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建筑的新发现--推拉屋门_建筑论文

史前建筑的新发现——推拉式屋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屋门论文,推拉论文,史前论文,新发现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推拉式房屋门,或称拉门。是房屋建筑中门类的一种。大多安装在房屋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可以左右开关的装置。这种房门在日本、朝鲜等国家中颇为盛行,特别是在日本国内,和式住宅的门窗,几乎皆为拉门、拉窗。在我国的一些房屋建筑物上也常能见到。有些是采用铝合金等材料加工制做。显得新颖美观,大有兴起发展的趋势。究其渊源,在建筑史中未见有关记载,有人以为是近代发明创造的产物,或从国外传入。殊不知这种推拉式房门,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发明使用,只是采用的物质材料与现代一些金属材料不同而已。

不久前,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北三公里的河旁台地上,发掘出土一处距今六千至五千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遗址,发现有当时人类居住的房屋建筑基址二十多座及其它遗迹和遗物。其中有两座房屋建筑基址保存较好,编号为F15和F19。在这两座房屋的墙体上发现有十四个推拉式房门,平均每间屋有一门。其形式、结构与现代某些推拉房门基本相同。这是我国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推拉式房屋门。装置有这种房门的房屋,在建造形式、结构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相当进步、成熟的程度。

现存推拉门形状结构

以F15为例,这是一座大型多间式地面房屋建筑,长11.5,宽8.8米,现存高50厘米、宽40厘米的主体墙仅部分残缺。房屋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即在四面主体墙内,以“十”字形隔墙支撑大跨度的屋顶,同时以此分隔成四个开间。东半部为两个长方形大间,西半部的两个大间近方形,其北间隔成两个长方形小间,南间则隔出三小间,共分隔出七间,安装有七个推拉式房门。其中六个分别安装在主体墙的西、南和北三面,另一个门安装在“十”字主体墙南侧两间屋相连通的过门处。这些过门及门框,是在建造主体墙时专为留出,同时塑造一次性完成的,门框与墙壁连同一体。门框在出入口两侧墙的内壁,呈沟槽状,下框沟槽内侧筑有凸棱,高出居住面5至10厘米,酷似门坎, 与左右门框连成一体。框槽内积留有炭化的朽木,推测当时的屋门是采用木质材料加工制成的。门框宽1.2米,而出入口宽只有半米。 与室外相通的门有的有近1米长的过道。两侧墙壁内竖立半圆形或方形木柱, 可能用以支撑屋檐或门楼,使其既能防雨,又装饰美观。

房屋建筑结构为木、石灰、红烧土块和草拌泥构筑。墙体为直壁、木骨泥墙,并经火烧烤陶化,呈红色。

现存有七个推拉门的F15建筑遗存

房基采用红烧土块铺垫,主体墙基槽竖立剖面呈长方形、方形和少量梯形的木骨。为了使木骨之间排列整齐和更加牢固,又采用藤条或绳索将木骨相捆绑,形成木篱笆墙体。这样做,一是能使每根木骨串连成一个整体,二是有两面横绑的木枝棍容易贴挂外部泥层。四面主墙使用红烧土块和草拌泥砌筑,加大墙壁厚度,使其增强牢固和保温的程度。表层使用草拌泥涂抹二至三层。而居室内墙壁表层则多使用稻谷壳拌泥涂抹,显得平整、细腻,增加室内空间舒适感。

室内空间的居住地面,使用石灰质羼和料涂平,抹磨光,有的先后涂抹二、三层之多,每层厚约1至3厘米,平滑、坚硬的居住面,可与现代某些水泥、水磨石的地面相媲美,使观者赞不绝口。

房顶盖表层同样使用与居住面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施工方法。这是史前考古中未曾发现过的重大发现。

雕龙碑遗址大型多间式房屋建筑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注目和兴趣。国内建筑史学界、国外有关专家、学者曾来电、来函、来访。我国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曾亲临发掘现场,对此发现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里发现的大型多间式房屋建筑、推拉式屋门和石灰质房顶盖、居住面,是国内第一次发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日本国有关专家、学者和新闻界,闻讯赶来中国采访,对雕龙碑遗址许多发现,特别是对推拉门的发现怀有极大的兴趣。看来日本国和韩国流行的推拉门,起源与发展,与中国早期推拉门的关系,有待探讨研究。

雕龙碑遗址大型多间式,安装有推拉门的房屋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代表当时房屋建筑发展的水平,是史前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象征。为后人遗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宝贵遗产,是史前考古重大新发现,是建筑史中不可多得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标签:;  ;  

史前建筑的新发现--推拉屋门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