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20)
摘要: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等方面缺失和迷茫,出现了对主流思想、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如何提高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也是重要机遇,其中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多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工科类院校;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发表系列讲话并形成相对完整的文化自信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学界一般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也是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的主阵地。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培育其牢固的文化自信尤其重要,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精致的利己主义等,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现状令人担忧。
1.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识不足与认同感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多元文化不断渗入,外来文化良莠不齐,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由于缺少辨别能力,出于好奇心里,更乐于接受外来文化,使他们对于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识出现不足和认同感偏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和消磨,取而代之更多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文化渗透成为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行为和方式。
2.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与追捧。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5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这一代是接触计算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较之前任何时期都多。他们对西方语言、节日、娱乐、生活方式等都体现出极大的热衷与追捧。如广大学生及学生社团对于西方节日的热捧,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都是逢节必过,大肆娱乐吃喝庆祝;而对于端午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淡然处之。价值观上,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与拥有,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盛行,特别是大学生超前消费能力在提高,随着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贷”服务项目层出不穷,许多大学生盲目追求超前消费,备受消费贷之苦,甚至出现“校园裸贷”等不良后果;反而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优良传统被淡化甚至遗忘,大学生不再以每月生活费最低为荣,而是盲目攀比谁更有消费能力。
3.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关注不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呈现。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与关注不够,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够,没有不断地应用先进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而是趋于沉迷虚拟世界,阅读的碎片化越来越明显,“低头族”越来越多,缺少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完整性的系统性的学习与了解。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受各种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多元思想观念大量涌入,对主流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内外环境、校园环境、自身情况等共同影响下,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出现困惑与迷茫。
1.内外环境影响。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社会经济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多元化,功利心驱使下的大学生,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远远超过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提升和改造,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和忽视。在客观上、思想上和价值观上的混乱和文化建设上的相对薄弱,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道德行为失范、基本礼仪的缺失,价值观的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理想信念的缺失和文化自信的缺失等。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西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不断通过网络媒体、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不断向我国的大学生渗透,一部分削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校园环境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非必修课,尤其在以工科背景为主的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辅修等形式来传授,但选修课程也流于形式、走过场。选修大学生混学分思想较多,没有真正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自豪感和认同感;授课教师也大多抱有完成课时量和教学任务的心态,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工科背景大学生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只是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思政课没有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融入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没有有效地输出和传播,没有充分地调动广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3.自身追求影响。
目前,95后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这也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网络化影响下的新一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和生活更容易接受,甚至想去尝试和体验,出国热、游学热呈明显上升趋势,他们在出国应试过程中,间接性地对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科背景大学生,他们的课程设置和就业导向,他们更加务实,注重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往往忽视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不够,从而导致对文化自信心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增强工科类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与实践
探索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对策,探究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强化“文化自信”理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维度。
思想政治工作是文化自信重要的平台,文化自信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新支点。“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效思政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强化“文化自信”这一新支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理工科类思政课教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邀请文化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在线课堂,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增加文化维度,在文化视野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将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融入到理论灌输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入脑、入心。教学思想上注意文化渗透、文化人格、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文化性,将政治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内涵。
二、丰富“文化载体”,多渠道创新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活动。
文化自信,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产生以来就是抽象的,只能借助于具体的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只有不断丰富“文化载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之中,才能真正的让广大工科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结合自身学院特点,融入“文化基因”,将工科类竞赛活动与文化巧妙结合,既突出知识竞赛特色,又增添文化底蕴。 不断探索着力打造“文化育人”的新载体,开拓校园文化新思路,创新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如推文活动、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百科游园竞赛等活动丰富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维度。在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结合自身工科特点进行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建设,形成工科院校“文化”特色。例如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凝练具有创新精神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和文化认同是十分必要的。
三、净化“网络平台”,加强文化自信思政网络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抢占“网络”阵地,需要建设优质的网络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做好网络监管,抵御网络安全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借助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吸引青年,加强突出文化自信内涵及内容建设的网络思政平台的打造,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培养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在现有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依据时政热点,突出专题教育,如“十九大专题”、“文化自信”、“两学一做”党员专题等,增强校园网络平台的时效性、文化性与可浏览性。此外,工科类学院可以加强与文科类学院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共享技术、互通文化等合作方式,共同搭建网络思政大平台,实现工科院校“以文育人”的思政育人目标。
四、优化文化育人路径,拓展校内外渠道,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同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地域。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好寒暑假,开展不同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可通过与文科类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相交叉组建队伍,规划“文化实践”路线,通过寻访古迹、历史文化胜地、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结合时政热点,如抗战胜利、建党、建国周年等,结合校情校史,专业特色等,逐渐营造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氛围,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利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接受文化的洗礼、思想的升华。同时,也可以参观游览与工程建筑、设计实验、发明创造有关的实验室等,发觉科学研究背后的文化魅力与人文故事,不断拓展“文化育人”渠道与半径。
五、提高思政队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深度。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高校思政队伍是文化育人的引领者、实践者。“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思政队伍在提高自身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仍需通过系统性的培训与日常地自我积累,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只有自身信仰共产主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真正明道、信道, 坚定和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组织策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将“文化”融入其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深度和广度,自觉自信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26-130.
[5]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3.
[6]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9.
[7]项久雨,吴海燕. 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8]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27-28.
[9]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10]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
作者简介:谢锦文(1988年—)女,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
论文作者:谢锦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文化论文; 自信论文; 工科论文; 大学生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论文; 高校论文; 《知识-力量》2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