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论文_邓香梅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论文_邓香梅

邓香梅

湖北省枣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枣阳 441200

【摘 要】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SI可增加胃肠外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患者、经治医生和医院环境均有发生SSI的风险因素. 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还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生命危险。因此,掌握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就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和相关的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手术期;SSI;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622-02

胃肠道手术后的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也是困扰广大医师的难题之一。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术后愈合产生影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影响。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随着现代腔镜技术的发展[1],胃肠道手术患者的不断增多,胃肠道手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也大大提高。其中,结直肠术后感染率约为1.19%,小肠术后感染率约为2.75%,胃手术后感染率约为2.84%,由这些感染而导致的死亡率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其中,结直肠术后感染致死率约为24.50%,小肠术后感染致死率约为23.96%,胃手术后感染致死率约为33.12%[2]。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轻脏器功能障碍和合理控制血糖的同时,针对我国外科实践,急需改进并推广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剪除手术野毛发;术前0.5~2 h内使用预防性针对切口致病菌的抗感染药物;术中使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使用可吸收缝线或抗菌的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切口皮下各层;少放引流物并及时拔除引流物.综合患者症状、体征、血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检测可早期诊断SSI,腹部CT有助于诊断腹腔深部和后腹膜感染.针对SSI中的浅层与深层切口感染,应采用逐层清创的原则;对腹腔和后腹膜深层感染或危重患者,可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的经皮脓肿穿刺引流;对腹腔感染范围较为广泛的患者可适时再次开腹,开腹手术应贯彻损伤控制的理念,达到控制感染源和通畅引流的目的即可,避免损伤肠管;应在抗感染药物使用前获得相应的脓液标本送细菌培养,以指导抗感染药物的使用[3].由此可见,掌握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1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

临床资料表明,胃肠外科手术在不同的阶段均有不同的风险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手术前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备皮的方法是否恰当;第二是是否按照规范进行皮肤消毒;第三是手术人员是否按照规范进行洗手消毒;第四是各种抗感染的药物是否准备完善;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手术室环境是否经过严格的消毒杀菌,手术过程是否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其次是各种使用的手术器材是否经过了严格的消毒杀菌,手术人员的着装是否符合规范;最后是各种隔离措施和物品灭菌和无菌技术是否按照规范进行;术后风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术后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否合理,第二是患者的日常接触尤其是切口接触是否按照无菌操作要求,第三是无菌敷料是否定期更换,使用与更换过程中是否按照规范操作要求[4]。

2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策略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是影响患者康复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感染患者的不断增多,对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国内外纷纷组织临床专家进行预防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最终得出,其预防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备皮区如果没必要去毛就不要去除,如果确实需要去除毛发,最好选择在当天手术前进行,并尽量选用电动发剪剪除毛发;在传统的手术过程中一般是悬在前一天备皮区剃毛,且用的是手工方式,这就很容易对皮肤造成破损。大大提高了细菌污染与感染的发生率,最终就提高了手术部位感染率;第二是在清洁切口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应尽力避免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果非用不可则应在切皮前0.5—2h内使用[5],必须要将它用在切开的皮肤组织才能发挥效果,并且只能使用一次;抗菌药物应选择较为光谱的类型;第三是在手术过程中腹腔的冲洗,冲洗的材料应选择无菌生理盐水,温度在37℃左右,与患者的体温接近;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收缝线应选择可吸收的类型,因为丝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利于细菌的繁殖与生长,采用可吸收的化学合成单股线连续关腹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如果是处理污染与感染伤口,则应该选择抗菌可吸收缝线:第五是少放引流并应尽早拔除引,在可以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引流管,因为引流管是外源性细菌进入腹腔的通道,因此大大提高了感染率。如果必须使用引流管则在达到引流的目的后尽早的将引流管拔除。

3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策略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是由外科医师负责,感染类型有很多,外科医师需要掌握感染的类型,并对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在发生腹腔感染的时候,患者往往会表现出急性呼吸功能障碍或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症状,外科医师不能盲目的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或感染科,而要及时找到感染源,分析有效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感染源寻找方法为沿切口逐层寻找、评价引流管、利用CT或B超进行检查等方式。要尽快的寻找到感染部位或者取得固体标本,然后送至检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而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在此,笔者建议送检的标本应尽可能的选择脓腔壁组织送,这样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余如平,腹腔镜关于手术器械清洗消毒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0

[2] 叶惠韶,张常然,唐蕾,杨威.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24:3397-3398.

[3] 于凤云,薛秀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455

[4] 汤建燕,邬叶锋,程邦君,熊强,赵登秋.加速康复外科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应用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04:498-501.

[5] 莫永鑫,郑翔,胡毅,卢森.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短程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效果评价[A].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2011:3.

论文作者:邓香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论文_邓香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