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由于”的产生论文

介词“由于”的产生论文

介词“由于”的产生

朱林娜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6)

摘 要: “由于”最初是意为“源自”的跨层结构,至迟在唐代已经词汇化为原因连词。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和句法位置的变化、韵律制约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等因素相互作用,跨层非短语结构“由于”被重新分析为原因连词。介词“由于”至迟在北宋已经出现,至清代已经成熟,其产生与白话文的产生有关,后接体词性成分,可与“是”等词构成“X由于”结构。

关键词: 由于 词汇化 介词

一、“由”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动词“由”意为“源自、来源”。 《汉语大词典》:“树木生枝条叫由。因亦泛指萌生。”由此可知,动词“由”最初指“萌生”,后引申为“来源;开头”,如此意义的“由”先秦已有用例。

(1)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左传·隐公三年》)

中西医学虽有很大差异,但在很多方面是有趋同性的。中西医在用药方法上的不同,各有所长,若能二者结合使用,必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除了笔者所探讨的淋巴瘤发热问题上具有趋同性,在其他方面,比如在防治精神因素所致疾病方面,中西医学也是有很大的趋同性的[3]。因此,中西医两门医学是可以结合的,正如有学者[4]指出,在现代医学为主流的环境中,中医工作者应坚持“衷中参西”原则,使日益淡化的中医思维强势回归。但如何能做到有机的结合,如何才能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如何能在某些重大疾病和理论上面取得真正的突破等,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去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上例“由”作动词用,意为“来源、源自”。

动词“由”的“源自、来源”义产生之后,“由”已经具备向原因介词发展的语义条件,因为“源自”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原因。如:

(5)郑伯由是始恶于王。《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3)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1.2 主要仪器 采用美国强生公司出产的豪韵(Harmonic)超声刀系统(型号:GEN04),工作振动频率为55.5 kHz,配备Focus 9 cm弯形剪式刀头。刀头振动幅度50~100 μm,功率输出设定为3档或5档。电刀为Force EI-8c高频单极电刀,输出功率为30 W,混切。

以上“由”均为动词,与后面成分构成短语充当谓语,宾语一般为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用以引进事件的主导者或事件的原因,主导者与原因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是,例(2)“由”是用以表示某种善行、美德的来源,如许、申、吕三国是因大姜而得福的,陈国则因大姬而得福;例(3)“由”很明显表示的是某种罪行、错误、过失的根源。

用以表“原因”的“由”可以与“是”构成“由+是”的短语,表示某种抽象事理,如:

(12)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裴注引干宝《晋纪》)

在该例中,“由”即为原因连词。连词“由”的产生早于连词“由于”,汉代已经萌生。

(2)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利亲亲者也。(《国语·周语中》)

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看我国经济良好前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6.4)

在以上两例中,“由”所带宾语为代词“是”,指代前面提及的某一具体事件。“由是”在此两例中已经可以解释为“因为这件事”,因此我们认为此时“由”已经可以分析为介引原因的介词。

“原因连词‘由’产生的机制是结构的复杂化”[1](228)。随着“由”后面带的宾语变得复杂且越来越长,功能越趋向起连接作用,“由”从介词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7)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史记·卷二十四》)

(4)宋公求珠,魋不与,由是得罪。《左传·哀公十一年》

综上所述,原因连词“由”的演变途径为“动词(“源自”义)—原因介词—原因连词”。

二、“由于”的词汇化历程

(13)身危由于势过而不知去势以求安,祸积起于宠盛而不知辞宠以招福。(《陆机·豪士赋》)

(6)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记·高祖本纪》)

基于上述三种因素考虑,新时代背景下,安徽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在综合国内高校财政学专业设置目标基础之上,主张将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扎实掌握财政、税务、会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技能,具有较强的求实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财政、税务、银行、企业等部门从事财税、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专门人才。[2]

“由”“于”最开始连用,是一个短语,并非是双音词,此时“由”为动词,“于”为介词,意为“来源于、源自于”。从语音和文字的线性排列看,这两个词是紧密相连的两个语言单位,实际上它们在句子中所处的句法层次并不相同,是“跨层非短语结构”。在上例中,“由”是动词性的,“于+NP”是介词短语,充当“由”的补语,“由”前面所接均为名词,可分析为主语,“由+于+NP”整个结构作句子的谓语或谓语部分的主要成分。

“由+于”除了后接名词性成分做宾语外,也可以接谓词性成分作宾语,甚至可以接小句,如:

(8)此则丧国,由于昏虐,不在于废黜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评语)

