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漫论建设节约型社会
林治波
20多年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高增长、高成本、高代价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已快到了尽头。我国资源的有限性、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承受能力,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子孙后代的福祉,都不允许我们再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了。转变发展模式,走新型发展道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自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来,节约便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公众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各地区各部门也纷纷行动起来,采取节约措施,形成了一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民运动。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反响如此巨大,就在于这一倡导顺应了时代趋势,反映了国情需求,凝聚了人民意志。
一、没有节约型生产,就不会有节约型经济
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生产领域而不在生活领域。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节约观念就局限于生活领域。因此,一谈到节约,我们就本能地想到了生活的节约。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公民节约行为准则”征集活动,总结出20条“节约金点子”,这些“金点子”就基本局限于生活的节约。当然,如果人人做到,天长日久累计起来,效果也很可观。问题是,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消费需求各不相同,人人做到并不现实,用乘以13亿的方法来计算节约的效果往往是纸上谈兵,落地无声。此其一。其二,过多地强调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节约,还可能产生两个副作用:一是容易误导群众减少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这显然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意;二是容易误导人们的视线,而忽略了那些最应该也最能够节约的领域,以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专家估计,按照目前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我国要创造同样的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7倍,甚至是并不发达的印度的1.5倍。其中,石油的消耗是美国的4.2倍,是日本的7.6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被国际上称之为“暴饮暴食型经济成长”。有专家估测,如果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意味着中国将消耗全球124%的原煤、120%的铁矿石、108%的钢材、160%的水泥、108%的钢材和100%的氧化铝。这显然是我国和地球资源所不允许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如不改变,那么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就会在某些方面取得充足的立论根据。我国目前这种依靠高消耗取得增长的经济模式的重大缺陷已经暴露无遗,同时这也就是我们节约的巨大潜力所在。在此情况下,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领域,就不在消费领域而在生产领域,主要不是生活用品,而是能源资源,生活领域的节约也是以能源资源的节约为主。因此可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这是由当前中国的国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所决定的。
五中全会确定的节能目标是,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尽管有些同志认为目标过高,很难达到,但中央坚定地认为:“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可以实现。”实现节能的目标,需要在多个领域采取措施,这方面中央的思路已十分清楚,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多次利用和综合利用;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减少土地占用;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等等。这些举措如果能够切实实行,必将产生巨大的节约效果。
还有若干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我们实现同样的产值,竟然比日本的能耗高出六七倍,其实并不是我们在同样的生产流程中能耗高出人家六七倍,而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比人家落后,大多是高消耗、低产出产业。这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下游的产业,消耗土地、水、能源和劳动力很多,而经济效益却不高。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就是低效益产业的典型写照。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独资、合资产业,经济效益虽然很好,但收益的大头被外资方拿走,中方所得极少,到头来还是消耗大、产出少,形成实际上的浪费。
要改变上述状况,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自主核心关键技术。笔者以为,在生产经营领域判断节约与否,实际上不是单纯看耗费了多少资源,而是要看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越大越节约,比例越小越浪费。如果这个道理能够成立,那么自主核心关键技术在节约中的作用就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有了自主核心关键技术,会使产品增加技术附加值,就能以同样甚至更少的投入,形成更大的产出。其二,产业结构因先进技术而升级,能够带动更多的下游产业,达到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的目的,甚至可以让外国人给我们打工,赚洋人的钱。这是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根本。国外的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在中国的售价高得离奇,而当中国的同类技术研制成功后,其价格一下子跌落很多。可见有了自主核心技术,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还能够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减少因外方的技术垄断而增加的高投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大的节约。
