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科学、面对行为、面对生活--德国小学常识教学的原则与要求_科学论文

面对科学、面对行为、面对生活--德国小学常识教学的原则与要求_科学论文

面向科学 面向行为 面向生活——德国小学常识课教学的原则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课教学论文,常识论文,原则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面向科学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面向科学。面向科学作为教学的原则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事科学活动,或者为了从事研究工作,也不意味着学校只应该传授各门科学。从根本上说,常识课教学面向科学意味着教育内容要通过科学而被学生认识,不管这些教学内容是属于自然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或是属于语言文学艺术领域,都是如此。在面向科学中,科学对于教学的意义在于应该使受教育者能从自己的教育程度出发,去理解这种科学性,并把它批判地纳入自己的现实生活。还在于使学生一定程度上获得对现实、对自己的认识,获得对待世界的相应的行为能力。而这种行为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受到科学的影响。

面向科学标志着这样一个过程,即儿童从开始的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主观的理解看法逐步过渡到最终获得普遍有效的观点看法。这个过程是从儿童的行为、想法、见解、自发的想象开始,他们带着这些想法去尝试着整理和理解自己的经验,并从中体验到可信的知识、事实真相及客观世界的重要意义。常识课要支持和强化这个过程,激励儿童符合事实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获得可传授的、可检验的、相互协调一致的认识、观点和方法。通过面向科学继续发展儿童的取向能力和行为能力,使其主动地参与生活,而不是仅仅适应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常识课的学习内容必须被化解为简单的、基础的、对于儿童来说是通俗明了的、范例式的事实、关系和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避免出现错误和歪曲事实。禁止用不同的、相互没有联系的专业观点来割裂儿童在辨认人、动物、植物和事物、在描述现象和过程、在勾勒所经历的事情和分析利用经验等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在常识课教学中,特殊专业所采用的方法和视野方式,只有在有助于阐明所探求的事物并且能被儿童理解地加以运用的条件下才具有合理性。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学机会,使儿童清楚地了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那些对科学认识和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典范事例。

二、面向行为

行为是儿童学习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追求,使儿童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自主地去学习,而不是先教给学生知识。常识课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事物本身是其重点。应该使儿童在行为的交往中获得概念,促进对具体的一般关系的理解,从最初的游戏活动和直觉的活动发展到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充分考虑与儿童的动机需求、社会需求、学习能力相符的轻松的教学活动气氛,计划好处理教学问题所需的足够时间,装饰布置好具有激励意义的学习环境的教室,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观察、实验和发现的空间。儿童在常识课中必须形成和必须得到发展的行为应在发现形式、对话形式、活动举办形式、理解形式和巩固形式几个方面都清楚地显示出来。

三、面向生活

面向生活的原则是由常识课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的大课堂。那些客观世界的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生活的直接经验及行为交往等,对于常识课的教学及效果都具有根本性意义。校外学习场所、教学活动的举办形式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做到面向生活的关键。一般说来,在校外学习场所里,学生们可以在事物关系上获得清晰明确的认识、观点、概念及比较的标准,从而避免因割断事物联系而获得错误的理解与概念。还能创造供儿童们发现、探索、与他人接触及共同行动的机会。在校外学习生活中,如教学旅行、探察陆地、访问企业、参观博物馆、教堂、纪念馆、行政管理机关、交通练习场地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将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强化求知欲望,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了解家乡环境、认识家乡的地位,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家乡归属感。这些教育教学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和校内生活所无法获取的。

面向生活的教学活动要注意考虑儿童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经验,要注意通过相应的能够为儿童带来经验、知识、问题、兴趣与爱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达到教学目的。对于一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必须把儿童游戏式的发现和经验积累、专业性的行为和实验放在教学首位。而在三和四年级阶段,强调现实生活、自然的、科技的、社会的现象及其多种联系与关系,在教学中则更具有重要意义。应以每个儿童的不同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项目、分组、自由学习活动等措施途径,为其提供从现代时事、历史事件、家乡的地方特色等方面入手的自由学习空间。鼓励儿童试用工具器具,阅读地图、表格、广告牌、行车时刻表等,促进其学习准备和成绩准备的行为能力。面向生活的教学安排必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导致一个无计划的教学活动。

四、注重交叉专业的课业活动

常识课是通过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行为方式(例如,语言、游戏、图片、符号、数字、计量标准、公式等)来使儿童与复杂的客观世界相适应。在这个意义上,常识课则是一门交叉专业的教学。人、动物、植物、事物、宇宙世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运动、表情、手势、图画、符号、图表、模型等来描述。教学中采取哪一种方式,取决于每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所提出的问题。常识课与其它各专业紧密联系,有利于紧紧抓住儿童的学习动机、自主的发问及个人兴趣,避免使儿童学习到没有联系的知识。这种交叉专业的学习应与面向项目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协调,为儿童提供能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机会。面向项目活动的教学包括研究式的、描述式的、保护自然及爱护文物古迹活动、郊游、校庆等各种活动。与常识课联系特别紧密的是语言和数学课。一方面,常识课促进儿童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语言能力的提高能帮助儿童积极地去探索客观世界,恰当准确地描述说明客观事物。儿童在数学课中获得的技能能在常识课中得到重新强化和利用,同时,儿童也在常识课中亲身经历了直接去运用数学的过程。

重视交叉专业学科的教学能为学生认识各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为其准备升入中学学习各门学科提供取得感性经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会超越学科界限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并促进其学习上的迁移能力。

注:本文参阅资料为Richtlinien und Lehrplaene fuer die Grundschulein Nordrhein-Westfalen.Heft 2002.Sachunterricht.

标签:;  ;  

面对科学、面对行为、面对生活--德国小学常识教学的原则与要求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