李建明一个人来了,住在硬床板上,精心设计,预定柜台。他用手指了指外间,开始只有前面100平方米一块儿,后面又加盖了近500平方米。2016年6月24日,大泉山东方红展览馆开馆。之后,东边再加盖了近500平方米。如今,展览馆占地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

(9)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后汉书·列女传》)

例(8)“于”后接宾语部分是谓词性的,例(9)“于”后接谓词性小句,即VP,“由+于+VP”的结构令“由”和“于”联系更加紧密,二者有了凝固为双音词的可能,虽然此时“由于”仍属于短语。

“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3](135)。 “由于”的词汇化是在特定的语法环境中实现的。随着“由+于+NP/VP”结构的复杂化,即“于”后所接宾语的复杂化,后小句开始独立,随着整个句子的结构发展,原来的主语部分扩展为一个小句,独立成句,为“由于”粘连成词创造了基础。

高维特征图像数据中包含光照、表情等噪声数据,若将原始特征图像信息直接用于核稀疏表示的识别算法中,将会导致图像数据的维度过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人脸人耳进行特征提取。KSRC算法计算量大,为降低计算复杂度,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少量但具有较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近似精准重构原始样本向量,借此降低样本向量空间。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利用多媒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学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传统的纸质媒介在信息的传递上是静态的、单一的、单向的,它只通过视觉刺激作用于接受者。而基于计算机网络传播系统的网络媒体极大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它以其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及时反馈等特点。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模式,影响着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读书学习的效率。

(10)今荆南诸山郡东多此疾肿,由于践土之无卤者。(《博物志》)

该例前一个“由于”处于“S+由+于+VP”结构中,“瘿”为主语,“由+于+VP”充当谓语,该结构并未独立成为一个小句;第二个“由于”处于“由+于+VP”的结构中,前面是一个分句,该结构有了独立为小句的可能。虽然此时“由于”仍不能分析为一个词,然而“由于”前面部分结构的扩展对“由于”凝固成词却至关重要。

总之,《红海行动》中佟莉、夏楠的出现,丰富了国产主流影片中女性英雄的性格,提升了其内在精神高度,是更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时代女性以及新时代英雄。这些形象的出现也增加了中国形象特别是中国人形象的丰富性。

(11)然而士庶犹侯服鼎食,牛马盖泽,由于赋敛有节,不足损下也。(《抱朴子·诘鲍》)

对照品姜黄素(批号0823-9802)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去甲氧基姜黄素(批号must-13080101)、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批号must-13080102)均购于成都曼斯特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上对照品质量分数均大于98%。色谱纯乙腈、色谱纯甲醇,为TEDIA公司产品;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姜黄药材大部分来自四川姜黄道地生长区:崇州市和乐山市犍为县。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舒光明研究员鉴定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 L. 的根茎。样品来源与感官颜色描述见表1。

以上两例,“由于”的前面部分比较复杂,已经用逗号隔开,独立成句;“由于”及后面部分独立成句(即使“由于”后接代词,因前面已独立成句,后面部分也可独立成句),在这样的句式环境中,“由于”具有较为明显的词汇化倾向。

“在一个成分A虚化为B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A和B并存的阶段,即‘A→A,B→B’。在这个中间阶段有的成分既可按A理解又可按B理解”[4]。“由于”的词汇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把表“源自”义的短语“由于”视作A阶段,把“由于”词汇化一个原因连词视作B阶段,该连续体中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既可以理解为阶段A,又可以理解为阶段B。如:

“原有的两个分立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邻近,这是双音词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2](40)。 “由”和“于”的相连可追溯至先秦。

该例即是“由于”由表示“源自”义的词组过渡为表原因的连词的一个典型例子。该例中的“由于”及后面成分可以分析为“身危”的谓语,解释主语“身危”,意为“源于”,与下句的“起于”及后面成分结构相同,相互呼应。在此句中,“由于”可以分析为连接后面的分句 “势过而不知去势以求安”,用于主语之前,表示“因为”,分析为原因连词。因此,该句中的“由于”处于由短语词汇化为原因连词的一个中间阶段,具备由短语重新分析为连词的可能性,即连词化。意味着在西晋,作连词用的“由于”已经出现在萌芽。

做法:1.鸡翅中处理干净,用刀尖在每个翅上各戳几下,放入保鲜盒,加盐、胡椒粉、料酒、生抽、干红椒段拌匀,盖上盖,放入冰箱,腌渍6 h以上。

(3)领导职权执行的差异.有的国际化经营企业在领导管理上遵循一系列严格、明确的管理规则,做到职责分明;有的则重视感情的维系和礼仪的规范.因此,不同的职权分配方式形成国际化经营企业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影响了跨文化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管理者需要用原有文化背景下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来控制企业以及企业管理的运行,而员工则会消极应付工作,管理陷入困境.