二是大力培植自主知名品牌。在许多人看来,品牌与销售有关,与节约似乎扯不上关系,实际不然——品牌不仅与销售有关,还同节约有关,而且关系颇大。以投入产出比例的原则来衡量,品牌同自主核心关键技术一样,在节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第一,品牌具有附加值,品牌越大,知名度越高,产品附加值越高,用相同的投入可以得到更高的产出,而相同的产出则只需要相对较低的投入;第二,品牌越大,知名度越高,购买的人就越多,产品的周转就越快,流通过程中的贮存、管理成本就越低,货币回笼既多又快。这样,就达到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目的。因此,大力研发自主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培植自主知名品牌,不仅是赚钱之道,也是节约之道,从根本上说,是振兴经济的强国之道。有些企业满足于和外资合资经营,用人家的技术和牌子,而不注意研发自己的技术、培植自己的品牌,到头来人力物力投入不少却只挣一点加工费,这是一种高消耗,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三是调整开放政策。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改变盲目引资的政策,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杜绝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引进。二是尽快取消对外资的税收、用地优惠政策。外资以技术专利和品牌进行垄断经营,拿走了利润的90%以上,并且以高价买进母公司技术专利和零配件,然后低价向母公司出售制成品的手法制造假亏损的骗局,逃税金额极为惊人。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以税收的巨额损失和土地、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白白给人家送钱,是不折不扣的浪费。德国大众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14%,而利润却占77%。这说明,外企在中国赚取的不是平均利润,而是超额利润。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优惠外资的做法有其合理性,那么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给外资超国民待遇就很值得反思了。如果用如此巨大的代价来培植民族产业,就完全是另一个局面。四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节能经验,而日本和欧洲的节能经验尤其值得借鉴。日本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效率很高,至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节约更是十分普及。德国善于利用太阳能制冷,节约了大量电力。30年前,西欧国家的能源消耗总量是交通、工业与供热各占1/3,由于节能措施不断改进,如今工业与供热只各占1/4左右。这样一来,油价上涨对欧洲的影响就小得多。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措施的推行,建立低投入高产出的节约型生产模式,节约型的国民经济才具有牢固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够实现。
二、没有节约型政府,就不会有节约型国家
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政府而不在民间。原因有三:一是政府行为对全社会具有表率和榜样作用;二是政府本身的节约潜在成本力比民间大得多;三是全社会各个领域的节约举措几乎都与政府有关。
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降低行政成本。由于效率不高,我国的行政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截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在职务消费中,车辆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的90%左右,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公车每万里使用成本高出社会车辆5至10倍。公务车使用中,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政府机构资源浪费现象如此严重,实在触目惊心。这些情况说明政府机构在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节约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完全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节约。
二是减少决策失误。在经济建设中,因政府一个错误决策造成的浪费,往往不是几十万、几百万,而是几千万,几个亿,乃至十几亿、几十亿。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4000亿到5000亿元。这种天文数字的浪费,绝不是老百姓一点一滴的节约所能补偿的。城市建设中的规划是否科学,是否具有连续性,也关系到节约的大局。近年来,各地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但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却未能跟上。群众讽之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领导调动,规划重弄”。那种水、电、气各自为阵,随意挖路的现象,更被群众讥讽为“给马路安拉链”。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最大的节约。最好的情况是使科学的城市规划成为接力赛中的接力棒,换人不换棒,一棒跑到底。
三是杜绝腐败现象。由于体制的漏洞,官员贪污现象屡禁不止,在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过去是十几万、几十万,现在是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千万。每年因官员贪污和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导致的财富损失,全国累计起来也是数千亿之巨。如果能把这个黑洞堵住或部分堵住,就等于节约的成效。
四是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证明,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才是值得表彰奖励的政绩。而在一些地方,依然以GDP论政绩,以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引资多少论政绩。据报道,目前我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占了全国667座城市总数的27%。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尚没有一个中国城市被公认为国际化大都市。这种好大喜功的政绩观不改变,贪大求洋的思维观念不改变,接踵而至的必然是巨大的浪费。
五是改革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说,行政效率低,行政成本高,决策失误多,腐败现象多,政绩观不正确,都与体制机制的弊端有渊源关系。同样一个人,在家里节约,到单位却浪费,原因就在于浪费的不是自己的,节约了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这样一来,就必然出现“崽卖爷田心不痛”的现象。这一类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入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约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用经济手段,也要用政治手段。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要达到产权明晰、监督到位、责任明确、赏罚严明的目标,要实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从制度上实现节约、保障节约。制度科学了,制度落实了,节约的效果就不是一点一滴、一时一刻、时有时无的,而是全国性的、长远性的和稳定性的。
三、没有节约型文化,就不会有节约型社会
文化如同空气,无时无刻不在熏陶和影响着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们,决定着这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在生产领域和政府部门,而根本在于建立一种节约型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一旦节约成为人们自觉的思维和习惯,一个节约型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这里,最关键的首先是形成一种现代意义的科学的节约观。
