅配套材料。通过对50年来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主导教材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英语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转变,主要体现于以下诸方面:第一,从单纯传播语言知识到注重发展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转变。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第三,从以单词、句子教学为中心向注重语义、语篇教学的转变。第四,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转变。第五,从强调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对这九套教材全方位的详析与对比揭示出一种突出的发展走向:我国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包括改称为“综合英语”的教材)精读性质逐渐淡化,综合性质大大加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外语界引进并深受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要。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语言观;二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外语学习观;三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关性;四是通过梳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选择教材,让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论文就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评估理论以及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等三个方面理清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发展走向并提出建议。

李艳[4]2012年在《英美留学生HSK高级写作中书面语体偏误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标准化考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过调查发现,对于HSK考试的研究大多都是从词汇、语法、考试机制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很少有学者专门从语体的角度尤其是书面语体的角度来对HSK写作进行分析研究。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情况令人担忧。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从语言学中语体的角度来对留学生HSK考试作文进行偏误分析研究,既有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的范围和领域。本文从语体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第二语言习得中偏误分析方法研究160篇英美留学生HSK高等写作考试作文,归纳出典型的语体偏误类型。然后,深入探究形成语体偏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教学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对本文选题的缘起、理论依据、研究思路、方法、语料来源以及价值和创新之处进行简要说明。第二章,对汉语语体问题的研究综述。分别从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综述了书面语体的研究现状,重点梳理了语言学界关于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区别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本文进行语体偏误分析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从语体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留学生HSK高级写作的书面语体要求。第四章,采用第二语言习得中偏误分析方法分析160篇HSK考试作文,从因与特定语境不协调而产生的语体偏误、因与所选文体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语体偏误和因前后韵律不协调而产生的语体偏误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第五章,从汉语语体认知、语言迁移的影响、教学方面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四方面探究形成英美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第六章,从学生、教学和教材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第七章,对全文进行简要概括并得出本文最终的结论。经过初步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借鉴郑颐寿先生的语体研究成果以及对范文的辞体属性分析,明确了写作考试常见文体的语体归属:应用文归属于实用体下的大众应用体;记叙文归属于文艺体下的散言体;议论文属于实用语体和文艺语体的融合体,具体归属于文艺社会科学体下的文艺政论;说明文属于实用语体和文艺语体的融合体,应该归属于文艺实用体。进一步明确了不同语体的不同的语言特征,可以作为对外汉语高级写作考试的书面语体要求。第二,英美留学生出现的语体偏误主要集中在不同语体的近义形式方面,突出表现在:因与特定语境不协调而产生的语体偏误、因与所选文体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语体偏误和因前后韵律不协调而产生的语体偏误三方面。第三,造成英美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汉语语体本身研究不足和认知难度大、学生母语和目的语的负迁移影响、对外汉语语体教学的忽视和学生自身的因素,等等。第四,针对高级阶段英美留学生语体偏误产生的原因,留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提高认识,重视对外汉语语体教学。我们从一开始就进行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语体教学,从课型、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各个方面入手,将语体意识贯穿到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运用汉语的实际能力,预防学生语体偏误的发生。

