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毒透毒法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思考论文_陈明贵1,黄礼明2

扶正祛毒透毒法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思考论文_陈明贵1,黄礼明2

贵阳中医学院2015级中西医临床医学血液病方向硕士研究生 贵州贵阳 550002

摘要: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邪毒入髓使脏腑骨髓功能受损,气血阴阳失调,正虚是根本,邪毒是关键,邪毒伏阴是本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因此,扶助正气,祛毒出髓,透毒出阴是急性白血病治疗的重要治则。

关键词: 扶正祛毒透毒;急性白血病;中医药;治疗

急性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抑制及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其它器官组织浸润征象。按照急性白血病受累的细胞系列又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1]。目前,急性白血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农药、装潢入住等有关,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加重,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运用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药物副作用大、病情易复发、患者生活质量不高,不能彻底治愈急性白血病。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急性白血病研究的深入开展,突显出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运用扶正祛毒透毒法治疗急性白血病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因此,进一步探讨扶正祛毒透毒法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根据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可归属于祖国医学“急劳”、“虚劳”、“血证”、“热劳”、“瘰疬”、“痰核”等范畴。对于急性白血病病因病机,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统一,苏凤哲[2]认为,急性白血病外因为感受邪毒(胎毒、热毒),内因为正气虚弱,或禀赋不足、劳倦、饥饱、房欲所伤、内脏失调,或情志所伤。周永明[3]认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多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或因正气不足而外感邪毒,或因邪毒外感而伤及正气,导致邪蕴血瘀,痰凝气结,正邪交争而发病。张莉亚等[4]认为热毒为本,体虚为标;正气不足,先天已有之“胎毒”内伏,或复感瘟毒,邪毒侵袭,由表入里,致脏腑受邪,骨髓受损。基于以上学者对急性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我们认为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是机体正气亏虚,邪毒入髓致脏腑骨髓功能受损,气血阴阳失调,机体正虚是本,邪毒是关键,邪毒伏阴是本病发展的最终阶段。

2.扶正祛毒透毒法的含义

扶正祛毒透毒法可分解为扶正、祛毒、透毒三层含义。所谓扶正, 即匡扶正气, 增强机体抗邪能力。中医学认为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病变是发生在骨髓、肾脏和脾脏,正虚主要表现为气血精髓亏虚,所以益气养血、益髓填精是扶正的主要内容。肾主骨、生髓,藏精,精可化血,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先天肾精能生成元气,为人之本源,助养后天之脏,但先天肾精也有赖于后天气血津液的濡润才能保持精气旺盛,发挥其生理作用,脾肾之间具有先后天相互滋生的关系。《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充分说明了正气的强弱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所以,历代医家把扶正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首要治法。扶正属于八法中的补法,包括主动调补正气不足和预防正气损伤两方面。扶正在治疗急性白血病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补气养血,滋阴益阳、填精生髓等扶助正气不足,调整阴阳盛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正气虚弱基础上,邪毒内侵,毒蕴骨髓,骨髓受损,邪毒向外充斥脏腑,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生成不足,阴阳平衡失调。或伤及营阴,营阴热盛,热毒炼津为痰,痰热互结,气血雍滞,血脉不畅。邪毒侵袭血脉,日久邪毒化热,热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经脉瘀阻,瘀热互结,血不循经,致各种出血。邪毒伏藏骨髓,日久伤精耗血,致精血亏虚。总言之,本病邪毒贯穿于疾病的始终,邪毒侵袭机体,直接入血伤髓,其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经治疗后余毒伏阴而导致正气愈加亏虚,并在体内不断蓄积增殖而导致疾病复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对急性白血病的病理机制的认识是机体邪毒内盛,正气亏虚,邪毒伏阴的病理生理状态。急性白血病早期以邪毒内盛之实证为主,中期以正气亏虚为主, 由于邪毒伤正, 化疗也伤正,故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以正虚为主,后期则表现为邪去正衰、气阴两虚、邪毒伏阴的病理状态。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达完全缓解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易感外邪,成为“正虚毒留”的病理机制。邪毒伏阴, 暗耗阴精, 故缓解期同样存在邪毒损伤正气的病理改变。黄礼明[5]等运用复方祛毒药中药含药血清与AML -CR患者BMNC培养能促进BMNC分化为形态特征典型的DC,高表达成熟DC的特异性标记(CD-86、CD-1a和HLA-DR),并激发T细胞杀伤K562细胞。急性白血病病变过程中恶性血细胞向血液释放, 同时向全身各组织器官浸润,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睾丸、骨髓等组织, 化疗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血-睾丸屏障而不能杀灭恶性血细胞, 使得缓解期这些部位恶性血细胞残留, 临床缓解期骨髓甚至血液中仍然存在残留病灶。可以认为急性白血病缓解期残留病灶之未净余毒, 在体内潜伏的部位是骨髓、脑膜、睾丸等,而骨髓、脑膜、睾丸等属于阴, 为人体至阴之分, 故急性白血病经治疗后缓解期之邪毒易留伏阴分,伤精耗血。我们认为急性白血病缓解后邪毒易留伏阴分,运用一般祛邪法难以祛除留伏阴分之邪毒,只有通过透毒法才可能透邪出于阴分,再通过祛毒法祛除邪毒,使阴分之邪毒出阳分而解。