节约是老概念,也是新概念。说它老,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节俭的美德,强调量入为出、勤俭节约;说它新,是因为时代变了,情况变了,节约有了若干新的涵义,我们要对节约作新的认识和理解。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美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甚至在更久远的未来,依然是有价值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的节约观并不完全适合于今天的生活。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收入有限、物质拮据,节约往往是在有限的存量上做文章,实际上就是减少消费,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式的勤俭持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收入提高了,人们有能力消费,政府也鼓励消费,通过合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如果大家都减少消费,经济就失去了动力,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有这样一件小事:一位侨胞回国办事,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宴请亲朋,花费不菲,然而离开宴席的时候,这位侨胞却让服务员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亲友不解:“你这一桌一万多,还在乎这点剩菜?”这位侨胞回答:“花钱吃得好一些,这是消费,把吃剩下的饭菜扔掉是浪费。可以消费,但不能浪费。”“可以消费,但不能浪费。”这句话很精辟。消费不等于浪费,对个人来说,即便是高档消费,只要有需求又力所能及,也属于正常消费。关键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杜绝浪费。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节约,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杜绝浪费。
还有这样的事例:北京的一个家庭,通过全家人一年的节水节电,省下500多元,用这笔钱,全家人打车到郊区游玩了一趟;一家公司,通过改善管理、节约办公开支,比上年节省8万多元,公司将这笔钱用来奖励了大家评出的节约标兵。这说明,节约是减量也是增量,是减法也是加法,即通过节约积累更多的财富,使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彩。科学的节约观,不是一味的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而是追求良好的效益比,也就是以较低的投入得到较高的产出。这是节约的本质,也是在不断地改善生活品质的同时,应当追求的生产与生活价值观。今天,我们提倡这种节约观,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意。
有了对节约的新理解,形成了科学的节约观,就应当将之贯彻到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并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遗憾的是,这种应有的社会氛围还远没有到来。为数不少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并不富裕的人,依然认为消费奢侈品是一种面子,是一种荣耀,是高贵身份的体现,为此而孜孜以求。我们的人均财富9,378美元,不到美国人的2%;而安永的一份报告预测,2005年至2008年,中国奢侈品的销售额年增长率将达20%。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的29%,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拥有全球最昂贵汽车品牌之一的宾利公司称,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已创造三项纪录:总销售量亚太地区第一,销售增幅全球第一,价值1188万元的宾利728型销售量全球第一。可怜兮兮的2%和令人瞠目的亚太第一、全球第一、全球第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前者说明了我们的贫穷和不发达;后者则说明我国的暴发户们在其绝大多数同胞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正穿金戴银地迅速攀向世界奢侈品消费的顶峰。而且,他们腰包中的银子大多不是流向国内市场,而是国际高端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巨额的资金流失。这种以奢侈为荣、竞相攀比的面子心理和暴发户习气,是我们应当大力鞭挞的丑陋的劣根性。需要加以批判的,还有一些人崇洋媚外的劣根性。一些暴发户和城市青年,看不起国货,只崇拜洋货,以洋为荣,挟洋自重,对洋名牌趋之若鹜。即便是高品质的国货,他们也不屑一顾。为了得到一身洋品牌,不惜多花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价钱,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在浪费的同时还长了人家志气,灭了自家威风,压缩了民族产业的成长空间。一些城市青年为了购买贵重的洋名牌,不惜负债消费,成为现代“负翁”、“月光族”、“啃老族”。
“挥霍主义”和媚外心态是一对孪生姐妹,与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只有铲除这些劣根,节约型文化才能根深叶茂,荫庇着一个节约型社会逐步发育起来。(作者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
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晓亮
构建节约型社会当然是一个文化问题,文明问题,社会学问题,但主要的还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下面从经济学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表明我国要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经济的增长归根到底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粗放型的,靠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以获取较多的产品;另一条是集约型的,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少投入多产出。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多半是粗放型的,因为粗放型的比较省事,等到粗放型的路走不通了,才走集约型的。而集约型道路是比较费事的。
那么我国现在的情况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还没有转过来。用一位领导人的话说,中国现在是奉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近些年来我们在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已取得一些明显的成绩,但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
据王梦奎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讲,我国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八个行业的单位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人家低15~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回收率低20个百分点,单位建筑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同的发达国家高2~3倍(见《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9月9日)。而我国的许多资源又相对紧缺。例如我国所需的石油近些年来已有近一半要依靠进口;我国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也得大量进口。而这些能源和矿石的价格却越来越高。
怎么办呢?我们只能走集约型道路,发展节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不依人的意愿为转移的。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国家的领导层非常英明,非常有远见。
