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及其协调度测度研究_经济论文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其协调度测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F120.2[文章编号]1672-8777(2004)04-005-04

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含义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经济与社会各要素以及经济与社会各要素自身体系的各部分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良性循环、有序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即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动态性。在论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与“经济”相对应的“社会”,其基本内涵是指非经济的但与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范畴,有其各自独立的内涵、特征、目标、规律和衡量指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保证。

二、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追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理念与执政目标,不仅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我国不同的时期,给其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早期,周恩来总理关于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点:即管理与调控先行,发展与保护并重,忧患与危机尚存。他认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具体阐述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他从揭示改革与发展辩证关系入手,提出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命题,其中,协调发展是核心,稳定发展是保障,持续发展则是前两者的必然结果。

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新时期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多种重要场合强调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追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政府的根本理念和基本目标。

我国从“六五”计划就开始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社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加成熟,其中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愈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类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之间关系的协调,强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十五”计划又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在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性。如果说“六五”计划我国把社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领域,“九五”计划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五”计划提出“以人为本”的战略指导思想,那么,很快就要开始的“十一五”计划要从具体措施上解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并使之成为“十一五”计划的特色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六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但在社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与经济发展脱节或不协调的现象,社会发展总体落后于经济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调整;(2)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3)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4)经济体制改革了,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却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过来。多数事业单位还在按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

要改变这个局面,保持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偏差,因为受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主导战略惯性的影响,在实际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不自觉地被作为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现实紧迫性。针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某些脱节或不协调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对协调发展“口头上重要,动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制约了改革的进程,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和社会矛盾的增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已经在实践上成为不能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在追求社会发展水平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的培育。首先,要从理论认识上提高对于调整社会结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和地方建设都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把社会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其次,要逐步增加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建设的资金今后应主要通过市场,政府的财力应该主要投资于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事业。再次,要下决心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发展,消除贫困,不断改善与提高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已成为联合国历年人类发展报告阐述的核心内容。生存权与发展权实质就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揭示经济社会间潜在的这种协调关系。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间的相关程度也不断提高。从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人均GDP与人类发展指数间的相关系变化趋势看,其相关系数从1975年的0.485提高到1980年的0.560,再提高1985年的0.755,1990年进一步提高到0.756,到1997年其相关系数达到0.789(表1)。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也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类发展水平是不同的。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目前也正处在逐步提高其人类发展水平的阶段。因此,社会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社会经济间的协调程度不同。

表1 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不同年份人类发展指数与人均GDP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 │ │ │ │ │ │

│年份 │1975 │1980 │1985 │1990 │1997 │

├───┼─────┼─────┼─────┼─────┼─────┤

│R │0.486 │0.560 │0.775 │0.756 │0.789 │

└───┴─────┴─────┴─────┴─────┴─────┘

注:R[,0.05]=0.388,R[,0.01]=0.496

以上是对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相关分析结果。若将全球所有国家的相关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则具有相似的特征(表2)

表2 全球所有国家不同年份人类发展指数与人均GDP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年份 │1975 │1980 │1985 │1990│1997 │

├───┼─────┼─────┼─────┼──────┼─────┤

│R │0.698 │0.706 │0.731 │0.729

│0.741 │

└───┴─────┴─────┴─────┴──────┴─────┘

注:R[,0.05]=0.232,R[,0.01]=0.302

如果对上述数据进行散点图观察,则发现以下规律:在人均GDP水平较低阶段,人类发展指数上升较快,在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以后,人类发展指数则进入缓慢上升期,而且人类发展指数与人均GDP间呈现典型的双曲正切函数关系。

根据以上规律,我国目前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正处于人类发展指数快速上升时期。按1995年美元计算,1975—1998年23年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从0.518上升到0.706,上升了36.2%。尽管期间我国人均GDP的上升幅度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大的(1975—1998年间我国人均GDP上升了4.26倍),但我国人类发展指数的上升幅度仍然不够大。比如,1975—1998年间,印度尼西亚的人均GDP只增加了1.96倍,但其人类发展指数上升了44.6%;埃及的人均GDP只增加了1.17倍,但其人类发展指数却提高了42.6%;摩洛哥的人均GDP仅增长了0.44倍,但其人类发展指数的增长幅度也高于我国,达到36.6%;近邻巴基斯坦尽管期间人均GDP值增加了0.878倍,但其人类发展指数却增加了46.4%。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尼泊尔,在1975—1998年的23年间,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幅度达到60.2%,但期间的人均GDP只增长了0.43倍。还有尼日利亚、孟加拉国、贝宁、冈比亚、马里等国,尽管这些国家期间经济增长缓慢,有些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其人类发展指数上升幅度均较快。

(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世界各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般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发展的阶段,此阶段以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代价;第二阶段,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时进行的阶段,此阶段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求得两者的协调发展;第三阶段,社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现代化就是通过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分离到相结合到一体化的辩证运动来完成的,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