王艳红[5]2010年在《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标准英语而言,美国黑人英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层面表现出诸多不规范的特征。这种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曾一度使美国黑人英语被视为“低劣”语言。伴随着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美国黑人社会地位逐步提高,黑人英语也逐渐得到人们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关注。从目前的研究看,黑人英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口语中语音、语法特征、词汇使用的描写与归纳、对黑人英语起源进行追溯或对黑人英语的不规范现象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等方面,而对文学作品中黑人英语的使用及其特点却较少关注,翻译领域的研究更是几近贫瘠。鉴于以上原因,本论文拟以描写译学为理论框架,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对黑人英语汉译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尝试性地提出黑人英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翻译领域对黑人英语汉语翻译研究的空白。本论文首先对美国黑人英语的起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效果与功能进行了考察。从语言起源看,美国黑人英语的起源是与美国黑奴苦难的历史生活背景紧密相联的。十五、十六世纪,欧洲人为了建设新大陆,强迫非洲黑人离开自己的家园,来到这个陌生的土地。他们在种植园里饱尝辛酸,经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为了与外界及彼此间交流,他们不得不摸索着学习英语,但他们习成的英语,在语音、语法等层面大量保留了非洲语言的某些特征;这种语言形式也是他们与奴隶主进行斗争的工具。从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效果与功能看,作为标准英语的“他者”,黑人英语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美、简洁美、含蓄美三个方面,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物刻画、传承文化、情感激发、身份认同、表达政治意识等方面。同时,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白人作家作品中的使用又与黑人作家作品中的使用有所不同。白人作家注重语音、语法的不规范,而黑人作家更注重其语言的表意性特征。因此,白人作家使用黑人英语主要是使作品获得一种真实感,其主要目的是反映黑人的社会地位;黑人作家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黑人的非洲语言文化、反映黑人的苦难历史。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黑人英语并非是现实方言,而是经过作者改造后的文学方言,反映了作者对美国黑人英语及其使用者所持的观点与态度。基于对美国黑人英语语言特征及其美学效果与功能的系统梳理,本论文采取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伦理和换喻的角度,对美国黑人英语汉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经验性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黑人英语的翻译伦理、汉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等问题,形成黑人英语翻译的诸多指导原则。从历时和宏观的角度看,黑人英语汉译离不开宏观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明末清初的“拟古文体”翻译法到“孤岛”时期的方言法、五十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标准汉语口语法、八九十年代的语音飞白法,无不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规范的制约。同时,读者因素与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与个人诗学规范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伦理的视角来看,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折射出译者的伦理观。黑人英语作为标准英语的“他者”,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译者选用哪种翻译方法来对译作品中的黑人英语,直接关系到他对黑人英语使用者的态度。从以往的汉译方法上看,译者没有表现出对美国黑人的歧视。但有的译作中汉语詈骂语的过分使用则表现出对黑人形象的歪曲。因此,翻译中既应注重形式又应注重内容,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的统一。同时,翻译伦理不应只是注重译者、读者、赞助人,也应注重实际语言的使用者。翻译是一个多因素、多主体互动的结果。从语言层面来说,黑人英语汉语翻译中的标准汉语口语法与方言法都是归化的翻译,语音飞白则是异化的翻译。从文化的角度讲,它们又都是异化,目的都是尽量保留原作中的文化特色。美国学者韦努蒂认为,翻译中应释放“语言剩余”,使用方言、行话、古语等弱势话语来打破标准语的中心化、颠覆文化霸权。但通过对黑人英语的翻译研究发现,方言的使用不一定能取得异化,有时语言的非规范使用反而会造成对源语使用者的伤害。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不是一种二元对立,而是一种互补。从换喻的视角来看,无论哪种翻译方法都不可能是黑人英语的完全对等物,只能是部分的再现。黑人英语的翻译过程也有别于标准英语的汉译,译者在翻译时一般都是先把黑人英语翻译为标准英语,因此,黑人英语翻译既包括语内翻译,又包括语际翻译,其结果则是在对原文的阐释中,增加了“误读”的几率,也就是说,译者不可能再现黑人英语的全部,只能是部分翻译。黑人英语的翻译是一个换喻的过程。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对现时代黑人英语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以异化为主的原则、美学特征再现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三条原则。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目的不应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文化霸权,各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互相尊重才能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黑人英语的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尽量保留黑人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再现黑人英语的节奏美、简洁美、含蓄美的审美特征。但在这一过程中,方法的使用又必须得体,与全文保持协调。在这三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方言混合法、语音飞白法、标准汉语口语法、注释法四种翻译方法。