连词“由”的产生是因后接结构的复杂化,“由”之成为连词要早于“由于”,因此对“由于”的连词化产生影响。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后面部分的结构不断复杂化,开始出现表示原因的较长句子或数个分句,促使“于”向“由”靠拢。这样的例子,南朝已有用例,到了唐朝大量出现:

(14)向令天下贵让,士必由于见让而名后成,名成而官乃得用之。(《晋书》)

小时候,我常在母亲坐下休息时,给她缯满头的小辫儿。可忘了何时,母亲开始躲我,轰我,不让碰她的头发。有次放学早,回家便看到新奇又心酸的一幕:父亲戴着塑料手套,端着一盘黑糊糊,用牙刷一绺一绺翻腾着母亲的头发刷了又刷。父亲很不自然地说:“你娘头发白了,染染。”知道这个秘密后,我不再碰母亲的头发,看到被染发剂伤得黑中泛黄泛红的头发,心就难受。

(15)钱之不用,由于兵乱积久,自至于废,有由而然,汉末是也。 (《宋书》)

这两例“由于”后接的成分都比较复杂,例(14)“由于”后接的宾语成分比较长,而例(15)“由于”之后出现了分句。“于”跟其后面的成分连接不如跟“由”连接得那么紧密,已经不构成介宾关系。连词的一个作用是连接短语、句子等,在这两例中,完全可以认为“由于”已经是一个连词,连接后面表原因的成分。

根据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知,“由于”作表原因的连词时,后一小句经常与“所以”“因此”“因而”等词搭配使用。因此,当“由于”出现原因分句中时,其后的结果分句出现“故”“因”等词时,“由于”就已经词汇化为一个典型的连词。

综上所述,最迟在唐代“由于”已经完全词汇化为连词,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

三、介词“由于”的产生

至迟在唐代,“由于”就已经词汇化为原因连词,成词之后,“由于”的介词用法随之产生。而且从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知,介词“由于”可以出现在“是”后面,这是“由于”作介词使用的典型环境,“是由于”的出现是介词“由于”产生的标志。“是由于”是比较口语化的用法,它的出现与汉语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有关。

(16)苟得其体,必臻于大和;如失其情,是由于小利。(《旧唐书》)

(17)夫礼以修外...系于百姓,闻于天下者,是由于仁也。(《文苑英华》)

储泽祥认为,“由于”句原因分句是不可以后置的(此时“由于”是个连词),“是由于”与“由于”存在区别。我们找到典型的“是由于”句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也就是在北宋,唐末宋初是白话文萌芽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此时出现“是由于”这种比较口语化的用法是比较正常的。而且,在例(16)(17)中,“是由于”后面接的也就是体词性质的成分。因此,在此两例中,“由于”是介词,用以介引原因。至迟在北宋,原因介词“由于”就已经出现。

除了在“由于”之前加“是”外,随着介词“由于”的成熟,也可以在“由于”之前加上其他修饰词,如“实”“乃”“故”“殆”“固”等词,到了清代,甚至可以在其前加连词“虽”“则”等。

(18)人所以丧其仁义良心者,固由于物欲之害矣。(《四书集注阐微直解》)

(19)虽由于王七之蛊惑,亦贫僧之命也。(《三侠剑》)

例(18)“由于”所在小句后置,“由于”不能分析为连词,而应看作是介词;例(19)“虽”为连词,亦不可能分析为连词,而是介词。“实由于”“固由于”相当于 “实是由于”“固是由于”,在此类“X由于”句式中,“由于”的介词用法趋于成熟,而“由于”前出现“虽”“则”则说明“由于”的介词用法已经成熟。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清代,“由于”的介词用法已经成熟,“由于”在此时已经成为介连兼类词。

四、结语

“由于”最初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连,是一个跨层非短语结构,“由”是动词,意为“来源”,“于”是介词,后接宾语作“由”的补语,“由于”即“来源于、源自于”。最迟在唐代,“由于”就已经词汇化为原因连词,主要出现在主谓句、非主谓句或复句前,结果分句中经常有“故”“因”等词与之相呼应。随着白话文的萌芽与形成,至北宋“由于”的介词用法已经出现,至清代介词用法已经成熟,此时介连兼类词“由于”已经形成。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和句法位置的变化、韵律制约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等是“由于”词汇化的生成动因。“由于”词汇化的生成机制是重新分析。

参考文献:

[1]马贝加.汉语动词语法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与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A].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研究,1994(4).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3.

标签:;  ;  ;  ;  

介词“由于”的产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