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出现大的自然干涉因素、大的突发事件等),社会发展是稳步进行的,它的波动程度远小于经济发展。比如,在1975—1998年的23年间,尽管许多国家经济呈现负增长(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冈比亚、卢旺达等),但除极个别国家(赞比亚)外,其他国家人类社会发展指数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2、层次性:根据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对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将经济社会间的协调度分成不同层次。比如,较协调、基本协调、勉强协调、不协调等。就是统一协调水平,其社会各行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当今中国,社会领域中体育事业与其他行业比较而言,与经济间的协调程度较好,而教育、卫生事业的协调程度较差。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协调度,制定相应的社会发展战略。

3、整体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是整体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全面发展。而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必然要求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求得最佳的群体效应,促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每个要素都具有特定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要素不可替代其他要素,某一部分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部分的发展为代价,不能认为这个要素是“硬任务”,那个要素是“软任务”;这个要素重要,那个要素次要;这个要素要先行发展,那个要素要滞后发展,而要以服从系统的整体发展为前提,任何要素都轻不得、松不得、软不得、丢不得。因此,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应该是大体平衡的。虽然,某一方面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说,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但这种适度超前只能保持在一定的幅度之内,每一方面都不可能脱离开其他方面提供的条件而过度超前发展。一旦某个方面出现过度超前发展的情况,从而引起两者之间发展上的重大不平衡,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甚至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各个方面的发展。

4、动态性。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们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和机制达到了协调状态,但动力机制造成的新的量变又会使原有的协调状态出现新的失调,需要通过多方调整使失调变成新的协调状态,这种协调——失调——再协调是动态的、新旧交替的、否定之否定的往复循环,这一往复循环会使发展系统趋于现代化和高级化。

5、互制性。经济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即不仅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发展也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保证。社会发展不仅制约和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社会发展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战略目标,对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保障和支撑作用。

(1)社会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通过促进社会发展,调节人与人的矛盾和利益关系,提高社会公平和文明程度。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法律保障、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保持社会稳定。江苏张家港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苏南”模式之所以引起世人瞩目,其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他们没有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来搞经济发展。相反,他们十分注重社会发展,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他们注重培养和弘扬一种精神,倡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教育和管理相结合,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结果使张家港市和苏南经济不断腾飞。

(2)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真实动力、持久动力和坚实的基础。现代经济发展的事实已无可争辩地证明,经济发展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管理效益,提高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经济质量和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这六种提高靠什么?只能依靠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依靠的是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的发展。

(3)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发展倘若不能转化为社会发展,那就说明经济发展丧失了目的性,偏离了目的的经济发展,不管增长速度有多快,都是无效劳动。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经济超高速增长,其中必有不正常的因素在起作用,或是竭泽而渔,或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相反,经济发展如果能体现在社会发展的结构规模、种类中,那么,这种经济发展才是有血有肉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这个系统中,经济发展作为子系统,既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自身又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看不到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迷失方向,而看不到其他社会因素对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就不能科学地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同样也就找不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利用R/S分析方法测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对有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认识,目前主要在概念层面上。而涉及进一步的协调程度的判断标准尚很缺乏。这主要是对社会经济协调度的评价较为复杂,难以把握。从技术的层面来讲,第一步显然要选择一个适用的指标或指标体系,第二步要确定一个协调的标准、比例或参照物,第三步才能够在分析比较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两个变量协调与否,即所谓“协调度”的判断和结论。正因为如此,“协调度”的概念和研究几乎还是一项空白。这里尝试采用R/S分析方法,测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问题。

(一)R/S分析方法介绍

R/S分析法,即重标度级差分析法,是Hurst在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方法,后经多人努力逐渐完善。R/S分析的主要思想是分析重标度的累积均值离差的标度行为(Scaling behavior)。假定一个质点在一维时间轴上游走,那么累积均值离差就是质点随时间偏离起始点的距离。

因此,对n和R/S进行双对数回归,其斜率就是长程相关的参数,即(Hurst)赫斯特指数H。因此,可以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序列的长程相关参数。

Hurst指数有三种基本类型:(1)H=0.5,(2)0≤H<0.5,(3)0.5<H≤1。根据统计学知识,若H=0.5,则序列是标准随机游走的,这意味着序列在各个尺度上都是相互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序列的统计分布为高斯分布。R/S分析可以区分一个独立的事件序列,其背后的分布的形状是无关紧要的。依据统计学的有关理论,自然界服从正态分布。Hurst的发现提出了不同观点。若H=1,表明序列完全正相关,这是确定性系统的特征。若0.5<H<1,意味序列在自相似的各个时间尺度上都具有相关的特征;若0<H<0.5时,序列在各尺度上均呈现反相关。