二、企业要以物质资源的节约为中心,实行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因为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在生产中耗费的社会资源最多最大。企业在生产中节约不节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建成节约型社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都要把节约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当然不是说机关单位、学校、部队等等和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不重要。他们在节水、节电等方面的潜力很大,也应在构建节约型社会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作为整个社会来说,节约型经济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和企业家个人。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成为节约型企业呢?在我看来,主要应通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扩展产业链,使自己成为社会分工体系和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重复利用,不断利用。
循环经济是西方经济学家前些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有点类似我们过去常说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都是以物质资源为中心,向前后左右扩展的。但循环经济的提法内涵更为丰富和科学,可以改变我们以往“单程式”的线性流动,而成为循环式的双向流动,实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实行循环经济,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所有企业都要在循环经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宏观调控目标是纠正市场失灵,避免浪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就像一个磨盘,各种经济活动都在围着磨盘转。这是它与计划经济的不同之点。经验告诉我们,以市场为中心配置资源更加节约,更加灵活,更加合理,更加能够促进生产。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就是因为我们实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比较充分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减少了各种各样的损失浪费。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为了纠正市场的失灵,就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正确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的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有一个正确与否的问题。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决策,能实现社会物资的重大节约;错误的调控和决策,造成的损失浪费更大。
近两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成绩显著。该压的速度压下来了,该紧缩的投资项目也紧缩下来了。但也有造成严重浪费之处,例如常州的“铁本”事件,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应当认真总结这个经验教训。
还有,近两年来,社会上对国家审计署、国家环保局的工作评价较高,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揭发政府部门本身的腐败问题,纠正了一些不该上的项目。而对于有些拆迁,特别是建了拆、拆了再建的做法,则反映不好,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些设计、行为影响了群众利益,造成了浪费。权力,应该用在该使用的地方才对。
有鉴于此,我觉得宏观调控的目的,一定要搞明确:防止和治理污染,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污染不治理,造成的损害更大。
四、提倡科学正当的消费观
从经济循环的链条看,消费是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只有把节约的要求落实到大家的行动上,落实到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上,才有可能变为现实。由于生产也是消费,从循环经济链条看,不仅生产中要注意节约,到最后实现消费时,更要注意节约。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必须体现在生产、流通、消费这三个重要环节上,体现在所有人的行动中。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在个人生活中不注意节约的人,怎能够在生产上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正当的消费观。浪费可耻,浪费有罪,应当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近些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宣传教育工作的不足,不正确的消费观有所抬头。例如讲派头,讲阔气,讲豪华,讲大吃大喝,讲形象工程,每年浪费的物资不知道有多少。还有一些事情,看起来似乎不大,但造成的影响却十分不好。例如塑料袋的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造成的损失、污染非常大,必须采取措施坚决纠正!吸烟的人越来越多,烟草不但有碍健康,而且也是一个污染源,也应当坚决予以禁止。
科学的消费观包括健康的消费,文明的消费,有益社会、有益后代的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永远不过时。中国传统文化是注意节约的,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些好传统丢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我国的消费模式怎样才科学、合理,应成为我们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个人坚决不赞成把美国那种消费模式作为我们的消费模式。不妨认为,西欧、北欧那种节俭式的消费更值得我们学习。从国家来讲,也应制定科学、正当的消费标准,引导城乡居民的合理消费。(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思考
陈凤英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根本出路。这是一个影响中华民族兴衰的战略问题,须作为基本国策,通过教育、立法和政策等强有力措施,开展意识革命,强化约束手段,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面临问题必须重视
我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面临体制、机制、市场、法律、政策和意识等滞后问题,结构依然失衡,发展仍不“经济”。
一、浪费成风,节约难行。目前我国的浪费冠以“现代化”之名,又与政绩工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等“洋跃进”有关,是暴富心态作怪。浪费随处可见,呈现普遍化与常态化趋势:资源、资金、人力、知识、信息、管理等的浪费,涉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社团与家庭等,浪费成为社会性顽症。
二、违法成本低,经济制裁轻。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现象,加之地方政府庇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司空见惯。尤其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被视作“软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此外,目前我国的法律普遍存在原则性强、操作性弱、粗线条、抽象化等缺陷,又因缺乏经济杠杆,地方政府往往以政代法或朝令夕改,使法律失去威严,违法者有机可乘。
三、投资驱动资源消耗,粗放发展痼疾难变。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科学发展观已数年,去年又倡议建设节约型社会,但经济运行中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和结构失衡弊病反而愈演愈烈。
