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看中国对外战略的丰富与发展_十六大报告论文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看中国对外战略的丰富与发展_十六大报告论文

从十六大报告看中国对外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六大报告论文,战略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对外工作的四项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1](p47-48)这四项主张反映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新态势、新发展。

一、提出四项主张的主要依据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始终是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十六大报告提出四项主张的主要依据。当前,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活动危害严重,各种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尽管发生了“9·11”事件,美国出兵阿富汗、驻军中亚,以及美国打“伊”倒“萨”,但总的来看,国际形势还是朝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安全与稳定、有利于我国扩大国际交流的方向发展。涉及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合作、对外斗争的重大问题,包括我国加入WTO,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我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以及周边国家的正常交往,特别是中美两国元首顺利实现互访、一年内三次会见,我国的重大外事活动,都没有受到影响。实践证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鉴于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这种现实状况,十六大作出三个基本判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两大潮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课题,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十六大强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从长远看将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的加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和地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以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防止冲突、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世界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一种制约,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当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带来压力和挑战。上述三个基本判断和对当今世界两大潮流的密切关注、客观解读,构成了十六大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际环境分析的主导因素。

但另一方面,十六大报告也指出,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其主要原因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继续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主权是过时的概念”等“新干涉主义”论调,为任意干涉他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无赖国家”、“邪恶轴心”论,混淆反恐界限,为出兵这些国家,逐一根除“隐患”,推行霸权主义扫清道路;出台“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预防性干预”和“先发制人”的战略。(2)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从发出威胁的主体来看,已从国家扩大到地区和国际恐怖组织、团体乃至个人;从方式和手段来看,已从传统的军事威胁扩张到恐怖袭击、破坏信息及其他公共设施、制造民族分裂、宗教冲突和社会动乱;从威胁的对象来看,恐怖主义不仅威胁发达国家,而且也危害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3)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冲突时起时伏。例如,印巴冲突、阿以冲突。(4)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5)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其中包括:“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活动,在世界各地以新的难以预测、难以防备的方式继续蔓延;美国单边主义上升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打“伊”倒“萨”将会造成中东、阿拉伯国家、伊拉克局势动荡,石油供应不稳定,也导致大国关系复杂化、矛盾尖锐化;宗教矛盾、民族分离、边界冲突、社会对抗等地区结构性动荡此起彼伏,巴以冲突前景难料,变数增大;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公司丑闻、诚信危机。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的看法,构成了十六大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际环境分析的另一重要因素。上述两大因素的有机结合,就是我们对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际环境的基本认识。正是这种基本认识为四项主张的提出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四项主张凝聚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

十六大报告就我国对外工作和对外战略提出的四项主张既充分体现了我国一贯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又反映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对外战略的丰富和发展。四项主张相辅相成,有机联系为一体,构成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

1.如何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主张。

第一,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人类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只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地区环境、周边环境和国内环境,才能保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安康;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

第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可以看出,中国外交政策完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全符合并有利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第三,中国将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十六大报告强调,中国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中国将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发展。因为此前包括党的十五大报告、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都是提世界“多极化趋势有新的发展”、“在曲折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仅仅把多极化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来描绘和肯定。而十六大报告的新提法表明,我们不但承认世界多极化的客观存在,而且要从主观战略上积极促进其发展。可见我们在多极化问题上的态度更加鲜明、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其目的是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以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第四,中国将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谋取经济霸权及全面霸权的一种主观战略,以及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仅就客观趋势而言,有利也有弊,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观战略来说,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就更加严峻。但无论如何经济全球化是无法阻挡、无法回避的大趋势,关键是找到促使其健康发展、造福各方的路径。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收益。这一主张,恰恰为经济全球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表明中国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如何理解我国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这一主张虽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十六大报告为之增添了新的内容,即着重阐述了中国在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的立场。

第一,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世界各国,无论大国小国、富国穷国,都应一律平等,相互尊重,这是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协商,以解决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地区和全球范围的矛盾、冲突,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第二,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为此,发达国家应当本着平等、公正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