李昌标[6]2003年在《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讨论了用文体学理论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可行性问题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突出了运用该理论的优越性和实效性。 首先,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指出其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的很多弊端。由于新《课程标准》对书面表达文体要求的提高,以及当前书面表达教学模式的严重滞后,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文体学角度来探讨英语写作教学势在必行。它妥善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传统教法无可匹敌的优越性,对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因此,作者建议在英语教学,尤其是在书面表达教学中应用文体学理论,并且合理地遵循引导写作、自由写作和创造写作的系统教学过程,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 其次,本文介绍了有关书面表达的文体学理论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用这些理论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关系。从文体与写作的关系出发,作者分别阐述了文体学、文体、体裁、语境等重要概念。1)文体学是一门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体的学问。它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这给书面表达明确了既要注重“准确性”,更要注重“得体性”的写作方向;2)文体是在不同表达方式中的选择,是对常规的变异。学会文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较深地了解语言的各种功能,选择最有效的语言手段;3)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对语篇进行体裁分析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某一体裁的语篇;4)语境包括语言性语境(即上下文)和非语言性语境(即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三个变项,共同决定着语言变体的使用。语境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语篇的语境涵义,使他们在使用语言的具体语境中去审视语言,分析语体,写出适合环境要求的文章来。 。AX硕士学住论文 \L姓厂M叭SIR’S TI IESIS — — 再次,本文详尽地阐述了文体学理论在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教学 实践。依据文体体裁和文体作用的分类,利用高考或非高考书面表达题在体裁 分析、词汇、句法和篇章四个层面上加强写作训练,夯实写作基础,引导学生 有意识地进行写作。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书面表达的教学应该跨越高考 书面表达的限制,逐步培养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进行书面表达,最终达到创造 性写作。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基于文体学理论的“四步法”(即输入、准备、 输出和改评)写作教学过程,并附样例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操作或模仿。 最后,本文论证了文体学与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显而易见,文体学 理论可以指导英语写作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发挥其优势,有计划、 分步骤地加强学生写作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探索,从而实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的真正提高。而且,作者就现行教材和师资水平也提出了几点思考,供进一步 研究参考。

