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和平:三起火灾两列火车_时政外交论文

中东和平:三起火灾两列火车_时政外交论文

中东和平:三把火与两趟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三把论文,和平论文,两趟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18日,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放飞了一个天大的热气球:百年中东争端有望在15个月内得到全面解决!仅10天后,引人注目的以巴第二次首脑会谈未能就继续执行怀伊协议达成一致,这个小挫折不免让人感到:巴拉克的热气球放得太早了,或者吹得太大了。

巴拉克当选之后连烧三把火, 顿时照亮了冰封3年多的和平进程。面对这三把火,寒心之士未必立刻乐观释怀,浪漫之人倒可能被烤昏了头。其实,这三把火能否真的由热能转化成动力并注入和平列车的引擎,使其复位正轨,驶出冰川,谁也不敢妄下断论。实际上,中东和平专列本来就有两趟车,一是北线的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专列,一是东线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专列,只是这两趟车路况不同,恐怕难以做到“殊途同归”。

巴拉克的三把火

上任先烧三把火,这是所有新官的一个定式。5月当选、7月上任的巴拉克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把火,组阁搭台准备唱戏。巴拉克用了50天的时间把18个阁员职位分摊给7个党派,组起了鸽派色彩浓厚的内阁, 且在议会形成了基础广泛的政治联盟。通过组阁,巴拉克不但有望使内阁班子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拧成一股绳,而且可望在议会赢得占压倒优势的多数。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可靠的组织基础,巴拉克就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推行自己的大政方针。

第二把火,信誓旦旦追求和平。7月6日,巴拉克在议会宣誓就职前发表施政纲领时表示,“为了结束这一地区的战争苦难,我将向所有各方伸出我的手,共同缔造勇敢者的和平。”他表示,以色列同埃及、约旦、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之间的和平将构成地区和平的四个支柱,缺一不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当天回应说,愿意同以色列政府共同努力,实现“勇敢者的和平”,叙利亚也认为巴拉克的“开场白”是积极的,表示将根据以色列的实际行动与之共建和平。

第三把火,拜访邻居显示诚意。巴拉克就职第三天就开始出访,动作之快已经令人惊讶,而他把阿拉伯领导人排在美国总统之前首先晤谈更是开创了一个先例。尽管会晤阿拉伯领导人实质上是礼节性的拜会,但它的分量一点不亚于他和克林顿之间的正式会晤,此举说明以色列领导人已开始既重“远亲”也攀“近邻”。

巴拉克的三把火来得十分及时,增加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信任,鼓舞了双方实现和解的信心,为和平进程的重新启动带来了新的希望。阿拉伯舆论对巴拉克一班人马怀有好感,认为这是能衔来橄榄枝的鸽群,尽管其中不乏老鹰。

巴拉克上台后大谈和平,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作为工党领袖和前总理拉宾多年培养的接班人,他必须接过“以土地换和平”这面旗帜,保持工党政策的连续性;作为内塔尼亚胡的取代者,他知道国民已经厌倦了“大以色列”构想,希望在一个安全与和平的环境中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而要实现这些,除了同阿拉伯国家结束对立建立和平,别无出路;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阿拉法特等赞成阿以和平的元老级领导人尚健在,但年事已高,如果和平进程继续拖到阿拉伯“小字辈”时代再解决,则前景难以预料。

其实巴拉克的“和平”不是“泛和平”,而是有轻重缓急之分。巴拉克的和平构想是:在北线和东线同时与叙黎和巴勒斯坦启动和平进程,部分或全部落实以巴1998年签署的以色列继续以约旦河西岸撤军的怀伊协议,安慰巴勒斯坦和国际社会,然后把重点放在同叙黎的和谈上,并争取用1年时间敲定最终结果, 最后再调头进行以巴最终地位谈判。 概括起来就是“北急东缓,北松东严”。可以预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巴拉克政府会对叙黎作出较大让步,换取一纸和约,但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将寸土必争,甚至不惜继续拖下去。

