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有效地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新时期的教师应明确德育观包括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及采取的方式方法。在大力发展智能、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
一、激励条件
这个条件指用激励的手段促进后进生及中等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转化工作。多数中后进生在待人接物上、对待学业或者说是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等存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心理,甚至有自卑的思想倾向。教师如果未能及时地发现并采取恰当的引导方法,为学生制订目标,使他们奋发向上的话,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自强、自信心理,合理采用奖励手段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
以前我教过的一名叫王杰明的六年级学生,就因为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头脑灵活,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愁闷。在获悉其内心世界的同时,我根据对他本人、他的家人及对他家庭情况的了解导以语重心长的谈话,把他生活中的肯动脑筋等“闪光点”说给他听,树立他的自信心,让他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进而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传授一些适合他的学习方法,以阶段性的进步为目标,从此,王杰明同学发愤图强,不懂就问,扎实地学习、生活,现在,他虽然毕业在家,可他也凭借老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在他的国家四A级风景区家乡——南新牟托村开了一个糕点店铺,而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
二、感化条件
观念的更新,时代也在发展,着眼新时代的儿童,放弃一些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渴求教师既为良师,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楷模,也可以成为倾吐心声的驿站。因此,教师的德育方法更应该投以真挚的爱心,把枯燥繁琐的工作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酝酿,发酵,以至达到预期目的。
还记得一名叫周娟娟的学生,原活泼伶俐,很健谈的,曾经还在学校组织统一欢庆的儿童节时表演过精彩节目而倍受师生们的喜爱。没想到第二学期伊始,便发现她闷闷不乐,常在学校角落发呆,一反之前的表现,着实令人费解。更令人意外的是,开学没有多长时间的她竟无故旷课。家访后,方知她父母刚离婚,父亲好赌成性或常常喝得烂醉如泥,借酒发疯,家庭环境骤变。这就是周娟娟同学变得孤独乃至逃课的症结所在。我体会到母爱父爱的缺失使她缺乏温暖,父亲的酗酒更使她消极厌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主动多次与她促膝谈心,列举一些类似的处于逆境中的孩子如何成才的故事,课余时间多给她谈心、补课,让她的心境渐渐平息下来,对未来的激情重新高涨起来;给她购买学习用品……真情的付出没有白费,她把我当成朋友,当成亲哥哥,敢于把心里的悲与苦说给我听,一改孤苦无依的表现,她又变得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了。
三、跟踪条件
这种条件指对学生进行不懈的教育方式,专门“针对”那些“特别复杂”的后进生、顽劣生。在跟踪机制中我具体做法如下:
1.掌握跟踪档案。教师对处于懵懂期间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理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懵懂”有“先知先觉”,争取防患于未然,做到事半功倍。
2.检测跟踪信息。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相往往隐蔽在看似简单的表象,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重要性。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被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准确的。
四、反馈条件
反馈条件是检验学生德育表现的又一重要体现。它可以通过班级中成员的评价获悉,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评价了解,使教师心中有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其中,家访是必要的一环,它能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恰如其分地利用“校讯通”这一新生事物把老师、家长、学校结成一座多元化的桥梁,能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教育的途径。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杨秀蓉,她在班上是优生,乐于帮助后进生。可以说,这样的学生似乎不存在老师用特别的教育方式。可是一家访,家长却道出她在家里的表现。养尊处优的秀蓉从不帮忙做家务,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置若罔闻,对身边的人态度比较冷漠,加之父母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通过校讯通这一平台多次与家长进行交流,晓以情理,告诉家长如何用适合学生本人的好的方式方法在家里正确引导。鼓励她在家如何表现成为一个好孩子,长大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名好青年的道理,通过这种从交流中反馈回来的信息。渐渐改变她对别人冷漠的心态,发扬她在校的优良作风,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等。的确,秀蓉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共同努力、相互教育下,她进步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学生、好孩子。
德育教育是多元的,需教师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更科学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前面的几种教育机制绝非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需要教师凭经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
论文作者:王显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条件论文; 方式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德育论文; 后进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