冯全功[7]2012年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文中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学则是对小说本身及其相关话题(如曹学、脂批、版本、探佚、索隐等)的研究。其中,《红楼梦》翻译及对外传播研究也是红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红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对《红楼梦》翻译进行规模而系统的研究便会形成《红楼梦》翻译学,或曰红楼译学。《红楼梦》翻译批评,简称红楼译评,是红楼译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广义修辞学视角探讨《红楼梦》的英译,旨在利用学科间性,即翻译学、红学与修辞学之间知识资源的相互借鉴与利用,促进红楼译学的健康发展,为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贡献力量。中国的修辞学集中在调音、炼字、组句、设格、谋篇、文体以及风格的探讨上,主要是一门写作的学问。西方的修辞学以劝说为核心,主要是一门演讲的学问。国内外修辞学都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突围,狭义修辞学在言,以语言为核心,广义修辞学在人,基于语言但又超越语言。广义修辞学从以言为主转向了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了相邻学科的知识资源,如文论、美学、哲学、叙事学、认知心理学等,强调修辞的认知性以及人的研究,认为哪里有语言,哪里就有修辞,并提出了人是修辞性存在的命题。广义修辞学并不排斥狭义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如修辞格、风格等),而是在其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研究者的发散思维、和合意识与人文关怀。谭学纯、朱玲提出的广义修辞学修辞功能的三大层面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三大层面包括修辞技巧、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分别对应于话语(语言片段)的建构方式、文本的建构方式和人的精神建构。《红楼梦》中修辞技巧的英译研究主要选择了炼字以及引用、双关和比喻三种修辞格。炼字往往具有一定的辞格属性,如比喻、拟人、矛盾修饰等,译者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修辞认知,结合语境再现炼字之妙,以取得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引用是互文性的典型表现。笔者主要选择与小说主题密切相关的引用予以分析,如宝黛爱情主题、家族盛衰主题等。译者处理此类引用时,尤其是间接引用,最好对之进行适度补偿,以为译文读者提供一定的交际线索或解读语境。双关语往往具有很强的抗译性,译者在不能体现双关的深层所指的情况下有时也会有所补偿,如杨译的加注,霍译在附录中的解释。然而,很多双关的双重语义在译文中有所流失,译者或只译出了其表层语义,或只译出了其深层语义。笔者认为,涉及重要双关的翻译时,如不能有效再现,加注说明还是必要的,这也是诚于作者、信于原文的一种表现。比喻的翻译要尽量再现原文中的喻体意象,对于比喻中的相似点,译者要根据需要,或再现以增强译文的表现力,或隐藏以增大译文的含意度。修辞诗学的英译研究主要包括小说书名中的修辞原型、叙事话语和文体风格。《红楼梦》书名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修辞原型,即红、红楼和梦,分别对应于生命之美的挽歌、贵族家庭的挽歌和尘世人生的挽歌。杨译较好体现了小说书名中的修辞原型,特别是其对红的处理。从修辞原型的再现而言,建议采取意象并置的陌生化方法把书名译为Red Mansion Dream,形成类似的(((/)/)/)语义关系。话语中视角的英译要体现出叙述人称的合理性与一致性,人物视角还要再现出人物视角和思维风格的标志性词汇。人物话语/思想呈现方式的英译,译者既要如实再现(尤其是重要人物的重要话语),又要善于根据具体语境对各种呈现方式进行合理转换。对于诗歌文体的英译,杨译一般照本宣科,意义传达比较准确;霍译力求严格押韵,有时为了韵律不惜调整原文的意义。霍译偶尔还把原文的叙述文体转化为诗歌文体,增加了译文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针对风格而言,霍译大量运用整合补偿,使译文风格整体上呈现出趋繁的倾向(相对原文和杨译)。加注补偿也许能化解这一矛盾,并且更能体现深度翻译的理念。修辞哲学在此主要指修辞话语的哲理内涵,反映了说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修辞哲学的英译研究主要包括对立修辞、女性修辞和俗语修辞。翻译时,唯有透彻理解才能准确表达。整体而言,各家译文皆有优劣之处,评论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对立修辞。杨译的有无对立比较准确,霍译的好了对立趋于完美,尤其是《好了歌》的翻译。小说中的女性修辞是作者崇阴(女)抑阳(男)倾向最重要的修辞化表述,在封建男权社会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颠覆性。贾宝玉的女性观是“处女崇拜”而不是泛泛的女性崇拜,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女儿(girl)与女人(woman)或整个女性(female)的区别,注意措辞的一致性以及与男性的对比。俗语修辞的英译要尽量体现出一定的俗语性,如韵律优美、形式对称、语言简洁、思想深刻等。叙述话语中的俗语修辞很多具有“双声语”的性质,译者应分辨出作者的态度。另外,译者也要充分了解俗语的起源与演变,唯有如此,方能准确译之。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主要体现了小说的艺术性,修辞哲学则主要体现了小说的思想性。不管是以艺术性为主导还是以思想性为主导的红楼译评都可能或多或少涉及广义修辞学的三大层面。红楼译评中常见的是以原文为基点的原文―译文对照式修辞批评,本研究亦然。笔者在此提出了把译文视为独立文本的修辞批评,照顾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批评属于或然性领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分歧最多,非常适合进行论辩。笔者基于英国图尔明的实用论辩模式,提出了一个基于双主体互动的论辩修辞模式,包括共同的事实以及各自的理由、主张等,并以洪涛在红楼译评中的后设批评对之进行了分析。针对文学翻译,笔者提出了诚信之标准。所谓诚信,指诚于人和信于文,前者表现为主体间性,后者表现为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信,诚于内则必信于外。诚信不仅可作为文学翻译的标准,亦可作为文学翻译批评以及论辩修辞的标准,其本身的内部张力增加了其作为标准的弹性。诚信标准体现了以对话与和谐为主要内涵的“间性”时代精神。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整体上属于红楼译评的范围,本研究有很多论题的探讨还远非深入,也有很多论题只是点到为止或根本无暇涉及。这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红楼译学的健康发展与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