第三,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都为全人类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都是全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各国、各民族文化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疑应当建立在这种文化共同繁荣的基础之上。

第四,安全上,要树立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不是首次提出,但十六大报告将其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联系起来,无疑又赋予新的内涵。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树立新安全观。这就要求:各国之间要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国际安全;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确立本国的安全战略,不能以维护本国安全为借口,以邻为壑,损害他国的安全利益;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而不能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此外,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坚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如何理解我国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主张。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可以从下列几点把握这一重要主张的内涵。

第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也是多样的。从政治制度来说,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前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来说,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新兴工业国家。从宗教来说,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还有更多的其他宗教。从民族来说,世界上既存在单民族国家,又存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无论大小、国家无论强弱,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特色,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都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和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即使同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国家,发展模式也不会完全一样。例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一样。又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发展模式就有差别。对世界的多样性,我们不仅要承认,而且要维护。

第二,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的多样性既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是客观存在,也是各国、各民族人民的自由选择。其他国家和民族应当尊重别国的选择,不能歧视、干涉、阻碍、破坏这种选择。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优劣,一是要看各国、各民族人民是否欢迎,二是要看它们是否符合各国的国情、各民族的特点,不能只由某些国家或国际组织来评判。多样性本身也包含差异性,也就是说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是很自然的,它们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应当求同存异,以实现共同发展。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同发展道路之间的敌视排斥,不是不可以避免。

第三,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各国的事情,包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各国内部的其他事务,都应由各国自己解决,任何其他国家和外部势力都无权干预。任何打着“民主”、“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任何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事情,包括各国之间的政治矛盾、外交分歧、经济纠纷,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以及各国面临的共同性发展问题,都应当通过各国平等协商解决。

4.如何理解我国关于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主张。

恐怖主义由来已久,冷战结束后呈上升趋势,直到“9·11”事件发生后才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都没有论及这个问题。十六大报告专门用一段文字,阐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这个重要问题的立场和主张。可见我们对反恐怖主义斗争的高度重视。

第一,恐怖主义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什么是恐怖主义?各种说法都有。但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爆炸、袭击、投毒、暗杀、劫机、绑架人质等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是它与一般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绑匪、劫匪的区别;采取密谋的方式,其袭击目标既对准政府也对准平民,这是它与把推翻政府作为主要目的、公开进行武装斗争的反政府游击队不同的地方。恐怖主义的形式至少应当包括国内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国内恐怖主义活动一般不超越国界,与国外恐怖主义组织没有直接联系;国家恐怖主义是政府行为,是指一个国家政府针对另一个国家、国家实体政府及其领导人或组织的恐怖袭击、武装颠覆活动;国际恐怖主义的行为主体不是特定国家的政府或组织,而是存在和活动于国际社会中的组织或个人,其恐怖袭击的目标也是国际性的。毋庸置疑的是,不管哪种形式的恐怖主义都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当前威胁最大的是国际恐怖主义。其新的主要特点是:与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相互结合、相互利用、相互推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刺激了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畸形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得人心,又使得针对主要霸权国家的恐怖袭击迷惑了一些人,甚至得到一些组织和个人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也曾遭到“东突”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这两股势力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国际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无论出于国际义务和责任,还是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我们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历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我们主张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既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也要反对国家恐怖主义;既反对针对美国和发达国家的恐怖主义也要反对针对其他国家的恐怖主义;既反对针对军事、安全目标的恐怖主义更要反对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既反对恐怖袭击也反对用恐怖袭击进行报复、伤及无辜平民。

第三,反恐要加强国际合作。恐怖主义往往是跨国犯罪,涉及的范围又特别广泛,所以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但其中一个前提条件是,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说袭击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就是恐怖主义,而俄罗斯车臣非法武装、中国“东突”的袭击活动就不是恐怖主义。各国只有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进行合作。合作可以采取交流情报,信息共享,相互支持,联合行动等方式。