四、产业结构失衡加剧,重化工业模式难改。我国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执行情况不理想。一是三次产业比重严重失衡。近3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增反降,31.8%的比重甚至比低收入国家低1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我国工业化依然沿袭钢铁、石化等资源驱动、规模扩大的传统重化工业模式,“大干快上”的结果导致第二产业在GDP的比重由2001年51%增加到2004年的53%,比世界平均高出22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出15个百分点。此外,我国现行的粗放式资源密集型出口方式造成大量资源型产品低价外流,加重我国资源环境制约,加剧产业结构失衡。
五、环境污染严重。重污染是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另一特征。如果继续坚持现行粗放式发展模式,那么到2020年,即使我国GDP实现翻两番目标,环境成本将增加4~5倍。届时,我国经济不被资源瓶颈所困扰,也将被高昂环境成本所拖垮。
建章立制不可或缺
应建立指标化、硬约束的节约型法律、财税与核算体系和产业政策,以严法重罚方式,改变国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贯彻落实,因为节约很难靠自觉。日本和德国能建成世界一流的节约型社会,关键在于有一套完整的节约型法律、财税和产业政策,经验值得借鉴。
一、建立节约型法律体系。我国已出台一些环保法律法规,但针对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立法寥寥无几。建议:
1.节约与环保须统一立法。鉴于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密不可分,我国在立法中应将两者统一起来,全盘考虑,统筹立法。
2.节能须专门立法。能源困局是我国资源瓶颈的核心,开源节流是头等大事。因此,对节能、开发再生能源与新技术等必须单独立法,对具体产品应该规定具体节能指标,对新能源开发须制定时间表,并极力推广。
3.高能耗物耗和高污染行业须重点立法。目前,钢铁、化工、水泥、纸和纸浆等是我国耗能、耗物和污染大户,应该依法重点整治,明确阶段性节能、节物和排污指标。同时,必须要求上述行业制定自律性节约与环保计划。对电器产品须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与标识;对购买节能电器者应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4.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须特殊立法。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合格率较低,去年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7.8%,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一方面,我国应该积极推进ISO9000系列及ISO14000系列等认证工作,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环保水平。另一方面,应通过法律规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的合格率和安全指标,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者须追究法律责任。
5.反浪费应专门立法。浪费现象严重,影响恶劣。建议尽快制定《反浪费法》,严惩铺张浪费,尤其对公款浪费,对造成重大损失者应依法判刑,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二、建立节约型财税核算体系。构建节约型财税核算制度,是迫使企业和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财税核算体制是在资源瓶颈不突出情况下制定的,很少考虑资源成本问题。迄今,我国自然资源名义上属国家所有,实际上则处于无明确归属和无价状态。无价或低价使用资源,难免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建议:
1.让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以价格手段引导人们节约资源。如改革现行矿产资源的探矿权与采矿权制度,引导企业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益;以价格杠杆迫使国民节水、节电,养成节约习惯。
2.将资源成本纳入核算体系,实施绿色GDP核算。即在现行GDP中扣除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减少或避免不计代价的“政绩工程”造成的资源巨大浪费。
三、制定节约型产业政策。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对缓解资源瓶颈至关重要。建议:
1.大力发展服务业。现阶段我们应该重点扶植信息、金融、医疗、咨询、中介、教育等产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
2.积极发展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具有发展快、渗透强、应用广等特点,用它可加快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加速新旧产业融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应该落到实处。
3.严格限制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发展。可将产业分为淘汰类、限制类、允许类和鼓励类,以法律和经济手段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同时出台相应措施,限制高能耗物耗和高污染产品出口。
宣传教育持之以恒
从“浪费型社会”走向“节约型社会”,不但需要制度、法律、经济手段作保障,更应进行全民教育。只有当每个公民树立起节约意识,节约才能成为社会道德标准和自觉行动,节约型社会才能建成。
一、开展长期性反浪费与节约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进行意识革命与文化转型,摈弃奢侈浪费习气,树立节约道德风范。建议:
1.延长资源节约活动期。将国务院办公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的期限延至2020年。这既可使节约活动伴随经济翻两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景目标的实施全过程,又可配合联合国10年教育运动。
2.整合节约与环保活动。从国外经验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一个整体,必须统筹规划节约与环保教育活动。
3.利用多种渠道、各类宣传工具,开展普及性和社会化宣传活动。在节约尚未成为国民自觉行为之前,应该通过各级政府、各类社团,利用一切舆论工具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大众化的节约宣教活动。同时,利用各种国际环保纪念日,运动式与普及化并举,展开广泛的群众性节约活动。只有当每个公民树立起节约意识,节约才能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自觉行动。
二、分层次、多渠道开展系统性节约教育活动。
1.从娃娃教育抓起。早期教育是确立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最有效手段。德国的节约与环境意识得益于从娃娃抓起。我国应着眼幼儿教育,制定出适合幼儿心理的教材,培养孩子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2.从学校教育抓起。目前,环境教育已被列入学校的教育大纲,建议将资源节约教育一并列入,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德国学校注重引导与熏陶,而非机械灌输节俭意识的务实做法,值得我国学习。
3.从家庭教育抓起。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潜移性和终身性特点。日本能顺利建成节约型社会,家庭主妇功不可没。
4.从社区教育抓起。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区节约与环保教育,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各类节约与环保宣传活动,如法律咨询,人员培训,信息收集,组织活动。我国应组织社区力量,特别是引导民间组织,致力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外建设节约型社会概览
德国:政策引导技术创新
戎昌海