江慧敏[8]2012年在《京华旧事,译坛烟云》文中提出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一部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小说。小说创作于1938年,正值国内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林语堂先生虽然身居海外,但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也想为国内的抗战尽一份绵薄之力。于是,借此小说创作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宣传抗日战争,以争取国际支持并鼓舞国内抗日官兵与广大民众的抗日士气。这样,一方面该小说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例如婚丧礼宴、中医中药、古玩古画、赋诗作对、测字相面、求道成仙、饮食茶酒、人生哲学等中华民俗与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它以中国历史现实为故事背景,即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清末民初直至抗日战争,其中涉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得小说极具真实感。由此看来,这部小说完全是中国题材,其特殊之处是它的语言与反映的题材之间的错位,即语言能指与文化所指的错位,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种新的翻译类型——无根回译。国内翻译界注意到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与汉译的特殊性,但是整体上认识较为混乱,概念运用上说法不一,亟需澄清界定。例如,把这类特殊的翻译称之为“回译”、“复译”、“文化回译”、“文化还原”、“还原翻译”等。实际上,翻译理论中这些已有的翻译概念无法很好解释并涵盖这种特殊翻译类型,需要根据这类特殊创作与翻译现象本身具有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翻译概念,对此,王宏印教授提出“无根回译”的概念。基于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中国题材作品的特殊性,以及作品在回归其母语语言形态的翻译过程的特殊性,其中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并加以解决。因此,本论文试图以林语堂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三个中文译本——郑陀、应元杰合译本、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为个案,借助叙事学、修辞学、文体学、比较文学形象学以及互文性等理论,全方位地探讨小说原著的特点,并分析译本的体现与还原情况。在对原文、译文、原文与译文之间,以及三个译本之间进行文本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此类特殊创作现象中的文化内容在回归母语形态时,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希望对同类作品和翻译现象作出有力地解释并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丰富翻译理论并对翻译批评带来一定启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动机与意义,研究现状分析等。研究现状主要是国内外林语堂研究综述,侧重于林语堂翻译研究现状,最后落脚到Moment in Peking的翻译研究现状上。第二章是对林语堂的生平和中英文翻译创作的介绍,以及对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与翻译情况的介绍。探讨了林语堂作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文化传播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以及属于异语写作的Moment in Peking对本国文化的表现力问题。第三章运用叙事学、修辞学和文体学理论,从宏观结构层面和微观语言与审美层面上全面把握文学作品,探讨在译文中的体现情况。叙事学运用中西方叙事学理论,以中国叙事学为主,分析Momentin Peking的叙事特点以及三个中译本的翻译叙事。修辞学主要是运用并非仅限于修辞格或修辞技巧层面的广义修辞学概念,探讨原文与译文叙事话语的修辞性特征。从文体学方面主要是探讨林语堂的语言风格与翻译复原。第四章,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理论,对小说塑造的中国形象、日本、韩国、西方等外国形象进行研究,探讨译本对这些国民形象的还原情况及其参照因素。由于作者通过审美形象表现其主观评价态度和客观理智认识,各国形象的塑造都放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参照下。又由于林语堂在异域用异语创作,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既有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需要,又有“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第五章是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互文性研究与翻译。主要借助费尔克劳的狭义互文性概念:“显性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并对之进行一定的改造。探讨小说原著的互文性特征,以及汉译本对这些互文现象采取的强化、等化、淡化的翻译策略,从而为无根回译的理论探讨奠定基础。第六章是对Moment in Peking三个中译本的特色比较和整体评价。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法、评价法等对各个译本的特点进行分析,挖掘其深层原因,指出各个译本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三个译本之间的共性并作出整体评价。最后,基于对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讨论的基础上,认为《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作为文学翻译,具有翻译文学的基本特征,应该载入中国翻译文学史。第七章是对Moment in Peking的异语写作带来的特殊翻译类型——无根回译及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先是界定无根回译的概念,区分容易混淆的回译、古本复原、伪译等相关翻译概念。然后,论证无根回译的普遍性,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层级划分,对其参照因素、译本评价以及终极范本问题,加以讨论并尝试予以解决。无根回译对一些传统翻译理论带来的新情况,以及对翻译批评带来的挑战,本章均有探讨。第八章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基本认识,包括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以及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通过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三个中译本的研究分析发现:1.《京华烟云》的写作属于异语写作,是一部外洋内中的小说,具有中西合璧的性质和异域传播的意图。其创作的成功使异语写作中语言对文化的表现力问题突显起来。本论文经过探讨认为一种民族的语言是表现该民族文化的最佳语言形态,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其他民族语言同样具有很好的表现力。2.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在国内的翻译,作者林语堂曾事先选定理想的译者,并提供有关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人名、诗词典故等注解供译者参考。而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困难可以与作者沟通。这样,作者与理想的译者合作,使得善译本的产生成为可能。3.在理论上,《京华烟云》的汉语翻译属于“无根回译”,即运用外文进行中国文化题材的文学创作,但又用汉语翻译回来,呈现为汉语文学形态,返销给中国读者或汉语读者。其翻译效果以中国现代读者为接受的心理基础,最终将体现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赢得必要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4.通过研究发现,“无根回译”并非只限于林语堂一个个案,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中存在不少类似的异语创作及其回归母语的翻译现象,因而该理论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这种新的理论会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例如,无根回译的参照因素、译本评价、终极范本等,需要讨论并加以界定,本文都进行了探讨。总之,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译本这一特殊个案进行研究,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对翻译理论,均具有重大发现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虽然小说创作内容是京华旧事,却给译坛带来新的翻译类型并对翻译批评提供新的认识和启示,正所谓京华旧事中蕴含着译坛新识。

