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3 Asking the way教学设计比对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牛津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比对论文,小学英语论文,Uni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原设计:根据本单元话题,该教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四会”单词及问路的句型:way,get,along,street,take,stop,road.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
2.掌握“三会”单词及指路的句型:miss,crossing,kilometre,minute,History Museum,post office.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hen turn fight/left al the...crossing.How far is it from here? It's about a kilometre away.You can take bus No.5.
讨论修改后:
1.上述目标为本课语言知识目标。
2.本课的能力目标为:
(1)提高学生整体理解语篇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对话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向他人问路及指路。
3.本课的情感目标为:
(1)设置与日常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英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引导学生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评析:原目标中只有知识目标,不符合《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该教师听完讨论的意见后,认真学习对照了《标准》,修改后的目标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出发进行设定,知识目标的确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技能目标的确定依据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特点及本单元问路的话题,着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及语言交际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目标的设计围绕本课问路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能够运用所学在别人问路时给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目标意识强,以目标这条主线贯穿于本节课的教学,教学过程始终在融洽自然的教学氛围中进行,非常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
1.对话导入环节
对话导入设计方法为话题导人,教学目标语为:“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 Go along this street,and 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crossing.”
原设计:“Boys and girls,I want to go to Nanjing this summer holiday.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Where do you want to visit in Nanjing? I want tO visit the History Museum.”将History Museum图片贴在课前准备好的地图上,T: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History Museum,please?教学答句:“Go along this street,and then turn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
讨论修改后:“Boys and girls,I'm new here.I want to visit Huaguo Mountain this afternoon.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Huaguo Mountain,please?”幻灯片出示一幅花果山景区的地图,请学生在该地图上指路,然后教师运用幻灯片出示对应的英文:“Go along this street,and then turn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
评析:《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本课教学的对话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话题,涉及到的句式为问路时最实用的交际用语,教师开始的设计考虑到依托课本中Mr Smith问路的场景,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创设的导入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讨论时笔者认为,花果山为国家4A级风景区,作为花果山脚下的学生对此景区的路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授课教师为借班上课,不是本地人,直接问学生去花果山的路,既可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激起学生作为东道主强烈的自豪感和参与欲望,教学效果肯定比依托课本中问路的场景要好。修改后的导人环节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参与欲望空前高涨,新授内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到问路的对话中。课后教师反思认为,《标准》倡导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验参与式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今后的教学设计一定会实时实地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对话教学环节
在根据本单元话题导入部分生词及句型后,进入对话教学环节。
原设计:课件呈现本课对话动画及录音,简单介绍背景后,出示三个关于对话的细节性问题:Q1:Where does Mr.Smith come from? Q2:Where does he want to go?Q3:How far is it?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逐段呈现讲解操练,在集体核对答案过程中继续教学生词及句型。
讨论修改后:课件呈现本课对话动画及录音,简单介绍背景后,教师出示一个概括性问题:“How does Mr.Smith ask the way to the History Museum?”并出示阅读小贴士:第一遍听录音时,请合上课本,听Mr.Smith问路的时候用了哪些句子,并适当地记下所听到的关键词。第二遍听录音时,边听录音边在书本上找出Mr.Smith在问路时用了哪些句子,然后与组员讨论,在书上画出答案。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有关问路的句式后,出示问句的几道选择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找出对话中相关答句。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遇到生词,不要先查词义,试着通过语境及上下文猜测词义。
评析:按照原设计听完教师的课后,感觉整个对话教学过程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及句型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及空间,偏离了对话教学的宗旨;修改后的对话教学环节教师从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者变成了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在对话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还巧妙地为学生介绍了学习生词、阅读对话或短文的方法,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利用情境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渗透了学习策略指导,为学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篇阅读策略和自主学习的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环节中教师发生的不仅仅是角色上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上的更新。教师课后对比反思后感叹:理念的转变不仅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教师,这节课真正体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近十年了,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没能更新理念,总是低估学生的能力,总想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整堂课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与新课程倡导的“突出学生主体”背道而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或教得是否认真,而应该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获得了什么样的技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才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对话巩固拓展环节
原来的教学设计中,在对话教学之后是朗读和练习环节,缺少了拓展训练环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发挥的空间,整节课缺少亮点和创造。鉴于此,我们讨论后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情境1:T:This weekend,I want to go to Times Supermarket and Xinpu Park.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imes Supermarket and Xinpu Park?出示路线图,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小组合作编写对话,分组进行展示交流。
情境2:A foreign friend wants to visit Huagno Mountain,but he doesn't know the way.Can you tell him the way to Huagno Mountain?
评析: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交际运用,应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检测本课教学效果。此环节设计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英语知识的学习运用近在咫尺,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授课教师欣喜地看到,学生有话可说,讨论时非常热烈,即使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成员的互助下,也能大胆开口,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反馈时很多学生进行的对话表演在本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以往所学语言,此环节教学效果之好出乎听课教师的预料。这种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感悟
1.课程改革至今已近十年,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们参加培训时都感觉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但是透过这节普通的观摩课和普通的“磨课”研讨活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广大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的教学行为与他们接受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培训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新课程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还有待时日。
2.如何对教师进行培训?什么样的培训最有效益、最受教师欢迎?这是我们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部门应该不断探寻的命题。我觉得当下应该少一些全员式的、通式化的培训,多一些即时的、小专题的、应景式的、诊断性的培训。就像这次“磨课”,在课例中进行培训,在具体的指导中进行培训,这对于课程理念的深度落实,对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3.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成长在课堂,因此脱离课堂的培训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基于课堂的培训首先应该从教学设计做起,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并将理念与教情和学情紧密结合起来。当然,仅有一个理想的教学设计是不够的,应该紧跟着对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在课堂具体环节中指导教师。本文述及的教师有着较强的教学悟性和良好的基本功,因此很好地贯彻了课前的设计理念。但是对于更多的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更细致的指导,对于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可以采用单项行为操练的形式进行强化辅导与纠正,这样跟进式的、草根化的培训一定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