德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所需的绝大部分能源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历来将节约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作为最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并在长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做法。经济性、保障持续供应和环保是德国制定能源政策的三个同等重要的目标。尤其是1998年主张环保节能的绿党上台执政以来,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如《可再生能源法》、《生物能源法规》、“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等一系列有关环保和节能的法规与计划,为引导德国进一步走向节能环保型社会确立了相应的法律框架。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能源企业有责任优先推广可再生能源,政府则向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补贴。为了鼓励使用新型能源,德国政府还先后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促进方案》、《家庭使用可再生能源补贴计划》等多项法规,力争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民众使用的主要能源。
虽然目前德国风力发电的电价要比常规电厂的电价高出近50%,但电力公司必须无条件以政府制定的保护价购买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德国目前风能发电已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并正准备在德国近海建设超大规模的风能发电设备,计划在25年后将风能发电量提高到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4。
在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德国还十分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有:推动能源企业实行“供电供热一体化”,通过向能源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援助、帮助购置相关设备等措施,鼓励能源企业将发电的余热用于供暖;促进使用传统矿物能源发电的企业不断开发、使用新的技术,如:高压煤波动焚烧技术、煤炭汽化技术等,从而使能源企业传统矿物能源的平均有效利用率从1999年的39%提高至目前的45%,并计划于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55%;根据节能性能,对市场上销售的家用电器、汽车等实行产品分级制度,要求所有产品在销售时必须贴上等级标签,只有那些技术先进、特别节能的产品才可以获得全国统一的专用节能或环保标识。由于使用节能标识的产品在市场上十分受消费者的青睐,因而也促使生产企业不断投入巨资研发、生产更加节能、环保的产品。目前德国市场新车的油料消耗量比1990年时平均下降了20%以上,而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建筑节能方面,则是改变了以往控制单项建筑维护结构(如外墙、外窗、屋顶)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转变为对建筑物整体实际能源消耗量的控制,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方法,实现建设真正生态节能住宅的目标。
日本:想方设法提高能效
何德功
节能政策在日本能源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日本确保能源供应大有帮助,而且通过节能设备的开发,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所以,日本在制定能源政策的时候,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优先考虑的课题。日本节能的主要做法有:
改善设备效率。日本早就制定节能法,要求耗能设备的性能达到最节能的标准,如空调到2007年要达到63%的节能效果。各种电器是否达到节能最高标准,电器上要标写清楚,让消费者一看便知。各种电器待机时消耗电力占家庭耗电的10%,因此产业界都在为削减电器待机时的耗电量绞尽脑汁。日本节能中心每隔半年公布一次节能家电排行榜。电器在商店销售时,在标明价格的同时,也把节能效果换算成电费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当然会优先购买节能产品。这样,顾客的选择往往又进一步促进厂家开发节能技术。
开发和利用能源管理系统,对能源消费大户加强管理。日本现在有专门的公司,以办公楼为对象提供节能服务。政府部门率先接受节能服务,进行节能管理。根据节能法,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有关人士有义务在工程开始前向行政部门提交节能计划书,制定中长期节能计划,并配备能源管理人员。有关行政部门则应在节能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
提高汽车的节能性能。最高节能标准是到2010年轿车节约燃油23%,货车13%。为达到这一目标,日本正大力推广混合动力车和半自动式车。前景最为广阔的是燃料电池车。这种车基本不产生污染。同时,燃料电池车的普及可以减少人类对石油的依赖。目前,日本发明的燃料电池轿车已经上路。
提高国民的节能意识。日本经常通过具体活动强化节能信息的传播,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向孩子们提供关于能源和环境的正确知识,达到从小树立节能意识,节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目的。在推广节能技术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创能技术和能源循环利用技术。日本2003年实施新能源措施法,规定各电力公司有义务每年增加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比例。到2030年,日本计划新能源要占总能源的20%。
法国:多管齐下环保节能
杨骏
法国许多城市设有专门负责环保节能的副市长,他们经常举办环保节约的宣传演示活动。作为资源弱国,法国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使节能成为国家致富的途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奖励节能者,制定规范,使用“经济杠杆”,以及扶植环保企业,是其实现节约资源的主要手段。
第一,建筑节能,奖励与规范并重。为了鼓励居民节约能耗,法国政府去年3月份采取了多项切实的奖励措施。比如,若房主消耗的能源比法国平均标准少8%到15%,其房屋财产税等多项税收就可以得到相应减少。同时,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住户也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早在2000年就发起了号召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太阳行动”,法国地方政府和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局每年拨出专款,除培训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修理人员外,还承担消费者购买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的费用。法国政府计划在2006年实现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万个。
新房子要消除浪费能源的漏洞,老房子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法国近几年来全力推行的节能方针。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法国政府2000年通过了建筑节能规范,即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评估不同建筑材料的能源利用效率。这套规范细致入微,并在互联网上公布。为了方便咨询,环境与能源管理局还在各地设立“能源信息点”,地方政府、个体经营者、小型企业和居民都可与之联络,获得免费服务,了解建筑材料及设计方案的能源效率等信息。如果要盖新楼,投资及施工方都必须依照节能规范行事,否则拿不到施工许可证。
第二,节约资源,采用“经济杠杆”。通过政策法规规定参与者的经济义务,可以有效抑制浪费,减少污染。