北线专列路好走

南黎巴嫩和戈兰高地问题对于以色列来说相对容易解决。以色列过去四面受敌时,占领更多的地盘,控制战略制高点,具有生死悠关的军事意义。如今的以色列有美国保驾,有以埃(以色列、埃及)、以约(以色列、约旦)和平条约保障,有在本地区“坐大”的国力和军力,完全有信心放弃以前占领的黎巴嫩南部和戈兰高地。反过来讲,继续占领着黎南和戈兰高地,叙黎就有理由不同以色列媾和,黎南的真主党民兵就有借口袭击以色列北部,使以色列无法摆脱“被慢敲牛皮糖”的梦魇。

对于巴拉克来说,尽快解决叙黎问题好处甚多:军事上可以解除最后一道阿拉伯战线,彻底结束阿以战争状态,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政治上可以继续分化阿拉伯阵营,赢得更多阿拉伯国家的承认和国际舆论的同情,摆脱多年来的孤立局面,为最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奠定有利于自己的基础。

对于叙黎问题,巴拉克曾形象地比喻说:“探戈需要双人舞”,希望叙利亚也作出相应的让步。的确,叙利亚现在的立场和内塔尼亚胡时期相比出现了松动,不再坚持以色列必须无条件从上述地区撤军。最新的报道说,叙利亚已要求黎巴嫩真主党停止用喀秋莎火箭袭击以色列,并准备让其境内的巴勒斯坦各派非军事化,这对以色列当然是好消息。问题是,巴拉克还没有亮出解决叙黎问题的底牌,对于从黎南撤军,他说要同戈兰高地撤军一揽子解决,对于戈兰高地,他又说将作出“痛苦的让步”。总体而言,北线的和平列车虽然起步晚,但是掣肘少,路况清楚,目的地明确,可以快速运行,因而有理由乐观。

东线专列路难行

巴拉克号称“工党之鹰”,虽然他与拉宾、佩雷斯等工党元老共事多年,但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态度比两位前辈更强硬。早在工党讨论通过奥斯陆和平协议时,他就投了弃权票。这次大选前,巴拉克又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划下4 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的永久和统一的首都的地位不能商量;约旦河西岸不能全部归还给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点不能拆除,而且要置于以色列的管辖之下。

不难看出,巴勒斯坦问题远非黎南和戈兰高地那样简单,而是交织着宗教、历史和生存条件等多种复杂因素。从目前来看,巴勒斯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难以解决:

耶路撒冷问题:以色列宣称其为“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决议裁决它为国际化的城市,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坚持它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至少东耶路撒冷应该归巴勒斯坦所有。这个问题最为棘手。

难民问题:巴勒斯坦坚持流落在外的300 万巴勒斯坦人有权返回故土,以色列则坚决反对,只允许部分难民回归。难民问题涉及以、巴、埃、叙、约、黎等许多中东国家的切身利益,同样难以处置。

定居点问题:以工党主张保留被占领土上大的犹太人定居点并置于以色列的主权之下,巴勒斯坦则坚持要么拆除走人,要么服从巴的管辖。这实质是地盘之争,斤斤计较在所难免。

边界划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坚持同以色列实现和解的前提是以色列退出1967年战争期间及其后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即戈兰高地、黎南、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戈兰和黎南好说,余者难办。据悉, 拉宾政府曾答应归还90 %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以1967年战争为界),巴拉克的底牌是只还70%,如何弥合这个差额,难度不小。

另外,在水资源和巴勒斯坦能否拥有军队等问题上,巴以立场相距甚远,将来肯定少不了争执。

所以,15个月里解决叙黎问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同时彻底并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则希望渺茫。以色列前政府和议会给巴拉克留下了两份“遗产”:37个非法定居点和为以巴带来和平机会的“怀伊协议”。巴拉克对定居点全盘继承,表示一个都不拆。对“怀伊协议”却加以“扬弃”,坚持修改部分对以不利的条款,仅此对照,便足以说明巴拉克“鹰性”多于“鸽性”。

由此可见,中东和平进程到了今天这步田地,以色列同叙黎之间的和解之路可望越走越宽,同巴勒斯坦的路却可能越走越窄。但愿巴以这趟起步已经6年的老爷车面临的只是通天大道前的一条峡谷, 而不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黑暗隧道。(写于7月28日)

标签:;  ;  ;  

中东和平:三起火灾两列火车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