3.扶正祛毒透毒法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

目前,联合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常出现消化道反应、肝肾心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副反应。因此,如何减少副反应、预防复发,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成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张志明[6]等将200例患急性白血病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贞芪扶正冲剂联合补肾益髓方进行中医扶正培本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0%(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周围血常规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毒性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运用中医扶正培本法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具有较好的扶正减毒临床疗效,提高了有效率,可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运用,可提高扶助正气,搜邪祛毒,改善预后。目前,研究发现多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中医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既能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也能减少化疗不良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7],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根据中医理论,治疗过程中遵循整体观念思想,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扶正祛毒透毒为基本治则,常用中药包括扶正之品,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等,祛毒之品,如半枝莲、大青叶、白花蛇舌草、重楼等,透毒之品,如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等。急性白血病化疗前,正虚相对不甚而邪毒较盛,治疗上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并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扶正祛邪的同时予以辨证治疗,可适当选用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痰除湿之法进行治疗。化疗在杀伤恶性血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细胞,中医学认为,化疗是一个外邪,化疗伤正,正气进一步虚损,邪毒更加深入,正虚与邪毒并进,治疗上应扶正祛毒透毒并重,三者不可或缺。

4.结语与展望

随着扶正祛毒透毒法及其方药在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辨证论治,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白血病上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等特点,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上应发挥中、西医之所长,临床合理运用扶正祛毒透毒之法,开发扶正透毒祛毒之品,形成完整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使其成为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3.

[2]苏凤哲.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8):435-437.

[3]陈其文,鲍计章.周永明治疗围化疗期急性白血病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3):23-25.

[4]张莉亚,赵朋敏,田丰林.滋阴法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运用[J].河北中医,2008,30(8):824-825.

[5]华昭,胡展瑞,黄礼明,等.复方祛毒药中药含药血清对AML-CR患者BMNC来源DC诱导作用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230-233.

[6]张志明,佟丽.中医扶正培本法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化疗毒性反应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6 25(3):539-541.

[7]陈吉祥,吴涛.中药复方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

作者简介:陈明贵,男,汉族;指导老师:黄礼明,男,汉族;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市东路50号贵阳中医学院北校区;邮编:550002;1(贵阳中医学院2015级研究生),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血液系统疾病研究)

论文作者:陈明贵1,黄礼明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  ;  ;  ;  ;  ;  ;  ;  

扶正祛毒透毒法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思考论文_陈明贵1,黄礼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