与许多欧盟国家一样,法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公布了《包装条例》,要求包装材料的生产和经营者承担义务,回收并再利用使用过的包装品。这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根据规定,法国商品或包装生产企业要到“绿色包装”集团注册,交纳“绿点标志使用费”,并获得在其产品上标注“绿点”标志的权利。“绿点”标志是商品包装上印有的一个由两个绿色箭头组成的圆形标志,意为循环利用,在欧洲普遍使用,法国有90%的企业在其产品包装上印有这一标志。“绿色包装”集团利用企业交纳的“绿点”费,与地方政府合作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负责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利用。
法国制定了“谁污染水,谁交钱治理”、“谁用水,谁花钱”的“以水养水”政策。对工农业等企业用水,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完全根据其污水排放量和废水污染程度收取费用;而对个人家庭用水,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则在水费中增加了污水处理等各项费用。所获得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执行获得地方水文议会通过和政府总理批准的水文治理计划,并对地方致力于保护水源的各类企业给予大力财政支持。
据有关部门介绍,在法国个人家庭支付的水费中,大约42%是使用自来水费,39%是污水处理费,13%是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管理费,5%是增值税,1%是国家引水发展基金。
第三,授权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环保产业。法国生活垃圾的再处理几乎全部由几家大企业承担。其中最大的一家名为“绿色包装”(ECO—EMBALLAGES)集团。“绿色包装”集团是私营企业(类似行业协会企业),通过它,法国2003年8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循环处理。其中63%的废弃包装类垃圾经再处理后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级材料,17%的垃圾被转化成了石油、热力等能源,并直接或间接创造十多万个就业机会。与此集团类似的有实力的环保企业均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比利时:垃圾回收率居世界前列
潘革平
垃圾的科学分类,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基础。比利时是较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垃圾被分为纸张、纸箱、塑料、金属包装、玻璃以及没有任何回收价值的废弃物等几大类。不同颜色的垃圾袋用来装不同的垃圾,一旦放错,回收工将有权拒绝运送。目前90%的比利时人养成了将垃圾分类的习惯。比利时将垃圾处理的重点放在了商品的包装上。比利时政府成立了两家专门处理工业包装垃圾和生活包装垃圾的专业公司。据介绍,超过80%的废弃包装去年被回收利用,其回收规模居世界前列。
相关循环利用材料的出售每年为比利时政府带来约1亿欧元的收入。至于处理这些垃圾的费用,则来自两家垃圾处理公司下属的会员。比利时法律规定,凡是会产生包装物的企业都必须按工业垃圾或生活垃圾加盟上述两家公司,并按照营业额的多少支付相应的“垃圾处理”费。只有成为会员后,其产品的包装上才可印上一个象征统一回收的“绿点”标志,否则这些垃圾将由生产企业自行负责回收。
以色列:高效利用水资源
陈双庆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水比油贵”是以水资源短缺的真实写照。针对水资源严重匮乏,以色列政府将水资源的开发、保护、管理和科学使用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源节流。建国50多年来,以对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成绩斐然,如农业产量增长12倍,而用水量只增加3倍。以色列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经验对我国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一,科学管理。具体做法有: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管理。以政府于1959年颁布了《水法》,后又于1971年和1991年两度进行修改。《水法》对用水权、用水额度、水费征收、水质控制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水法》的颁布,为国家设立处理涉水事务的行政和司法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以政府还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促进节水。一是实行用水许可证制度和配额制。二是对水费实行严格的配额奖惩措施。城市水价远远高于农业用水,且另行收取污水处理费。对农业水费的征收实行阶梯价格,分三个等级。
2.设立水资源管理机构。包括:水利理事会,水资源委员会,水事法庭,水价基金会,国营水利公司。政府通过这样的机构对水资源的开发、分配、收费及污水处理等事宜实行统一管理。
3.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第二,开源节流。这是以色列水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源:一是建立全国输水系统。该工程于196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通过水泵把位于海平面以下220米处的加利利湖水抽到海拔152米高处,然后通过管道运往沿海和南部内盖夫沙漠地区。整个输水系统设计周全:输水主管道部分由压力管组成,且深埋地下;明渠部分全部用沥青铺了防渗层,且用塑料薄膜封闭顶部,减少蒸发损失。整个供水系统犹如人体的血管,全国输水系统好比大动脉,各个地区的小型供水系统则如同毛细血管,二者通过输水管道彼此相结合,形成一个由计算机联网控制的、四通八达的供水网络。水资源委员会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条件和需要调配供水。全国输水系统不仅用于供水,而且能够在早春和冬季排放过多的雨水,补给沿海地区的地下含水土层,以有效防止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海水倒灌。二是利用海水。海水淡化不仅为饮用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来源,还有利于缓解沿海含水土层的咸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科技人员就一直致力于海水淡化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和成本降低,淡化海水的生产量增长迅速。目前,以海水淡化技术已居世界前列。此外,以还想办法直接利用海水,专门培育了用海水灌溉的灌木和以这种灌木为主要饲料的羊。三是收集天然雨水和人工降雨。鉴于北部降雨较多,以色列充分利用北部山地、丘陵,顺山势以及从岩洞中渗漏出的水流方向,挖掘引水小沟,修建小型蓄水池,并沿水流途径种植果树,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另外,以还运用人工降雨技术,通过飞机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和碘化银,降低云层温度、促使雨滴形成,增加降雨量。四是开发地下咸水。为了节约淡水,以大力开发地下咸水。专门培育了用咸水灌溉的小麦、棉花、西瓜、西红柿等作物,特别是西红柿不仅提高了甜度,而且可储存半月不变质,还出口欧洲等地。五是从国外进口水。以色列与土耳其达成协议,每年从土进口5000万立方米淡水。
2.节流:一是采取措施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质。加利利湖西岸有大量富含硫离子和氯离子的温泉,泉水均排入加利利湖。长期积累加上蒸发强烈,造成水中氯离子含量严重超标,根本不能用于农业灌溉,更谈不上饮用。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以实施温泉水流改道工程,使其绕过加利利湖直接排入约旦河,从而大大降低了湖中氯离子的流入量。另外,以还发明了通过养鱼净化水质的技术。二是开发污水再利用技术。以政府于1972年制定了“国家污水再利用工程”计划,开展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研究和试验。根据计划,以兴建了污水处理厂和蓄水池,负责处理污水和生产净化水,并将经处理的污水通过管道与全国水网相连。一部分可用于农业灌溉,一部分还可作为非饮用的生活用水。此外,以研究人员还研发出“土壤蓄水层处理技术”,即将经处理后的污水重新注入蓄水层,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含水土层可有效地保存水,减少因蒸发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成为水源再补给的“地下水库”;土层可起到过滤作用,从而达到额外的净化效果。使用该技术将污水处理后,每年可生产出约1亿立方米净化水,质量与淡水相当。以色列的污水利用率达90%,占农业用水的20%,约60%的城市污水在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灌溉。三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以色列,滴灌和喷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法。滴灌系统是通过塑料管道和滴头将水直接送到植物最需要水的根部,喷灌是一种封闭式的输水和配水灌溉系统,可有效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同时还节约了传统灌溉的沟渠占地,大大提高了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四是采取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包括:推广使用节水的水龙头和有大、小两个按钮的抽水马桶;有关部门经常在全国范围内检查水管“跑、冒、滴、漏”现象,减少浪费;明令禁止在洗车过程中浪费用水,专门建立了利用循环水洗车的“专业电脑自动汽车行”,要求车主都去那里洗车;提倡科学浇灌。