(二)R/S分析方法测度序列的协调程度模式

如果H离0.5越近,序列就越独立。如果H离0.5越远,序列就越有规律。因此我们可以用D=ㄧH[,1]-0.5+H[,2]-0.5ㄧ=ㄧH[,1]+H[,2]-1ㄧ来表示两个序列的协调程度,其中H[,1]和H[,2]分别表示两序列的Hurst指数,D表示协调度,0<D<1。D越接近1则表示考察对象的发展越有序,协调度越高,反之,D越接近0,则表示考察对象的发展越混沌,它们间的协调度就越低,协调性越差。

对于我们的所关心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来讲,H[,1]和H[,2]可分别表示代表经济、社会的两个指标在各个年度序列值的Hurst指数,或者表示一系列国家在某一年度经济、社会序列值的Hurst指数。这样,D的含义就是:D值越大,表明一个国家或者一系列国家便发展得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

按照D值的大小,协调度大致可分成以下几个等级:

0.9≤D,较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接近理想状态。

0.7≤D<0.8,基本协调,经济水平提高速度高于社会发展速度,较理想。

0.5≤D<0.7,勉强协调,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短期内可接受。

D<0.5,不协调,社会经济系统比较脆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

(三)R/S方法对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测度

截止目前为止,人类发展指数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测度世界各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根据世界银行和IMF所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值和人均GDP的值进行重标极差R/S分析,其结果代表受分析对象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按照人类发展报告,先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划分为高人类发展水平、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低等人类发展水平,尽管高、中、低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但这并不影响利用R/S方法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测度,因为该方法需要的只是发展的大体趋势。我们根据式(1)-(6)利用C语言在VC6.0环境下编程计算,结果见表3、表4:

表3 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协调度

年份高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 低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

H[,1] H[,2]D

H[,1] H[,2]

D

H[,1]

H[,2] D

1960 0.9515 0.9799 0.9315

0.8499 0.9030 0.75280.6556

0.6748

0.3303

1970 0.9464 0.9616 0.9079

0.8454 0.8909 0.73630.6256

0.7529

0.3786

1975 0.8503 0.7034 0.5537

0.5489 0.9468 0.49560.7886

0.7160

0.5045

1980 0.9152 0.9878 0.9030

0.6060 0.9520 0.55790.7472

0.7393

0.4865

1985 0.9378 0.9884 0.9263

0.7447 0.9494 0.69410.7799

0.7423

0.5222

1990 0.9294 0.9682 0.8976

0.7325 0.9419 0.67440.7858

0.9323

0.7182

1997 0.8870 0.9675 0.8545

0.9302 0.4673 0.39750.8713

0.9610

0.8324

1998 0.9999 0.9790 0.9791

0.9439 0.9781 0.92200.6816

0.9512

0.6328

1999 0.9999 0.9999 0.999B

0.9999 0.9717 0.97180.6198

0.9721

0.5920

2000 0.9999 0.9999 0.9998

0.8422 0.9871 0.82940.5964

0.6360

0.2324

2001 0.9693 0.9999 0.9692

0.8825 0.9828 0.86530.6809

0.5930

0.2739

表4 部分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社会经济协调度

(依据1998—2002年5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测算)

国家名称H[,1]H[,2]D

俄罗斯 0.761324 0.906927 0.668251

巴西

0.747591 0.634515 0.382109

泰国

0.820436 0.860947 0.681383

南非

0.869714 0.921371 0.791085

埃及

0.859337 0.838974 0.698311

印度

0.860911 0.822828 0.683739

巴基斯坦

0.858139 0.862804 0.720943

尼泊尔 0.857986 0.830666 0.688652

尼日利亚

0.722464 0.918495 0.640959

塞内加尔

0.851851 0.765927 0.617798

中国

0.870234 0.785381 0.655615

从表中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高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Hurst指数普遍高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Hurst指数,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Hurst指数又普遍高于低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Hurst指数要高。

2.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是动态的,并不总保持上升趋势。无论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看,还是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及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看都是如此。从高等人类发展水平Hurst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其数值在1975年的时候较小,这与当时大多发达国家面临石油危机的事实是一致的。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与低等人类大致水平也呈现出了大体一致的趋势。1980年的数据较小,这是山于80年代的伊朗的伊斯兰革命造成了世界经济的波动。因此,存在着许多影响协调度稳定提高的因素。

3.协调度是个相对概念。就是说,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也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时候,同样,低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也有可能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年份。但总体上看,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的时间要远长于低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也长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4.一国尤其是世界重要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关系与其他国家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尽可能地保持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本国经济社会保持高度协调的前提。因此,第一世界国家多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尊重各国的主权,依照各自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素。

5.协调度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发展要素密切相关。比如,有时尽管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人均GDP很高,但由于社会进步程度没有跟上,其协调度可能不高;相反,有些国家尽管代表经济水平的人均GDP不高,但其协调度也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低。

6.若利用1996—2001年间的短系列数据进行估算(表4),我国此期经济社会间的协调度大概为0.655615,不仅低于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也低于印度(0.683739)、埃及(0.698311)、泰国(0.681383)等同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

标签:;  ;  ;  ;  ;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及其协调度测度研究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