李新, 王晓[9]2006年在《文体学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使言语交际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导入文体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域的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王晓音[10]2013年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存的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素质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教师素质界定的视角微观、内涵模糊等缺憾,提出“大素质”概念,从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详尽描述;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重实践性、实用性,以期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职业意识,以成为一名“多项全能选手”为目标,摒弃偏颇观念,从社会、个体、学术等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专业身份认同,既不可轻视自己为教书匠,也不可将职业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职业精神除了对本职业要充满热爱与激情,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同理心。作为涉外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符合规范的职业操守,言行得体,维护民族尊严。由于道德水平难以用数字量化,且本文也无意批评或评价,因此本研究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两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设想。从“践行公民道德”、“践行教师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可作表率的私德,在工作中有责任心、有激情,并且真心关爱学生。从“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精力充沛、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并且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激情,表现出健全、和谐、积极的人格状态以及良好的性格。本研究引用了“信念”(Belief)这一概念,从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教与学的信念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包括“认识自己”、“教学机智”、“心理应激”三个方面。教师要尊重自我,同时也要敞开自我,不断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中介者”、“导师”。准确的自我信念还包括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调适自我心理、情绪等。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信念包括“认识学生”、“认识学习者的情感”。对于教与学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信念”和“对教学的信念”。如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成效的教学,这都是在明晰了对教与学的信念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提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凸显出来的独特之处,教师对此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素养。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难点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在语言表达部分,分析了教师语言物理层面、意义层面、情感层面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在语言运用部分,我们借用了英文相关著作的部分研究角度,从生理方面、人际方面、教学法方面分析了教学语言。最后,我们从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有效沟通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语言的作用。在每个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引入了教学实例,使分析更具体,建议更实用。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素养以及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技巧。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还包括教师对自我的长期与短期的准备。教师从备课到上好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与基础,上课是备课内容的实践、展现与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联接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基本素养”的概念,将“板书”、“范读”、“肢体语言”归为教师课上良好素养展示的因素,将“回顾反思”、“收集学生反馈”、“自我修正与调整”归为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详尽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掌握各种基础语言课的特点、教法,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各种课型全面适应。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各种课型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现状中的偏差和误区,阅读教材的缺陷,写作教学目标和写作模式的反思。以此梳理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修正途径以及详尽的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搭建跨文化交际知识,有能力处理自身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处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方式,以及应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文体学对英语口语理解的重要性[J]. 王国萍. 英语广场. 2018

[2]. 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 许朝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00

[3]. 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D]. 马睿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 英美留学生HSK高级写作中书面语体偏误分析[D]. 李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 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 王艳红. 南开大学. 2010

[6].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D]. 李昌标.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7]. 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D]. 冯全功. 南开大学. 2012

[8]. 京华旧事,译坛烟云[D]. 江慧敏. 南开大学. 2012

[9]. 文体学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 李新, 王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10].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 王晓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