肯尼亚:鼓励私企与非政府组织共建循环经济
王晓顺/蔺智深
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肯尼亚环境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一直是循环经济的大力倡导者。她多次呼吁全世界支持并实践“4R”理念,即减少环境污染,资源再利用,废品回收和修复使用。
正是由于马塔伊等肯尼亚环保人士的积极努力,建立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如今在肯尼亚这个东非国家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私营企业与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成为循环经济的倡导者与主力军。
在肯尼亚,收购固体垃圾加以循环利用的都是私有企业。位于内罗毕工业园区的卡蒙戈废纸公司是肯尼亚废纸收购的龙头企业。厂房里,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办公用纸、家庭用纸、旧报纸、旧书本堆积如山。该公司业务遍及肯尼亚全国,在蒙巴萨、基苏木等主要城市以及邻国乌干达都有其收购点。该公司每月收购废纸达2000到3000吨,并利用其生产出草纸30吨。
在肯尼亚,像卡蒙戈这样的废品回收公司还有多家,这些私有公司之间分工明确,有各自的经营范围,形成了良好的规模经济。比如:内罗毕塑料公司专门收购塑料制品,普罗米斯加工厂专门收购废铁,中心玻璃公司专门负责玻璃的循环再利用,肯尼亚橡胶回收公司则负责橡胶的回收处理。可口可乐饮料公司和东非酿酒厂通过一种有效的回收装置,重新使用瓶子,从而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与私有企业直接回收垃圾进行再循环加工不同,非政府组织的主要作用则是为当地私有企业和居民提供循环经济宣传和培训。这样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有保护环境俱乐部、非洲可持续发展基金会肯尼亚分会和垃圾处理行动志愿者协会等。
保护环境俱乐部为内罗毕人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电视节目,并开办陈列环境保护出版物的图书馆。非洲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则为当地人尤其是青年人和妇女提供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和培训。该基金会出版一份双月刊,刊登有关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新闻,并为居民提供有关培训。垃圾处理行动志愿者协会把垃圾处理同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长期为无家可归者和城市贫民提供住所、食品、基本教育、技能培训和卫生保健。由于认识到通过垃圾循环处理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该组织开始涉及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方面的工作。内罗毕这三家非政府组织都有自己的定点联系或支持企业。非政府组织与私营企业携手作战,互相支持,成为肯尼亚循环经济的倡导者与主力军。
墨西哥: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立法
叶书宏
墨西哥政府2002年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的合理使用特别制定了《促进能源使用效率及合理使用能源法》,旨在最大程度地使用能源资源,并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法规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能源的合理使用是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事情,其功能包括:针对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运输、转化、存储、分配、利用及循环再利用,制定严格的效率标准;在制定和执行节能计划和项目的过程中,建立与联邦、州和市各级公共管理机构及社会公共和私人机构间妥善的协调机制,并为这些项目和计划提供支持;推动旨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促进能源合理使用方面的科研技术活动;加强并完善能源使用效率与合理使用方面的官方标准系统,同时继续完善与之对应的产品最低能效认证和销售许可工作;通过培训、文化活动和金融激励,在全社会发展一种合理使用能源的氛围。
此法主要针对:所有能源生产部门,尤其是负责电力能源生产、分配和调控的部门;所有消费电器供货商;能源的终极消费者,包括私人和公共机构;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促进合理使用能源相关的科技研发机构;节能材料、设备和服务提供商。
执行此法的基本途径包括:旨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合理使用的价格调控体系;能源使用效率及合理使用能源方面的官方质量标准体系;各种旨在推动节能及合理使用能源的计划和项目;政府或私人部门提供的经济支持;旨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合理使用实施的环境税系统;政府为推动节能项目所提供的专项资金;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合理使用能源所设立的各种教育、培训、咨询和传播机构。
此外,该法还规定,中央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在每年计划书中必须用专门的篇幅,根据各自行政部门的特点,制定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合理使用能源相关的计划和目标;财政部在制定国家财政预算时应当充分考虑联邦政府各部门为完成这些计划和目标所需要的经费支持;负责能源价格制定的部门应当在制定价格时充分考虑其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合理使用能源可能产生的影响;经济部不仅要监督进口和国产商品对国家能源标准的执行情况,还应当积极推动高能效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转让,并支持那些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有益的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全国的教育和科研系统,应当在其计划、项目、方法及教育材料中加入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合理使用能源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断加大相关知识的难度,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使用能源的意识,并使其中一些人能够在将来从事产业的研发;劳工部与教育部协调,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职工的节能及合理使用能源知识培训,在全国促进相关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合理使用能源的研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北京),2005.11
标签:经济论文; 资源浪费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