第四,反恐要坚持防范和打击相结合。加强防范是根本和基础,打击是重要的手段。一味强调打击,疏于防范,必然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五,坚持标本兼治,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包括:南北差距扩大、贫困国家和地区社会动荡,引发矛盾冲突和恐怖活动;冷战结束后原来被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矛盾和冲突凸现出来,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鼓动、利用、乃至直接进行恐怖袭击;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在巴以冲突中偏袒以色列一方的做法强烈不满,刺激了恐怖主义恶性膨胀;西方一些做法激化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势力的反西方情绪,使某些恐怖袭击直接指向西方国家。显然,只有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铲除恐怖主义。

三、四项主张显示出中国对外战略的新态势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国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四项主张既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显示出中国对外战略的新态势。

第一,更加突出中国外交的主要宗旨。

与党的十五大报告相比,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宗旨无疑是同我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但宗旨又突出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四项主张正是突出了这一宗旨,使之具体化和政策化。

四项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不移的方针。四项主张的每一项内容,乃至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民族精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维护世界和平关系到国际形势的稳定,地区局势的安宁,各国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往来、世界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关系到各国各地区之间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关系到各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繁荣,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总之,维护世界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战争,无论世界大战还是局部战争,热战还是冷战、战乱,都会阻碍发展,影响交流,使世界不得安宁,使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正常的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

四项主张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而且具体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方针: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再次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2](p46-47)贫穷落后和贫富差距扩大是社会动荡、世界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消除贫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就是促进共同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2](p47)所谓南北问题主要是发展问题,即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此外,世界各国也都存在一个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了促进共同发展,四项主张强调: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各国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造成贫富悬殊;提倡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各种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第二,更富于合作精神。

历史证明,只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对抗必然引起国际形势的紧张,世界的不太平,地区的不稳定,阻碍各国的发展。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生动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更富于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集中体现在四项主张的具体内容之中。从四项主张可以看出,中国所提倡的合作的基本出发点是,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通过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承认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各国、各地区、合作各方具有真诚合作的诚意;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协商。合作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政治上,各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任何国家都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改善和发展各国之间的关系,应当坚持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经济上,各国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中国将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三,进一步增强参与意识。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一意识也明显体现在四项主张之中。从四项主张可以看出,中国积极参与,但不搞对抗;提出建议,但不强加于人;顺应历史潮流,求同存异,促进世界朝着和平、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例如,十六大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显然比十五大增强了参与意识,明确表示要“积极促进”,而不仅仅是指出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然而,中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的目的并不是争夺世界的一极,也不是促使世界形成若干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敌对的中心,更不是要和哪一个国家、哪种力量作对,而是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以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又如,十六大把十五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上升为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十五大报告仅仅指出建立这种国际新秩序的原则,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要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原则,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并未具体展开论证。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党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不断丰富和发展,内容更加充实。十六大报告第一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论证了这一主张,使之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科学的国际新秩序观。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近年来国际上存在的民族、宗教、文明、文化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消极乃至严重后果,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张纳入国际新秩序观中;针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和威胁加剧,把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纳入国际新秩序观中。此外,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1](p49)

第四,更加务实。

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继续。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都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无疑应当服从、服务于这种战略。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整体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建设,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毫无疑问,十六大所制定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也是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整体发展战略的。因此,十六大突出强调中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必然使中国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更加务实。这一点充分表现在四项主张中:一是,更加强调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尽管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但中国丝毫没有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意思。尽管国际上至今仍存在“西化”、“分化”中国的企图和冷战思维,但十六大报告仍公开宣布中国将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二是,更加关心中国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无疑是中国国家的最大外在利益,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外交工作的最根本要求。因此,十六大报告一方面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表示极大的关注和深深忧虑;另一方面提出树立新安全观、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等主张,把战略重点放在维护和平、稳定、安全和防止冲突上。三是,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一步同各国、各种力量改善和发展关系。应当承认,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观念、文化传统、发展程度的差别,特别是国家利益及其战略目标的不同,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使各国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是完全正常的。针对这一现实,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寻求并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便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标签:;  ;  ;  ;  ;  ;  ;  ;  ;  ;  ;  ;  ;  ;  ;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看中国对外战略的丰富与发展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